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才
摘要:“邏輯的力量”是新的教學內(nèi)容,科學、有效地對“邏輯的力量”進行測評,需關注三個問題:測評的標的定位,不僅僅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測評,還應著眼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全方位和全過程;邏輯作為一種思維與表達品質(zhì),可以隱伏在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中考查;創(chuàng)新測評形態(tài)時,盡可能涉及更多的謬誤類型,讓測評變得更豐富、更有趣。
關鍵詞:“邏輯的力量”;測評;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
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是新的教學內(nèi)容。既然有教學,就應該有測評。如何科學、有效地對“邏輯的力量”進行測評?筆者以為,需關注三個問題。
一、測評的標的如何定位
“邏輯的力量”單元將學習內(nèi)容分成三部分:邏輯、推理、論證。這三個并列詞語中的“邏輯”指的是狹義的邏輯概念,指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guī)律,以及簡單的邏輯方法;而推理和論證是邏輯的運用和體現(xiàn)。所以,“邏輯、推理、論證”合在一起,又構成了一個較大的“邏輯”概念。
邏輯是思維的重要準則,培養(yǎng)邏輯思維,有助于實現(xiàn)思維縝密、表達準確、論證嚴謹和推斷合理。學習并梳理必要的邏輯知識,在語言理解和運用中正確使用邏輯,不僅能夠準確地判別語言運用的正誤,還可以更好地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語言現(xiàn)象與文學現(xiàn)象,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進而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提高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程度。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邏輯對應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語言建構與運用”。但實際上,“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也都離不開邏輯的“加持”——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有邏輯的,文化評論更是離不開邏輯。這提示我們,“邏輯的力量”其實是一種思維品質(zhì)。無論是識別邏輯謬誤,還是推理和論證,這種“力量”和“品質(zhì)”,都不是一種專門的知識,而是在語言運用、文化理解、文學鑒賞等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文特質(zhì)。
再就語文課程中的18個學習任務群而言,表面上看,邏輯內(nèi)容似乎是“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分內(nèi)事,但因為文學鑒賞、文化研討、跨媒介閱讀、經(jīng)典研習等領域的學習也不能缺失探究、思辨活動,所以,邏輯的學習與運用其實是伴隨語文學習全程的。這提示我們,“邏輯的力量”的測評不僅僅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測評,還應著眼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全方位和全過程。
二、可以借鑒的測評形式有哪些
雖然“邏輯的力量”是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新出現(xiàn)的內(nèi)容,已有的相關考試說明或評價體系并未專門言說邏輯如何考查,但正如前文所說,邏輯作為一種思維與表達品質(zhì),是隱伏在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中考查的。近幾年的高考試卷已經(jīng)有清晰、直接的因應——主要表現(xiàn)在試卷中的三個板塊:論述類文本閱讀、語言綜合運用、寫作。
在論述類文本閱讀中,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一組現(xiàn)代文閱讀為例,閱讀材料分別出自朱光潛的《詩論》和錢鍾書的《讀〈拉奧孔〉》,兩者構成一個關于“詩畫異質(zhì)”的小閱讀專題。材料后一共設置5道題: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萊辛是歷史上質(zhì)疑“詩畫同質(zhì)”觀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奧孔》在近代詩畫理論中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
B.雕塑《拉奧孔》既呈現(xiàn)了拉奧孔被纏絞的表情,又不讓這表情表現(xiàn)為丑態(tài),體現(xiàn)了希臘藝術恬靜與肅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奧孔》與史詩記載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三處:一是拉奧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纏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與否。
D.萊辛的《拉奧孔》認為,由于詩和畫擁有不同的媒介和符號,所以形成了各擅勝場的題材范圍。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詩歌是時間的藝術,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即使是高明的繪畫也不如詩歌來得生動和明白。
B.繪畫只能是對所畫對象某一瞬間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據(jù)畫作是推想不出所畫對象動作的過程的。
C.“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山排闥送青來”等詩句,化靜為動,以動作來描繪景致。
D.沈括質(zhì)疑了唐代傳說,從這個例子可判斷,后人關于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其實沒有道理。
3.結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萊辛“詩畫異質(zhì)”觀點的一項是()
A.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
C.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
D.圖畫可以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而詩歌則能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這5道題中,第4題是對現(xiàn)有語料的思路即寫作結果的考查,是理解、分析和闡述類題目。盡管闡述時需要有邏輯,但閱卷不會在此設置得分點。而其他四道題則都是直接考查“邏輯的力量”:
第1題測評的是學生對觀點、信息的基本理解和分析。表面上看,是對語句含義的解讀,其實涉及的素養(yǎng)是對某些邏輯謬誤類型的辨識,如以果導因、選擇性取樣、以偏概全等。
第2題要求 “根據(jù)材料”判斷“說法”。把握作者原觀點并不難,但此題要求學生判斷“根據(jù)這個觀點引申出來的說法是否正確”,其實是考查推論、推理,而不是理解原文。因為四個選項中的“說法”或“事實”都不在原文中,學生需要由原觀點出發(fā)去完成推理、判斷,或形成推論。
第3題要求判斷所給選項能否支持“詩畫異質(zhì)”的觀點,每個選項都相當于一個論據(jù)。要對其做正誤判斷,其實是讓學生回答論據(jù)是否能構成有效論證。而且,同上題一樣,這些選項所述都不出自原文,而是來自其他文本、其他人的說法,甚至是生活材料。
第5題給出一則材料,學生需要將其作為論據(jù)去論述觀點,也就是說,考查“論證”。本題與第3題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是考查材料支撐觀點;不同之處是,第3題要求判斷論據(jù)是否有效,第5題是直接告知論據(jù)有效,請學生證明它的有效。
綜合此題,一組現(xiàn)代文閱讀,測評了謬誤辨識、推理和論證。這正是教材中“邏輯的力量”的教學和內(nèi)容。需要注意的是,在過去的試卷分析或答案解析中,就上面的第1—3題而言,很多教師習慣用“此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分析論點論據(jù)的能力”來籠統(tǒng)化表述。這樣所謂的“雙向細目”的指認,掩蓋了“邏輯考查”的實質(zhì)。
邏輯在 “語言文字運用”中的考查,可以2021年新高考適應卷(又稱“八省聯(lián)考卷”)為例:
孩子身高發(fā)育的影響因素中,父母的遺傳占到60%—70%,①,營養(yǎng)、運動、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環(huán)境等因素也會使得孩子身高存在差異。所以,父母高,②。
民間有種說法,“二十三,躥一躥”,這讓很多家長對于孩子身高的增長采取等待態(tài)度,實際上,十八歲以后還能顯著長高的現(xiàn)象非常少見,孩子身高迅速增長的時間段比家長們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歲就開始了。③,孩子十八歲時身高已經(jīng)基本定型。這意味著,如果家長干預過晚,便可能錯過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長期。
研究表明,補充營養(yǎng)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長就一味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yǎng)。其實,光補充營養(yǎng)是不夠的,鍛煉身體、保證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6個字。
近兩三年來,這種形式的考查成了“語言文字運用”板塊中最穩(wěn)定或必考的題型。題干要求直接對焦“邏輯嚴密”,答題時的上下文語境,構成了邏輯考查的語境。這里,待測的邏輯素養(yǎng)表現(xiàn)為“語意連貫”,是邏輯素養(yǎng)的典型應用。
在寫作中,邏輯的考查不直接表現(xiàn),而是通過寫作評價,對考生的思維品質(zhì)、說理品質(zhì)作出判別。這是最綜合性的考查,也很常見,無須展開。
三、如何創(chuàng)新測評形態(tài)
目前高考試卷中對邏輯的考查,無論是題型還是相關內(nèi)容在試卷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均顯得恰當,而且測評素養(yǎng)較全面,涵蓋了邏輯謬誤的辨識、科學正確地推理和有效地論證。更值得贊賞的是,考查不以知識測評為目的,而是著重于具體語境(生活語文或文本閱讀情境)中的邏輯運用。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試卷結構和題型不應該也不可能長期固化,變化、創(chuàng)新是必然要求。如何創(chuàng)新邏輯測評形態(tài)?筆者試做如下設想:
在論述類文本閱讀板塊,目前受測的主要是“正確理解觀點、概念”“對推理、推論的正確性作出判斷”“對論據(jù)能否支撐觀點做判斷或闡釋”這三方面的素養(yǎng)。
前兩者考查的觀點、概念、推理和推論,實質(zhì)是對邏輯謬誤的辨識。而目前試卷設題中呈現(xiàn)的謬誤類型主要是以偏概全、強加因果或以果導因、推不出、選擇性取樣等數(shù)種,還有些典型謬誤未見考查,如“比喻陷阱”“二元對立”“舉證倒置”“訴諸權威”“訴諸情感”等。這些謬誤在日常表達中很常見,既然常見,就有相當?shù)目蓽y性——可以將它們置于概念理解或推論題中考查。此類測評創(chuàng)新的方向是盡可能涉及更多的謬誤類型。
在第三種素養(yǎng),即運用有效論據(jù)、論證的考查中,有些很有效的論證形式,如“反駁”,也應該在論述類文本中考查。假設有篇閱讀材料是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習俗的,設題如下:
在微信圈,流傳一種說法:在端午節(jié)向人問候祝福,要說“端午安康”,而不能說“端午快樂”,因為傳說中這一天與屈原投江、曹娥救父、伍子胥自殺有關。請你依據(jù)有關資料對此作出反駁,闡明理由。
或者直接以選擇題形式出現(xiàn)。如選文是有關某市實行限號出行管制的新聞材料,設題如下:
此政策預告后,遭到很多人反對,以下反對理由最有效的一項事實是()
A.研究結果顯示霧霾主要來自工業(yè)污染而不是汽車尾氣排放。
B.在一次重要的國際活動期間,由于采用了“單雙號限行”的嚴格排放措施,霧霾污染明顯減少。
C.王玲每天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如果“單雙號限行”,將給王玲造成很大的困難。
D.汽車的動力性能與汽油質(zhì)量有關,汽油的品質(zhì)越高,汽車越“有勁兒”。
此題相當于“詩畫異質(zhì)”文本閱讀中的第3題。只不過,這里考查“能支撐”,是著眼于“反駁有效”。如此,測點和形式就變得豐富。
在語言文字運用板塊,除了比較固定的基于語意連貫的填寫句子,還可以有更多形式的邏輯測評。如以下材料與題目:
歐洲人權法院正在調(diào)查英屬馬恩島地區(qū)的肉刑實施狀況——尤其是針對14—20歲男性的鞭刑。某權威的國家級雜志登載了下面一篇新聞報道,文章描述了人們對該調(diào)查的反應,開頭行文如下:
在寒冷的一天,有超過4000名反對者前往全世界最古老的議會之一——馬恩島議會舉行游行,一邊唱著國歌,一邊展示標語:“保留鞭刑?。ㄓ浾咦ⅲ阂环N鞭打年幼無知的違法者的傳統(tǒng)惡刑)”領頭的是一位叼著雪茄的家庭主婦、一位馬恩島議會的盲人議員和一位鞭刑法官,這是只有60000人口的安靜小島30年以來的首次大規(guī)??棺h游行。“我們堅決要求保留鞭刑,”一位名叫佩吉·艾文的家庭主婦堅持認為,取消神圣的鞭刑,“我們的整個未來,岌岌可危?!?/p>
(1)新聞報道中透露出歐洲人權法院和新聞寫作者對馬恩島地區(qū)的肉刑持什么態(tài)度?
(2)有人評價本新聞報道的寫作者違背新聞的基本倫理——客觀、公正,認為其報道充滿誘導性,有“帶節(jié)奏”之嫌,請找出具體表現(xiàn)加以分析。
參考答案如下:
(1)人權法院對肉刑所持態(tài)度不明,目前是展開調(diào)查,預備在調(diào)查后得出支持或反對的結論。新聞寫作者對馬恩島地區(qū)的肉刑持反對態(tài)度,期望人權法院調(diào)查后作出取消肉刑的判令。
(2)該報道采用了一種辛辣、諷刺、多彩而又富有娛樂性的寫作手法,會誤導、誘導讀者。如括號中加注的話有意回避“年輕人”或“十幾歲”的說法,以蘊含著無辜、玩鬧意味的“年幼無知”替代,誘導讀者產(chǎn)生肉刑無視孩子身心的觀感;“叼著雪茄的家庭主婦、一位馬恩島議會的盲人議員和一位鞭刑法官”,帶有嘲諷,是故意的丑化,以引導讀者產(chǎn)生厭惡情緒;強調(diào)家庭主婦的身份和議員是盲人,誘導讀者認為島上居民是愚昧的;故意加“神圣”二字,讓讀者覺得這是一伙狂熱分子;故意選取佩吉·艾文的夸大言辭“我們的整個未來,岌岌可?!?,誘導讀者產(chǎn)生島上居民不靠譜的印象。
這道題頗有新意,把新聞信息概括與語言分析融合在一起。而這里的語言分析還涉及邏輯陷阱,如人身攻擊、訴諸情感、訴諸無關等。
在作文甚至文學作品閱讀板塊也可以創(chuàng)新測評。雖然作文特別是議論文寫作中本來就包含對邏輯素養(yǎng)的考查,但就作文命題來說,如果某次命題明確要求寫辯論稿或駁論文,“邏輯的力量”會體現(xiàn)得更突出。如果在文學體驗和鑒賞的設題中也能體現(xiàn)“邏輯的力量”的考查,自然更有價值。如:
《老人與?!钒l(fā)表后,好評如潮,讀者和評論家都認為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義的作品,但海明威自己卻否認,說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鯊魚就是鯊魚,沒別的意思。
你認可評論家的話,還是海明威自己的說辭?請說明理由。
這道題既是在測評文學鑒賞素養(yǎng),又帶有論述性、思辨性要求,需要權衡、思考、質(zhì)疑、反駁,自然體現(xiàn)了“邏輯的力量”的成分。
綜上,關于“邏輯”的考查,不要以為還需等幾年,其實早就已經(jīng)開始。除了熟悉和分析可以借鑒的測評形態(tài)之外,再有些創(chuàng)新和預見更好。對高考命題者來說,測評變得更豐富、更有趣;對于教師來說,可以進一步督促學生學好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