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坤
(燈塔市中醫(yī)醫(yī)院骨傷科,遼寧 燈塔 111300)
臨床上下肢閉合性骨折是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而該病癥常見的并發(fā)癥是術后腫脹,該癥狀能夠?qū)颊吖δ艿幕謴团c手術的切口愈合產(chǎn)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同時還能夠延長患者的入院治療時間,進而大大增加患者的感染機會[1]。除此之外,術后腫脹能夠?qū)е禄颊呦轮貉h(huán)障礙及營養(yǎng)吸收不良,進而使得患者下肢處于缺血缺氧的狀態(tài),使患者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嚴重者需要進行截肢,導致患者殘廢,大大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因此對下肢閉合性骨折患者而言,對其術后腫脹的治療極為重要[2]?,F(xiàn)從我院中隨機抽取88例下肢閉合性骨折術后腫脹患者,對其進行不同治療方案臨床效果的探究,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中所用的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88例下肢閉合性骨折術后腫脹患者,納入標準:(1)出現(xiàn)局部疼痛、腫脹、皮下瘀斑瘀血等癥狀,且活動受限的患者;(2)均經(jīng)X線檢查后確診為下肢骨折術后患者;(3)對本次研究中所用藥物無過敏反應的患者;④了解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1)伴有胸腹內(nèi)臟器及大血管損傷患者;(2)其他非術后原因?qū)е禄颊呦轮[脹的患者;(3)伴有顱腦損傷、心腎功能異?;颊?;(4)凝血功能存有障礙患者;(5)非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患者。將所有選取符合標準的患者按照隨機抓鬮法分為觀察組(n=44)、對照組(n=44),觀察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別有27例、17例,年齡15-67(44.58±3.42)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別有25例、19例,年齡17-65(44.89±3.84)歲。將上述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發(fā)現(xiàn)2組間一般資料對比未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即七葉皂苷鈉進行治療,具體操作為:為患者注射規(guī)格為10mg的七葉皂苷鈉,每次注射20mg,將其溶于250ml的0.9%氯化鈉溶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天注射1次即可。觀察組患者使用利濕消腫湯進行治療,利濕消腫湯藥方組成為:大腹皮、茯苓皮、車前子各30g,黃芪、土茯苓各20g,川牛膝15g,萆蘚、三棱、莪術、黃柏各10g,按照該藥方有藥劑量進行制備,并以袋裝進行保存以方便備用,患者1天需服用1劑,每天分2次口服,每次服用100ml,可根據(jù)患者病情變化,調(diào)整劑量。所有患者術后均需要進行功能性訓練。
3 觀察指標:觀察并分析2組患者疼痛情況、治療效果及腫脹程度。(1)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采用0-10分制,患者所得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其疼痛程度越強烈,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4-7分表示中度疼痛、8-10分表示重度疼痛。(2)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可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治療后患者患肢腫脹完全消退,水腫消退50%以上,出現(xiàn)皮紋,且未出現(xiàn)張力性水泡)、有效(治療后患者患肢腫脹情況有所改善,腫脹周徑縮小2-3cm,水腫消退30%-50%)、無效(治療后患者患肢腫脹情況無改善甚至加重,且出現(xiàn)張力性水泡)。(3)患者腫脹程度可分為0度(患者皮膚正常,且無腫脹)、1度(患者皮膚緊張,存在皮紋)、2度(患者皮膚緊張,皮紋已消失,皮膚溫度較高,但并未出現(xiàn)張力性水泡)、3度(患者皮膚緊張,皮紋已消失,且皮膚發(fā)亮,其皮膚溫度顯著增高,且出現(xiàn)張力性水泡)。
5 結(jié)果
5.1 2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觀察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分別為(6.27±1.83)分、(1.48±0.88)分,對照組分別為(6.32±1.98)分、(2.83±1.54)分。治療前,2組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2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28例(63.64%)、14例(31.82%)、2例(4.55%),治療總有效率為95.45%(42/44),對照組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20例(45.45%)、16例(36.36%)、8例(18.18%),治療總有效率為81.82%(36/44),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3 2組患者腫脹程度比較:觀察組治療前0度、1度、2度、3度分別為0例(0.00%)、9例(20.45%)、26例(59.09%)、9例(20.45%),0-1度腫脹度為20.45%(9/44);治療后分別為6例(13.64%)、20例(45.45%)、16例(36.36%)、2例(4.55%),0-1度腫脹度為59.09%(26/44)。對照組治療前0度、1度、2度、3度分別為0例(0.00%)、8例(18.18%)、27例(61.36%)、9例(20.45%),0-1度腫脹度為18.18%(8/44);治療后分別為0例(0.00%)、11例(25.00%)、22例(50.00%)、11例(25.00%),0-1度腫脹度為25.00%(11/44)。治療前,2組患者的0-1度腫脹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0-1度腫脹率均顯著提高,觀察組患者0-1度腫脹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骨科下肢骨折手術中,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是術后患肢腫脹,其發(fā)病原因主要是以下幾方面:(1)術后對患者進行肢體麻醉,此狀態(tài)下患者肌肉麻痹、其收縮功能有所減弱,能夠?qū)颊哽o脈血的回流產(chǎn)生影響,同時由于手術原因,患者需要臥床休息,四肢肌肉長時間的不活動,使得肌肉越來越松弛,進而對下肢靜脈瓣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2)患者靜脈血管壁在手術過程中被破壞,能夠激發(fā)其機體凝血修復功能,進而增強患者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加之術中、術后止血藥的使用,使得患者血流速度有所降低,最終導致患者出現(xiàn)組織水腫。(3)患者遭受創(chuàng)傷后,會增加其體內(nèi)抗利尿激素與醛固酮的分泌、減少尿量,加之手術原因使得患者大量丟失能夠激發(fā)組織代謝的物質(zhì),極易導致患者機體內(nèi)水潴留[3]。
術后腫脹能夠?qū)颊叩纳钯|(zhì)量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臨床上治療該并發(fā)癥的方式較多,但療效不一。中醫(yī)認為,由于患者陽氣虛敗、血瘀阻滯及經(jīng)脈失調(diào)導致患者出現(xiàn)術后肢體腫脹,因此在中醫(yī)對下肢閉合性骨折術后腫脹患者進行治療時,本著利水消腫、消淤散結(jié)的原則進行用藥,利濕消腫湯中黃芪對于患者具有補中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的功效;同時方中土茯苓與萆蘚的搭配,具有通利關節(jié)、解毒除濕的效果;三棱、莪術共同入藥,有行氣止痛、氣血雙施、活血化瘀、化積消塊的效果較為顯著;茯苓皮、車前子均能夠利水消腫;能夠清熱燥濕的黃柏搭配大腹皮可燥濕理氣,川牛膝能夠通血脈、祛瘀血、引瘀血下行。全方能夠起到行氣止痛、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的效果,對治療下肢閉合性骨折術后腫脹患者有較好的效果[4-5]。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下肢閉合性骨折術后腫脹患者進行治療時使用利濕消腫湯的治療有效率為95.45%,顯著高于常規(guī)方式七葉皂苷鈉的治療有效率81.82%(P<0.05),且利濕消腫湯治療后患者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七葉皂苷鈉的治療后的疼痛評分(P<0.05),且利濕消腫湯治療后患者的0-1度腫脹率為59.09%,較七葉皂苷鈉治療后的0-1度腫脹率25.00%顯著提高(P<0.05)。
綜上所述,利濕消腫湯在下肢閉合性骨折術后腫脹患者的治療中效果較為顯著,使用該法能夠使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得到顯著的提升效果,同時能夠大大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腫脹程度,在臨床治療下肢閉合性骨折術后腫脹患者時推薦使用利濕消腫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