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劭晨,李紅霞,郭 航*,侯萬邦
(1.北京瑞程醫(yī)院管理有限公司瑞泰口腔醫(yī)院分公司綜合二科;2.北京瑞程醫(yī)院管理有限公司瑞泰口腔醫(yī)院分公司特診科;3.北京瑞程醫(yī)院管理有限公司瑞泰口腔醫(yī)院分公司第五口腔門診部,北京 100012)
前牙缺損通常由外力撞擊、不正確的刷牙方式等原因導致,對患者牙齒的咬合功能和生活質量會產生明顯的影響;瓷貼面是牙齒美觀和修復的主要治療方式,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提升,選擇前牙瓷貼面修復治療的患者日益增多,其可有效修復受損的牙體,還能達到美觀效果,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1]。臨床常采用傳統(tǒng)硅橡膠精細印模技術應用于瓷貼面修復,其易受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出現(xiàn)石膏膨脹收縮、密合度差、水粉比例失調等問題,造成繼發(fā)修復體裂紋或崩瓷、齦緣黑線、齲齒及牙齦炎等,遠期療效不夠理想[2‐3]。隨著我國口腔修復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數(shù)字化口內掃描技術逐漸被應用于瓷貼面修復的治療中,其彌補了傳統(tǒng)修復治療存在的缺陷,使口腔牙列形態(tài)向數(shù)字化模型轉變,減少了傳統(tǒng)印模步驟,具有診治時間短、安全性良好等多方面的應用優(yōu)勢[4‐5]。因此本研究重點分析數(shù)字化口內掃描技術與傳統(tǒng)硅橡膠精細印模技術對前牙瓷貼面修復患者臨床療效與牙周指標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參考依據,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6年3月至2020年11月北京瑞程醫(yī)院管理有限公司瑞泰口腔醫(yī)院分公司收治的140例因前牙缺損行瓷貼面修復治療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0例(70顆患牙)。對照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齡18~60歲,平均(38.14±2.35)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齡19 ~ 61歲,平均(38.20±2.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口腔醫(yī)學分冊》[6]與《新編臨床口腔科疾病診療學》[7]中瓷貼面修復治療適用證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齒缺損者;依從性良好者等。排除標準:前牙大范圍齲壞者;合并嚴重性牙周疾病者;合并顳下頜關節(jié)疾病者;牙本質暴露過多者等。本研究經北京瑞程醫(yī)院管理有限公司瑞泰口腔醫(yī)院分公司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準備 預備牙體,指導所有患者進行口腔牙齒美學拍攝,于自然光線下將照片上的顏色進行3D比色,制作美學蠟型,準備相應的硅橡膠導板,檢查患者具體的前牙缺損程度、牙齒形態(tài)及上下頜的咬合關系,確定硅橡膠預備量,一般為1~1.5 mm,同時為保護牙本質,需做一個淺凹型齊齦邊緣線。準備預備體并進行拋光處理,磨合預備體表面,消除銳利線角。
1.2.2 制取印模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硅橡膠精細印膜技術,具體方式如下:依據患者口腔情況選擇合適的托盤,清潔并保持患牙面干燥,取出最上方一根排齦線后,迅速將硅橡膠注射到預備牙體肩臺邊緣與牙體表面,然后使用硅橡膠制作印模,并記錄咬合情況,由醫(yī)師和患者共同決定修復體顏色,制作并戴入臨時冠,要求硅橡膠模型不會出現(xiàn)脫模情況,模型邊緣清晰無氣泡。研究組患者采用3 Shape TRIOS口內掃描儀(??扑贯t(yī)療儀器有限公司,型號:3 shape三代)對患者口腔進行全方位的掃描,首先設置預熱時間,以20 s~2 min為宜,設置切端為1.2~2.0 mm,淺凹形肩臺寬1.0 mm,唇舌面與臨面1.0 mm,重點掃描前牙缺損位置,得到相關數(shù)據后儀器自動生成區(qū)域模型,精準反映出患者口腔的具體狀態(tài),包括咬合關系與對頜情況,掃描后對所得數(shù)據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確定是否需要二次掃描,以最終數(shù)據得到完整的圖像。其次,選擇義齒的顏色,通過多種方式與患者牙體顏色進行對比,例如智能比色和自然光比色等,選擇最接近患者牙體的顏色,將所有信息發(fā)送至遠程技術中心,進行加工制作。
1.2.3 制作修復體 設計修復體的邊緣線位置,根據相關數(shù)據設計修復體形態(tài),并根據智能軟件掃描的數(shù)據進行瓷貼面的制作,對照組患者采用灌注石膏模型的制作方式,研究組患者采用熱壓鑄的制作方式,制作完成后對模型進行打磨修理。
1.2.4 試戴修復體 患者試戴后根據自身意愿最終確定修復體的相關信息,確定后清潔患者口腔,消毒處理修復體,粘貼修復體時需保證患牙表面和修復體表面的干燥,采用全瓷粘接技術,涂抹樹脂黏接劑,將修復體粘接于缺損的前牙上,修復后清理多余的粘接劑,進一步對修復體進行固定,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合理調節(jié)咬合關系,最后對修復體進行拋光處理,清潔邊緣線和口腔。修復后囑患者1個月復診1次,并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療后1年,依據《口腔科診療常規(guī)》[8]與《口腔科疾病診治》[9]中前牙瓷貼面修復的治療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定,顯效:患者修復體外形、功能及顏色均恢復正常,且患者對治療效果基本滿意,牙齦恢復健康;有效:患者修復體外形、功能、顏色均接近其他健牙,對治療效果比較滿意,牙齦健康明顯改善;無效:患者對修復體外形、功能、顏色,以及治療效果均不滿意,牙齦未恢復健康且隨病程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臨床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取模時間(對照組:從口內試托盤開始至印模及記錄咬合情況制取結束所用的時間;研究組:從掃描開始至完整數(shù)據掃描結束所用時間)、戴牙時間(試戴開始至粘接結束所用時間),使用45倍體視顯微鏡檢測修復體與患牙的邊緣間隙。③牙周指標。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2個月的牙菌斑指數(shù)(PLI)與出血指數(shù)(BI),其中PLI總分為3分,齦緣區(qū)無菌斑為0分;齦緣區(qū)的牙面有薄的菌斑為1分,視診不可見;齦緣可見中等量菌斑為2分,齦緣區(qū)可見大量軟垢為3分;BI總分為3分,0~1分表示牙齦顏色改變,輕度水腫,探診不出血;2分表示牙齦色紅,水腫光亮,探診出血;3分表示牙齦明顯紅腫或有潰瘍,并伴有自動出血傾向[10]。④修復效果。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2個月的修復效果,包括固位、邊緣染色、表面質地、顏色匹配等,并將各項指標分為A、B、C級,A級:修復體無松動、脫落,邊緣無染色,表面高度拋光,較為逼真,與患牙體顏色匹配;B級:修復體松動,邊緣輕微染色,表面輕微粗糙,與患牙體有輕微的顏色差異;C級:修復體脫落,邊緣有較多染色,且顏色較深,表面明顯粗糙,與患牙體有明顯顏色差異[11]。⑤并發(fā)癥。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1年內出現(xiàn)的繼發(fā)齲齒、牙齦炎及牙齒敏感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s)、[例(%)]表示,兩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χ2檢驗;多組間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趨勢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1年,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臨床相關指標 研究組患者取模時間、戴牙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邊緣間隙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取模時間(min) 戴牙時間(min) 邊緣間隙(μm)對照組 70 15.22±2.56 30.85±2.16 83.12±5.85研究組 70 10.12±2.95 24.67±2.75 78.25±5.18 t值 10.924 14.786 5.215 P值 <0.05 <0.05 <0.05
2.3 牙周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2個月兩組患者PLT、BI指數(shù)均顯著升高,但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牙周指標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牙周指標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PLI:牙菌斑指數(shù);BI:出血指數(shù)。
組別 例數(shù) PLI BI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對照組 70 0.88±0.09 1.37±0.15* 0.78±0.24 1.37±0.12*研究組 70 0.87±0.06 1.22±0.16* 0.76±0.21 1.15±0.11*t值 0.773 5.722 0.525 11.307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修復效果 治療后2個月,研究組患者的固位與邊緣染色效果中A級占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患者的表面質地與顏色匹配效果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比較[例(%)]
2.5 并發(fā)癥 治療后1年內,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在臨床上,前牙即上門牙和兩側尖牙指的是人頜面部中線兩邊各3顆牙齒,常見的前牙疾病通常包括牙體損傷、前牙畸形及牙髓壞死、變色等,不僅會降低口腔美觀度,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正常飲食和語言表達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部分患者可能因此出現(xiàn)各種負面情緒,例如自卑、焦慮及抑郁等,因此,前牙修復為臨床口腔醫(yī)學的研究重點。瓷貼面修復可以顯著改善前牙顏色異常和牙體缺損等口腔問題,在恢復前牙基本功能的同時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12‐13];硅橡膠精細印模技術是瓷貼面修復治療的主要方式,但這種傳統(tǒng)的修復體制作技術容易受各種客觀與主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印膜制作過程中發(fā)生因印模材料壓縮不良而出現(xiàn)聚合收縮、石膏模型磨損等問題,最終影響修復體的精準度和密合度,影響患者的修復效果[14‐15]。
目前,數(shù)字化口內掃描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牙體疾病的治療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彌補了傳統(tǒng)硅橡膠精細印膜技術存在的缺陷,首先,該項技術的應用促進了修復體制作半自動化,提高了修復體制作精準度與牙體預備效率;同時優(yōu)化了修復體邊緣密合程度,縮短患者的戴牙時間和取模時間[1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1年,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取模時間、戴牙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邊緣間隙顯著小于對照組,提示相較于硅橡膠精細印模技術,數(shù)字化口內掃描技術在臨床前牙瓷貼面修復中的臨床效果更好,且具有修復效果好、邊緣密合度高等優(yōu)勢。在牙體修復過程中,由于修復體的介入,患牙與修復體的生物相容性不契合,繼而對牙齦產生刺激,影響牙周健康,致使PLI與BI指數(shù)持續(xù)升高;而數(shù)字化口內掃描技術熱壓鑄制作方式的熱傳導性較低,加之在掃描過程中精準反映出了患者的口腔狀態(tài),更有利于恢復咬合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牙齒承載量過高引起的牙髓、牙周組織損傷等情況,有效降低了對牙周健康的影響[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個月,兩組患者的PLI與BI指數(shù)均顯著升高,但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相較于硅橡膠精細印模技術,數(shù)字化口內掃描技術在臨床前牙瓷貼面的修復中,可降低對牙周指標的影響,促進口腔健康的恢復。
數(shù)字化口內掃描技術充分利用了光學印模,通過自動掃描可得到更加精準的口腔內軟組織與牙列形態(tài),制作出的修復體更加符合牙體的真實形態(tài),具有較高的固定性和邊緣適應性,且修復體拋光后可進一步接近真實的自然牙體,邊緣基本無染色,美觀程度和患者滿意度更高[18]。另外,傳統(tǒng)印模方式采用的硅橡膠材料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如果在印膜過程中材料溢出則有可能對咽喉部等軟組織造成刺激,患者會產生明顯的異物感;而數(shù)字化口內掃描技術則不需要在口腔內進行印模操作,只需要借助掃描儀對患者口腔進行全方位掃描即可,可最大程度地減少與口腔組織的接觸,掃描時間短,患者舒適度高,降低了繼發(fā)齲齒、牙齦炎、牙齒敏感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治療安全性[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個月,研究組患者的固位與邊緣染色效果中的A級占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1年,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相較于硅橡膠精細印模技術,數(shù)字化口內掃描技術對臨床前牙瓷貼面的修復效果更好,且應用安全性較高。
綜上,數(shù)字化口內掃描技術可提升臨床前牙瓷貼面的治療效果,治療時間短、密合度高,且其可降低對口腔牙周指標的影響,修復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建議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