呂晨光,郭一君,何 淼,劉 丹,張 成
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 普通外科,遼寧 沈陽 110016
乳腔鏡技術是目前乳腺外科新興的前沿技術之一,具有獨特的微創(chuàng)和美容效果,已成為治療乳腺疾病的重要手術方式,是治療男性乳房發(fā)育癥(gynecomastia,GYN)優(yōu)先選擇的術式[1-2]。常規(guī)的乳腔鏡手術是通過溶脂技術建立腔鏡操作間隙后手術,此方法需要足夠的時間注射溶脂液和按壓溶脂,雖然能取得良好的操作空間,但延長麻醉和手術的時間。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普通外科逐步探索乳腔鏡術式并加以改良,自2020 年5 月以來采用免溶脂技術直視下建立腔鏡間隙的手術方法,至2022 年5 月共完成乳腔鏡男性乳腺皮下腺體切除手術38 例58 側,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和美容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自我院乳腺疝病區(qū)因GYN 接受手術治療的38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颊吣挲g范圍18~32 歲;患側為雙側20 例,單側18 例,共58 側乳房;乳房直徑3~14 cm;術前采用排水法測量乳房體積為70~310 ml;根據Simon 分級標準分為Ⅱb 級 28 例,Ⅲ級30 例。納入標準:(1)術前彩超提示男性乳腺發(fā)育;(2)術前彩超測量皮下腺體長徑>3 cm;(3)單純乳暈切口完成手術困難者;(4)發(fā)病時間>1 年;(5)術前均經內分泌??茣\排除內分泌異常所致男性乳腺發(fā)育;(6)無嚴重伴隨疾病者。
1.2 手術方法 患者仰臥位,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患側墊高15°~30°?;紓壬现庹?0°,懸吊于無金屬裸露的頭架上,并以紗帶蓬松綁縛住,注意上肢外展角度不應過大,以防手術中長時間上肢外展引起臂叢損傷。術前標記乳房腺體邊緣及預游離范圍。患者切口選擇在腋前線或腋中線腋下隱蔽處,盡量在腋毛覆蓋范圍內,沿皮紋方向或縱行切口,長約3 cm。采用可照明的光源電刀,直視下對乳房皮下和乳房后間隙乳頭外側部分以光源電刀充分游離,利用切口保護器和無菌手套制作簡易單孔腹腔鏡裝置,置入一枚12 mm Trocar 和1 枚5 mm Trocar,另于腋前線乳房下緣處置入一枚5 mm Trocar,通過充氣法建立操作空間,維持氣腹壓6~8 mmHg(1 mmHg=0.133 kPa)。12 mm Trocar 作 為觀察孔,乳房下緣5 mm Trocar 置入抓鉗,腋下5 mm Trocar置入電凝鉤或超聲刀。腔鏡下以電凝鉤依次游離乳房內上方皮下、內下方皮下和乳房后間隙,然后經后間隙切斷乳房上、下腺體邊緣。以剪刀或者超聲刀切斷乳頭后方腺體,注意應保留一薄層腺體,以免術后乳頭缺血壞死。最后以電凝鉤游離乳房內側皮下并切斷內緣腺體,完成全部腺體游離。將標本推向外側,充分止血。關氣腹,撤除腔鏡器械,自切口保護套取出標本,標本較大者可剪成條狀取出。通過小切口徹底沖洗術腔,并再次檢查止血。乳房殘腔自腋前線乳房下緣戳孔處置入引流管,沿游離范圍下緣、內緣直至引流管前端置于游離范圍上緣。乳房表面應適度加壓包扎,但應顯露乳頭、乳暈,避免壓迫乳頭影響血運,并利于術后觀察乳頭血供情況。對于乳房較大者,因皮膚較松弛易導致乳頭偏移,應于加壓前調整乳頭位置使兩側對稱,達到美觀目的。引流管行低負壓吸引,一般術后4~7 d 引流量每日<10 ml 后撥除引流管,術后不常規(guī)應用止血藥和抗生素。全部患者均采用門診復診結合電話聯(lián)系方式隨訪2 個月至2 年。
2.1 手術結果 38 例患者共58 側乳房均順利完成腔鏡下皮下腺體切除手術,無中轉開。見圖1。單側腔鏡皮下腺體切除完成手術時間30~90 分鐘,乳房越大,手術所需時間越長;術中出血量5~50 ml;術后引流時間為4~7 d;單側總引流量為60~220 ml。
圖1 男乳切除術對比圖(a.術前;b.術中;c.術后)
2.2 術后并發(fā)癥 術后隨訪患者有2 例彩超提示有少量腺體殘余,1 例小切口局麻手術切除殘余腺體,另一例未選擇手術定期復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6%(5/58)。術后出現(xiàn)1 例出現(xiàn)皮下血腫,經加壓包扎后均好轉,后期隨訪均在3~4 周后消退;2 例術后拔管后出現(xiàn)皮下積液,經超聲引導下穿刺抽液及加壓包扎后治愈;1 例出現(xiàn)術后皮下氣腫,經對癥治療后好轉;1 例出現(xiàn)術后患肢前臂麻木感,經對癥神經營養(yǎng)藥物治療好轉,3 個月后復查時癥狀消失。58 側傷口均I 期愈合,無乳頭壞死。
2.3 術后美容效果評估及隨訪 早期1 例患者因肥胖、乳房較大且皮下脂肪層較厚,術后出現(xiàn)“火山口”樣改變,即乳房區(qū)域低于周圍皮膚區(qū)域,隨訪半年后此情況有所減輕。多數(shù)患者僅在側胸壁和腋窩留下了較小的疤痕,并且腋窩瘢痕為腋毛遮蔽,前胸壁表面無手術痕跡??傮w評價美容效果較好,患者滿意率94.7%(36/38)。
2020 年全球乳腺癌發(fā)病人數(shù)約226 萬,發(fā)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第一位[3],其中男性乳腺癌發(fā)病人數(shù)約占比1%。男性乳腺癌的發(fā)生基于GYN 病理基礎上,因而是可以提前預防的疾病。此外,GYN 會嚴重影響患者的乳房外觀,甚至部分患者會因此導致比較有嚴重的焦慮、抑郁及社交恐懼。故GYN 應及時治療。
GYN 是一種男性乳腺發(fā)生的增生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并不明確,一般認為其由于體內雌、雄激素水平失衡所引起[4]。由于食物中含有的雌激素、性早熟等原因,GYN 發(fā)病率愈發(fā)增高。GYN 可以發(fā)生在不同年齡段,60%~90%的男性幼兒、50%~70%青春期男性、70%以上老年男性會有此情況[5]。幼兒期和青春期GYN 常為生理性,多可自行消退。按照是否有腺體發(fā)育,可將GYN 分為真性發(fā)育和假性發(fā)育,假性發(fā)育通常減重即可,而真性發(fā)育則需要鑒別原發(fā)性GYN 和繼發(fā)性GYN。繼發(fā)性GYN 多由性腺功能減退癥、性腺腫瘤、全身性疾病如肝臟疾病、藥物等因素引起,應以糾正原發(fā)病因為主[6];原發(fā)性GYN 通常需要手術治療。原發(fā)性GYN可伴有疼痛,也可無癥狀,但患者常因外形困擾或擔心惡變而產生焦慮而需要手術治療。GYN 常以 Simon 分級劃分,Ⅰ級為輕度乳房增大且無皮膚冗余;Ⅱ級為中度乳房增大,包括無皮膚冗余的Ⅱa 和伴皮膚冗余的Ⅱb;Ⅲ級為乳房明顯增大并伴皮膚冗余。I 級GYN 通常不需要手術,可以考慮首先服用抑制雌激素藥物進行治療;Ⅱb 級以上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7]。
治療GYN 的主要措施是外科手術。目前,男子乳腺發(fā)育切除有開放手術切除法、單純吸脂法、吸脂聯(lián)合腺體切除法、真空旋切法、腔鏡手術法等。不同術式各有特點,常用者為開放手術切除法。既往皮下腺體切除手術多選擇前胸部的乳暈切口或下皺襞倒T 形切口,而男性乳暈通常較小,故僅能滿足乳暈后方較小的GYN 患者手術需要,較大范圍GYN 者手術切口較大且位置明顯,即使美容縫合也難以保證術后美容效果。理想的手術方式應盡可能全部去除乳腺組織、切口瘢痕隱蔽、兩側對稱、有正常男性胸廓形態(tài)和術后外觀平整皮膚[8]。腔鏡皮下腺體切除術通過CO2建立氣腔或者獨特的乳腔鏡支架技術創(chuàng)造操作空間,并在此空間中操作,去除皮下腺體和局部多余的脂肪達到胸壁整形的目的;借助腔鏡技術延長距離的特點,將手術切口從正前方移到胸側壁或腋窩隱匿部位,避免胸部正面的切口或瘢痕,達到更好的美容效果[9]。從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分析,乳腔鏡手術并不減少組織創(chuàng)傷,但由于其能通過微小切口完成大范圍復雜手術操作,出血少、對機體干擾小,可明顯減少常規(guī)手術的并發(fā)癥,美容效果突出[10],在乳腺疾病患者術后的精神和心理康復方面具有常規(guī)手術難以達到的突出效果。
乳腔鏡手術關鍵技術之一在于建立手術空間的方法,包括溶脂法、懸吊拉鉤法、普通拉鉤法以及氣體充填法[11]。當前主流的乳腺腔鏡手術建腔方法一般為溶脂法,溶脂后解剖結構清晰,僅需要離斷皮膚和腺體之間的Cooper 韌帶,不需要在脂肪間隙中進行分離[12]。但建腔須對皮下及乳腺后間隙脂肪組織進行溶脂、抽脂的操作,術后相較于乳房周圍脂肪組織明顯減少,容易導致出現(xiàn)“火山口”樣改變,且操作費時、費力,增加手術和麻醉時間[13]。本術式通過經腋窩單切口入路,較大程度縮短瘢痕長度、減少瘢痕數(shù)量及隱蔽瘢痕;而非溶脂法建腔則可以較大程度保留乳房外觀平整,避免溶脂后的相關并發(fā)癥。本研究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少,滿意度高。
綜上所述,采用免溶脂技術單孔腔鏡男性乳腺皮下腺體切除術治療GYN 效果良好,具有較好的術后美容效果,患者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