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劉佩蘭
《草船借箭》是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課文。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它和《將相和》《景陽岡》《猴王出世》編排在同一個單元,旨在使學生明白任何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都有它的前因后果。因此,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應特別注意文本內(nèi)容的邏輯,理清文章前后的聯(lián)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認真預習,搜集信息
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增強學生搜集與整理信息的能力,課前,筆者讓學生瀏覽《三國演義》中的相關故事,重點搜集有關諸葛亮智慧超人的事例;指導學生認真預習課文,讀懂課文,思考“草船借箭”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要求學生查詞典弄清“神機妙算”的意思,并把課文中表現(xiàn)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標出來。
二、初讀感知,質(zhì)疑析疑
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學中,在學生初步閱讀的基礎上,筆者啟發(fā)學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簡要口述“草船借箭”的故事,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結合學生預習情況,筆者鼓勵學生質(zhì)疑,啟發(fā)學生從課題、課文內(nèi)容、含義深刻的詞句和課后思考題中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充分質(zhì)疑的基礎上,教師把學生提的問題歸納、梳理成幾個主要問題:①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為什么諸葛亮“草船借箭”是趁大霧漫天、江面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的時候?先是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受箭后,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對于問題②這個比較突出的共性問題,學生討論后得出:一是造聲勢,讓船兩面受箭,保持船體平衡;二是體現(xiàn)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有的學生從課文第九自然段找出了答案:“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jīng)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筆者追問:為什么課題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騙箭”?為什么諸葛亮要在草船上打出“帥”字旗?細心的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fā)現(xiàn):此時草船上并非周瑜,而是諸葛亮和魯肅,諸葛亮之所以打出“帥”字大旗,是因為它有震懾原本生性多疑的曹操的作用。
三、交流點撥,引導探究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幫助他們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借助課文材料求證問題的答案,從而提高思辨能力。
學生自讀自悟后在班內(nèi)交流所得。筆者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點撥,引導學生通過“草船借箭”的時間、氣候、地理環(huán)境以及借箭的經(jīng)過,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進一步由果溯因,探究出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通天文、曉地理、知人性、有肚量、巧安排。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課題是用“草船借箭”好,還是用“草船騙箭”好。這是一次破題的好機會,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引導學生再次研讀課文。學生紛紛舉手,都說課文題目用“草船借箭”更能突出課文的中心主旨。理由有兩點:一是“草船騙箭”不符合課文中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形象。二是“草船借箭”更符合向人“借東西”的三個原則——“打招呼”“說謝謝”“有借有還”。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天還沒亮,船已經(jīng)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這是“打招呼”;“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這是“說謝謝”;至于“有借有還”,課文中沒有提到,但是和曹操打仗時,箭自然就還回去了。
四、回歸整體,綜合練習
教師在引導學生總結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并體會“借”字妙用的基礎上,結合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指導學生按照提綱(①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nèi)造出十萬支箭。②諸葛亮說:“只要三天”。③曹操下令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射箭。)口述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和結果。
為了幫助學生深刻地領悟諸葛亮的寬宏大度和神機妙算,筆者將數(shù)學知識引入課堂,讓學生通過計算造箭的相關數(shù)據(jù),加深對諸葛亮與周瑜人物形象的認識。學生發(fā)現(xiàn),周瑜妒忌諸葛亮,給諸葛亮出了一個難題,要諸葛亮10天造10萬支箭。學生簡單口算后得出:每天要造1萬支箭,如果不吃不喝不休息,每小時至少要造416支。這是很難實現(xiàn)的,因為不僅要造的弓箭數(shù)量大,而且制造材料很難獲得。然而,諸葛亮不但接受了周瑜的要求,還主動提出只要3天就能完成制造弓箭的任務,完不成任務甘愿受罰。學生又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按諸葛亮的計劃,3天完成任務,即使不吃飯、不睡覺、不休息,每天至少要造3330支箭,很明顯,這是無法完成的。學生在算的過程中體驗到造箭的難度,自然理解了諸葛亮“借”箭的機智。
(作者單位:劉峰,武漢市黃陂區(qū)三里橋街道三里小學;劉佩蘭,武漢盤龍城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