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斯琴塔娜
內(nèi)容摘要:隱逸,是元散曲的主調(diào)之一,而馬致遠則是這一主調(diào)的領(lǐng)唱者,老莊哲學中憤世嫉俗、時命大謬的思想,超脫功名、不譴是非的歸隱觀,道法自然的生存哲學,慷慨風流的生活態(tài)度在馬致遠隱逸散曲中時有體現(xiàn),從精神、文化上影響著此類散曲的創(chuàng)作。
關(guān)鍵詞:馬致遠 散曲 隱逸 老莊思想
元代人賈仲明稱譽馬致遠為“萬花叢里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認為他是“戰(zhàn)文場”的“曲狀元”。由于獨特的社會歷史原因,隱逸成為元人散曲創(chuàng)作所流行的重要主題。據(jù)隋樹森的《全元散曲》,馬致遠現(xiàn)存130多首曲子,其中嘆世歸隱類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學界對于馬致遠隱逸類散曲研究多集中于其內(nèi)在意蘊的探究和以馬致遠為例看待整個元代社會大都文人的隱逸文化為主;對于老莊思想與元散曲關(guān)系的研究也多為綜述性影響分析。1990年楊棟在《憤世·避世·審美超越——試論馬致遠散曲的隱逸主題》認為,“馬致遠的隱逸傾向與老莊哲學在文化精神的深層結(jié)構(gòu)上具有一致性。”[6]此后學界對于馬致遠散曲中的老莊色彩研究多從其憤世嫉俗,悲世歸隱之類入手,本文在肯定前人對馬致遠此類散曲中含有老莊憤世歸隱思想的研究基礎上,加入老莊哲學中關(guān)于生命生存哲學的積極思想,兼用意象分析在其隱逸類散曲中老莊思想的表現(xiàn),進而探究馬致遠此類散曲中為何會含有老莊思想。
一.隱逸思想在馬致遠散曲中的表現(xiàn)
1.憤世嫉俗,時命大謬
《莊子》有云“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藏其智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盵2](6.p121)莊子將“時命大謬”視為士人隱逸的主要原因。馬致遠【雙調(diào)·夜行船】《秋思》:【離亭宴煞】蛩吟罷一覺才寧貼。雞鳴時萬事無休歇。何年是徹??疵茉言严伵疟瑏y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道東籬醉了也。[1](p269-270)
元代文人常通過紙筆來揭露抨擊社會,而老莊思想中對于社會的批判意義恰與馬致遠憤世而隱的思想不謀而合?!疤熘?,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3](77.p39)。老莊思想中對社會和政治的不滿成分與馬致遠對于似“密匝匝蟻排兵”般追名逐利之輩的厭惡、對如“亂紛紛蜂釀蜜”混亂嘈雜之事的無聊、對像“急攘攘蠅爭血”似丑惡官場的譏諷是相通的。老莊思想中的憤世嫉俗是馬致遠痛擊于黑暗社會的武器。
在【雙調(diào)·夜行船】《秋思》中,【落梅風】改自元雜劇家鄭廷玉的《看錢奴》,寫天帝恩賜下,一貧民成為富翁,之后便為富不仁,“天教你富。莫太奢。沒多時好天良夜。富家兒更做到你心似鐵。爭辜負了錦堂風月”。[1](p269)借古諷今,譏諷社會上“看錢奴”們的鄙俗,可見馬致遠隱逸散曲中老、莊憤世思想的端倪。
馬致遠曾寫過“且念鯫生年幼,寫詩曾獻上龍樓”[1](p273),這里的“鯫生”一直以來學界認為是作者自謙的說法,“鯫生”一詞最早見于《漢書》的《張良傳》,是沛公說自己聽信小人讒言,故“鯫生”有小人之意,作表示輕蔑的罵人語。若將“且念鯫生年幼,寫詩曾獻上龍樓”中的“鯫生”當另一意思來解讀,也可以說馬致遠對于自己曾經(jīng)寫詩求官的做法是輕蔑的,他仕途不順,表達的是對于黑暗的官場生活已經(jīng)看透。元代特殊的社會制度、漢人的身份、九儒十丐的地位,致使馬致遠在仕途上處于一個尷尬位置,這樣的經(jīng)歷符合莊子所說的“時命大謬”,所以才有了“二十年漂泊生涯”的悲辛。
2.超脫功名,不譴是非
【南呂·四塊玉】《嘆世》:兩鬢皤,中年過,圖甚區(qū)區(qū)苦張羅。人間寵辱都參破。種春風二頃田……倒大來閑快活。[1](p237)
人到中年,生命過半,在“人間寵辱都參破”后才明曉原來“爭名利,奪富貴,都是癡?!瘪R致遠晚年對人間的榮辱得失失去了熱情,回首只覺得過往人生不過是在“半世逢場作戲”。他還在【雙調(diào)·撥不斷】中感嘆:布衣中。問英雄。王圖霸業(yè)成何用……一場惡夢。[1](p2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功成身退,天之道。”[4](p4)人生如夢,榮華富貴終歸會化為塵土,貪戀一枕黃粱不如“閑身跳出紅塵外”。蒙元時期知識分子文人出路頗窄,由于“英俊沉下僚”,馬致遠無法施展抱負,既無法反抗,又不想與世沉浮,內(nèi)心苦悶彷徨,退隱山林是最好的選擇。老莊超然物外的思想影響著馬致遠。
【般涉調(diào)·哨遍】:半世逢場作戲。險些兒誤了終焉計。白發(fā)勸東籬。西村最好幽棲。老正宜……成趣南園。對榻青山。繞門綠水。[1](p262)
據(jù)隋樹森《全元散曲》,馬致遠所含“東籬”意象的曲子共七首,除【般涉調(diào)·哨遍】外,【雙調(diào)·夜行船】《秋思》“道東籬醉了也”[1](p269-270)、【雙調(diào)·蟾宮曲】《嘆世》“東籬半世蹉跎”[1](p242)、【雙調(diào)·清江引】《野興》“東籬本是風月主”[1](p244)、【雙調(diào)·撥不斷】“白衣盼殺東籬客”[1](p253)、【雙調(diào)·新水令】《題西湖》“黃菊綻東籬下”[1](p266)、【雙調(diào)·行香子】“對東籬。思北海。憶南樓”[1](p271)。
“東籬”的意象運用,是馬致遠對于歸隱之心的明示,“東籬”出自陶淵明《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陶淵明是“隱逸詩人之宗”,“東籬”是陶公隱逸品性的代言。馬致遠字東籬,對陶淵明很是崇拜,陶淵明詩作中頗得老莊之范,魏晉之際又大開“玄學”之風,“清談”、“玄學”與老莊關(guān)系大為密切,陶與玄學、道家的結(jié)合都給予了馬致遠隱逸類散曲創(chuàng)作上的靈感。
馬致遠想要從恬淡的隱士生活中尋求精神解脫,進一步體現(xiàn)了老、莊視富貴于浮云的思想。他“旁觀世態(tài)”,脫離虛無的名利場,回歸自然,在“東籬”中受到了自然的反悟,動亂社會下反而更應該珍惜生命,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生活在綠水青山之間?!肚f子》中有云:“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盵2](5.p104)馬致遠在“對榻青山,繞門綠水”中感悟到老莊思想,超脫功名,不譴是非。
3.道法自然的生存哲學
馬致遠多用意象來表現(xiàn)老莊思想,像【雙調(diào)·清江引】《野興》(其七):東籬本是風月主。晚節(jié)園林趣……是搭兒快活閑住處。[1](p243)中的“東籬”。再如【南呂·四塊玉】《恬退》:翠竹邊。青松側(cè)……太平幸得閑身在。三徑修。五柳栽。歸去來。[1](p233)
“五柳”取自陶淵明的自號:五柳先生,陶淵明有作《五柳先生傳》,文中表達了他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品格,追求田園山水間閑適的生活樂趣,這正是對老莊生存哲學的繼承?!皻w去來”這一意象在馬致遠的曲子中共出現(xiàn)了四次,都是在【南呂·四塊玉】《恬退》中,分別是“三傾田。五畝宅。歸去來”、“紫蟹肥。黃菊開。歸去來”、“三徑修。五柳栽。歸去來”和“本是個懶散人。又無甚經(jīng)濟才。歸去來”[1](p233),另外還有【南呂·金字經(jīng)】中的“且做樵夫隱去來”[1](p243)。在“歸去來”出自陶淵明的辭賦《歸去來兮辭》,此文是作者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書,陶淵明潔身自好,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情操,向往田園安穩(wěn)閑逸的生活情趣啟發(fā)了馬致遠對人生的思考,陶淵明作品中繼承著老莊思想中樂天自然的哲學思想,很大程度上引發(fā)了馬致遠的共鳴,使他和老、莊通過陶公的“介質(zhì)”相連結(jié),老莊的生存哲學寄托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叭龔健笔侵竿趺М斦r期,蔣詡歸鄉(xiāng)隱居,用荊棘塞門,修設有三徑,只和求仲、羊仲交往,此意象意在點明作者本人志存高潔,歸隱山林,是對老莊超然恬淡哲學的承襲。
再如【雙調(diào)·清江引】《野興》(其八):西村日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1](p244)
“夢蝶”出自《莊子》中“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2](10.p235-236)“夢隨蝶”化用莊生夢蝶的典故,取“夢蝶”的意象,蘊含有人生變幻無常之意,在【雙調(diào)·夜行船】中也有“百歲光陰一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1](p269)一句。世事無常,處世生存當遵循道法自然的大宇宙觀,跳出紅塵之外,不為名利所累,追求舒適閑在的生活。正如莊子所說的:“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nèi)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盵2](7.p142)
【南呂·四塊玉】《嘆世》:佐國心。拿云手。命里無時莫剛求。隨時過遣休生受……暖后休。[1](p237)
曲中命里無時莫強求的灑脫態(tài)度也是同樣的“與天和者”。此時的“莫剛求”顯示出馬致遠的入仕執(zhí)念已然放下,轉(zhuǎn)而積極地回歸田園,真正做到了“知忘是非,心之適也”,這是老莊道法自然的生存哲學帶給他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
(四)倜儻風流的生活態(tài)度
【雙調(diào)·清江引】《野興》(其一):樵夫覺來山月底。釣叟來尋覓。你把柴斧拋。我把魚船棄。尋取個穩(wěn)便處閑坐地。[1](p243)
“樵夫”無所畏懼拋了“柴斧”,在山野間肆意睡去,醒來不覺夜色已深,“釣叟”棄了漁船前來尋“樵夫”,想一起去找個安穩(wěn)處閑坐,這和莊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2](9.p202)有異曲同工之妙?!伴苑颉币灰庀笠渤霈F(xiàn)在【南呂·金字經(jīng)】“擔頭擔明月。斧磨石上苔。且做樵夫隱去來”[1](p243),這里的“樵夫”也是自由于山林間的?!伴苑颉薄搬炢拧钡男袨槭菄[傲江湖的灑脫,也是作者棄世隱逸的決絕。另,在【雙調(diào)·新水令】《題西湖》中“功名已在漁樵話”[1](p266),也有處“漁樵”意象,此“漁樵”并不是指漁夫樵夫,而是借“漁樵”代指隱逸之事,是作者對歸隱的肯定。他選擇隱逸,更多是精神層面的自我解脫,這是一種積極的生存態(tài)度,是與自己求仕之心的和解。馬致遠仰慕于老莊思想中“心意自得”的風流情懷,于隱逸類作品中展現(xiàn)出這樣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種瀟灑行為。正因如此,在元代文人略有消極的隱逸散曲中,馬致遠的作品卻帶有一種“另類”的豪蕩之感,與眾不同。
【南呂·金字經(jīng)】:絮飛飄白雪。鲊香荷葉風。且向江頭作釣翁……風波夢。一場幻化中。[1](p238)
想做“釣翁”,賞人間似白雪般飄飛的楊絮,靜聞風吹池塘送來的荷香和用紅曲腌制的鲊魚香,縱使功名未濟身窮不富又何妨。官場風波皆夢幻,山林煙火原是真。摒棄世俗之心后積極生活,馬致遠將“心意自得”表現(xiàn)到了極致。除“釣叟來尋覓”和“且向江頭作釣翁”外,在馬致遠此類散曲中“釣翁”、“漁夫”、“釣叟”之類意象還出現(xiàn)兩次,分別是《野興》中的“綠蓑衣紫羅袍誰是主。兩件兒都無濟。便作釣魚人”[1](p243)和【雙調(diào)·壽陽曲】《江天暮雪》中的“釣魚人一蓑歸去”[1](p246),這里的“釣魚人”都是決絕拋下“紫羅袍”而穿上“綠蓑衣”的倜儻人。如此超脫的行為也正是作者對老莊“心意自得”瀟灑思想的外化。老莊哲學中關(guān)于尋求自然逍遙的思想,風流倜儻的積極態(tài)度被馬致遠借鑒于他隱逸類散曲的字句之間。
二.馬致遠散曲中隱逸思想的成因分析
1.社會原因
元代統(tǒng)治者為維護其統(tǒng)治,實行“四等人制”,不同的民族在任職、科舉、刑律等方面有不同的待遇,由于社會地位限制,漢族文人想要入仕并非易事。諸如馬致遠類的作家,他們深感自己的生不逢時,常在作品中憤慨世情,發(fā)出滿腹牢騷,開始慕隱樂道。元代社會黑暗,權(quán)豪勢要橫行,貪官酷吏是非不分,知識分子文人深感社會環(huán)境險惡,馬致遠隱逸思想的產(chǎn)生也是基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老莊中含有的憤世嫉俗、時命大謬的思想與馬致遠不謀而合,被馬致遠隱含于散曲創(chuàng)作中用來表達自己對于黑暗社會的不滿與反抗。
2.隱逸風氣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隱逸傳統(tǒng),最早可溯于堯時的許由,自老、莊起,后代隱士皆以道家為隱逸“偶像”,老莊思想頗受士子文人推崇。寬泛來說,隱逸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消極避世、亂世而隱,當推魏晉,猶以竹林七子、陶淵明為首;一類是好慕名士風流、執(zhí)著于山林之間,如宋代“梅妻鶴子”的林逋;一類是為了出世而隱,以李唐為盛,唐代有“終南捷徑”一說,如盧藏用就是因隱居終南山被召。與魏晉相似,元代文人歸隱十分常見。此時,作為革新的道教,全真教的盛行加重了士人厭世遁世的思想。元代文人或多或少地繼承著老、莊避世而隱的思想,多為不得已而隱。馬致遠不同,他有做官的經(jīng)歷,曾因向孛兒只斤·真金獻詩開啟了他在大都的仕途生涯,后隨著太子真金的去世被調(diào)往杭州。漢人求仕的艱難消磨了他對高官厚祿的追求,底層百姓的民不聊生打擊了他的佐國之心,士子文人當下退世隱逸的風氣、道家不慕名利歸隱田園的思想,都對他迷茫的人生選擇產(chǎn)生了影響。除散曲外,馬致遠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脫胎于道教故事的神仙道化劇如《黃粱夢》《陳摶高臥》等。他在參透半生浮名虛妄后選擇退隱,雖緣于對社會的憤懣,但時人的隱逸之風也推進了他這一思想的形成。老莊思想使他的歸隱不似主流般消極,他悟道了生存哲學,誠心追求閑適生活,是有豪放風流的意味。
3.個人經(jīng)歷
有“佐國心,拿云手”的馬致遠在青年時期有入仕抱負。馬致遠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但后來萌生了退隱的想法,這源于對蒙元現(xiàn)實社會失望,憤世歸隱。“他在宦海沉浮中混跡了大半生,夙志未酬,飲恨終生。他曾長久痛苦地徘徊在仕進與隱退的交叉路口?!盵5]馬致遠仕途不順,屈沉下僚,因憤世而向往“釣翁”、“樵夫”的生活,產(chǎn)生歸隱之心。老子那種“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類而行?!背缟小板羞b”、順時而為,脫離紅塵的避世歸隱思想,與馬致遠超脫功名、不譴是非的隱逸思想再一次相合。馬致遠對官場失望后,開始寄情山水回歸田園,推崇名士的歸隱生活。老莊思想實際上在馬致遠的隱逸生活中起到了心靈寬慰的作用。
總而言之,老莊思想表現(xiàn)在馬致遠隱逸類散曲中,除了有時命大謬的憤世思想,超脫功名、不譴是非的隱逸精神外也有珍惜生命的生命哲學、閑適安舒的生存哲學、逍遙慷慨的積極生活態(tài)度。馬致遠與這些思想共情,融其在隱逸散曲的創(chuàng)作中,讓此類散曲含有濃郁的老莊色彩。馬致遠對老莊哲學的推崇不僅僅是受元代社會現(xiàn)實的影響,也與他仕途多舛的經(jīng)歷和元代當時文人隱逸之風的盛行有關(guān)。
參考文獻
[1]隋樹森.全元散曲[M].中華書局.1964,2.
[2]《莊子10卷》華南真經(jīng)卷.四部叢刊景明世德堂刊本.
[3]《老子2卷》七十七章.老子道德經(jīng)下篇.古逸從書景唐寫本.
[4]《老子2卷》九章.老子道德經(jīng)上篇.古逸從書景唐寫本.
[5]劉蔭柏.馬致遠及其劇作論考[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1990,8.
[6]楊棟.憤世·避世·審美超越——試論馬致遠散曲的隱逸主題[J].河北師范學院學報,1990,2.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