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華
摘? ? 要:課程思政是推進各學科協(xié)同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立德樹人導向下的初中英語課程可以聚焦目標在話題教學中貫穿思政、找準切入點在教學內(nèi)容中融入思政、突出主體在學習活動中滲透思政、關注成效在教學評價中體現(xiàn)思政,引導學生在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學習過程中樹立國際視野,涵養(yǎng)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鍛造高尚品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時代新人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課題。在此背景下,秉承德育為先,踐行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統(tǒng)籌構建課程思政體系,推動各學科與思想政治課形成協(xié)同育人效應,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鑄魂育人總體目標的重要舉措。英語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課程之一,是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的頒布預示著我國基礎英語教育課程改革全面邁入素養(yǎng)時代[1],其以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聚焦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課程性質(zhì)、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等方面強化了英語課程的育人導向。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tài),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新時代的英語教師不僅是語言文化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健康成長、認識世界的引路人、解惑人。新時代的英語教師應全面把握英語課程育人價值,立足素養(yǎng)探索課程思政的策略,引導學生在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學習過程中樹立國際視野,涵養(yǎng)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鍛造高尚品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聚焦目標,在話題教學中貫穿思政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以下簡稱“人教版教材”)以話題為主線,聚焦“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范疇,貼近現(xiàn)實生活,體現(xiàn)時代特征,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部分教材蘊含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面對教材蘊含的思政元素,教師不能簡單地把這些語篇當成語言知識、語法要點進行生硬的操練,而應聚焦育人目標,圍繞單元話題的育人功能,深挖各語篇背后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合貫穿于單元教學的全過程,為教學增效、為育人賦能,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育人同頻共振。
例如 ,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全一冊 Unit 2的話題是festivals ,主要通過有關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潑水節(jié)、萬圣節(jié)、圣誕節(jié)等的語篇呈現(xiàn)中外節(jié)日文化。節(jié)日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結晶和載體。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僅要了解和記憶具體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發(fā)現(xiàn)、判斷其背后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2]。為此,教師應聚焦育人目標,在話題教學中貫穿思政,即將“節(jié)日文化精神”“文化態(tài)度”等思政元素貫穿于圍繞“節(jié)日”話題的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和遷移創(chuàng)新類學習活動中。具體而言,教學可以這樣展開:在Section A 1b 和Section A 2a的聽力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獲取聽力文本關于“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知識的同時,融入思政教育,讓學生理解端午節(jié)所承載的對祖國、對民族赤忱的愛,是足以凝聚起我們持續(xù)拼搏和奮斗的磅礴力量;在Section A 3b的文本解讀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感知、描述“The story of Change”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悠久歷史淵源和豐富文化內(nèi)涵,理解“Full Moon, Full Feelings”的美好寓意,體驗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所承載的民族情感和思想精華;在“節(jié)日”話題的遷移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教師結合當前青少年熱衷于過洋節(jié)的現(xiàn)象,設計小組討論活動“My favourite Festival”,引導學生在中外節(jié)日文化的對比中生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形成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
二、找準切入點,在教學內(nèi)容中融入思政
(一)找準滲透點,挖掘、融入思政
語篇承載著豐富的育人內(nèi)涵。語言學習不應僅僅圍繞語言這一符號體系展開,而應同步關注語言背后所承載的與立德樹人直接相關的主題和跨文化知識以及其背后所隱含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3]。在基礎教育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深挖教材語篇的思政元素,找準滲透點,適時發(fā)揮思政元素的“情感催化劑”功能。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全一冊Unit 4 Section B的語篇“He Studies Harder Than He Used to.”的教學中,針對“His parents took a 24-hour train and a 5-hour bus ride to get to Li Weis school.”,教師可以適時提出問題“Do you think Li Weis parents care about him very much?”“Will you send your children to a boarding school if you have to work in another city?”,引出“留守兒童對父母的誤解”這一話題,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理解父母的艱辛與無奈,進而消除對父母的誤解(認為父母對孩子關愛不夠)。課程思政的育人功效是在對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生發(fā)的。教師應善于把握時機,在語篇解讀中適時滲透思政教育,更好地體現(xiàn)語篇的價值,發(fā)揮課程思政的隱性育人功效。
(二)找準關聯(lián)點,增補、滲透思政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幾千年華夏歷史文化文明和民族精神智慧的沉淀結晶,是青少年涵養(yǎng)家國情懷、堅守民族底色、提振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思政資源。在基礎教育英語教學中,關聯(lián)單元話題內(nèi)容,適時拓展增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語篇,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文化對比中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涵養(yǎng)家國情懷。
例如,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全一冊Unit 6的話題是inventions,而Section A僅涉及國外關于telephone、computer、car、TV等發(fā)明的語篇。結合本話題內(nèi)容增加關于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的語篇,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語言知識,更能使學生在“The compass was invented in ...”“The invention changed the world ...”的語言運用實踐中感知、體驗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強化民族自豪感。又如,在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全一冊Unit 7 Section A的詩歌“Mom Knows Best”中,教師可在解讀外國詩歌韻律節(jié)奏的同時,增補呈現(xiàn)英文版中國古典詩歌,如許淵沖翻譯版的“On the Stork Tower”(《登鸛雀樓》),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在中外詩歌的共現(xiàn)中感受中外詩歌文學的差異,體驗中國古典詩歌用詞精練、格律嚴謹、詩畫合一的魅力,生發(fā)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自豪感,提振文化自信,提升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三、突出主體,在學習活動中滲透思政
英語學習活動觀強調(diào)語言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倡導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的學習理念[4]。英語學習活動觀下的英語課程思政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活動體驗。語言學習活動中滲透的思政元素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選取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思政元素,便于學生在已知圖式的基礎上進行關聯(lián)體驗。同時,思政元素也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弱關聯(lián)的形式隱含在真實情境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以便于學生在活動的各環(huán)節(jié)感知與體驗,進而將思政內(nèi)容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全一冊Unit 10 Section B的主要內(nèi)容是table manners,Section B 1b-1c的聽力內(nèi)容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中國的餐桌禮儀、筷子文化等。教師可以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以愛國主義、文化自信為思政點,設計“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餐桌文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真實問題解決過程中體驗思政,厚植愛國情懷,提振文化自信。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中國范兒》紀錄片——“Chopsticks,go far beyond their simple look”,讓學生在獲取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感知與體驗中國的筷子文化,增強對中國筷子文化的認同感;然后,教師呈現(xiàn)表2,讓學生搜索有關“筷子與西餐刀叉”的信息,旨在引導學生在知識的獲取與梳理中體驗古人的智慧和中華文化的深厚,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形成文化態(tài)度,樹立文化自信;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的筷子文化,向世界傳播中國的筷子文化。這一活動有助于學生在遷移創(chuàng)新活動中內(nèi)化語言和文化知識,學思結合,深層次體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堅定文化自信。
四、關注成效,在教學評價中體現(xiàn)思政
教學評價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應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5]?!读x教課標》提倡“教—學—評”整體育人觀念,指出“評”主要發(fā)揮監(jiān)控教與學過程和效果的作用[6]。在英語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觀察,提問,活動參與,作業(yè)、測試反饋等了解學生是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文化態(tài)度,并及時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提供必要的引導與修正教學策略,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例如,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全一冊Unit 7 Section B 2b的閱讀材料“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講述的是青少年(劉宇)在學業(yè)和興趣愛好問題上與父母產(chǎn)生的分歧。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問題鏈,及時捕捉學生的思想觀點并給予啟發(fā)引導。這一“教—學—評”過程有助于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功效。
【教學片段】
T: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Liu Yu?
S1: I dont talk back, but I dont say a word.
T: I dont ...?(提示糾正語法錯誤)
S1: I wouldnt talk back to my parents, but I wouldnt say a word any more.(學生用錯動詞,并立刻作出自我糾正)
T: You mean you would keep silence. Ice them out?(捕捉信息、診斷學生的負面態(tài)度、教授“冷戰(zhàn)”的英語表達)
S1: Yes , I think ice them out is a good way.
T: My boy. I dont think that is a good way. You know they care about you. They will be sad. I think you should try to talk to them. Communication is important. Let them know your plan.(直擊問題,用追問和給建議的方式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想法中的消極因素,幫助學生建立健康正面的情感態(tài)度)
T: Now, can you give some good advice to Liu Yu?
S1:Yes. I think he should talk to his parents, tell them what he thinks and make a plan to study hard.(學生給出積極的建議)
在評價中體現(xiàn)思政,達成思政目標,教師還可以設計內(nèi)含思政元素的自我評價表(如表3所示),診斷學生本節(jié)課思想價值觀的生成情況,為制訂下一步的教學方案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當然,課程思政在基礎教育英語教學中還處于探索階段。英語課程思政評價方式如何匹配課程思政,評價標準如何量化思政教育的形成性和發(fā)展性,如何在“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中以科學的評價推動教和學,是一線英語教師需致力探索的問題。
“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在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的使命下,新時期的英語教師需重塑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增強課程思政意識,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有效策略,發(fā)揮課程的育人價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蔣京麗.發(fā)揮育人價值? ?培養(yǎng)“三有新人”——《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nèi)容對初中英語教學的價值[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2(5):20-25.
[2][3]王薔.全面和準確把握英語課程內(nèi)容是落實課程目標的前提[J].英語學習,2022(4):18-33.
[4][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51.
[5]梅德明,王薔.新時代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新發(fā)展——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1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