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瑋 廖強明 鮑新民 萬焱華 張開華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三科 九江 332000)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于Ⅱ~Ⅲ期,預后較差。胃癌根治術D2淋巴結清掃是治療進展期胃癌的主要方法,并且于術后給予化療治療可起到改善患者預后的作用。腫瘤微環(huán)境改變與胃癌患者預后密切相關[1]。機體免疫狀態(tài)及炎癥反應與腫瘤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有著密切關聯[2]。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可反映腫瘤患者體內炎癥及免疫狀態(tài)。中性粒細胞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淋巴細胞是機體免疫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抵抗腫瘤細胞并抑制增殖和遷移中起著重要作用[3]。但目前對于NLR 與腫瘤患者預后關系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本研究探討外周血NLR 值對Ⅱ~Ⅲ期胃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預后的影響,以期為該疾病患者預后評估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5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在醫(yī)院病理確診為Ⅱ~Ⅲ期胃癌并接受根治性切除D2淋巴結清掃術的188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有關胃癌的診斷[4],且經病理學檢查證實為Ⅱ~Ⅲ期;(2)初次行胃癌根治術D2淋巴結清掃患者;(3)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化療前發(fā)生嚴重感染、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影響血常規(guī)指標者;(2)術中發(fā)現遠處轉移者;(3)未按醫(yī)囑進行系統(tǒng)治療及失訪者;(4)伴其他嚴重疾病且是隨訪期間直接致死原因者;(5)二次手術者;(6)全身炎癥性疾病者。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審批通過(JJSDYRMYY-YXLL-2022-190)。
1.2 治療方法 術后行CapeOX 方案化療6 個月,第1 天,注射用奧沙利鉑(國藥準字H20093892)130 mg/m2靜脈滴注 2h,第 1~14 天,卡培他濱片(國藥準字H20133361)1000mg/m2,口服,2 次 /d。3 周重復 1 次。
1.3 隨訪方法 采用電話等方式隨訪,術后第1 年每3 個月隨訪 1 次,第 2~3 年每 6 個月隨訪 1 次??偵嫫跒閺幕熼_始至死亡或者至隨訪結束的時間間隔。
1.4 臨床資料收集 采用本科室醫(yī)療系統(tǒng)查詢患者臨床病理參數,主要包括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等。
1.5 NLR 值測定 術后首次化療前1 d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應用SYSMEX-XN 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例,并計算NLR 值。
1.6 觀察指標 (1)根據NLR 值將患者分為高NLR 組、低NLR 組,比較兩組臨床病理特征及術后1 年、2 年、3 年生存率。(2)比較死亡組及生存組的NLR 值,分析其對患者術后3 年生存情況的預測價值,并分析影響患者生存情況的危險因素。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用()表示,分別行 χ2、t檢驗;用ROC 曲線分析NLR 值對患者術后生存情況的預測價值;用GraphPad Prism 5 繪制兩組生存曲線,用Log-rank χ2比較兩組累及生存率;用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Ⅱ~Ⅲ期胃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病理參數比較 高NLR 組腫瘤最大徑≥5 cm、淋巴結轉移、血管侵犯的人數比例高于低NLR 組(P<0.05);兩組性別、年齡、腫瘤分化程度等方面的人數比例對比(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病理參數比較[例(%)]
2.2 兩組術后生存率比較 高NLR 組術后1 年、2年、3 年的生存率均低于低 NLR 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術后生存率比較[例(%)]
2.3 NLR 值對患者術后3 年生存情況的預測價值死亡組、生存組的NLR 值分別為(2.63±0.52)、(2.07±0.47)。NLR 值預測患者術后3 年生存情況的 AUC 為 0.803,SE(95%CI):0.032(0.741~0.865),截點值為2.27。見圖1。
圖1 NLR 值預測患者術后3 年生存情況的ROC 曲線分析
2.4 影響Ⅱ~Ⅲ期胃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死亡組在淋巴結轉移、血管侵犯、手術切除程度R1 或R2、NLR≥2.27 方面的病例數比例高于生存組(P<0.05)。見表3。
表3 影響Ⅱ~Ⅲ期胃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例(%)]
2.5 影響Ⅱ~Ⅲ期胃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血管侵犯、手術切除程度R1 或R2、NLR≥2.27 是影響Ⅱ~Ⅲ期胃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生存情況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影響Ⅱ~Ⅲ期胃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炎癥反應是腫瘤微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腫瘤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腫瘤細胞可釋放一系列炎癥介質引發(fā)細胞炎癥損傷,而改變腫瘤微環(huán)境[5~6]。NLR 表示了炎癥反應激活因子及調節(jié)因子淋巴細胞間的平衡狀態(tài),NLR 升高表明人體炎癥反應強,腫瘤殺傷力低下[7]。有研究發(fā)現,NLR 值升高可導致腫瘤疾病患者全身炎癥反應加重,而加速其病情進展,影響臨床治療效果[8~9]。本研究結果發(fā)現,高NLR 組腫瘤最大徑≥5 cm、淋巴結轉移、血管侵犯的病例數比例高于低NLR 組,提示患者NLR 值與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等有關,這主要與中性粒細胞增高,NLR 值增大,腫瘤對人體侵襲性增強有關。
目前認為,機體炎癥免疫狀態(tài)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有報道指出,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及轉移,對患者的治療及預后均存在一定影響[10]。中性粒細胞是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主要來源,其異常升高是腫瘤血管生成和遠處轉移的必備條件;淋巴細胞在人體適應性免疫中起關鍵作用,可殺滅癌細胞[11~12]。相關報道指出,胃癌患者中性粒細胞增高表明腫瘤對人體的侵襲性增強[13]。本研究結果顯示,高NLR 組術后1年、2 年、3 年的生存率均低于低NLR 組,表明 NLR值增大可增加患者死亡風險。經進一步分析發(fā)現,NLR≥2.27 是影響Ⅱ~Ⅲ期胃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生存情況的危險因素。這主要是因為中性淋巴細胞異??蓪е聶C體抗腫瘤免疫效應減輕,免疫系統(tǒng)無法識別腫瘤抗原突變,出現腫瘤抗原誘導的免疫耐受,導致抗原提呈細胞無法識別抗原,而促進腫瘤細胞從免疫系統(tǒng)逃逸。而淋巴細胞減少,機體免疫屏障改變,依賴性抗腫瘤反應減弱,可影響患者預后,增加復發(fā)及遠處轉移風險[14~15]。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NLR 值預測患者術后3 年生存情況的AUC 為0.803,表明NLR 值對患者術后生存情況具有預測價值。綜上所述,外周血NLR 對Ⅱ~Ⅲ期胃癌根治術后化療患者生存情況具有預測價值,且高NLR 值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