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種培養(yǎng)學生審美、表達、語言能力的重要載體,兒童文學作品是一種可讀性較強的作品,其品味高雅,能夠陶冶情操、拓寬視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融入兒童文學教學,能夠提高學生想象力,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讓學生通過閱讀兒童文學,逐步提高文字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確保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可以得到升華,文章就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學;兒童文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09-0042-04
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引入,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夠產生良好的助推作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閱讀的美好與力量,以此確保學生可以自發(fā)自覺地進行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 重視兒童文學價值,幫學生挖掘內涵
作為3~17歲年齡段人群閱讀的文學類作品,兒童文學的特點是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兒童文學作品尤其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閱讀,它的作品內容涵蓋廣泛,不僅能夠對學生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字分析理解能力。所以,教師應重視兒童文學的教學價值,可以幫助學生深度挖掘兒童文學作品中的內涵,對學生進行文學啟迪。教師可以挑選出兒童文學作品中的重點文章幫助學生進行深入講解,明確兒童文學的特質,逐步感受到文章的美感。學生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逐步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教師也可以從作者創(chuàng)作的角度幫助學生深度挖掘作品內涵,讓學生既可以理解作品,又能夠明晰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會確保學生的閱讀效果可以得到進一步升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學習《手術臺就是陣地》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之前,先介紹文章的背景,讓學生體會白求恩救死扶傷的偉大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感受白求恩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再讓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這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質量。同時,教師也可以將課文《小英雄雨來》等內容與《手術臺就是陣地》這篇文章相融合,以此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相關題材作品的共性,通過多部作品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使學生的文字欣賞能力可以通過了解同類作品的內涵后,有一個明顯的進步。
二、 深度挖掘兒童文學,選擇適合閱讀內容
想要促使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展現其真正的價值和影響,就需要教師針對兒童文學開展深度的挖掘和探索,從而選出那些更加適合小學年齡段的兒童文學,并且充分地結合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選擇更加適合的閱讀內容。只有學生感興趣或者是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讓學生融入兒童文學的內容當中,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收獲好的閱讀體驗。教師在探索以及挖掘兒童文學閱讀內容的時候,首先,應該深度地把握小學年齡段的兒童文學的特點,也就是說小學階段的文學啟蒙應該利用哪些內容進行拓展,從而讓小學生可以快樂、輕松地去感受和體驗文學的魅力,通過兒童文學的有效融入讓小學生的人格和品德得以健全。其次,在選擇和挖掘兒童文學的時候,教師還應該深入地去考慮下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作者通過自己的文學想要給小學生傳達哪些思想意識,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文學的實際需求又有哪些,這些都是教師在選擇和挖掘兒童文學時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例如,教師在講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教學內容時,該教學內容想要向學生傳達的思想意識和精神是,應該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即使自己犯了錯誤,如果真心地悔改或者是迷途知返,那么也不算晚。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通過講述《亡羊補牢》的寓言故事的同時延伸至兒童文學方面,向學生推薦相同思想意識的文學書籍,推進學生對這種精神以及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的深化。對這種知錯能改的精神,教師可以再通過講述一些小故事或者是真實例子來強化學生的記憶,并且進一步加深這種意識和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和培養(yǎng)。在講道《拔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在與學生互助交流的時候向學生布置一些小問題或任務,讓學生們考慮一下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沒有與這兩則寓言故事相同的事例,通過這些事例我們懂得了哪些道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
三、 利用兒童文學情感,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小學生的情感是非常豐富且細膩的,但是有的學生的情感是不易表達出來的,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要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推進學生融入教學活動。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地挖掘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推進小學語文教學與兒童文學之間的深度融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樂趣和情感,達到讓學生的情感釋放的目標。這樣通過讓學生的情感與兒童文學所傳達的情感產生共鳴,進一步地強化學生對語文教學、文學內容的喜愛和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
例如,教師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在講到設問“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時候,作者的心情是有些急切的,所想要表達的情感也是非常濃厚的,教師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來朗讀這一句。學生在朗讀中更好地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深入地體會人們對雷鋒叔叔的那種渴望、崇拜及熱愛。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內容講解的時候還應該著重考慮學生的情感和情趣,教師利用作者的一些表達手法激發(fā)學生的聯想和幻想,讓學生深入理解表達手法的同時也激發(fā)其更有效的聯想,進一步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抒發(fā)。這種教學方法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聯想能力,并且在提升學生關注力和學習興趣方面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小游戲,在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的同時也讓學生對文學內容的理解更深刻。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前或者是課后設置預習或復習環(huán)節(jié),強化學生對整節(jié)教學內容的鞏固,鼓勵學生向大家推薦自己認為不錯的兒童文學書籍。而這是充分地利用了學生之間的共性,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推薦更加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既拓展了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量,也極大地推進了學生相互閱讀的興趣。
四、 根據兒童文學特征,鼓勵學生自主思考
小學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兒童文學教學理念,確保能夠在領悟兒童文學內在含義的基礎上,將兒童文學作品教學內容在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機融合。在此基礎上,教師在結合兒童文學作品內容對學生開展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應注意把握兒童文學作品的文體特征及美學特征,還應注意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童真童趣及獨具的美學魅力。教師應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將兒童文學作品中童真童趣的一面進行呈現,這與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相吻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主體意識,使學生可以自覺地思考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意義,以此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師也應通過兒童文學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可以通過兒童文學作品,感受世間萬物的美好。
例如,在將《小猴子下山》《棉花姑娘》等兒童作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兒童文學作品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對兩篇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然后,為學生營造表演情境,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飾演,對作品內容有一個更加形象、直觀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人物,自主選擇角色,這種方式也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確保學生能夠順利演繹作品內容。比如,在《小猴子下山》作品中,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飾演“小猴子”“兔子”“玉米”“桃子”“西瓜”等,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體會作品的深意。而在《棉花姑娘》作品中,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扮演“棉花姑娘”“葉子”“蚜蟲”“啄木鳥”“青蛙”“小瓢蟲”等,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自然會提高表演質量,同時,在演繹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五、 領會兒童文學內涵,讓學生開展閱讀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熟悉領域的感悟力較成年人更強,因此,教師應合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為小學生提供更多的兒童文學作品,這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更為相符,相比閱讀其他文章,小學生更易理解,同時,也豐富了小學生的閱讀量。再者,為有效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度領會兒童文學的內涵,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閱讀,以此提高學生對兒童文學的理解能力,以及自主意識。讓學生通過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提高自身的閱讀品味,提升自身的閱讀修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通過開展閱讀活動,為學生營造更加寬泛的兒童文學作品閱讀空間,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通過朗讀作品,觀察動作及神態(tài),能夠更加深入地體會兒童文學作品的內涵,也可以更進一步地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獅子和鹿》這篇兒童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因為兒童文學作品表達的內容更方便小學生認知,所以,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后鼓勵其分享閱讀感悟,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這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確保學生從兒童文學的角度思考閱讀內容,提高學生對兒童文學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為學生學好語文知識做鋪墊。比如,《獅子和鹿》這篇文章講述了一頭獅子在追鹿,而鹿將獅子遠遠地甩到身后,就在獅子準備放棄追趕的時候,猛然發(fā)現鹿的兩只鹿角被樹枝刮住,獅子覺得這是個機會,要繼續(xù)追趕鹿,而鹿拼命的一扯,將鹿角從樹枝中掙脫出來,最后,獅子還是沒有追上鹿。通過講述這類刺激性以及心理起伏變化較強的文學作品,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與自身年齡段相吻合的作品,有效培養(yǎng)閱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六、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深化學生理解能力
兒童文學作品與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相結合的教案設計過程中要重視強化學生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體會重點學習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及學習積極性。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當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科學化教學方法之一,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充分體現其多方面優(yōu)勢,將其應用至小學語文與兒童文學作品中,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學習途徑深入理解和感受重點學習內容。與傳統(tǒng)單一化的教學模式相比,視頻和音頻等多樣化形式資料的顯示方法,可以進一步突出現代教學模式的科學性。例如,在小學語文《小蝌蚪找媽媽》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引導學生全面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理解能力和學習效果,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將課文內容中所展示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整體過程及情境,以課件或動畫的形式進行全面展示。這種方法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直觀體會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具體形體變化,使學生在觀察和分析過程中完成學習目標,掌握其中的主要學習內容。因此在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相結合的教學設計過程中,加強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科學多樣教學方法的合理應用,可以進一步深化教育目的。
七、 應用讀寫結合模式,強化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閱讀和寫作是基礎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重點。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閱讀過程中會積累大量的詞匯及其他語文知識,通過寫作將其進行延伸和拓展,是培養(yǎng)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關鍵途徑。應用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科學化的教學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果,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融入兒童文學作品,既可以通過讀寫結合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兒童文學作品閱讀和分析過程中,全面體會其中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也可以進一步積累更多的語文詞匯,將其應用至寫作過程中,實現對讀寫結合學習模式的科學應用,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例如,在小學語文《小馬過河》課程教學過程中,其中主要角色為老牛、松鼠、老馬等,故事說明了遇事要開動腦筋敢于嘗試的道理。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讀寫結合教學方式,科學融入兒童文學作品,為學生構建讀寫結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延伸化想象,同時以語文寫作和互動溝通的方式,充分表達自己的想象結果。因此,將讀寫結合教學方法科學融入至小學語文兒童文學作品教學工作過程中,可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果,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八、 實施游戲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教學工作非常適合應用游戲化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發(fā)展角度進行分析,科學應用游戲化教學方法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也是豐富教學的重要方法。兒童文學作品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在具體語文教學應用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游戲化角色扮演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學生可以通過角色的動作、神態(tài)等充分體會人物特點及作品的核心思想,同時可以活躍和豐富教學氛圍,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學習體驗中完成學習目標。例如,在小學語文《狐假虎威》課程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游戲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分角色扮演課文內容中的不同身份角色,幫助學生通過角色深度感受其中所表達的實際內容,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游戲化教學方法的應用模式比較多樣化,語文教師可以基于此為學生構建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充分體現游戲化教學模式的趣味性和多樣性,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擁有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
九、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融入兒童文學作品,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教師也應設計合理的兒童文學與語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方案,通過巧設情境、開展閱讀活動、轉變教學理念等模式,促進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確保小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進行閱讀,從而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順利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景秀蘭.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合策略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5):295-296.
[2]崔欣欣.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品位·經典,2021(13):161-163.
作者簡介:冷木(1982~),女,藏族,甘肅迭部人,甘肅省迭部縣藏文小學,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