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摘要:新時期,幼兒園在開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從幼兒的身心特點開展工作,民間藝術文化趣味性高、形式多樣,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內(nèi)容,幼兒教師應該將其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具體來說,幼教應該在提升自身民間藝術教學能力的基礎上,注重營造民間藝術文化氣氛,可以在活動教育中滲透,還可以在師幼互動中進行滲透,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民間藝術文化;幼兒園教育;滲透策略
引言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幼兒教育是兒童最早接觸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場所,幼兒教育在兒童習慣培養(yǎng)的同時,還要積極推動其智力的發(fā)展。而民間藝術文化具有一定的知識性、藝術性,教師要積極將其合理滲透的幼兒教育教學中,從而增強啟蒙教育效果,同時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
1幼兒教育中滲透民間文化藝術的內(nèi)容
我國民間文化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包含豐富內(nèi)容,涉及到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多個方面,在很多領域中有著重要的表現(xiàn),比如文學、建筑、民俗、宗教等。在幼兒教育中進行民間文化藝術滲透的過程中,要合理選擇相關的滲透內(nèi)容,由于不同的民間文化藝術在難易程度、表現(xiàn)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性,并非所有的都適合引入運用。具體在滲透運用的時候,要對民間文化藝術的適宜性進行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是否存在消極因素,是否能夠讓幼兒懂得和接受,要與幼兒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等方面相適應,相關內(nèi)容要具有趣味性,比如民歌、童謠、舞蹈、剪紙、故事等,這是豐富幼兒教育內(nèi)容的重要舉措,從而促進幼兒教育質(zhì)量得到提高[1]。
2民間藝術文化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2.1加強幼教民間藝術教學能力的提升
在幼兒園教育中,幼教教師是幼兒教育教學的主體、設計者和執(zhí)行者,其在幼兒成長中作用凸顯。幼兒由于年齡較低,心智發(fā)育不完善,社會經(jīng)驗不足,知識體系沒有建立,這就需要幼兒教師的引導,幫助幼兒逐漸完善以上缺失,從而推動幼兒健康成長。教師在民間藝術文化滲透中,只有正確認識到其對幼兒成長的助益和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才能積極進行相關內(nèi)容的滲透教學。教師在民間藝術文化應用中,應該提前對其相關的內(nèi)容進行學習和研究,把握民間藝術文化的藝術性、趣味性、知識性等特點,積極將其滲透到教學中,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積極參加各種民間藝術文化活動,主動參與活動內(nèi)容,并積極與相關的人員進行溝通交流,深刻了解民間藝術文化的內(nèi)容、歷史等。幼兒園可以開展民間藝術文化滲透的培訓與交流,從而促使幼兒教學水平的提升。
2.2營造民間藝術文化氣氛
在幼兒教育教學中,學習氣氛對幼兒的教育效果影響較大。教師在民間藝術文化滲透中,可以借助各種手段和道具,進行氣氛的營造,從而有效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幼兒教學活動中。在幼兒的成長中,節(jié)日對幼兒的影響較大,教師可以借助節(jié)日的內(nèi)容,積極將民間藝術文化帶到課堂,提前在教室布置、張貼各種剪紙作品,如各種色彩斑斕、生動形象的小動物剪紙,使幼兒沉浸在這種愉悅的氛圍中,目光和興趣就會專注于剪紙的民間藝術文化中。教師這時就可以帶領幼兒進行剪紙實踐活動,并引導幼兒借助自己的剪紙作品進行教室的裝扮,幼兒在剪紙活動的參與中,不僅收獲了剪紙藝術文化,還體驗到了民間藝術文化的樂趣。另外,在民間藝術文化氣氛營造中,有些民間藝術具有一定的難度,幼兒教師可以借助視頻、圖片等形式,豐富幼兒對民間藝術文化的認識,降低幼兒學習、參與民間藝術活動的難度。
2.3在活動教育中滲透民間藝術文化
在幼兒的教育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認識到幼兒自身的特點,借助活動的開展,讓幼兒在參與中進行學習。在日常的幼兒教育教學中,活動教育占比較大,教師在民間藝術文化滲透中,應該積極將其引入其中,使得幼兒在活動中完成對民間文化藝術的學習[3]。在研究幼兒身心特點后發(fā)現(xiàn),幼兒精力較為旺盛,喜歡不停地活動和模仿,而在我國民間文化藝術中,民間舞蹈種類眾多,比如蹩鼓是鼓舞中非常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也是當今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民間廣場藝術,這種傳統(tǒng)舞蹈還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幼兒教師在民間舞蹈引入中,結合動作簡單、趣味性強、風格活潑等要求,從中選擇一些舞蹈作品展開教學,讓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傳統(tǒng)蹩鼓的藝術美的同時,還能激發(fā)幼兒對民間藝術文化的熱愛。教師可以在活動課上播放幼兒演繹的舞蹈作品,吸引幼兒學習,最后教師結合幼兒的特點,對舞蹈進行講解,讓幼兒有一定初步的認識,教師帶領幼兒進行基本練習,幼兒在參與學習中,不僅收獲了民間藝術文化知識,還借助舞蹈的形式進行了實踐活動,真實體驗到了民間藝術文化的美感和趣味性。
2.4在師幼互動中進行滲透教學
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和幼兒的成長情況。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與幼兒之間的溝通占據(jù)了教學的大量時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故事更加感興趣。教師在進行民間文化藝術滲透的過程中,要結合教學目的,利用民間文化藝術的豐富性和思想性,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和正確的思想認識[4]。在幼兒園中,幼兒因不懂得謙讓易出現(xiàn)矛盾,教師常規(guī)的溝通教育教學效果不夠理想。這時,教師可以為講解“孔融讓梨”的故事,借助與幼兒的互動交流,讓幼兒正確認識經(jīng)典故事中的民間文化思想,學會謙讓,從而有效化解幼兒雙方的矛盾。
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教育教學中進行習慣培養(yǎng)與智力開發(fā)的同時,還應借助民間藝術文化的滲透,使得幼兒從小感受我國璀璨的歷史文化,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幼兒園在達到基本的教育目的后,也能有效推動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在幼兒心中埋下了熱愛祖國的種子,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1]潘幼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文化的策略[J].讀與寫,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