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雋
一九○六年的德國柏林,一個名叫威廉·弗里德里希·福格特(Friedrich Wilhelm Voigt)的鞋匠(時年五十七歲)東拼西湊出一套二手的普魯士第一警衛(wèi)團(tuán)上尉制服。十月十六日早上,他穿著這套軍裝招搖過市,來到了柏林西部普洛岑湖的軍隊泳池。他命令幾個剛剛完成換崗的士兵與他同行。不明就里的士兵不敢違抗這個頤指氣使的“長官”。于是,他們跟著福格特坐火車前往柏林附近的科佩尼克城(今柏林市西南的一部分)。福格特對士兵們說,他在執(zhí)行一項“特殊任務(wù)”。他們抵達(dá)后迅速“占領(lǐng)”了該地的市政廳——當(dāng)?shù)貨]有駐軍,只有一個很小的警察站。隨后他以“德皇的名義”逮捕了當(dāng)?shù)氐氖虚L和財政局局長,并沒收了三千多馬克,居然還開了收據(jù)。福格特把剩下士兵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押送“犯人”去柏林接受調(diào)查,另外一組則受命繼續(xù)留守在當(dāng)?shù)??!吧衔尽弊约簞t換上常服消失得無影無蹤。(參見《鐵與血:德意志帝國的興亡,1871-1918》,中信出版社2022年)
十天后,福格特被警察抓獲。法庭最終判處他徒刑,他需要服刑到二○一六年。有意思的是,德皇威廉二世在一九○八年就赦免了他,理由是這件事說明德國軍隊“紀(jì)律嚴(yán)明、忠于職守”。這個故事后來被叫作“科佩尼克的上尉”(Der Hauptmann von K?penick)。一九五六年聯(lián)邦德國斯科默公司將這個故事拍成了電影(海爾穆特·考特納導(dǎo)演)。上海電影譯制廠在一九八五年將其譯制為中文。一九九六年,科佩尼克市政廳前甚至豎起了一尊“冒牌上尉”的青銅雕塑。
軍隊在普魯士一直具有特殊地位,民眾對軍人和軍裝持有一種奇特浪漫的想象。這樣一宗近乎“行為藝術(shù)”的犯罪之所以能夠得逞,不僅是因為犯罪者“藝高人膽大”,老百姓乃至底層士兵對一身軍裝如此順從,也耐人尋味。福格特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人海沉浮之后,將之理解為:“只看衣服,不看人。”
然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福格特在這一事件前曾經(jīng)服過刑,因為身負(fù)污點(diǎn),他在家鄉(xiāng)找不到任何工作,投奔親戚卻沒法上戶口,甚至也拿不到護(hù)照出國謀生。于是他萌生了再次犯罪的念頭。電影中,“上尉”有一句臺詞說道:“我也愛家鄉(xiāng),跟你一樣,跟大家一樣,但是家鄉(xiāng)首先要讓我生活,然后我才能為家鄉(xiāng)而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