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軍
(南通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古人云:“文武兼?zhèn)?,惟所施設?!痹诠糯袊?,個人成長追求文武雙全,國家治理提倡文武兼治,集中展現(xiàn)了中華智慧之光。作為國家(邦國集團)意志的外在表征,文舞二舞制度適時登上了中國歷史舞臺,并在社會治理與安邦定國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文舞與武舞是中國古代祭祀與朝會大典常用的兩種樂舞?!胺矊m懸、軒懸之作,奏二舞以為眾樂之容。一曰文舞,二曰武舞。”文舞象征文事,用以歌頌方國首領或王權統(tǒng)治者“以文化天下”的文德;武舞象征武事,旨在表現(xiàn)集團領袖或當權者平定四方以及維護方國或國家統(tǒng)治的武功韜略。樂,德之華也,二舞表演素有“觀其舞,知其德”之說。
若從遠古巖畫、彩陶歌舞表演圖畫以及相關史料記載來看,頭冠羽飾(圖1)或化裝成鳥人(圖2)的《鳥舞》等文舞,手執(zhí)殺伐之器的《干戚》等武舞,遠古時期已初見端倪。
圖1 云南滄源裸舞巖畫摹寫①圖片來源:圖1,董錫玖《中國舞蹈藝術史圖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圖2,崔樂泉《樂舞祭儀與原始的體育娛樂——原始體育形態(tài)的考古學分析》,《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圖3,中國音樂研究所編《信西古樂圖》,音樂出版社,1959年。
圖2 云南滄源裸舞巖畫摹寫
《韓非子·五蠹》記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罰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zhí)干戚舞,有苗乃服?!笨梢?,一文一武或能文能武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已發(fā)展成為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方略。據(jù)此,昭示文德的文舞與炫耀武功的武舞表演,當是方國或王權統(tǒng)治者文武兼治治國理念的客觀反映。
殷周時期,宮廷表演的舜《韶》與周《武》乃是我國古代文武二舞創(chuàng)作的集大成之作。高度倡導禮樂精神的孔子在欣賞《韶》《武》二舞時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段洹繁M美矣,未盡善也。”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看來,文治向善,征伐向惡。善為上策,是第一位的,武為下策,是第二位的。長此以往,“善”逐漸成為我國歌舞藝術審美評價的重要準則。
夏商周三代時期,文舞與武舞表演多用于祭祀天、地、人祖,后世文獻多稱為雅舞或雅頌之樂。秦朝以降,包括“六代樂舞”在內(nèi)的諸多雅樂歌舞僅《韶》《武》保存相對完整,二者也日趨成為后代雅舞創(chuàng)作效仿的典范。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留存《雅舞》歌詩一卷,主要收錄漢魏六朝以及隋唐時期的文武二舞歌詩。郭氏指出:“周存六代之樂,至秦唯余《韶》《武》。漢魏以后,咸有改革。然其所用,文武二舞而已,名雖不同,不變其舞?!焙笫牢奈涠鑴?chuàng)制盡管因時而變,名稱有所不同,但其舞姿舞容并未發(fā)生根本變化。正如《古今樂錄》所云:“自周隋以來,惟改其詞,示不相襲,未有變其舞者也。”
關于《韶》《武》二舞在秦漢以后的發(fā)展演變及其改創(chuàng),歷史文獻多有明確記載?!稘h書·禮樂志》曰:“《文始舞》者,曰本舜《招(韶)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段逍形琛氛撸局芪枰?,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倘若從文武二舞成對出現(xiàn)的規(guī)律以及“《五行舞》者,本周舞也”來看,《五行舞》應是改編自周代武舞《大武》。事實表明,果真如此。沈約《宋書·樂一》記載,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改“《文始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不僅恢復周代《韶》《武》二舞之舊名,而且歌詩多因襲前代之形制,“唯魏國初建,使王粲改作登歌及《安世》《巴渝》詩而已”。
關于兩晉南朝時期文武二舞之改創(chuàng),《隋書·音樂志》記載甚是詳細。晉武帝泰始九年(273年),荀勖負責禮典之樂,使郭夏、宋識創(chuàng)作《正德》《大豫》之舞,并將魏之《昭武》改曰《宣武》,《羽龠舞》改稱《宣文》。南朝(劉)宋武帝入關以后,又于永初元年(420年)改《正德舞》曰《前舞》,《大武舞》曰《后舞》。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年),典書令奚縱復改雅舞,繼而編創(chuàng)《凱容》《宣業(yè)》二舞,南齊“因而用之”?!端鍟酚忠捵语@《南齊書》曰:“宋孝建初,朝議以《凱容舞》為《韶舞》,《宣業(yè)舞》為《武德舞》。”南梁之初,猶用《凱容》《宣業(yè)》二舞,后改《宣業(yè)》為《大壯》(武舞)、《凱容》為《大觀》(文舞)。
《漢書》《宋書》《隋書》等正史不僅詳細記載了歷代文、武二舞之名號及其演變,而且著錄了大量的雅舞歌辭。此外,《樂府詩集》也有相關歌詩留存。
隋文帝逐鹿功成之后,伴隨制禮作樂進程的推進,標榜文武韜略的文武二舞之形制也隨之確立。《隋書·音樂下》記載,隋初文武二舞除遵循“宮縣之舞八佾,軒縣之舞六佾”之傳統(tǒng)外,二者在服裝、道具、引舞等方面均有明顯不同。
隋文帝開皇九年至十四年(589—594年)期間,歷經(jīng)牛弘等人革新發(fā)展,文武二舞在舞具編配等方面又有新變。文舞舞蹈演員64人,他們左手一律執(zhí)龠,右手道具則有所不同。其中,16人執(zhí) (鳳鳥毛),16人執(zhí)帗,16人執(zhí)旄,又16人執(zhí)羽。著裝大體一致,皆頭冠進賢,套以長耳黑色介幘,身穿紅色大袖連裳,白色內(nèi)單,黑色衣領,束帶,腳穿烏皮靴。另有2人執(zhí)纛居前,作為導引,著裝配飾均同舞蹈演員。
《隋書·音樂下》記錄了隋煬帝時期文舞、武舞歌辭四首,其中兩首用于圜丘祭天,另有兩首為元會宴享所用,郭茂倩編輯《樂府詩集》時一并將其錄入。其中,圜丘祭天文舞、武舞歌辭列入“郊廟歌辭”一類;元會慶典的文舞、武舞歌辭則歸入“雅舞”一類。茲將雅舞中的文武二舞歌詩摘錄如下。
《文舞》歌曰:
天眷有屬,后德惟明。君臨萬宇,昭事百靈。濯以江漢,樹之風聲。……功由舞見,德以歌彰。兩儀同大,日月齊光。
《武舞》歌曰:
惟皇御宇,惟帝乘乾。五材并用,七德兼宣。平暴夷險,拯溺救燔?!溺娂葕^,干戚攸陳。功高德重,政謐化淳。鴻休永播,久而彌新。
文舞表演旨在表德。此首歌詩就是將天地乾坤與君親明德緊密聯(lián)系起來,歌頌大隋績業(yè)乃與日月一樣光芒萬丈。武舞“六成”,“始而受命,再成而定山東,三成而平蜀道,四成而北狄是通,五成而江南是拓,六成復綴,以闡太平”。武舞重在表功。隋煬帝定山東、平蜀道、通北狄、拓江南,不正是武力征伐的勝利果實嗎?文治武功,“五材”“七德”,“平暴夷險,拯溺救燔”,平天下,救萬民,凸顯國家機器在維護封建王權方面發(fā)揮的重大作用。
《新唐書·禮樂十一》還對武舞《凱安》之表演作了精彩描述:
太常卿韋萬石定《凱安舞》六變:一變象龍興參墟;二變象克定關中;三變象東夏賓服;四變象江淮平;五變象獫狁伏從;六變復位以崇,象兵還振旅。
根據(jù)《凱安》“六變”表演的具體細節(jié)來看,該樂舞當是表現(xiàn)高祖李淵戎馬一生的六個片段,歌頌其非凡武功的。李淵曾在河南、山西做太守,“龍興參墟”象征李淵從這里發(fā)家起步。在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一路攻克洛陽、長安,入定關中。其后,李氏父子先后平定河東、河西、江淮等地的割據(jù)武裝,大唐最終一統(tǒng)天下,李淵也真正成為九五之尊的天子,開創(chuàng)大唐之光輝時代。
唐太宗登基之后,命樂工重新編創(chuàng)文武二舞?!俺仲邎?zhí)羽初終曲,朱干玉鏚始分行。七德九功咸已暢,明靈降福具攘攘。”舞成,分別冠名《九功》與《七德》。
新舊《唐書》等相關史料記載,武舞《七德》是由宴享群臣的《秦王破陣樂》改創(chuàng)而成的。李世民為秦王時,英勇善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當秦王大軍平定劉武周叛亂之后,軍中樂人競相創(chuàng)作《秦王破陣樂》曲。
《新唐書·禮樂十一》載:
舞初成,觀者皆扼腕踴躍,諸將上壽,群臣稱萬歲,蠻夷在庭者請相率以舞。太常卿蕭瑀曰:“樂所以美盛德形容,而有所未盡,陛下破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原圖其狀以識。” 帝曰:“方四海未定,攻伐以平禍亂,制樂陣其梗概而已。若備寫擒獲,今將相有嘗為其臣者,觀之有所不忍,我不為也?!?/p>
據(jù)太常卿蕭瑀所言,《秦王破陣樂》再現(xiàn)了李世民逐一平定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等地方武裝的情景,歌頌了秦王李世民的英明、勇猛,及其為大唐一統(tǒng)立下的赫赫戰(zhàn)功??梢姡撐鑼τ诜€(wěn)定軍心、鼓舞士氣應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過,蕭瑀認為,此樂雖美盛而意則未盡。而李世民則認為,“若備寫擒獲”恐會引起朝中降臣觀后有所不悅,因此,不愿為之。如此說來,李世民當是一個能夠反思己行、體諒他者的溫情細心之人。
一日,宴享盡興之時,太宗對侍臣說:我昔日在地方籓鎮(zhèn)屢獲戰(zhàn)功,軍中樂人遂創(chuàng)作此樂,豈料今日登于大雅之堂,既然如此,“被于樂章,示不忘于本也”。大臣封德彝對曰:“陛下以圣武戡難,立極安人,功成化定,陳樂象德,實弘濟之盛烈,為將來之壯觀?!蹦阊晕艺Z之中,太宗以“破陣”表功,繼而又說:我雖以武功平定天下,但最終還需以文德綏海內(nèi)。的確,若想國家長治久安,“蹈厲”怎比“文容”?為“不忘本”,太宗又制作《破陣》樂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后伍,交錯屈伸,以象魚麗、鵝鸛”),詔令呂才以圖教舞者120人。舞者身被銀甲,手執(zhí)鉤戟而舞,樂奏三變,每變四陣,擊刺往來象征兩軍交戰(zhàn),歌者和曰:“秦王破陣樂”。其后,又令魏征、褚亮、虞世南、李百藥更制歌辭,以期吉言入雅,并將樂舞之名更為武舞《七德》。
圖3 《信西古樂圖》載秦王破陣樂舞表演
白居易是唐憲宗、宣宗朝中大臣,他經(jīng)常應邀參加宮廷郊廟與朝會等音樂活動。一次在欣賞了《七德舞》后,白居易心血來潮作同名歌詩一首:
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無極。豈徒耀神武,豈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陳王業(yè),王業(yè)艱難示子孫。
白居易的《七德舞》歌詩是一篇具有史詩性質(zhì)的敘事長詩,以 “武功定天下,文德綏海內(nèi)”為主題思想,頌揚了李世民戎馬一生、屢獲戰(zhàn)功的輝煌經(jīng)歷,以及登基之后“以德化天下”的仁政之舉。更為重要的是,諷喻李唐后世子孫:何不繼承先祖披荊斬棘、開拓進取之精神,重振大唐雄風?據(jù)此,在學者杜興梅看來,“白居易在詩篇中極力鋪陳唐太宗功勛偉業(yè)與治國之道,強調(diào)了該樂舞的思想意蘊及其對王室后繼人的教育意義。同時,也表明詩人認為該樂舞的政治功能重于其藝術形式和審美價值”。
文舞《九功》,原名《慶善樂》《功成慶善樂》。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李世民誕生于武功縣立節(jié)鄉(xiāng)的慶善宮(后稱慈德寺)。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xiāng),在渭水河畔大宴群臣,并大加賞賜鄰里鄉(xiāng)親。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喚起對美好往事的追憶,太宗不由得心潮起伏,感慨萬千,于是即興賦詩一首,并命樂師呂才配上弦管以歌之、舞之。樂成,冠名《功成慶善樂》。
《舊唐書·音樂一》載:
六年,太宗行幸慶善宮,宴從臣于渭水之濱,賦詩十韻。其宮即太宗降誕之所?!谑瞧鹁永蓞尾乓杂圃姷扔跇犯?,被之管弦,名為《功成慶善樂》之曲,令童兒八佾,皆進德冠、紫褲褶,為《九功》之舞。
《九功》初創(chuàng)之時,舞者八佾,皆為童子小兒,頭戴進德冠,身穿紫褲褶,翩躚長袖,盡情歌舞,以此象征文德昌盛、天下太平的美好景象。從《九功舞》發(fā)端來看,其最早本是用于宴享的。其后,歷經(jīng)宮廷樂官增減潤飾,用于朝會大典的《九功舞》基本定型:舞者左手執(zhí)龠,右手執(zhí)翟,另有2人執(zhí)纛作為導引。大凡“冬正享燕及國有大慶,與七德舞偕奏于庭”。
除用于宴享,《九功舞》后被提議用于宗廟郊祀?!傲⒉考績?nèi)慶善樂(《九功》)五十遍,修入雅樂,只有一遍”?!毒殴ξ琛繁緦儆谳^大型的歌舞大曲,用于郊廟以后,作了很大的刪減,儼然成了象征性的儀式表演。郊廟表演時,舞蹈演員依然為64人,不過,衣冠作了較大幅度的調(diào)整:“服委貌冠,玄絲布大袖,白練領褾,白紗中單,絳領褾,絳布大口袴,革帶,烏皮履,白布襪”?!稑犯娂吠暾涗浟颂凇毒殴ξ琛犯柙姟缎椅涔c善宮》:
壽丘惟舊跡,酆邑乃前基。粵予承累圣,懸弧亦在茲。弱齡逢運改,提劍郁匡時。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梯山咸入款,駕海亦來思。單于陪武帳,日逐衛(wèi)文枇。端扆朝四岳,無為任百司。霜節(jié)明秋景,輕冰結水湄。蕓黃遍原隰,禾穎積京畿。共樂還鄉(xiāng)宴,歡比大風詩。
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宗再次親臨慶善宮,又揮筆寫下《重幸武功》歌詩一首:
代馬依朔吹,驚禽愁昔叢。況茲承眷德,懷舊感深衷。積善忻余慶,暢武悅成功。垂衣天下治,端拱車書同。白水巡前跡,丹陵幸舊宮。列筵歡故老,高宴聚新豐。駐蹕撫田畯,回輿訪牧童。瑞氣縈丹闕,祥煙散碧空。孤嶼含霜白,遙山帶日紅。于焉歡擊筑,聊以詠南風。
《九功》《七德》二舞均是在唐太宗指導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不少文獻甚至直接以太宗為作者。唐高宗登基之初,祭祀郊廟、朝會宴享繼續(xù)沿用《九功》《七德》之文武二舞,“人數(shù)并依八佾,仍量加簫、笛、歌鼓等,并于懸南列坐,若舞即與宮懸合奏”。后因“入雅”問題飽受朝臣批評,進而棄之不用。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十一月六日,太常少卿韋萬石奏曰:
自奉敕以來,為《慶善樂》不可降神,《神功破陣樂》未入雅樂,雖改用器服,其舞猶依舊,迄今不改?!f石又與刊正官等奏曰:“謹按《凱安舞》是貞觀中所造武舞,準《貞觀禮》及今禮,但郊廟祭享奏武舞之樂即用之?!?/p>
太常樂官韋萬石指出,《慶善樂》與《秦王破陣樂》本不是為祭祀郊廟而專門創(chuàng)作的樂舞,進而認為這兩部樂舞不能用來降神,并奏請高宗重新啟用《治康》(為避高宗李治之諱改為《化康》)《凱安》二舞。不久,高宗采納了這一建議。其后,每逢重大的郊廟活動均沿用唐初改創(chuàng)的《治康》《凱安》文武二舞,只在人選及其服裝方面有所改進。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九月,瀛州司法參軍趙慎言就郊廟用樂上表:
是知古之舞者,即諸侯子孫,容服鮮麗,故得神祇降福,靈光燭壇。今之舞人,并容貌蕞陋,屠沽之流,用以接神,欲求降福,固亦難矣。
趙慎言依據(jù)《周禮》指出,三代祭祀舞人都是從貴胄子弟中精選出來的,不僅儀表堂堂,而且音樂才華出眾?,F(xiàn)今郊廟文武二舞之舞人不依古制,不僅容貌丑陋,音樂技能涵養(yǎng)也大多欠佳,此等平庸之輩恐怕難以降神接福。繼而趙氏又以隋代精選的“品子”舉例論證,應精選20歲以下相貌端莊的優(yōu)秀樂人從事郊廟樂舞表演,責令太常博士教正指導,教習內(nèi)容為五禮、六樂。工作十年,考核優(yōu)秀者,還可授予散官,名號為“云門生”?!霸崎T生”之名號當由黃帝《云門》樂舞推演而來。
雖郊廟棄《九功》《七德》二舞而不用,但二者并未完全廢止,依然可用于殿庭宴享,但“須引出懸外作”。玄宗時期,二舞更是成功入選“二部伎”,成為14部經(jīng)典樂舞的一部分。從白居易《七德舞》歌詩來看,武舞《七德》可能流傳更加久遠,所謂“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該舞自唐高祖武德年間產(chǎn)生,一直延續(xù)到憲宗元和年間,長達近200年,可見其藝術生命力相當頑強。
唐太宗《執(zhí)契靜三邊》云:“戢武耀七德,升文輝九功?!薄毒殴Α贰镀叩隆分€被賦予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武耀“七德”,是指古代武功的七種德行?!蹲髠鳌ば辍吩唬骸胺蛭?,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
關于“九功”,《左傳·文公七年》云:“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痹诠湃丝磥?,六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六種物質(zhì),講究正德、利用、厚生,以相繼相生,最終達到天地人和、人壽年豐。
此外,《九功》《七德》二舞之冠名,還可能受啟于南陳《九序》《七德》二舞之名號的啟發(fā)。《隋書·音樂上》記載,太建年間,南陳宣帝陳頊郊廟禮儀時,天子初獻,舞人以干戚舞《七德》;亞獻、三獻之時,舞人手執(zhí)羽龠舞《九序》。當元會宴享至“御茶果”之禮節(jié)時,太常樂官跪請進舞《七德》,繼而《九序》。南陳郊廟與朝會表演的文武二舞分別為《九序》《七德》,與太宗朝郊廟樂舞比對,武舞均稱《七德》,文舞《九功》與《九序》的涵義也無太大差別?!熬判颉保卜Q“九敘”,本義是指“九功”之序。《尚書·虞書》曰:“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睗h代孔安國傳曰:“言六府三事之功,有次敘,皆可歌樂,乃德政之致?!笨梢?,“九序”當指《九功》歌舞表演之次第,即“九功”之序也。
為便于直觀把握,茲將遠古至隋唐文武二舞傳承演變情況列表如下(表1)。
通過對隋唐及以前文舞與武舞的考察分析,大致可得出以下幾點認識。第一,祭祀天、地、人祖之時,文武二舞大多依次表演,一文一武,用以象征統(tǒng)治者的文治武功;朝會表演,二舞并非嚴格遵循“出雙入對”的規(guī)律,即可單出表演。第二,但凡郊廟、朝會,文武二舞的創(chuàng)作、表演大多遵循一定規(guī)制,如樂舞演員宮懸八佾,文舞多以羽、龠、桑枝、牛尾作為道具,武舞則以桿、斧、戟、矛、盾等“干戚”為道具。“文德武功皆寓舞,自然綴兆合彝章?!毕蟮碌奈奈栉枳藘?yōu)美流暢,曲折婀娜;表功的武舞舞姿英勇彪悍,并有模擬兩軍對壘交戰(zhàn)的情節(jié)。第三,文武二舞歌詩大多采用四言或五言的整齊句式,歌辭清麗典雅,平仄對仗,音韻協(xié)調(diào),以典入詩,別有情景,可謂音節(jié)、文采并冠卓杰。第四,關于文武二舞之創(chuàng)作,既有改編自先代的文武二舞,也有直接創(chuàng)作的,還有將當朝創(chuàng)作的某一宴樂進行改編入雅,以祀郊廟。就具體的歌頌對象而言,既有歌頌當朝君王文德武功的,也有頌贊先代之君開創(chuàng)帝王家業(yè)的?!拔那⒕殴Γ浒叩隆?,在“文洽”“武德”這一核心思想指導下,隋唐文舞主要歌頌王權統(tǒng)治者“以文化天下”的文德品行,而身披鎧甲、手執(zhí)干戚的武舞,旨在表現(xiàn)當權者平定四方以及維護國家統(tǒng)治的武功韜略。
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