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金
(盤錦骨科醫(yī)院,遼寧 盤錦 124000)
脊柱胸腰段骨折屬于脊柱外科的一種常見病癥,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軸向暴力是導致這類疾病的主要原因。脊柱胸腰段骨折多通過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促使其脊柱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經后路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是目前使用較多的手術治療方法,在脊柱復位、預防畸形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1-2]。在實際臨床治療中,固定失敗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且遠期預后階段容易出現各類并發(fā)癥,如后凸畸形、椎體高度丟失等,患者正常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干擾[3]。經后路椎弓根內固定治療的過程中,與外側植骨融合術進行配合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脊柱固定效果,加強脊柱穩(wěn)定性,有利于維持骨折復位效果,但同樣存在遠期預后效果不佳的問題,現抽取6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開展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按照研究納入排除標準,選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本院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60例,采用雙盲法隨機分組的方法分為2組,觀察組男、女比為19:11,年齡位于18-65歲,平均值為(38.5±4.6)歲,從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發(fā)病原因來看,19例致病因素為交通事故、10例致病因素為高處墜落、1例致病因素為跌傷。對照組男、女比為17:13,年齡位于17-63歲,平均值為(38.8±4.2)歲,從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發(fā)病原因來看,20例致病因素為交通事故、9例致病因素為高處墜落、1例致病因素為跌傷。數據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方法:觀察組確定手術治療方案后,指導患者正確的俯臥在病床上,由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完成后選擇受傷的脊椎作為中心,采用后正中入路方式,入路的條件是切口的上下均顯露出正常椎體。首先對受傷的脊柱進行復位治療,治療方法為AO胸腰椎脊柱固定系統(tǒng),完成脊柱復位后在受傷椎體合適的位置開口,置入椎弓根螺釘,完成螺釘內固定治療。選擇受傷椎體的兩側椎弓根進行鉆孔,鉆孔后擴大骨道并選擇尺寸為3mm×3mm的自體骨骨粒置入其中,打壓結實后借助X線片檢查來評估受傷后椎體的固定效果,如評估結果顯示復位情況良好,則留置負壓引流管并完成手術。手術治療結束后為預防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的出現,需對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2天后可根據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拔除引流管并開展早期訓練。對照組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經后路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的處理方式和觀察組保持一致,在進行外側植骨融合術的過程中,則需要及時對骨折部位脊椎展開減壓處理,取出橫突表面的肌肉、關節(jié)囊等,制作后外側植骨。手術治療結束后為預防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的出現,需對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2天后可根據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拔除引流管并開展早期訓練。
3 觀察指標:(1)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2)治療效果。Cobb角、椎體前緣相對高度、椎管占位程度等,借助MB-ruler軟件進行測量。(3)疼痛改善情況。在研究過程中需運用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針對患者的疼痛程度展開評估,滿分為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情況越嚴重。
5 結果
5.1 2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對比:統(tǒng)計數據顯示,觀察組內患者的手術時間為(65.34±7.64)分鐘,對照組為(72.45±8.22)分鐘(t=24.671,P=0.001);、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81.54±12.44)ml,對照組為(245.61±32.32)ml(t=17.847,P=0.001);觀察組切口長度為(1.15±0.32)cm,對照組為(16.04±2.11)cm(t=6.442,P=0.001);觀察組住院時間為(2.55±0.84)天,對照組為(5.31±1.01)天(t=8.473,P=0.001)。相關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2 2組患者的Cobb角、椎體前緣相對高度對比:統(tǒng)計數據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Cobb角分別為6.42°±1.12°、8.18°±2.62°,數據間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t=7.127,P=0.001);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椎體前緣相對高度分別為93.45%±3.04%、78.53%±2.64%,數據間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t=16.537,P=0.001)。
5.3 2組患者的椎管占位程度及VAS評分對比:統(tǒng)計數據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椎管占位程度分別為7.5%±3.3%、14.5%±2.8%,數據間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t=8.169,P=0.001),治療結束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VAS評分分別為(2.0±0.3)分、(3.8±0.7)分,數據間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t=6.071,P=0.001)。
脊柱胸腰段屬于胸段和腰段的重要連接段,胸段與腰段的運動度對比差異較大,因此很容易出現應力過度集中的問題,進而出現脊柱胸腰段骨折,交通事故、高處墜落以及跌倒等均屬于其致病因素。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會因為神經系統(tǒng)受到壓迫,出現下肢感覺、運動功能障礙等癥狀,情況嚴重的患者甚至會發(fā)生偏癱,為減少此類并發(fā)癥的出現,保障患者后期生活質量,必須確定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來改善患者的病情,促進其身體恢復[4]。
目前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療中,使用最多的手術治療方法為經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這一手術最早在1986年就有用于脊柱骨折患者治療的記載,隨著醫(yī)療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其在脊柱胸腰椎骨折的治療中作用效果不斷提升,結合臨床治療情況可知,運用該方面手術進行治療,很容易促使患者出現內固定失敗的情況,且術后恢復情況較差,容易出現后凸畸形、椎體高度丟失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6]。在臨床各方面手術方案持續(xù)完善的情況下,運用傷椎內植骨手術結合經后路椎弓根內固定術對該部分患者進行治療迅速在臨床得到推行,經后路椎弓根內固定術具有穩(wěn)定受損脊柱,消除各類后凸畸形等不良癥狀的作用,傷椎內植骨則可以進一步提升傷椎的內骨質量,增加受力時骨骼與骨骼之間的接觸面積,在減輕骨骼壓力的同時促進了傷椎骨的愈合。兩者聯合作用還減輕了單一治療方法對臨近椎體的影響,有利于保障治療效果[7]。研究中觀察組內患者的Cobb角、椎管占位程度、VAS評分對比對照組明顯較低,椎體前緣相對高度對比對照組明顯較高,表明觀察組內治療方法在改善脊柱胸腰段骨折中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對比各項手術指標發(fā)現觀察組內手術方法創(chuàng)傷較小,有利于術后患者的身體恢復,綜合應用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針對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經后路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結合傷椎內植骨手術展開治療,能夠有效提升對該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患者癥狀恢復良好,住院時間、手術時間等極大縮短,治療花費有效降低,傷椎前緣相對高度、椎管占位程度以及Cobb角,且切口長度、手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明顯較少,患者所承受的疼痛感較輕,綜合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