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鎮(zhèn)新,張冠成
(南京市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1)
胃食管反流?。╣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以胃灼熱、反流為主要癥狀的臨床常見消化道疾病,該病可導致食管黏膜屏障被破壞,引起黏膜炎癥、糜爛,甚至發(fā)生潰瘍、出血,影響進食;且反流物可侵蝕咽部、喉部聲帶和氣管引起慢性咽炎、慢性聲帶炎和氣管炎等癥狀,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與生活質(zhì)量[1-2]。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質(zhì)子泵抑制劑聯(lián)合多潘立酮治療,但有研究提示[3],該治療方案具有顯著抑酸作用,在控制胃腸內(nèi)容物反流方面仍有不足,且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醫(yī)學對反酸、反流病癥早有認識和記載,已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jīng)驗;且隨著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學的發(fā)展與廣泛運用,越來越多研究證明[4-5],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在消化道功能異常疾病中擁有明確的優(yōu)勢。GERD 在中醫(yī)診斷中以吞酸、胃脘灼痛為主癥,病機為肝胃熱盛、濕熱郁積,故中藥配伍主要考慮有和胃消痞、疏肝解逆之效者?;诖?,本研究探討疏肝和中湯輔助治療肝胃郁熱型GERD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南京市中醫(yī)院門診就診的GERD患者(肝胃郁熱型)84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2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齡(48.62 ± 12.45)歲;病程(2.84 ±0.82)年。觀察組中男24 例,女18 例;年齡(49.26 ±10.74)歲;病程(2.72±0.9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南京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批準號:KY2020007)。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共識意見》[6]制定。存在燒心、反酸癥狀,既往內(nèi)鏡檢查食管黏膜破損,存在食管糜爛、潰瘍、狹窄;食管黏膜未破損,但經(jīng)PPI 試驗性治療有效,明確診斷為胃鏡陰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7]中的肝胃郁熱證的診斷標準。癥見燒心、反酸、噯氣、胃脘部灼痛、脘腹脹滿,舌紅、苔黃厚,脈弦。
①符合GERD 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入組前1 周未服用抑酸類藥物者;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無精神疾病。
①合并心、腎、肝功能不全者,既往有胃、食管手術(shù)史者;②合并消化性潰瘍、胃癌或食管癌等其他胃食管疾病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對照組給予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61220,規(guī)格:20 mg × 7 粒,濟川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2粒/次,1次/d,晨服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疏肝和中湯治療,疏肝和中湯參考文獻[8]擬定。組方:柴胡10 g,枳殼12 g,延胡索10 g,牡丹皮10 g,香附10 g,焦山梔子10 g,旋覆花15 g,黃連3 g,吳茱萸3 g,白芍15 g,煅瓦楞子15 g,代赭石30 g 和甘草6 g。隨證加減:噯氣者加紫蘇梗10 g,反酸嚴重者加海螵蛸15 g,胃納不佳者加谷麥芽15 g;每日1 劑,煎煮取汁200 mL,于餐后早晚2次溫服。兩組均治療3周。
1.6.1 中醫(yī)癥狀評分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9],觀察患者反酸、燒心、胸骨后疼痛、噯氣、胃脘灼痛5項中醫(yī)癥狀,按無、輕、中、重分別計為0~3 分,得分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
1.6.2 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I)、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的測定
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I)、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水平,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臻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PGR=PGI/PGⅡ
參照文獻[10]擬定療效評估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癥狀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95% >癥狀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70% >癥狀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未消失,癥狀積分減少<30%。
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使用SPSS 20.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ˉ±s)表示,進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78.57%,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42 42反酸治療前2.46±0.48 2.40±0.52 0.549 0.584治療后1.04±0.28*1.67±0.37*-8.799 0.000燒心治療前2.34±0.48 2.41±0.52-0.641 0.523治療后0.94±0.30*1.57±0.42*-7.910 0.000胸骨后疼痛治療前2.37±0.45 2.42±0.55-0.456 0.650治療后0.84±0.22*1.48±0.34*-10.242 0.000噯氣治療前2.27±0.54 2.32±0.47-0.453 0.652治療后0.82±0.24*1.37±0.39*-7.784 0.000胃脘灼痛治療前2.19±0.48 2.22±0.50-0.281 0.780治療后0.88±0.23*1.46±0.48*-7.062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PGI、PGR、G-17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PGI、PGR、G-17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GI、PGR、G-17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GI、PGR、G-17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shù)42 42 PGI(μg/L)治療前142.35±18.56 140.23±16.74 0.550 0.584治療后108.23±13.58*120.34±12.70*-4.221 0.000 PGR治療前8.64±2.14 8.95±2.26-0.645 0.520治療后5.23±1.86*6.48±2.10*-2.888 0.005 G-17(pmol/L)治療前8.46±2.14 8.10±2.34 0.736 0.464治療后5.67±1.58*6.87±1.84*-3.207 0.002
GERD 是指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引發(fā)食管炎癥及燒心、反胃、噯氣等臨床癥狀,致使食管黏膜受損產(chǎn)生炎癥性病變的一種疾病;GERD 會伴有食管下約肌機械型缺陷、胃腸激素紊亂、食管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功能障礙等多種病理表現(xiàn)[11]。臨床治療GERD 主要采用非手術(shù)方法,包括抗酸藥、質(zhì)子泵抑制劑、組胺H2受體拮抗劑等,其中質(zhì)子泵抑制劑因其可通過抑制H+-K+-ATP 酶的最后通路,達到最大限度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同時具有較強的抗幽門螺旋桿菌活性功能,成為GERD 治療首選藥物[12]。但臨床研究表明,單純西醫(yī)治療GERD,短期內(nèi)療效肯定,但停藥后易復發(fā),患者需長期用藥,而長期服用存在一定不良反應,易因疾病遷延不愈而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導致其遠期生活質(zhì)量難以保障。因此,尋求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十分必要。目前,基于中醫(yī)辨證原則的施治方法,已在消化道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且受到了越來越多醫(yī)生及患者的認可。
GERD 可歸屬“吞酸”“反胃”“氣噎”等范疇,其癥狀為燒心、反酸、噯氣、胃脘灼痛、脘腹脹滿等。胃熱者,胃中多濁氣,濁氣郁化而成陰火,陰火傷脾胃生發(fā)之氣,則元氣不足,使郁結(jié)之火從中焦逆乘上焦,橫逆犯胃,可致吞酸;且胃熱上壅,胃脘多灼熱,則胃失和降,肝郁化火,吞酸郁積日久不能涌出,最終內(nèi)熱郁積,胃脘灼痛、生酸上逆,是為肝胃郁熱病癥[13]。故中醫(yī)治療肝胃郁熱型GERD 應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主要治則。本研究采用疏肝和中湯治療GERD,其組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理氣和胃;枳殼歸脾、胃經(jīng),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延胡索活血利氣、止痛疏經(jīng);牡丹皮益肺平肝、散寒解表;香附行氣解郁、調(diào)經(jīng)止痛,常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之癥;焦山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旋覆花降氣消痰、行水止嘔;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白芍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煅瓦楞子可制酸和胃止痛;代赭石入肝、胃、心包經(jīng),有平肝鎮(zhèn)逆、涼血止血之效;甘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diào)和諸藥性。全方寒熱虛實兼?zhèn)洌瑯吮就?,共奏疏肝泄熱、暢調(diào)中焦脾胃氣機,降逆和中之功。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中醫(yī)癥狀評分及臨床療效明顯改善,說明疏肝和中湯輔助治療肝胃郁熱型GERD 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反酸、燒心等臨床癥狀。
血清PGI、PGⅡ、G-17 是臨床用于診斷胃黏膜病變及早期胃癌篩查的特異性標志群,當胃酸分泌量異常增加時,胃黏膜發(fā)生病變,嚴重刺激胃底腺細胞,使其發(fā)生數(shù)量代償性增加,并促使胃蛋白酶原分泌大量PGI、PGⅡ,并進入血液,以此可反映胃黏膜的形態(tài)和功能;PGR 為PGI 與PGⅡ的比值,比值超過正常數(shù)值則提示胃酸分泌過量[14]。G-17 由胃竇G 細胞分泌,可與壁細胞膜上的胃泌素受體結(jié)合,從而刺激壁細胞分泌胃酸,其血清水平意味著胃竇部黏膜萎縮狀態(tài)。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血清PGI、PGR、G-17 水平明顯降低,說明疏肝和中湯輔助治療方案,能夠有效緩解胃黏膜病變,減輕反酸癥狀,有助于促進胃食管功能恢復。從現(xiàn)代藥理學角度分析,柴胡的有效成分——柴胡皂苷,具有提升血清前列腺素水平并降低組胺含量的作用,隨著機體組胺水平的降低,腺苷酸環(huán)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壁細胞環(huán)磷酸腺苷含量下降,從而減少胃酸分泌并抑制胃蛋白酶原活性,促使血清PGI、PGⅡ水平下降;吳茱萸與黃連提取物有減少胃液、胃泌素、胃酸分泌量的作用,可促進胃黏膜功能恢復;枳殼能夠調(diào)節(jié)腸胃平滑肌,興奮腸道,促進腸蠕動,從而加強腸胃舒縮力,抑制胃食道反流;旋覆花的多糖類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殺菌的功效,能夠減輕胃食管炎性損傷,促進胃腸黏膜功能恢復,從而抑制胃內(nèi)容物的反流;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去氫延胡索甲素及原阿片堿等有效成分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進而發(fā)揮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15]。
綜上所述,疏肝和中湯輔助治療可有效緩解GERD 患者癥狀,有助于改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