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效果的路徑提升探究

      2022-05-29 22:33:09王越
      關鍵詞:效果提升新文科混合式教學

      摘 要: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使命,推進融合創(chuàng)新,將技術的革命、教學手段的方法創(chuàng)新及時應用到教育教學中,核心在于鑄魂育人??鐚W科融合、線上教育、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云端管理是未來教育的趨勢,也是新文科背景下課程建設和提質的根本任務。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既要加強知識的傳授,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自主學習、思辨等能力的培養(yǎng),又要注重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鑒于此,本文以“新文科”建設為研究視角,從學科教學中的文理信息交叉,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思政教育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及線上線下教學的高度混融四方面,探索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效果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新文科;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效果提升

      一、引言

      “新文科”由美國希拉姆學院2017年提出,指對傳統(tǒng)文科進行學科重組、文理交叉,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知識學習(麥可思 王慧,2018)。無論是建立跨學科平臺還是跨學科專業(yè),新文科建設都必須回歸大學精神中的真、善、美價值(Yunan Yang,2020),把學生培養(yǎng)成智力敏捷及負責任的思考者和實干家(Lori Varlotta,2018)。作為新文科有機組成的大學英語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學生不僅能學習和了解世界優(yōu)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各國人民的廣泛交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推動了混合式教學的發(fā)展,使其廣泛應用于不同教育領域和不同學科教學中。

      二、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及研究動態(tài)

      (一)混合式教學的內涵

      關于“混合教學”科學內涵的研究,主要觀點有:(1)環(huán)境說。Graham(2006)將混合學習描述為面對面環(huán)境的融合,這種環(huán)境的特點是同步于人類的互動及基于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環(huán)境;(2)混合說。學者Hockly和Clandfield(2010)定義混合教學為面對面教學和線上學習的混合體;(3)結合說。Whittaker(2013)對其在英語語言教學上的含義進行了總結,指出混合教學是面對面教學與計算機技術的任何結合。何克抗教授在總結國外學者關于混合學習概念的基礎上賦予其新內涵,積極倡導將混合式教學引入課程教學中?;旌鲜浇虒W模式的主要作用是整合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與新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各自優(yōu)點,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彌補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王竹,2020)。

      (二)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動態(tài)

      1. 關于“混合教學”實踐的研究

      混合學習更新教師教育觀念,促進教師角色轉變,促使學生擁有更多時間、空間自由(LI Kaiyu,LIU Weitao,2018)。將混合學習應用在英語教學中,其關鍵點是使其更好地支持和改善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結果。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在線上獲取知識與面對面的人際互動間取得和諧的平衡(Osguthorpe and Graham, 2003),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各種環(huán)境的優(yōu)勢來整合二者。然而,不少研究者質疑混合學習的實踐既缺乏傳統(tǒng)課堂上的有效人際互動,又沒有發(fā)揮線上系統(tǒng)和技術支持的優(yōu)勢(Lee, Lim, & Kim, 2016)。相比而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將混合式教學應用到實際課堂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劉小梅(2016)采用混合式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甘曄(2017)發(fā)現大學英語在線直播課混合式教學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大大提高其學習效率;孫有中等(2017)在國內首次嘗試將在線閱讀和討論融入英語專業(yè)經典閱讀教學,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促進學習效果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對比實驗研究,李曉麗等(2014)發(fā)現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混合式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伍麗媛,2016)。

      2. 關于“混合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國外得到了飛速發(fā)展。Pereira(2007)在人體解剖學的課堂上進行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混合式教學方法的對比研究,發(fā)現混合式教學效果更佳。傳統(tǒng)教學加視頻教學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Shih,2010),尤其是提高非母語學生的寫作和閱讀能力(Kazakoff et al.,2018)?;旌鲜浇虒W一直是外語教育研究的熱點。謝茂森等人(2015)通過“四因子”對學生空間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建立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唐文秀等人(2016)主張從參與度等五個角度進行學習效果評價。熊素娟(2017)在借鑒柯氏評估模型的基礎上,建構出適合混合式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的基本框架。但其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多從教師、學生、同行等方面重構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杜洪晴,2020)。

      3. 關于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

      作為新文科有機組成的大學外語教育該何去何從,吳巖(2019)圍繞“識變、應變、求變、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提出新時代高等外語教育改革發(fā)展的總要求、總思路、總措施、總標準和總目標。開展外語“新文科”建設,要充分發(fā)揮大學外語院系的主體作用(張永懷,2020),厘清大學英語教學的角色使命,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向明友,2020),從而適應新時代文科發(fā)展的新需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成“中國學派”(李巖松,2019)。

      綜上,混合式教學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備受國內外學者關注,理論研究集中于其內涵。近年來,混合式教學在具體學科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多數學者進行了傳統(tǒng)教學與混合式教學的對比實驗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其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多從學生成績和問卷調查進行評價,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論證。在“新文科建設”大背景下,專家學者從理論層面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及提出了要求,但在教學實踐,尤其是混合式教學效果的路徑提升上缺乏研究。

      三、混合式教學效果的路徑提升探究

      (一)學科教學中的文理信息交叉

      大學英語作為我國高等學校人文教育和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中具有重要作用。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一方面遵循通用英語階段語言學習規(guī)律,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材料和活動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使學生在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發(fā)現自我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進文化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這為全面實施新工科、新醫(yī)科、新農科建設提供了基本保障,助力新學科學子通過英語的學習了解世界最先進的理、工、農、醫(yī)學科技術,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解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尤其是理、工、農、醫(yī)科學生過分追求技術訓練、缺乏人文素養(yǎng)的問題,大學英語應發(fā)揮其課程性質的作用,適當調整和整合教學內容,根據授課對象的專業(yè)特點,注重學科教學中的文理信息交叉。一方面,教師應善于利用主題鮮明、內容廣泛的教材,從教材中挖掘素材,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在語言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另一方面,教師可將課程內容與學生專業(yè)學習有機結合,通過微課錄制和好文推送等方式給學生提供與本專業(yè)相關的學習資料,學生通過線上學習,了解專業(yè)領域的前沿動態(tài),亦可在學習平臺上與教師、同學分享學習心得;教師在線下課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解決線上學習的重點和疑難問題。學生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既習得了英語知識,拓寬了知識面,又提高了思辨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yǎng)。另外,為檢查學生混合式學習的效果及推動英語學科教學中文理信息交叉的教學效果,教師可每學期布置一次任務,要求學生以項目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根據某一單元的主題選擇與本專業(yè)學習相關的項目,開展資料檢索、文獻閱讀、問卷調查、個人訪談、中英文信息匯總等方式搜集相關資料,并對其進行分析、整理和綜合,最終以書面報告、宣傳海報、課件陳述等方式展示成果,項目成品及小組成員的工作完成情況均需進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教師評價,其三者平均分計入課程平時成績。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

      大學英語教師需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術水平,關注現代信息技術,著眼其泛在性、移位性的優(yōu)勢,推動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學習分析等新技術和媒介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中的應用,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和智慧教育平臺,加大資源共建共享力度,選取教材補充資源和素材,用心設計課堂,進行多模態(tài)教學;另外,通過對平臺大數據的分析,有效管理和監(jiān)督學生的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積極地、獨立地、科學地有效學習,是混合式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也是落實終身學習的基本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現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導學案,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學習目標,每一個線上學習任務都設置截止日期并即時給出學習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規(guī)劃學習時間和評估學習效果。然而,教師的參與在發(fā)展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教師須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尤其是元認知策略的培訓,要讓學生了解有效的學習策略,建議他們選擇和實踐符合自身學習風格和學習水平的策略,并對學生的策略運用情況加以檢查;鼓勵學生運用元認知策略,輔以智慧教育平臺上的大數據,對自己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另外,智慧教育環(huán)境的提供和教師角色的定位都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除了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和整理海量的教學資源,還應借之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情,以學定教,從而進行個性化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成為資料的搜集者和提供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評估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等。

      (三)思政教育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功能定位明確、育人功能突出、教材內容與時俱進,為推動新文科建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2020年10月發(fā)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在“課程定位與性質”部分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大學英語教材充分考慮了時代發(fā)展和新一代大學生的特點,選材富有時代氣息,主題多樣,涵蓋社會、歷史、經濟、哲學、科技、文化等不同領域,注重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以多元視角看待個人、社會和世界。豐富的主題及鮮活的文本十分有利于教師挖掘素材,將思政教育巧妙地、有機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他們成為一個既有國際視野,又有家國情懷,有責任擔當,有仁愛之心,有扎實學識的新型人才。

      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樹立課程思政建設理念,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闡述知識背后的精神與價值,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傳達給學生。其次,教師要優(yōu)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和挖掘思政元素,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系統(tǒng)化設計,通過微課制作、平臺分享、課堂講授、小組討論等方式將思政教育巧妙地、有機地融入大學英語線上和線下教學中,使教學活動與教書育人同向同行。再次,教師要精心組織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以混合式學習思想為指導,線上線下相結合,采取“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一方面,教師從文化、情感維度設定思政教育的目標,提煉教材中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尋找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通過微課輸入等相關素材,要求學生課前登錄大學英語智慧教育云平臺,學習微課、預習課文及相關拓展資料(包括精選的思政數字課程材料),針對視頻講解、資料學習等做好筆記,完成(進階)作業(yè),提出問題或分享感興趣的主題。通過線上教學,教師在語言知識的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融入理想信念的指引,做到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另一方面,教師針對學生的線上提問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在線下課堂上,教師通過問題或小測試的方式檢查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情況,梳理學習重點并將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探究和解決學生沒學懂的知識點及作業(yè)完成時遇到的困惑與問題,從而獲得對教學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通過線下教學,教師既可以促進學生人格發(fā)展、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又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最后,教師要客觀評價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將思政教育納入過程性評價,學生對思政微課和拓展資料的學習、平臺上主題作文的練習和互動交流、課堂教學中與思政教育相關話題的討論與分享,都可通過平臺數據和教師記錄成為其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

      (四)線上線下教學高度混融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主要作用是整合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與先進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各自優(yōu)點,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彌補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運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將現代教學手段銜接起來(王竹,2020)。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不是彼此分離的兩條線,而是現代信息技術所具有的“技術優(yōu)勢”與“課堂改革需求”實現深層交互、融合共生的產物,基本落腳點是教育自身(邱燕楠,李政濤,2020)。它也并非線上線下教學方式的簡單結合,而是基于統(tǒng)一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教育目標,兩種方式的有機融合與互補(楊梅,2020)。

      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的高度混融,需明確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加強線上與線下教學內容與方法之間的銜接力、轉化力與生成力,凸顯雙線混融教學的“通融”與“共生”。首先,教學團隊需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要求,基于課本,充分挖掘和整合素材,按照語言知識、文化背景、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四個維度設計和制作微課;其次,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設計導學案,要求學生在線學習若干微課,先對相關知識進行自我消化,借助平臺完成課文的預習,小組內的每個學生都要求提出一到兩個問題或幫同學解決一到兩個問題;最后,各小組長將未解決的問題匯總,教師根據小組長的問題匯總及教育云平臺上學生的分享與提問,設計線下教學活動,既要避免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的割裂狀態(tài),又要杜絕“炒舊飯”的現象發(fā)生,將線上學習內容原封不動地再次灌輸給學生。這種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混融與共生有賴于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管理。基于在線學習的大數據,教師需及時了解學生線上學習的總體情況及個體情況,對其學習風格及學習效果進行分析與評價,一方面是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的監(jiān)督和管理,另一方面是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線下教學活動,尤其是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任務選擇。因此,教師需考慮學生的個體化差異,無論是在線上學習、任務布置,還是課堂活動設置中,都需提供“必修項”和“選修項”,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從而促進和發(fā)展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共生還有賴于雙線混融教學評估模式的建構。根據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教師需建構一套注重過程性評估的多元評估模式,充分利用教育云平臺的大數據,記錄和管理學生線上學習的點滴,讓學生在得到即時學習獲得感的同時,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和其他同學在學習上的差距,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

      四、結語

      混合式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賴于教師精湛的教學設計和線上線下教學的共融共生,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策略和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建支持性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設計有層次的問題情景和建立多元的課程評價方式,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水平,采用恰當的學習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探索,并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和教師差異性指導,達到學習效果最優(yōu)化。與此同時,針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尤其是理、工、農、醫(yī)科專業(yè)的學生,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大學英語課程性質的作用,將語言知識傳授、英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三者融為一體,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英語語言學習與專業(yè)學習相結合,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學習活動,完善自我認知能力,培養(yǎng)合作精神,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Graham, C. R. Blended learning Systems: Definition,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A].In C. J. Bonk & C. R. Graham (Eds.),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C].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2006:3-21.

      [2] Hockly, N. & L. Clandfield. Teaching Online: Tools and Techniques,Options and Opportunities[M].Peaslake: Delta Publishing,2010.

      [3] KaiyuLI;Weitao LIU.Evaluation and Establishing Strategies of Blended. Learning[J].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2018,16(2):49-52.

      [4] 甘曄.基于在線直播課的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7,(11):79-87.

      [5] 李曉麗,李蕾,徐連榮,等.虛擬學習環(huán)境支持的課程教學設計及應用成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2):119-122.

      [6] 李巖松.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共促一流外語學科發(fā)展[J].外語界,2019,(3):2-6.

      [7] 劉小梅.新型混合式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的探究——以北京化工大學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6,(11):100-106.

      [8] 麥可思,王慧.一場新文科的嘗試[N].北京日報,2018-9-19.

      [9] 邱燕楠,李政濤.從“在線教學勝任力”到“雙線混融教學勝任力”[J].中國遠程教育,2020,(7):7-15.

      [10] 孫有中,唐錦蘭,蔡靜.英語專業(yè)人文通識教育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7,(1):8-15.

      [11] 唐文秀,石晉陽,陳剛.混合學習五維評價模型的構建與應用——以“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6,(8):89-95.

      [12] 唐衍軍,蔣翠珍.跨界融合:新時代新文科人才培養(yǎng)的新進路[J]. 當代教育科學,2020,(2):71-74.

      [13] 王竹.“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2):3-4.

      [14] 吳巖.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 2019,(2):3-7.

      [15] 向明友.新學科背景下大學外語教育改革芻議[J].中國外語, 2020,(1):19-24.

      [16] 謝茂森.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5,(10):101-108.

      [17] 熊素娟.基于“柯氏模型”的混合式教學效果評估體系構建[J]. 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24-27.

      [18] 楊梅.“雙線混融”教學模式在《電氣控制與 PLC》課程中的應用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20,(10):43-44.

      [19] 張永懷.“新文科”視域下外語學科新形勢與新進路——以H市地方應用型大學英語專業(yè)建設為例[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0,(4):39-44.

      基金項目: 2019 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大學英語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及實踐研究》(2019JGB135);2021年廣西師范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重點項目《大學英語讀寫1》

      作者簡介:王越(1981- ),女,廣西興安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大學英語教學及教師發(fā)展。

      猜你喜歡
      效果提升新文科混合式教學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
      圖書與情報(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優(yōu)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形勢與新進路
      出版廣角(2019年9期)2019-06-14 08:19:30
      基于SPOC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36:50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35:30
      淺論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科技視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12:24
      技校制冷專業(yè)課程一體化教學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6:46
      提升農村初中數學教學效果之淺見
      延川县| 金华市| 孟连| 云南省| 柏乡县| 松滋市| 张北县| 黄龙县| 保定市| 渭南市| 勐海县| 长沙县| 新乐市| 华池县| 伊通| 汕尾市| 九寨沟县| 庐江县| 阳春市| 临潭县| 珲春市| 封丘县| 嘉峪关市| 平潭县| 霍林郭勒市| 阳新县| 温宿县| 项城市| 兴海县| 邵东县| 枞阳县| 三亚市| 家居| 临颍县| 博爱县| 分宜县| 五河县| 监利县| 巨鹿县| 神农架林区|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