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新宇 田智輝
【內容提要】社交媒體已成為政治傳播的重要場域,為如今的政治會議傳播創(chuàng)造了新的媒介環(huán)境。本文從社交媒體時代會議報道的角度切入,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二十大報道為例,綜合運用話語分析和內容分析的方法,考察社交媒體語境下黨媒會議報道的話語策略和內容策略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話語建構上緊扣黨的思想精神、關注人民話語視角、貼近平臺話語生態(tài);在內容傳播上具有全景呈現(xiàn)、圖文并茂、注重交互、視角親民的特征。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人民日報》 社交媒體 會議報道 微博
2022年10月16日至10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以下簡稱“二十大”)。二十大引起各類媒體廣泛關注,共有約2500名境內外記者報名參加大會采訪報道工作。《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承擔著宣傳黨的重大方針路線、弘揚社會正氣的職責與使命,在黨的二十大報道中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隨著互聯(lián)網與移動設備的普及,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人互聯(lián)的網絡社會。社會化媒體平臺在我國的互聯(lián)網輿論場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成為人民生活的重要虛擬場域的同時也成為媒體必須爭奪的重要傳播渠道。面臨媒介技術的顛覆性革新和受眾話語對媒介話語本位的撼動,傳統(tǒng)媒體應調整傳播思路、創(chuàng)新傳播方法、革新話語表達。
一、歷史追溯:會議報道的發(fā)展演進
有記載的最古老的新聞傳播活動始于我國古代的“邸報”以及古羅馬的《每日紀聞》。進奏官用邸報將朝廷政事、朝廷會議傳發(fā)給各藩鎮(zhèn);凱撒創(chuàng)制的《每日紀聞》也成為公布議事信息、獲得輿論支持的政治斗爭工具,這是史料記載的最早的會議新聞①。古代的會議新聞已具備政治內涵,但是從傳播方式方法受到諸多條件限制,并且是絕對的傳者本位。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多次召開重大會議,這些會議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進方向,更關乎每位人民群眾的福祉與利益。最早從事會議新聞研究的靖鳴教授對其定義是:記者直接從會議活動中獲悉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廣義而言,也可以包含具有新聞價值的會議新聞作品②;學者劉建明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解讀會議新聞:會議新聞即及時獲取受眾欲知的有關會議活動的信息③。由此觀之,會議報道一方面承擔著宣傳黨和國家政策路線、政治決策的重要使命,也有義務滿足人民群眾對政治信息的需求。
新中國成立初期,會議報道稿件較少且信息含量不高,多為會議本身程式化地呈現(xiàn),稿件來源僅為新華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會議報道朝著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邁進,開始注重新聞傳播規(guī)律,并在報道的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信息含量高,注重報道會議中與人民生活切實相關的重要內容,出現(xiàn)可讀性較高的特寫、散記等新聞報道形式。
特別是2000年以來,互聯(lián)網的普及導致政治會議報道環(huán)境出現(xiàn)翻天覆地的變化。2011年和2013年分別被認為是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元年,社交媒體逐漸成為政務新聞發(fā)布的重要渠道。社交媒體具有信息來源多元化、信息接收碎片化、信息傳播網絡化、信息互動雙向化的特征,社交媒體用戶的閱讀習慣和信息接收習慣也逐漸被媒介技術涵化。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時代思想宣傳工作,強調要研究把握現(xiàn)代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新興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強化互聯(lián)網思維和一體化發(fā)展理念,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黨媒應該如何把握新興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在社交媒體時代提升黨政會議類新聞的傳播效果,把握好會議宣傳的時、效、度是新時代應該思考的問題。
本文以《人民日報》新浪微博官方賬號在二十大期間發(fā)布的會議報道為例,綜合運用話語分析和內容分析的方法,探究社交媒體語境下黨媒黨政會議報道話語及策略創(chuàng)新,以期為新時代政務融媒體報道提供借鑒和思路。
二、《人民日報》微博二十大報道思路分析
本文以《人民日報》新浪微博官方賬號在二十大期間發(fā)布的會議報道為例,綜合運用話語分析和內容分析的方法,探究社交媒體語境下黨媒黨政會議報道話語及策略創(chuàng)新,以期為新時代政務融媒體報道提供借鑒和思路。
研究抓取了《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二十大報道期間及其前后5天的博文,即10月11日-10月27日共計17天內《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賬號發(fā)布的有關二十大的所有微博共計186條作為分析材料,綜合運用話語分析和內容分析的方法,宏觀上分析考察了《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二十大微博報道的類型、形式和主題,微觀上關注到報道涉及主要客體及具體目的;同時,將語料導入話語分析軟件Antconc,就詞頻、索引行、搭配詞角度挖掘挖掘報道的話語策略以及深層的政策思想和精神力量。
三、話語建構策略分析
(一)緊扣黨的精神,精準定位會議主題
二十大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轉折點,是關乎全黨全國人民切身發(fā)展和奮斗方向的指引性的重大會議,準確傳達會議精神、精確傳遞會議信息是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關鍵任務和重要責任。
筆者利用Antconc的詞頻分析功能得到《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二十大報道出現(xiàn)詞語頻次,并依據詞頻生成詞云圖見下圖。從二十大、中國共產黨、中國、習近平、發(fā)展、現(xiàn)代化、新時代、全國代表大會、征程等高頻詞不難看出,《人民日報》在進行二十大微博傳播時集中發(fā)力點仍緊扣會議主旨,集中在會議主題解讀和會議精神傳達上?!度嗣袢請蟆饭俜轿⒉┰跁h報道進程中一步一環(huán)節(jié)跟進,從會前預熱、黨代表通道、開幕式、聽取和審查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選舉二十屆中央委員會與中央紀律委員會,到閉幕式以及各項新聞發(fā)布會與記者見面會均有圖文并茂、角度多元的跟進報道,有詳有略、重點突出,全景一站式滿足受眾對會議內容的信息需求。
(二)凸顯核心價值,關注人民話語視角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人民就是江山”“人民至上”,高度突出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民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新征程中的核心地位,突出我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核心精神?!度嗣袢請蟆返纳缃幻襟w報道也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凸顯人民價值、貼近人民話語。筆者分別考察了高頻詞“中國”和“人民”搭配詞,代表國家和人民的關鍵詞、共現(xiàn)詞的索引行如下表所示??梢姾甏笤捳Z視角的“中國”“黨”等詞語與微觀話語視角的“人民”“青年”“共產黨人”“公民”等詞語緊密相連,彰顯《人民日報》報道中人民的核心話語地位,以及對二十大報告中人民地位、青年力量、公民權益等細節(jié)的特寫式呈現(xiàn)。
(三)巧用話題標簽,貼近平臺話語生態(tài)
話題標簽由井字符號(#)和短語組成,是社交媒體獨特的敘事文本,在微博、抖音、twitter等社交媒體平臺上被廣泛應用。標簽文化創(chuàng)造出一種圍繞主帖內容生成副文本的敘事形式④,能夠讓受眾快速定位相關議題信息并共享共同的討論空間,利于大規(guī)模傳播和公眾共同參與,常用于重大事件或爭議性事件傳播。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二十大報道順應平臺話語形式,在文字編排上貼近平臺話語生態(tài),呈現(xiàn)出短小精悍、多用話題標簽等特征。平均每條微博字符數為125字,并且在會議預熱、會中報道和會后回顧的不同階段套用不同的話題標簽。在會前,#你好二十大#成為預熱階段的主要標簽,發(fā)布黨和黨代會的相關科普知識、二十大代表的選舉歷程和個人vlog為二十大鋪陳背景信息,塑造公共討論空間;在會中,報道話題標簽包含二十大報告中的重要論述、二十大會議的關鍵議程和主要節(jié)點等,例如:#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式現(xiàn)代化#、#守江山就是守民心#、#二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名單#,具有時效迅速、重心突出的特點;會后,展望未來與總結回顧二十大的標簽成為主流,例如#你好,明天#、#讀懂黨的二十大報告#、#二十大報告與你息息相關#。話題標簽是《人民日報》為二十大進行議程設置的重要工具,集約了公共討論空間,也為用戶話語文本的創(chuàng)建提供便利,形成高度參與和廣泛討論。
其次,在文字表達上,《人民日報》注重使用接地氣話語,“點贊”“戳視頻”“都有啥”等口語化、網絡語言化的表述消解網民與媒體之間的心理距離。
四、內容傳播策略分析
(一)橫不缺項,縱不斷線:全方位解讀全流程議程設置
從報道主題來看,《人民日報》微博對二十大的報道集中在會議現(xiàn)場復現(xiàn)及特寫、會議精神傳達和解讀、二十大相關發(fā)布會和記者會內容呈現(xiàn)、黨的歷史征程回顧和未來場景描摹、黨代表通道及故事敘述、會議預熱、會議干貨材料七大方面,是全流程、全景式、全方位、多維度的解讀和呈現(xiàn)。
從縱向看,涵蓋從會議預熱、首場新聞發(fā)布會到開幕式全流程視頻文字圖片直播式跟進,再到二十大勝利閉幕及閉幕后的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縱不斷線;從橫向看,注重會議核心場景和精神的特寫式呈現(xiàn),例如二十大開幕當天,《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以平均十分鐘一條的頻率密集發(fā)布微博,將習近平總書記所作二十大報告事關國家發(fā)展和人民幸福中的重點信息逐一提煉,使用“文字直播”的形式為會議報告“劃重點”。
用議程設置的角度來看,媒介是人們了解信息的窗口,早在20世紀李普曼就提出報刊營造出“擬態(tài)環(huán)境”左右人們對外界事物的了解,相應的議程設置理論強調認知層面的效果。會議報道也是一個議程設置的過程,政策議程、媒介議程和公共議程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相互作用?!度嗣袢請蟆肪o扣政策議程,運用多種媒介手法設置媒介議程,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眾對二十大政治議題重要性的感知,提高二十大的政治影響力和公民的政治參與度。
(二)趣味學習,圖文并茂:宏大議題解構和圖片話語再建構
社交媒體時代,信息呈現(xiàn)碎片化和海量化的特征,技術賦權使得自媒體和用戶生產內容傳播成本大大降低,由于占據貼近性、趣味性優(yōu)勢,自媒體在社交媒體傳播場域扮演愈發(fā)重要的角色,相對的,大眾傳媒不再擁有絕對的話語霸權。如何在被海量信息充斥、受眾注意力分散的社交媒體中傳播嚴肅會議的宏大議題,吸引受眾閱讀興趣同時提高傳播效果,是新時代會議報道的關鍵問題。
二十大報告內容豐富詳實,涵蓋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軍事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戰(zhàn)略,其內涵之豐富導致受眾很難在短時間內全部消化,不符合快節(jié)奏、碎片化的社交媒體受眾閱讀習慣?!度嗣袢請蟆纷⒅攸h代會內容的解讀,并且擅長在解讀過程中將宏大的報告內容從多個側面拆解,譬如二十大報告高頻詞解讀、涉及“戰(zhàn)略”段落解讀、提及“人民”的關鍵語句解讀、二十大如何談“團結奮斗”等,以強調閱讀重心,便于受眾接受理解。
其次,《人民日報》在進行話語建構時多用直觀生動的圖形。例如,《這就是2035年的中國》是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總的戰(zhàn)略安排的圖解,從習近平總書記“踔厲奮發(fā),奮勇前行”的感召出發(fā),由內而外圓環(huán)式發(fā)散,依次回答了兩步走戰(zhàn)略分別是什么、到2035年我國應在哪些方面實現(xiàn)哪些現(xiàn)代化目標的問題,排列次序井然,富有趣味,便于解讀、易于理解,用新媒體的表達手法實現(xiàn)親民、易傳播話語的再建構。
(三)現(xiàn)場直播,H5交互:全媒體技術賦權臨場感和互動儀式
提高互動感與增進臨場感是新技術賦權下,豐富用戶感官體驗和審美感受,提高用戶參與的重要方式。在社交媒體上,直播、彈幕互動、H5交互、投票等傳播手段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用戶的臨場感和互動感,甚至能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拉近傳播主客體之間的情感距離。
柯林斯提出了“互動儀式鏈”理論,聚集在同一場所的個體會產生互動行為,在關鍵的互動儀式過程中生成共同的關注焦點并產生情感共鳴,個體間的情感能量最終匯聚成群體的情感能量⑤?!度嗣袢請蟆肺⒉┒髨蟮谰劢怪辈?,科技手段提供了用戶共同在場的可能性,為受眾提供強烈的臨場感和互動感,震撼力和穿透力強,使用戶可以提供新媒體成像技術達到“缺席的在場”,進一步提升受眾的參與感和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主人翁意識。開幕會、黨代表通道、閉幕會、新聞發(fā)布會、記者招待會等,每場均有直播跟進,緊抓議程,讓受眾關注點與政策議程同頻共振,并在彼此交互的情感互動中生成強烈的情感共鳴。
此外,H5技術擁有兼容性和互動性的優(yōu)勢,在此次報道中也有運用?!度嗣袢請蟆吠瞥龌佑螒颉赌愕奈磥黻P鍵字是什么》,以二十大報告中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思想為線索,用猜字游戲的互動表達方式向受眾傳播會議核心思想。交互游戲的運用能提升用戶參與積極性、強烈的視覺效果激發(fā)用戶的深刻記憶。但由于存在形式重于內容、細節(jié)設計欠缺等問題,未達到理想傳播效果。
(四)鏡頭語言,平民視角:平民化表達和故事化敘事
會議新聞傳播的初期的整體傳播模式是以政治宣傳為核心,帶有強烈的灌輸性和政策目的性。這樣的傳播模式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進入社交媒體時代,“魔彈”論下單向度的受眾已經變成了自主能動的產銷者,打開移動設備就能收到海量信息的飼喂。在社交媒體的情境下,政治宣傳的傳播模式已不再適用。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會議報道和宣傳動員逐漸向平民化和故事化的方向傾斜,尤其體現(xiàn)在鏡頭語言的呈現(xiàn)中。《人民日報》推出的《新征程再出發(fā)》、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網宣片《CPC》《未來中國先導片》《這里有一個你不知道的十年》等一系列極具感染力和號召力的影視作品在鏡頭語言書寫上均以普通民眾的身影為主,展現(xiàn)人民群眾生活狀態(tài)、精神面貌變遷,把宏大的政治主題從宣傳套話中抽離出來,使之貼近群眾、關切群眾、服務群眾。
其次,平民化視角體現(xiàn)在二十大黨代表的身份敘事上。本次黨代會有生產和工作一線黨員代表771名,一線黨員是《人民日報》典型人物報道的主要切入點:為愛寫歌的拉祜族女生李娜倮、從電表工成長為勞模的浙大女孩徐川子、“燃燈校長”張桂梅、敦煌舞派舞者康琦,采用個體化的敘事手法,從微觀角度進行具象化、形象化的報道,增進政治傳播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實現(xiàn)政治傳播的人際傳播化。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科研規(guī)劃項目“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研究”(項目編號:2019ZDGH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②靖鳴.會議新聞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③劉建明.發(fā)揮會議新聞的特有功能——兼評靖鳴《會議新聞學》一書[J].新聞與寫作,2008,(04):45.
④First Person Persuasion:Linguistic Properties of Personal Narratives in Persuasive Political Discourse on Medium. com.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January,2017.p.7.
⑤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作者簡介:鄧新宇,中國傳媒大學互聯(lián)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田智輝,中國傳媒大學互聯(lián)網研究院教授
編輯: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