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謠教學對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具有一定的作用。英語教材中蘊含豐富的歌謠資源,但目前歌謠教學方法并未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思維特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創(chuàng)編歌謠,通過歌謠教學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遷移,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一、歌謠教學的含義和作用
歌謠教學是英語教學方式的一種,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說英語歌謠”和“唱英語歌曲”的活動。英語歌謠包括說唱和歌曲,筆者所指的英語歌謠是對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歌謠(children’s rhymes and chants)、短詩(little poems)和繞口令(tongue twisters)等的統(tǒng)稱。這些英語歌謠通常具有以下特點:結構簡單、節(jié)奏明快、旋律優(yōu)美、形象鮮明、語言生動、富于童趣、易學易唱。
教師開展歌謠教學活動,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歌謠教學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聽、說、讀、寫技能的發(fā)展。歌謠教學不受教學條件的限制,有研究者提出,不論英語學習處于何種階段,歌謠教學對學習者都有輔助作用。在初級階段,歌謠教學通過語音、節(jié)奏、圖像等對學習者產生直觀刺激,幫助他們鞏固記憶效果;在中、高級階段,歌謠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習者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欣賞能力。
二、小學英語歌謠教學現(xiàn)狀
(一)教學模式單一
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教材中蘊含豐富的歌謠,通常在“Rhyme time”“Song time”“Sound time”板塊中出現(xiàn),這些板塊以單元主題為內容,配有人物動畫,深受學生歡迎。但是這些板塊通常涉及課外拓展,相比課文的基礎板塊“Story time”“Cartoon time”,難度有所提升。同時,部分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先播放音頻,再引導學生跟讀、模仿。在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只是盲目地跟讀,并沒有真正地掌握相關知識。
(二)教學方式缺乏創(chuàng)新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能夠意識到歌謠教學法的重要作用,如調動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等。一些教師也在課堂中運用歌謠教學法,但是這些教師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沒有進行深度探究,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三)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踐行學思結合、用創(chuàng)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在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中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然而,在當前的歌謠教學中,部分教師常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缺乏思考和實踐遷移這一環(huán)節(jié),難以將歌謠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
三、小學英語歌謠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
教師在哪些環(huán)節(jié)實施歌謠教學,是否以此訓練學生的讀寫技能,是否讓學生自行創(chuàng)作等,將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同時,教師選擇的歌謠內容和學生對歌謠的態(tài)度會影響教學效果。
(一)在實踐中運用,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歌謠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缎抡n標》提出,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圖片、歌曲、韻文等獲取語言信息。教師可借助聆聽、說唱、肢體語言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表達欲望。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主題為“Our school subjects”,在“Rhyme time”板塊介紹了一首簡短的歌謠Subjects,其內容為“Music, Music, they like Music. Chinese, Chinese, you like Chinese. English, English, we all like English.”。這首簡短的歌謠,以學科為主題,可以幫助學生復習“Music”
“Chinese”“English”等學科名稱以及句型“all like...”的用法。該歌謠節(jié)奏感強,易于學生誦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肢體動作來體會語言的律動。比如,熱烈的情感可以用拍手、跺腳等方式表現(xiàn),舒緩的節(jié)奏可以用擺頭、拍肩等形式表現(xiàn)。
另外,歌謠的編寫往往具有故事性,可以幫助學生對相關單詞進行系統(tǒng)記憶。教師可根據實際需求和學生學情自行創(chuàng)編歌謠,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動畫、實物等方式介紹歌謠,引導學生認識、記憶英語單詞。例如,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數字的英語單詞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有的學生死記硬背,耗時耗力;有的學生記不住規(guī)律,發(fā)生混淆;有的學生學了后面的單詞,忘記了前面的。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編寫歌謠,將零散的數字單詞串聯(lián)起來,幫助學生認識規(guī)律,增強記憶。比如,在學習數字1~12的英語單詞時,為了幫助學生系統(tǒng)記憶,筆者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蛋糕、風箏、手套等圖片,然后引入創(chuàng)編的歌謠How many cakes can you see?(1~12),其內容為“How many cakes can you see? I can, I can see, one, two, three and four. Yes, yes, you’re right. You can eat them all. How many kites can you see? I can, I can see, five, six, seven and eight. Yes, yes, you’re right. You can go and fly kites. How many gloves can you see? I can, I can see, nine, ten, eleven and twelve. Yes, yes, you’re right. You can put on all the gloves.”。在歌謠的幫助下,學生不僅快速掌握了這些數字的英語單詞,而且記住了這些單詞的準確讀音。
(二)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以“堅持創(chuàng)新導向”為原則,著力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第一,教師應引導學生改編歌謠,讓學生轉換思維。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I like dogs”的“Rhyme time”板塊是一首歌謠Little monkey,其內容為“Little monkey, in the tree. Little dog, run with me! Little cat, on the mat. Little panda, cute and fat!”。這一單元以學生常見的動物單詞為主,除了歌謠中出現(xiàn)的單詞,還有elephant、horse、lion、tiger等。為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教師可以提供模板,讓學生嘗試替換歌謠中的單詞,進行自主改編。比如,學生改編的歌謠內容為“Little horse, on the farm. Little lion, play with them! Little tiger, beside the door. Little elephant, fat and short!”。這種改編歌謠的方式在框架結構的幫助下,降低了學習難度,同時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
第二,教師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歌謠,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研究表明,把握學生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期,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例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將英文字母、數字、稱謂等串聯(lián)在一起,對不同范疇的詞匯進行有效整合,設置了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其內容為“A B C, follow me. It’s as easy as one two three. One two three, A B C. It’s easy and you can see! A B C D E F G. Father mother and me. C D E F G A B. Sing and dance under the tree!”。這首歌謠節(jié)奏明快,結尾押韻,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
再如,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Our animal friends”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結合重點詞匯創(chuàng)編簡單的歌謠,如“My animal friends have no legs or arms. It is a fish. It is a fish. Your animal friends can run and jump. It is a dog. It is a dog. Do you like it? Yes, I like it.”。
四、小學英語歌謠教學實踐案例
在2021年江蘇省小學英語教學觀摩活動中,常州市局前街小學的教師楊麗華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Seasons”的過程中,采取了歌謠教學的方法。筆者收集了大量現(xiàn)場照片,如圖1所示。楊老師先以英文歌曲Seasons引入這節(jié)課的話題,接著介紹了關于季節(jié)的歌謠。該短詩由四行組成,句式相似,結構工整,其內容為“Seasons are pretty, like pictures.Seasons are tasty, like fruits. Seasons are colourful, like flowers. Seasons are beautiful, like poems.”。在每行詩句的末尾,楊老師都配有圖片,為學生提供視覺印象,并帶領學生朗讀。然后,楊老師通過“Poem Gala”的形式,進行組詩的教學,三首歌謠均以“season”為主題,難度遞增。在教授第一首歌謠時,楊老師列出結構句式,讓學生補充內容;教授第二首歌謠的時候,楊老師先引導學生設想會用到的關鍵詞,然后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創(chuàng)編歌謠。在這堂課上,歌謠教學貫穿始終,學生通過歌謠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受四季之美。楊老師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由淺入深開展教學活動,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總而言之,歌謠教學法符合的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新課標提出的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教學目標一致,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按照合適的教學流程,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進行歌謠教學。教師可以創(chuàng)編一些富有童趣、朗朗上口的歌謠,以豐富教學內容。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填寫歌謠、續(xù)寫歌謠、仿寫歌謠,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作者單位:昆山市玉山鎮(zhèn)同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