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甲
摘 要:目前,漆藝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漆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再加上內外環(huán)境的影響,漆器制品受到了較大的破壞,給漆藝文化及工藝的傳承帶來了較大的阻礙?;诖耍瑢ι轿魇∑崴囶惙俏镔|文化遺產進行分析,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保護措施和方案,以促進山西省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山西省;新媒體;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注: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學??萍紕?chuàng)新計劃項目“基于AR技術下的山西漆藝數字化保護方法的研究”(020W337)研究成果。
文化遺產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精神,做好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和傳承,對于促進我國文明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山西省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山西省歷史發(fā)展的重要產物,代表著山西省的門面,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不僅能推動山西地區(qū)的經濟、文化發(fā)展,而且能使人們從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了解更多的文化內涵,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質,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讓更多的人了解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山西省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省是我國漆藝的重要發(fā)源地和發(fā)展基地,其以綠色環(huán)保的材料、口傳心授的工藝技術、精美的漆器制品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受人們的好評。目前,山西省漆器的主要品種有平遙推光漆器、新絳云雕漆器和稷山的螺鈿漆器。以平遙推光漆器為代表的山西漆器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福州脫胎漆器、揚州漆器、成都漆器并稱為中國四大漆器,以工藝獨特、技藝精湛馳名中外,對促進山西省的發(fā)展及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保護方面的情況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現代數字技術的發(fā)展為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一條嶄新的途徑,通過數字存儲、信息檢索、虛擬現實、可視化展示以及數字媒體等技術保存、再現、傳播和開發(fā)各國民族文化遺產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數字化文化遺產的發(fā)展程度已成為評價一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標志之一。
目前,我國在數字化保護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也開展了一些項目研究和示范運用。如華中師范大學的研究項目“虛擬巴東”對北宋時期巴東舊縣坪遺址(它是保存最為完整、現存遺跡最豐富的、全國唯一一例全面揭示宋代縣城遺跡的考古發(fā)掘)進行了研究,使用數字化技術多角度展示了巴東舊縣坪遺址復原后的面貌,展示了民族文化內涵,能讓游客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故宮數字博物館的建設,讓大眾可以全方位了解故宮文化,實現了故宮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敦煌學數字博物館的建設以文本、圖像等數字媒體為載體,以網頁的形式,通過互聯(lián)網展示敦煌學尤其是壁畫、雕塑、建筑等的魅力,呈現了蘊含在其中的歷史、文化、宗教信息。此外,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唐陵雕塑”數字化保護研究項目在初期研究階段成功地解決了唐陵雕塑在保護中存在的難題,并采用三維掃描技術對其進行數字化保護。而山西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在數字化保護方面起步相對較晚,且呈現形式較為單一,主要采用的是二維掃描、錄音、數字攝影等相對簡單的手段,在實踐過程中還處于探索階段。
199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推動“世界的記憶”項目,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文化遺產數字化,以便永久保存,并最大限度地使大眾能享有文化遺產,促進了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發(fā)展。2004年12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三星電子有限公司合作,以阿塞拜疆國家地毯博物館為依托,支持與推動維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項目。2008年6月20日,在國內上映的取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電影《功夫熊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成為內地第一部票房過億的動畫片。這部影片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太極、中國特色場景、中國紅及東方禪意與數字媒體技術中的運動捕捉技術、數字化3D展示技術相結合,同時還完美融合了夸張、詼諧的美式幽默,極大地震撼了國人。
之所以對此課題進行研究,是因為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方法。而目前山西省在這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和價值。
三、山西漆藝保護和傳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承方式較為單一
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傳承和發(fā)展多是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實現的,但這種方法在現今發(fā)展中不占優(yōu)勢,傳承過程中受到了較大的阻礙。具體來說,漆器制品在制作中多是由一些家庭作坊生產的,制作者將其當作自己謀生的一種方式,并未考慮到傳承問題,所以在生產中會順應市場需求,通過不同的方式縮減成本,拓寬市場,但忽略了工藝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一些從業(yè)的老匠人雖然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但因為文化水平不高以及保護和傳承意識較為薄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難占據一席之地,很多精妙的傳統(tǒng)工藝逐漸失傳,無法滿足現今漆藝的正常發(fā)展。而一些年輕的手工藝人創(chuàng)新意識薄弱,傳承意識不強,缺乏創(chuàng)造力,導致產品的雷同性較強。
此外,漆藝傳承采用的方式較為單一,很多工藝技術都面臨著失傳的風險,漆藝在未來發(fā)展中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zhàn)。除此之外,現代化新型保護與傳承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工藝技術的發(fā)展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無法滿足保護與傳承的要求。
(二)教學方式不科學
從教學角度對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師資方面。漆藝技藝的傳承包含較多經驗性的內容,需要通過不斷地操作逐步進行積累,這些內容是無法利用口頭傳授的方式來實現的,再加上老一輩的漆藝工匠的文化水平較低,表達能力不強,導致傳統(tǒng)漆藝工藝的傳承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其次,教材方面。受到重道輕器思想的影響,漆藝工藝的傳承很少能夠在書本中完成記錄和編輯,所以當下編輯的教材大多以理論知識為主,有關核心技巧的內容較少,甚至會因為受到保密要求的限制只能簡單提及,導致教材內容過于表面化,無法與實際接軌。
最后,招生方面?,F今很多年輕人對漆藝的文化價值理解不到位,對漆藝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視程度不足,難以靜下心來學習漆藝的制作技巧,使得很多工藝技術失傳,傳統(tǒng)漆藝的傳承受到了較大阻礙。另外,年輕人缺少漆器制作方面的經驗,很難深刻領悟到其中的要領,導致漆藝人才越來越少,無法滿足社會的發(fā)展需求。從長遠來看,加強大眾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意識,有助于緩解當下行業(yè)內存在的困境。
(三)產品及市場中的問題
首先,隨著技術的完善和工藝的創(chuàng)新,很多復合材料也被應用到漆器制作中,部分材料的質量不高、成本低廉,因此被很多工廠應用到漆器制作中,但生產出的漆器制品雷同性強、工藝粗糙、污染嚴重。其次,傳統(tǒng)漆器因為工藝復雜、手工制作費用較高,所以產品價格相對較為昂貴,給普通大眾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眾的購買欲望。最后,地方經濟發(fā)展水平有限,投入資金較少,在某種程度上也給漆藝在民間的傳承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四、山西省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
整體框架
(一)打造專業(y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團隊
通過建立高校和相關部門的合作關系,挑選有相關研究經驗的各學科教師,打造專業(y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團隊,以此實現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從而探索行之有效的跨學科研究模式,進一步研究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方法,以促進本次課題的有效實施。
(二)深入挖掘并選定具有山西特色的漆器制品
以山西漆藝為依托,進一步了解關于山西漆藝的品種、歷史文化、制作工藝及藝術特色,并搜集和整理相關數據信息,從而選定較為典型的漆器制品。
(三)3D建模技術進行模型復原
對所選定的漆器制品進行掃描,利用3D建模技術對其進行模型復原,并通過編程語言編寫腳本來控制模型動畫,使其更好地實現多維動態(tài)演示效果,讓用戶全方位地了解山西漆藝。
(四)結合復原與再現技術,豐富展示手法與傳播方式
通過AR技術對山西漆藝進行全方位的數據信息留存與成品展示,從而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好地推動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的開展。
五、山西省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與傳承的途徑
(一)加大相關職能部門支持力度
相關職能部門應明確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作用,制定科學完善的政策,對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推動其健康發(fā)展。同時,還要做好專利保護、市場規(guī)范等工作,為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依據和支持。不僅如此,還需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建立專業(yè)的保護單位,確保核心工藝的主體質量,進一步提升傳承人的生活待遇,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加強傳習場所和辦公場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并加大對后繼傳承人的培養(yǎng)力度,將保護經費切實地運用到具體的保護工作和實踐環(huán)節(jié)。
(二)建立健全的數據庫系統(tǒng)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有利于人們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huán)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有助于相關職能部門有效地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較多,針對這些資料數據,相關部門應構建完善的數據庫系統(tǒng),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電子化保管,以便更好地了解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加大保護和傳承的力度。對現存的山西傳統(tǒng)漆藝,相關職能部門可以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媒體等手段對其進行保護,展開全面、真實、系統(tǒng)的記錄和保存工作,盡可能地將碎片化的文化信息脈絡化,確保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并搜集大量的歷史文獻,對現存的實物進行妥善保存。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傳承要求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的過程中,傳承人應以人為本,借助動態(tài)化的方式進行傳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掌握,且注重相關工藝的傳播,以達到保護的目的。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注重技藝上的傳承和情感的表達,所以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傳承人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積極參加專業(yè)的培訓活動,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使技藝傳承得到有效的落實,提高漆器制品的制作質量。同時,相關部門要注重提高傳承人的文化素養(yǎng),使其增強文化自信,主動參與其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奠定基礎。在新一代傳承人培養(yǎng)方面,相關職能部門要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傳承方式,將家族和師徒傳承的傳統(tǒng)方式與現代教育相結合,鼓勵青年人積極參與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更好地促進傳統(tǒng)漆藝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
(四)實現保護與開發(fā)的共同落實
相關職能部門應在生產式保護的基礎上開展文化傳承工作,根據現有的漆器制品促進漆藝的傳播,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為促進漆藝的現代化發(fā)展貢獻力量,使人們能夠從不同的方面對漆器制品加以了解,并認識到漆器制品的優(yōu)勢和作用,感受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此外,相關部門還要給出針對性的保護和傳播方式,借助品牌效應,提升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促進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五)協(xié)調多方力量共同開展保護工作
在山西省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相關職能部門、社會企業(yè)、民間組織等應聯(lián)系起來,加大協(xié)作力度,共同開展保護作業(yè),保障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質。同時,相關部門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網絡共享平臺,做好信息收集和處理工作,規(guī)范交易模式,擴展銷售渠道,加大該工藝在國外的宣傳力度。此外,相關部門還可與媒體行業(yè)進行融合,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大眾的責任意識,使大眾正確地看待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從而構建全新、向上的社會風氣。
六、結語
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民間手工藝類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將得到國家和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相關職能部門應結合時代發(fā)展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保護手段,加大傳承力度,借助信息技術,大力推動山西省漆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曉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山西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J].中國工會財會,2015(6):54.
[2]國務院關于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J].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報,2015(2):9-22.
[3]白翔,霍淑華,武海龍,等.信息技術在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7):72-75.
[4]黃婕.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漆藝摘編[J].中國生漆,2012(4):50-51.
[5]濃妝淡抹總相宜 李愛珍嵌鏍鈿漆器欣賞[J].民間傳奇故事(A卷),2011(7):74.
作者單位:
晉中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