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中英語教學正面臨著新課程、新高考和新教材的多重改革局面??疾槟繕撕头较虻淖兓瘎荼貙φn堂教學的要求產生相應的影響。然而,縱觀當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仍然存在著學生主體性不足、教學形式單一以及學生語言體驗感不足等現象。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信不足導致缺乏良性的互動,造成活動的開展缺乏基礎。本文將著重分析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并結合實際教學案例論述構建師生互信課堂的相關教學策略。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師生互信;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簡介:黃慧蓮,三明市第二中學。
一、前言
《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英語學科的育人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二為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前者是基礎和途徑,而后者是最終目標。然而,當前的高中英語課堂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學形式與學科育人目標背道而馳,嚴重影響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獲得感和參與感。這些教學形式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1. 以教師單純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未能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仍然沿襲傳統的講授方式;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缺乏信心,生怕將時間交給學生會不能完成教學進度。2. 為活動而活動的無效課堂教學。有些教師雖然設計了課堂活動任務,但并不是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的,未能遵循學生的學情和學習規(guī)律,因此并不能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從而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3. 有設計沒實踐的活動。有些教師備課設計了課堂活動任務,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夠得以實現,從而導致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相違背。事實上,以上三種英語課堂教學形式的產生具有共性背景,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學的學習能力沒有充分的信任而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亦缺乏足夠的信心。在未能構建師生互信的基礎上,英語課堂教學從準備設計到實施反饋都不能產生應有的效度。
二、原因分析
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的課堂活動應滿足以下條件:首先,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它具有很強的交際和體驗功能,這一點在教學中應得以充分的體現。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在聽、說、讀、寫、看等各方面的學習體驗和能力培養(yǎng)。其次,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科,它與母語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因此學生在理解、思維和運用等實踐過程中會遭遇較大的困難,如何實現跨文化交際需要諸多技巧的訓練。最后,英語作為高考必考科目,教學內容涵蓋了詞匯、語法及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應做好權衡。總之,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既要幫助學生習得和實踐語言的交際性功能,又要達到高考考查的多維目標,對教師的課堂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一言堂和機械訓練法已經完全無法滿足當前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在課堂中充分讓學生參與體驗語言學習,必須要建立師生互信,這是所有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
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師生互信的構建卻并不理想。通過課堂觀察不難發(fā)現,學生在進入高中后,對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意愿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是:1.課堂教學形式發(fā)生了變化。由于課程內容的增加,有些教師不愿將時間放在學生活動的設計而更多地投入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2. 教師評價的單一化。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缺乏有效的課堂評價,未能促成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提升,從而造成被動接受的局面。3. 教師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缺失。教師在備課時,未能以學生的體驗和獲得感為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存在許多流于形式的活動設計。4. 就學生而言,由于其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欠缺,加之高中英語課堂活動涉及的話題和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均有所提高,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受挫,從而產生畏難情緒。此外,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具有在意同伴的評價、注重自身感受等特點,造成其在活動參與過程中相對謹慎被動,不敢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三、理論依據
核心素養(yǎng)教育觀是當前世界各國教育的主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落到實處必須有一套明確的、可操作且實效性強的實施路徑?!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 》明確了將英語學習活動觀作為英語課堂的基本組織形式。教師作為課堂實施者應對此有清楚的認識。教師應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設計出具有層次性和突出交際體驗功能的活動內容。課堂活動應涵蓋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等不同類型的活動且不拘于某一固定的形式。英語學習活動觀是連接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之間的宏觀實施路徑,不是某種固定模式下的既定方法。體驗式教學模式下的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體驗、分享交流、整合、應用,正是契合英語學習活動觀。體驗式教學涵蓋了情景體驗、朗讀體驗、觀看體驗和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能幫助學生實現語言知識的學習理解,在分享交流及整合的過程中完成應用實踐的訓練,之后通過創(chuàng)新應用實現語言學習的遷移。體驗式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通過教學中的交往、對話、理解而達成的“我—你”關系,而不是單純的“授—受”關系。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受去領悟知識,再回歸實踐的教學模式。相較于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課堂教學,體驗式英語教學是在充分尊重學生學情的前提下開展教學活動,能有效地解決教師對學生能力認知的固有偏見,也能消除學生對教師評價的不信任,從而實現英語課堂師生互信的構建,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四、教學案例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新課程理念,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以幫助學生獲得語言學習體驗感和獲得感為目標,通過反復的教學實踐和反思不斷探索和完善教學設計和實踐,最終形成教與學和諧發(fā)展、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新教材必修一 Unit4 Reading and thinking 部分為例,以下為某位青年教師對這一課教學活動過程的設計。
Learning objectives:
1. Students will know the features of a journal and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text.
2. Students will appreciate the change of Tibetan antelopes' living condition and seek for the reasons.
3. Students will consider how to protect wildlife animals and develop the awareness that humans can share the earth with animals harmoniously.
4. Students will learn to design a poster based on the topic of wildlife protection.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features of a journal.
2.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skills of inferring the meaning between lines and learn how to tell the underlying emotion,attitude and opinions.
Activity design(T: teacher,Ss: students):
Activity 1 Making predictions (預測體驗,觀察體驗,3分鐘)
T: Guide the Ss to read the title, analyze the factors in it and make an inference; lead the Ss to guess where the passage may come from and figure out the features of a journal.
Ss: Observe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and make a prediction of the story; tell the type of the text and get to know the features of a journal.
Activity 2: Reading and concluding (閱讀體驗,7分鐘)
T:Design a matching task; guide the Ss to read for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Ss: Read through the text to finish the task and practise the skills of finding general ideas.
Activity 3: Reading and thinking (設計體驗,情感體驗,15分鐘)
T: Design a plot line and emotion line; Highlight the useful expressions to describe feelings.
Ss: Read and figure out the change of antelopes' life and the author's feelings; pay attention to the writing style.
Activity 4: Reading and summarizing(整合歸納,7分鐘)
T: Design a table task and emphasize the key to protecting wildlife with a vivid bridge draft.
Ss: Make a profile for the Tibetan antelopes by filling in the table; conclude the attitude of Zhaxi's attitude towards wildlife protection and the attitude human should develop.
Activity 5: Discussing and presenting (分享互動體驗,8分鐘)
T: Based on the text and by showing a picture, raise the question “how do we stop being a threat to the wildlife?”; guide the Ss to have a discussion in group on how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wildlife protection; encourage the Ss to make a poster with a brief slogan.
Ss: With an organizer appointed, a discussion is held in groups about the topic; make a poster and design a brief slogan; choose a representative to make a presentation in class.
Activity 6:Writing (應用,5分鐘)
Based on the materials, Ss practice writing a draft, advocating people to protect the wildlife.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的設計和實施亮點主要體現在:1. 教師評價出現正面積極的反饋,同伴評價激發(fā)了交流和分享的意愿。2. 活動任務呈現出多樣性,用聽、說、讀、討論及呈現等形式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構建了良好的互信基礎。3. 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于充分關注了學生的感受,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和正向的激勵評價,使學生對老師充滿信任和安全感,最終促成了所有活動的順利開展。
五、建構策略
在體驗式英語教學模式下建構師生互信課堂,教師需要密切關注教學素材的多樣性、教授對象的獨特性以及教學情景的真實性。在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體驗模式構建良好的師生互信關系:
1. 創(chuàng)建生活型課堂。語言是生活的載體,是交流的工具。英語教學應充分體現英語在生活中的交際性,因此應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開發(fā)和利用,將其轉化為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教學環(huán)境,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和親密感,大大提高學生對老師及課堂的認可度和親近感。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 Unit3的語法功能課要學習非謂語動詞ing形式作定語的用法。結合當代學生對rap的熱愛,將所學內容改編成rap歌詞,并讓學生哼唱出來,以感覺其律動和ing形式的用法。再如,在教授語法填詞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喜歡的樂隊的系列單曲歌詞進行改編,這樣可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打通師生互動的通道。
2. 創(chuàng)建表演型課堂。課堂教學活動中絕不應僅僅只有教師和學生兩種角色,應將其設定為一個大篷車式的劇場,各種角色的表演隨時都可以發(fā)生。要將英語課堂打造成一個靈動而豐富的舞臺,不同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并獲得表演的成就感。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 Unit4 “Body Language”的教學就可以開展課本情景劇的角色扮演,鼓勵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用表演的方式來體現對文本的理解并實現交際的功能。此外,在閱讀和寫作環(huán)節(jié),教師依然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分工的方式來實現學習效率的最大化。在小組中,學生輪流扮演組織者、發(fā)言者、評價者和總結者的角色,取長補短,在相互信任和互相幫助的氛圍中實現語言能力的提升。
3. 構建翻轉課堂。要真正實現師生互信,翻轉課堂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它不僅能有效地轉變教師固有的教學思維,還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執(zhí)行力,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例如,在處理試卷講評課時,學生以老師的視角來點評語言知識點,老師以學生的角度來提出問題,就能實現照鏡子的功效:老師可以發(fā)現教學實踐中的局限性和學生講解的新角度,學生亦能學到發(fā)現問題的新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在角色互換的過程中,可以達到師生互相理解、互相欣賞、共同進步的效果。這將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同時學生會習得不同的學習策略,構建學習自信和可持續(xù)性學習的能力,真正實現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六、結語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最終要落實到語言能力的提高,要體現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因而課堂教學應充分具有實踐性和指導性。教師作為學生語言學習的引路人,應給予其充分的信任和實踐機會,在幫助學生體驗成長和獲得經驗的過程中建立對教師和同伴的信任,從而達到語言學習的教、學、用目標一致、結果一致的最佳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梅德明.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時代新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學科育人觀及實現路徑[J].人民教育,2018(11):46-49.
[3]王春暉.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認識與實踐[J].基礎外語教育,2019(5):32-3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