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宏
STEAM 課程天然具有綜合性,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有效的評價是其能高效實施的關鍵所在。因為STEAM 課程通常都是以學生合作為主要形式,且學生需要持續(xù)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活動,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都是多元、綜合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設計便于評價的工具,對項目實施的全過程進行規(guī)范、全面的評價。教師以校本課程“尋艾探香”為例,通過分析項目化學習中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的獨特之處,研究適合的評價工具,進一步發(fā)揮評價的指導作用,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STEAM課程的評價主體可以是學生、教師、家長、社會其他力量,也可以是多主體協(xié)同。只有設計符合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工具,才能滿足多元評價主體的評價需求。
這里的個體指的是學生、教師或家長,其在項目化活動中進行評價的方式一般都是記錄、登記、評判等。個體評價的工具要便于及時記錄,并盡量簡單便捷,讓人一目了然。在“尋艾探香”課程中,教師設計了個體適用的“艾草的生長記錄表”“香珠配比評價表”“配比實驗成功次數記錄單”等。表1呈現的是一張“艾草生長記錄表”,學生按照日期記錄艾草生長的進度,借助環(huán)境“云監(jiān)測”記錄艾草生長的溫度、土壤和水分等情況。
表1 艾草生長記錄表
這樣簡單的記錄表能清楚明白地呈現相關數據,學生自身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進行自我診斷,修改調整學習進程,這些數據也能作為學生自我評價或教師、家長進行學習活動評價的依據。這樣的表格可促進項目化活動的有效開展。
STEAM課程常常由學生團隊、教師團隊、社會團體共同參與,團隊在項目活動中的分工比較復雜,評價難度也更大。如,學生團隊有合作、有互評;教師團隊有輪班、有協(xié)調;社會團體更加復雜,可變性更強。評價主體的不確定性使得團隊評價很難做到量化,所以指向情感、態(tài)度、效果的綜合定性評價更適用于團隊評價。
如學生團隊的小組討論沙龍、圓桌會議,教師團隊給出的綜合評語、課堂觀察反饋,社會團體給出的口頭表揚或宣傳推送等都是團隊評價的好方法。實施“尋艾探香”校本課程時,有一組成員在余東未來社區(qū)“中國美術館”進行項目推廣活動。該“推廣組”中有四位教師和四名學生,他們手把手地教當地的村民和兒童打磨艾粉,制作艾草香珠,得到了當地居民的稱贊,“中國美術館兒童之家”還推出了一期微信,展示項目組的活動過程,號召更多人參與其中。這種定性評價充滿溫度和力量,為活動的推廣起到了良好的助力作用。
STEAM 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學科、重過程和關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它是科學、技術、數學、工程、藝術的綜合體,對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合作意識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綜合素養(yǎng)。STEAM 課程中,常常是一個項目化活動串聯多個學科內容,因此評價工具的設計也要關注活動中各部分不同內容的差異性。教師要進行巧妙設計,統(tǒng)籌評價。
STEAM 課程不同于一般的勞動技術或手工制作課程,它強調要在真實的情境中設計學習活動,“尋艾探香”課程也是如此。如艾草香珠的配比分析、艾草香珠工藝品的設計、制作……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真實的問題,不斷成長。在這類課程中,教師的指導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巧妙地利用評價,讓學生在活動中始終保持探究的狀態(tài)。比如“艾草香珠的配比分析”活動,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先呈現“香珠配比評價表”(如表2),讓學生通過閱讀知曉本次活動需要合理分工,互相協(xié)作完成,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設計方案開展實驗,及時做好記錄,并制作出表面光滑無裂痕、堅硬牢固且有驅蟲效果的香珠,然后再開展活動。
表2 香珠配比評價表
通過評價表前置,學生可以在活動開始之前就對活動的流程、目標、重點做到心中有數,為之后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準備。
STEAM 課程為學生提供了“用科學家的思維思考”“用工程師、設計師的眼光創(chuàng)新”的平臺,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表現性評價與項目化學習方式高度匹配。利用表現性評價工具可以給學生提供思維、能力發(fā)展的支架,通過可視化的表現性展示,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持續(xù)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實現STEAM 課程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使命。如“艾草香珠造型設計”項目,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設計稿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作品評價學生的技能發(fā)展情況;“香珠飾品發(fā)布會”項目,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香珠飾品的介紹、成品推銷等活動觀察學生的表現。
這樣的表現性評價工具能把學生在活動不同階段的探究能力比較完整、明顯地呈現出來。教師能借助評價過程,清晰地看到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并隨時調整和改進表現性評價工具的設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STEAM 課程的內容是多元的,因此其評價方法也有很多。教師可以用傳統(tǒng)的“考試評價法”,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用定量的“等級評價法”,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組內互評,考查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用定性的“描述評價法”,對學生的設計、方案、反思情況進行評價,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情況;等等。不同評價方法使用的維度不同,設計評價工具時要綜合考慮不同方法的特點,使其具有靈活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個維度進行設計。
形成性評價的開展是一個動態(tài)監(jiān)控的過程,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持續(xù)性的監(jiān)測,并依據監(jiān)測結果調整項目進程,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學生的學習起點不同,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和偏好不同,學習進度或項目進度也有所不同,等級制的評價工具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
如“艾粉制作”項目中,學生需要對自己制作的艾粉進行特性分析,擇優(yōu)而選。因為每個小組制作艾粉的方法和所用時間不同,所以教師設計了相應的評價記錄表(如表3),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以此為依據進行自我評判,教師也可依此做出診斷,幫助學生獲得優(yōu)質的艾粉。分數等級制評價不受學生學習起點、項目進度的影響,教師可以科學、靈活地對學生在項目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做出評價,也能幫助學生及時改進制作方法、調整制作方案,助力學生在項目化活動中取得滿意的學習成果。
表3 艾粉制作評價表
續(xù)表
STEAM 課程結束時要進行成果展示,成果可以是作品、產品、報告等,教師可以借助成果進行總結性評價。通過總結性評價,教師不僅可以了解自身教學活動的效果,也可以檢驗學生的素養(yǎng)是否通過活動得到了提升,更可以檢驗STEAM 課程的實施成效。在設計總結性評價工具時,教師不能利用單一的評價工具,而要綜合使用多個評價工具。
比如進行“艾草香珠飾品的研發(fā)和推廣”項目成果評價時,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在形成性評價過程中得到的分數進行疊加,設計一個分數匯總表,并據此對學生做出初步的評價;然后組織學生展示香珠飾品,讓“觀眾”參與打分,觀眾的打分可以為學生的項目成效提供參考;接著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組內成員在活動中的工作量和工作態(tài)度進行打分,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評價;最后請各小組提供成果報告,包括闡述飾品研發(fā)和推廣過程中的成果和反思,展示項目過程中生成的材料(設計稿、項目方案、過程記錄)等。這樣的成果疊加的方式在總結性評價過程中能夠比較公正、綜合地評價學生的項目成果。
總之,小學STEAM 課程評價工具的設計要緊緊圍繞項目特點進行,讓評價真正推動項目開展,加深項目的影響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