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軍
(朝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已有研究指出,9成左右的脊柱損傷發(fā)生在胸腰椎區(qū)域[1]。隨著脊柱矯形內植物的發(fā)展以及椎弓根螺絲釘的廣泛應用,針對骨折的臨床治療已經轉變?yōu)榉e極的手術治療,其臨床療效也明顯優(yōu)于保守治療。既往臨床上主要是通過手術治療的方式,手術的主要目標在于幫助患者實現脊柱生物力學上的穩(wěn)定[2]。而經后路椎弓根固定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常規(guī)方法。椎弓根螺釘能夠準確的將其擰入椎體是整個手術的關鍵。通過利用該操作能夠幫助患者將椎體與椎板連接,在盡可能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的同時減輕對神經的影響。另外,已有研究指出,采用椎弓根螺釘聯合連接棒內固定對于降低骨折脫位的發(fā)生有重要價值[3]。但是對于脊柱骨折這個復雜的問題,需要在充分了解各種治療方法優(yōu)劣勢的基礎上結合每一個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為探究該治療手段的療效,本次研究通過納入5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開展臨床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2018年1月-2019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符合納入標準并予以排除標準剔除的患者,結合20%失訪率,擬納入54例。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齡34-64歲,平均年齡(46.25±2.18)歲;骨折部位:T115例(9.26%),T129例(16.67%),L122例(40.74%),L210例(18.52%),L38例(14.81%);致病原因:交通車禍傷20例(37.04%),重物砸傷14例(25.93%),高處墜落傷17例(31.48%),其他3例(5.56%);骨折類型:爆裂性骨折31例(57.41%),單純屈曲壓縮性骨折23例(42.59%);脊髓功能損傷ASIA級:A級9例(16.67%),B級10例(18.52%),C級15例(27.78%),D級13例(24.07%),E級7例(12.96%)。本次研究相關資料均提交給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并得到書面同意。(1)診斷標準:結合影像學檢查確診胸腰段脊柱骨折。(2)納入標準:排除其他疾病;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患者年齡>18歲<70歲。(3)排除標準:伴有先天性脊柱畸形;合并其他椎體骨折患者;接受姑息治療的惡性腫瘤晚期患者;因嚴重內科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而無法配合的患者。(4)脫落標準:隨訪過程出現生命體征極不穩(wěn)定者予以脫落;患者失訪;依從性差的患者。
2 方法: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全麻,調整患者體位為仰臥位,作一切口,將受傷部分以及相鄰的2個椎體的棘突、關節(jié)突、椎板等充分暴露出來,完成椎體鉆孔,將準備好的弓根螺絲釘旋入孔內。再利用探針對螺絲釘的旋入情況進行探查,結合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旋入的螺釘長度,確定胸椎進釘點,選擇合適長度的連接桿,充分考慮患者受傷椎體的情況,調整連接桿為弧形,并將其放置在椎弓根螺釘尾部帶內絲的U形槽內,在保證連接桿弧形向下后將椎弓根螺絲旋入其中。完成這個步驟后撐開椎弓根螺釘,再將另外1顆螺絲擰緊。使用C型臂X線透視椎弓根螺釘。確保其位置合理。在手術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合并神經功能損傷的患者需要切除關節(jié)突,并注意對椎管充分減壓,對于突入椎管的骨塊進行錘擊復位處理,同時清理干凈破裂的椎間盤。完成手術后術后常規(guī)引流1-2天。
3 觀察指標:對比分析54例患者接受治療前后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椎體后緣高度變化情況,記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5 結果
5.1 54例患者患者治療前后Cobb角比較:治療后患者Cobb角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1。
表1 54例患者治療前后Cobb角比較
5.2 54例患者治療前后椎體情況比較:經治療,患者各指標均高于治療前(P<0.05)。見表2。
表2 54例患者治療前后椎體前緣高度、椎體后緣高度比較(%)
5.3 跟蹤隨訪54例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通過對54例患者進行跟蹤隨訪,隨訪時間為6-24個月,1例患者在術后出現切口感染,但經過對癥治療感染控制,恢復良好。其余患者均未出現嚴重并發(fā)癥,也未出現斷釘、釘松等內固定失敗病例。
胸腰段脊柱骨折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并且容易合并多種嚴重合并癥,包括內臟損傷、脊髓神經損傷等[4]。目前,臨床上隨著外科技術和內固定物的改良發(fā)展迅速,但是在處理脊柱損傷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主要爭議的熱點在于手術適應證、手術時機、最佳手術入路3個方面[5]。
對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而言,需盡早接受手術,目的在于降低繼發(fā)脊髓損傷的可能。通過在手術過程中利用該治療的方式,可獲得滿意效果,另外還能夠有效減輕椎管壓力,對于預防術后的纖維疤痕組織形成有重要意義[6]。已有研究顯示,通過針對這類骨折患者采用這種治療方式,其療效顯著、安全性高、簡單運行、固定性強,針對多種類型的骨折均有明顯的適用性[7]。而在本次研究可以發(fā)現,治療后患者Cobb角為4.75°±0.25°,明顯低于治療前的24.52°±0.98°(P<0.05)。經治療,治療后患者椎體前緣高度90%、椎體后緣高度95%均高于治療前30%、70%(P<0.05)??梢园l(fā)現,采用該治療手段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受傷后的解剖結構,對盡可能恢復正常的脊柱形態(tài)有重要價值,臨床療效良好。
需要關注的是,針對脊柱損傷的臨床微創(chuàng)治療越來也受到關注,但是其手術治療策略在臨床上仍然有著較大爭議,面對這種情況在未來仍然需要更多樣本量分析不同治療手段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