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舒允 盧錦珍
【摘要】本文論述運用字理析詞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關注題目,對題眼進行字理解析;結合語境,對關鍵詞進行字理解析;比較換詞,對形近詞進行字理解析;了解學情,對易錯詞進行字理解析;把握分寸,避免詞語解析復雜化。
【關鍵詞】字理析詞法 小學中年級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3-0044-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中指出:“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由此可見,在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然而在具體教學中,有時候僅靠聯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式,還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需要教師在適當的時機采用字理析詞法對課文中一些特殊詞語進行講解,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
一、字理析詞的概念
提到字理析詞,讀者可能很容易想到“字理識字”,但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需要加以區(qū)分。字理識字是教師根據漢字的形成規(guī)律對漢字進行分析,并將對漢字的音、形、義之間聯系的認識,傳授給學生的一種識字教學方法,它具有“析形索義,因義記形”的特征。字理識字主要運用于集中識字教學,不需要語境支持。
字理析詞則是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運用字理對一些特別的詞語進行解析。教師引導學生先從這些詞語的最初來源理解其在古代所表示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所呈現的語境理解其在文章中的意思。運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詞語教學,不但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詞語的來源,而且知道詞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一樣的含義,因而對詞語的理解會更深入更全面,而非僅僅停留在淺層的、表面的理解。
總而言之,字理識字與字理析詞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二者的基礎相同,但對象和任務不同,深度也有差異,字理析詞是字理識字的發(fā)展,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
二、在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中運用字理析詞的依據
(一)字理析詞符合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按照心理學理論,小學中年級學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中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已經不僅停留于表面,而是能夠逐漸深入,但他們的學習仍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持。當然,與小學低年級學生相比,中年級學生在相關語境中借助字理來理解詞語的能力會更勝一籌。因此,在教學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詞語時,教師運用字理析詞的方法,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本義、引申義和文中義。
(二)字理析詞符合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需要
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難度逐步加大,認識生字已不再是教學的重點。與小學低年級相比,中年級閱讀教學中的生詞逐漸增多,而且這些新學的生詞在課文中是伴隨著具體語境呈現的。如此一來,小學中年級學生理解詞語的任務量也比低年級增加不少。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字理析詞法,將不僅能夠增強詞語學習的樂趣,而且能夠強化學生的意義識記,有效提高學生的識詞效率。而識詞效率的提高反過來又能夠強化識詞興趣,二者形成良性循環(huán),將為以后學生升入高年級理解更多詞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字理析詞符合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需要
近年來,黨和國家頒布相關政策,倡導加強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2014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2021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印發(fā)〈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號)。隨著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價值的日益凸顯,如何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不少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個熱點。語文教學與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優(yōu)秀傳統文化能為語文教學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語文教學也需要從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吸收營養(yǎng),才能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字理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引導學生運用字理分析詞語、掌握詞語的過程也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過程。因此,字理析詞符合在語文教學中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需要。
三、在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中運用字理析詞法的建議
在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中,詞句教學是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促進學生提高語言文字感知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在接觸具有難度的閱讀材料時,教師可以引導小學中年級學生運用字理析詞法理解難懂的詞語,減少閱讀障礙,掌握詞語確切含義,培養(yǎng)語言感知和閱讀理解能力。
(一)關注題目,對題眼進行字理解析
在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題目中找出題眼,對題眼進行字理解析,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學習課文的愿望。課題是課文的眼睛,是對課文內容的簡要概括,而題眼是課題的關鍵詞,運用字理析詞法解釋題目中的關鍵詞,不僅有趣,而且能提高學生對課題的關注度。例如,教學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琥珀》一課,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字理對“琥珀”這個詞語進行解析。
師(出示課題):“琥珀”是這篇課文的題目,同時也是題眼。你能從“琥珀”這兩個字的字形構造理解琥珀是一種什么東西嗎?
生1:“琥和珀”都是斜玉旁,跟玉石有關,其中“琥”的本義是指玉制的兵符,轉指雕有虎型的玉器。
生2:“珀”字中的“白”表聲,“白”有明亮義,表示琥珀有光澤。
生3:從這個詞中可以初步了解到“琥珀”就是一塊石頭。
師:沒錯,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琥珀”是古代一種透明的松柏樹脂的化石。那好,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文中了解琥珀有哪些特點。0D14952A-1EE7-44D3-989D-AC89BA33CC50
以上教學片段,教師通過“先分解后組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分別用字理對“琥”和“珀”進行解析,使學生初步理解了“琥珀”的意思,在此基礎上閱讀課文,可進一步加深對琥珀的認識。
(二)結合語境,對關鍵詞進行字理解析
著名特級教師黃亢美曾說:在閱讀教學中理解詞語,最不可取的就是離開語境孤立地就詞解詞,應該緊密結合語境來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因此,教師運用字理析詞法展開教學,最好結合課文中的語境來進行,以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關鍵詞語的文中義。
例如,統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總起句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睆倪@個句子中可以了解到“五彩繽紛”是關鍵詞,如果學生能夠結合語境,利用字理析詞法理解這個詞語,就很容易理解作者將秋天的雨比作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的原因。課堂中,教師可以這樣做:首先,讓學生明確,理解關鍵詞語文中義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詞語的本義,第二步才是結合語境了解該詞語的文中義;其次,指導學生將“五彩繽紛”分解成“五”“彩”“繽紛”三個方面進行討論,知道“五”是一個概數、“彩”表示色彩和紋路、“繽紛”的本義是指旗子飄動時的樣子;再次,引導學生將這三個部分的解析重新聯系起來,理解“五彩繽紛”最初的意思不僅指顏色多,而且表示一種動態(tài)美,完整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本義;最后,讓學生分別找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寫顏色、動態(tài)的相關詞句,結合這些詞句所呈現出來的語境進一步理解“五彩繽紛”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意思,如學生看到“田野像金色的海洋”這個句子時,可以結合“繽紛”的本義想象稻海翻涌的樣子。當學生從該自然段中找到不少表示顏色的詞語時,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五彩”表達的是顏色多的意思。
(三)比較換詞,對形近詞進行字理解析
有時候,通過換詞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品味詞語;如能用上字理進一步析詞,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比文中原詞與其形近詞的區(qū)別,深入體會作者在文中所用詞的精妙之處。
例如,統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一陣微風吹過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對這個句子,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大聲齊讀,然后提問:作者在這里為什么不用“翩躚起舞”,而用“翩翩起舞”呢?在學生思考與討論后,教師接著對“翩”和“躚”分別進行講解:“翩”是鳥兒展翅輕快飛翔時的樣子,所以“翩”有“羽”;“躚”是足字旁,是指用腳跳舞旋轉時候的樣子。在此基礎上學生對“翩”和“躚”重新組合進行理解,就會發(fā)現“翩躚”的意思是指人跳舞時雙手像鳥翅一樣一張一合,腳也在不停地轉動。而“翩翩”的意思是指跳舞時只動手不動腳。最后結合荷花長在池中的特點可知,它的“腳”是不能輕易移動的,所以文中作者用“翩翩起舞”來形容荷花是最合適的??梢?,教師運用字理析詞法,既能讓學生區(qū)分清楚“翩翩起舞”和“翩躚起舞”這兩個形近詞的意思,也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描寫荷花時用詞的精妙所在。
(四)了解學情,對易錯詞進行字理解析
在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中,除了要運用字理對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語和難點詞語進行解析,教師還可以結合自己授課班級的學情,對學生平時容易寫錯或者理解有誤的詞語進行字理解析,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能力。例如,《荷花》一課中有一個詞語“蓮蓬”,有些學生在寫這個詞語時容易搞錯這兩個字的結構,往往會將草字頭寫得小一些,導致“蓮蓬”這兩個字的偏旁都變成“走之底”。為了讓學生在以后的書寫中少犯甚至不犯以上錯誤,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觀察“蓮蓬”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特點。這種情況下,學生一般會想到這兩個字都有共同的偏旁——草字頭。接著教師順勢追問:“一般用草字頭作為偏旁的字跟什么東西有關?”使學生能聯系自己所學回答:“用草字頭作偏旁的字通常和植物有關?!弊詈蠼處熢俅翁嵝褜W生:“蓮”和“蓬”都與植物有關,而且“蓮蓬”在生活中指的就是蓮花開過后的花托,所以在寫這個詞語時一定要記得“蓮蓬”的偏旁是草字頭,是屬于上下結構的字。相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大大提高以上易錯詞書寫的正確率。
(五)把握分寸,避免詞語解析人為復雜化
在日常教學中,特別是賽課時,不少教師為了讓自己的課堂有亮點,過多地運用字理來解析詞語。殊不知,方法是為目標服務的,對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詞語,可以采用更簡單的方法對其進行解析。例如,教師對學生已學過的類似由兩個形聲字組成的詞語無需花太多時間講解。以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蝴蝶的家》《蟋蟀的住宅》為例,引入課題之際,教師只需簡單引導學生明確“蝴蝶”“蟋蟀”這兩個詞分別由兩個蟲字旁的字組成,而帶有蟲字旁的字一般和蟲有關,所以“蝴蝶”和“蟋蟀”都是蟲。在這里,不需要對“蟲”字的“前世今生”進行過多的講解,因為四年級學生在低年級學習中就已經對帶有蟲字旁的形聲字有所了解了。
雖然字理析詞法的運用可以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但在小學中年級這一過渡階段,教師如能重視字理析詞法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將能幫助小學中年級學生提高對詞語的理解能力,使其具備進一步分析文本的能力,從而為往后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把握字理析詞的概念,明確其在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中運用的意義,掌握具體教學中運用字理析詞法的要點,將有助于教師提高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黃亢美.依據字理析解詞語的方法:字理析詞教學研究之二[J].小學語文教師,2018(5):58-60.
[3]黃婧薇.《秋天的雨》字理析詞課例與評析[J].小學教學研究(教師版),2009(7):12+14.
[4]黃桂香.關于閱讀教學中進行“字理析詞”的應用和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0(30):54-55.
[5]王沛然.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字理教學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5.
作者簡介:鄭舒允(1995— ),廣西北流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語文方向);盧錦珍(1971— ),廣西扶綏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教育政策、基礎教育等。
(責編 黎雪娟)0D14952A-1EE7-44D3-989D-AC89BA33CC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