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南寧市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八桂綠城小學的朗讀教學為例,論述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的方法,包括激發(fā)朗讀興趣、營造朗讀氛圍、傳授朗讀技巧、植入朗讀情感等。
【關鍵詞】朗讀 朗讀能力 朗讀技巧 有感情朗讀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3-0080-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標》)明確指出:“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鼓勵學生朗讀,在朗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咀嚼、消化,領會文章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朗讀不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更是一種積極的精神活動。學生通過朗讀既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培養(yǎng)語言感知能力,又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語文素養(yǎng),品味藝術魅力,可謂一舉多得。
按理說,朗讀的益處如此之多,本應獲得學生與家長的青睞,然而實際情況并不容樂觀,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的朗讀興趣不高,對每天的早讀敷衍了事,不愿意張嘴,即使張嘴音量也很小;朗讀不流利、不通順,常有加字、漏字、錯字的現(xiàn)象發(fā)生;無法融入文本,缺乏情感的投入,不能與文字產(chǎn)生共鳴。在語文教學中,朗讀往往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原因有三:教師沒有朗讀的意識,不重視朗讀的訓練;學生缺乏朗讀的氛圍,包括學校與家庭兩個環(huán)境;學生沒有掌握朗讀的方法與技巧。下面,筆者擬結合本校培養(yǎng)學生語文朗讀能力的經(jīng)驗,談一些粗淺看法。
一、激發(fā)朗讀興趣
古人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币馑际窃诮倘说臅r候不能讓其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受教者必定不樂意去學。熱愛是任何學習的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朗讀產(chǎn)生了興趣,才會愛讀、樂讀、善讀。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呢?
(一)通過電視節(jié)目激趣
《朗讀者》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文化類節(jié)目,它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配上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實現(xiàn)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會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選取該節(jié)目中優(yōu)秀的、經(jīng)典的、有趣的內(nèi)容播放給學生聽。《朗讀者》中的朗讀嘉賓,既有老一輩著名配音演員,又有新生代后起之秀。這些朗讀者用準確、規(guī)范、聲情并茂的朗讀喚醒學生的耳朵、觸動學生的心靈,牽引著學生進入到悅耳動聽的美妙境界。這種強烈的語言藝術感染力,促使學生循著內(nèi)心的迂回婉轉、跌宕起伏最終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實現(xiàn)了朗讀者與聆聽者情感上的交融與共鳴,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朗讀的魅力。
(二)通過教師范讀激趣
比起聽錄音,教師的藝術性范讀能讓學生感到更親切、更真實、更具感染力,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也更直接。教師用音韻之美去展現(xiàn)、演繹朗讀的魅力,能使學生受到藝術的感染,產(chǎn)生共鳴,從而喜歡上朗讀。筆者經(jīng)常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范讀課文。例如,在范讀《小馬過河》一文時,筆者根據(jù)人物形象、性格特點模仿不同的語氣來演繹各個角色。老馬是小馬的媽媽,她對孩子是疼愛的、期望的,在讀“你已經(jīng)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兒事嗎?”時,筆者用柔和又帶些懇求的語氣朗讀。小馬回答“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幫您做事?!边@句話透露出小馬的懂事、能干,朗讀的語氣就轉換為激動中帶著些許得意。老?;卮鹦●R時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蹚過去”,就把語速放慢,語調降低,讀出老牛不慌不忙的語氣。而當松鼠看見小馬準備蹚過河時,大聲喊道:“怎么?你不要命啦!”就要把驚訝、害怕的語氣讀出來,同時透漏出一絲善意的阻攔。學生在惟妙惟肖的聲音中仿佛看見了一幕幕生動的畫面,不由自主地跟隨著教師的朗讀進入文本描繪的情境之中。
(三)通過榜樣激趣
兒童對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模仿是他們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身邊生動的榜樣、鮮活的范例比語言的議論更容易使學生信服,既能產(chǎn)生更直接、更具體的影響,又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每當發(fā)現(xiàn)朗讀的好苗子,筆者就鼓勵他們勇敢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朗讀特長。這些學生以自己的理解力和情感體驗去朗讀課文,頗具獨特性。事實證明,同齡人的榜樣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的朗讀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加親近,情感體驗更為接近?!靶“駱印睂⒆约旱睦首x心得和方法進行分享,能讓其他同學在朗讀時有“法”可依、有跡可循,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
二、營造朗讀氛圍
氛圍具有傳播、認知、教化、協(xié)調和規(guī)范等作用,當人們處于某種特定的氣氛中,就很容易被感染。根據(jù)這一特性,語文教師應該全方位地為學生營造朗讀氛圍,使學生隨時隨地感受語言的美感,得到語言藝術的浸潤。
(一)營造校園朗讀氛圍
良好的校風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障。學校只有重視營造濃郁的朗讀氛圍,才能讓學生時時處處在良好氛圍的熏陶下把朗讀當作一種習慣。我校的校園廣播站開設有美文欣賞、每日好詩、名篇推薦等欄目,定期播放名家大師、校園“播音之星”、熱愛朗讀的學生的朗讀錄音,用聲音向學生傳遞情感、傳遞精神,使校園處處充滿朗讀氣息。學校班級內(nèi)部也非常注重營造朗讀氛圍,充分利用早讀、課前三分鐘等作為朗讀訓練的主要陣地,給學生提供朗讀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有時候,學校會組織學生觀看朗讀節(jié)目或比賽,讓學生聽別人怎樣朗讀,看別人怎樣表達情感,繼而對良好的朗讀方式形成判斷力;定期組織班級評選“朗讀之星”,給予優(yōu)秀朗讀者適當?shù)莫剟?,以點帶面逐漸形成濃厚的朗讀風氣。
(二)營造家庭朗讀氛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一切說教?;诖?,學校通過家長會、開學和散學通知等方式,讓家長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建議家長積極為孩子營造家庭朗讀氛圍。比如,倡導家長與孩子共讀一本書,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朗讀,使家中經(jīng)常響起瑯瑯書聲,使孩子養(yǎng)成愛朗讀的習慣。D64F13E5-7232-4C9F-A66E-D810950F6812
三、傳授朗讀技巧
(一)語音準確,語言規(guī)范
語音準確、語言規(guī)范是朗讀的基本要求。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語言不盡相同。由于方言眾多,有的地方甚至三里不同音,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川普”“南普”“陜普”等。對朗讀者來說,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話存在著發(fā)音不準確的問題,不僅影響朗讀的整體效果,而且影響聽眾對朗讀者所表達內(nèi)容的理解。因此,“推普”工作意義深遠,語音準確、語言規(guī)范也就成為朗讀訓練的首要任務。
要想達到以上兩點要求,可以通過正音練習來實現(xiàn)。所謂正音,就是根據(jù)普通話的讀音標準,校正自己的方言口音和習慣音。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學好普通話,教讀要準確、規(guī)范,給學生起示范作用;學生要多聽電臺播音員的播音,看電視臺播音員的口形,邊聽邊模仿,把自己朗讀的錄音與原聲比較,找出差異,加以改進,閑暇時多翻看字典,根據(jù)字典里的拼音、字義解釋,幫助自己正音。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币刖毦鸵豢跍蚀_的語音需要每天進行訓練,其中繞口令不失為訓練學生口齒清晰、字正腔圓的好辦法。
廣西屬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口來源復雜,方言種類繁多,主要有四種方言:桂柳話、白話、壯話、客家話。不同的方言會產(chǎn)生不同的發(fā)音問題,教師對學生進行糾音時就應區(qū)別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比如,針對說桂柳話的學生,應著重對其普遍存在的n、l不分,h、f不分,把“男人”讀作“蘭人”,“女人”讀作“呂人”,“開會”讀作“開費”,“回家”讀作“肥家”等問題進行邊音與鼻音、唇齒音與舌根音的糾正,可以選取“呂教練是男教練,藍教練是女教練,呂教練不是女教練,藍教練不是男教練”和“風吹灰飛,灰飛花上花堆灰,風吹花灰灰飛去,灰在風里飛又飛”這兩則繞口令讓學生進行練習。說白話的學生,往往存在平翹舌音不分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zh、ch、sh、與z、c、s的發(fā)音混淆,如“獅子”讀作“司子”,“吃飯”讀作“呲飯”,要想讓說白話的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選取“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說好四和十,得靠舌頭和牙齒。誰說四十是‘細習,他的舌頭沒用力,誰說四十是‘事實,他的舌頭沒伸直。認真學,常練習,十四、四十、四十四”這個繞口令讓學生勤加練習,逐漸糾正學生發(fā)音不準確的問題。
(二)輕重緩急,表情達意
朗讀不僅要做到語音準確、吐字清晰,而且要通過語氣輕重、語速快慢來表情達意。在學生的朗讀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篇課文讀下來,從頭到尾平鋪直敘,沒有高低起伏的變化,聽起來枯燥單調,缺少美感;有的學生由于識字量少,在朗讀的時候結結巴巴、磕磕絆絆,顯得生硬、零碎,毫無語感;有的學生讀到長句時,隨意停頓,不僅散亂還割裂了原文的連貫性,導致表達的內(nèi)容與原文的意思大相徑庭。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輕重緩急的朗讀技巧。
1.語音的輕重
人的情緒有喜怒哀樂,感情的變化會引起語音的輕重。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根據(jù)文中的感情、語境,聲音的大小、強弱、高低等變化來表現(xiàn)。例如,《我們勇往直前》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這句話中有兩個“天”,兩個“年”,學生朗讀的時候如果沒有對比,沒讀出聲音強弱的變化,就會顯得平淡如水。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筆者告訴學生:字的重音落腳是強調前面、弱化后面,即“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這樣朗讀由于有了強弱關系的對比,就可以把作者不斷堅持、走出困境的意志力和信心表現(xiàn)了出來。又如,《伯牙鼓琴》中的“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一句,若想讓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律,就要讓學生明白“善”字要讀得稍重且略微停頓,整句的語速稍慢,即“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運用聲音的大小對比表達古文的語意,使聽眾更容易聽懂文言文。
語音的輕重只是相對而言,教學中還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分析。比如,《走月亮》中“我突然看見,美麗的月亮牽著那些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著,走著……”,這句連著兩個“走著”,如果用同樣的音量去讀就破壞了文中朦朧靜謐的意境,朗讀者應該在輕讀前一個“走著”的基礎上,弱化后一個“走著”,用更輕柔的語氣低吟慢誦,通過聲音高低的差別,使聽者對這些相同的文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不同的感覺。
2.語速的快慢
語速的快慢由課文的內(nèi)容決定,它直接影響表達的效果。過快或過慢都會引起聽眾的不適,只有快慢適中的語速才能讓聆聽者體會到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一般而言,語速的快慢與人的情緒和外部的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歡快、焦急、爭吵、指責的情緒,清朗、廣闊、明媚的環(huán)境,語速宜快;悲傷、絮叨、回憶的狀態(tài),陰郁、壓抑的氣氛,語速宜慢。以《小馬過河》為例,文中松鼠看見小馬準備過河,急忙攔住他:“小馬!別過河,別過河,你會淹死的!”讀這句時語速要稍快、急促一些,把松鼠著急、驚恐,同時也包含著好心勸告的情緒表達出來。而在《掌聲》中“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于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崩首x這兩句時速度要緩慢,表達出英子緊張、自卑和痛苦的心理。
正確的方法可以使朗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提升學生語言的樂感,使他們的朗讀悅耳動聽,聲韻流動,展現(xiàn)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音律之美。
四、植入朗讀情感
《語文課標》在各學段的朗讀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由此可見,“有感情地朗讀”是語言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雖然教師一再強調要有感情地朗讀,但學生依然不得要領,即便反復地讀與悟,也依然是有聲無色,言語干澀。這其中既有教師的原因也有學生的原因。要想實現(xiàn)“有感情地朗讀”,一方面需要學生多閱讀多積累,豐富自己的內(nèi)涵,增加文化的沉淀,以達到與文本共情共融,實現(xiàn)以聲傳情的目的;另一方面需要教師給予學生正確、具體、有效的方法指導,使學生口中有“物”和“悟”,能夠感染、催化聽眾。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如何去落實這項指導呢?D64F13E5-7232-4C9F-A66E-D810950F6812
朱熹曰:“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庇纱丝梢?,多種器官并用不失為“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有效途徑。
(一)視覺
許多著名文學作品中有描寫景物的語段,朗讀這些語段需要調動視覺器官參與其中。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飛揚,飛揚,飛揚……”在詩中“雪花飛揚”是靜態(tài)的、輕柔的,但是朗讀時,如果要讓它動起來,朗讀“飛揚,飛揚,飛揚”時就應該聲音漸弱,給人以回響的感覺,同時使聽者將目光由近及遠,投向視線所及的地方,用視覺去想象,仿佛看見漫天的雪花紛紛揚揚地從天上飄落……浪漫、悠遠的意境呈現(xiàn)在眼前。
(二)聽覺
文字作品中描述的某些聲音,屬于聽覺想象,朗讀者只有先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感受這個“聽”的意境,才能用恰當?shù)恼Z調、語氣去朗讀。如“聽!炮聲,解放軍的炮聲!”這一句,朗讀者在讀“聽”的時候,一定要側耳去聽,留出聽的時間,給聽者遐想的空間,感受那隱約之間由遠而近的炮聲,心里充滿了勝利的喜悅。
(三)嗅覺
有的文學作品用文字描寫嗅覺,刺激讀者幻想,營造出一段奇妙的經(jīng)歷。對此,朗讀者就要把對氣味的記憶,用有聲的語言將聽眾的嗅覺打開。“你看,春雨帶來了清新的泥土氣息。”在讀這句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本能釋放出來,閉上眼睛,抽一下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氣,讓泥土的芳香充斥整個胸腔,讓聽眾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就是嗅覺想象的魔力。
(四)味覺
酸甜苦辣是食物作用于人的味覺器官而產(chǎn)生的感覺。通過味覺想象把文字語言轉化成有聲語言,使聽眾感受到人間百味也是朗讀的一個技巧。例如,朗讀“這個時候他特別想吃酸杏。四月了,把這個又紅又紫,摸起來很硬的酸杏放在他的面前,他一口咬下去,哎呀!酸呀!”這句話時,如何把“酸”的感覺傳遞給聽眾?這就要求朗讀者先有味覺后有語言,當讀完“哎呀!”的時候,不要急著去讀“酸呀!”而應還原實際生活場景,捂住自己的腮幫子,皺著眉頭,咧開嘴巴,倒吸一口氣,然后才讀出“酸呀!”如此聲勢必能給聽眾強烈的刺激,酸的感覺頓時涌了出來。
(五)觸覺
當皮膚受到外界刺激時,人的身體各部分所產(chǎn)生的感覺就是觸覺。由文字語言引起的觸覺想象在朗讀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如“一陣狂風卷過,寒風陣陣襲來,佇立在門邊的余新江渾身發(fā)冷,禁不住顫抖了一下”這句話,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讀完“渾身發(fā)冷”時,不要馬上念出下文“冷”的具體描寫,而是稍做停頓,讓自己感觸到陣陣寒意之后再讀出來。這種經(jīng)過觸覺想象的感受,能使朗讀者和聽眾的體驗進入更高的層級。
中國畫有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留白,“白”即“無”,是空出來的,讓人有想象的空間,是意境的載體?!拔逵X”朗讀法即聲音的留白,停下來,空出來,用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方式去朗讀作品,表達自己對作者或作品的理解,能給聽眾聽之入耳、聽之入心、聽之動情的藝術感染力。
朗讀是一門藝術,會產(chǎn)生巨大的力量。它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學生行之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的朗讀能力逐漸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高度。
作者簡介:姚建芳(1972— ),女,廣西蒙山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育、學生朗讀能力培養(yǎng)等。
(責編 黎雪娟)D64F13E5-7232-4C9F-A66E-D810950F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