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起去年春節(jié)期間在微博熱搜上“掛”了許久的一則視頻:一網(wǎng)友去姥爺家拜年,卻被“全副武裝”的姥爺拒之門外,最終他在窗口接住了姥爺小心翼翼扔下的包裹——一個紅包和一袋口罩。不少網(wǎng)友紛紛為之動容,評論區(qū)則成了疫情下傾訴思念的大型“樹洞”。在這場堪稱21世紀人類的浩劫來臨之前,口罩還只是稀松平常的生活用品,可在這個特殊的嚴冬里,這袋被小心扔下的口罩,卻承載著親人們濃濃的思念和殷切的囑托,見證著世間的離合悲歡,也傳遞著亙古不滅的人間真情。
而在這之前,每每提及口罩,我的腦海中便會閃現(xiàn)出一群身著白衣的醫(yī)護人員的身影。曾聽過一個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去人生終點的路上排隊,而醫(yī)生的職責,就是讓那些插隊的人回到自己本來的位置上去。疫情之后再想起這句話,更覺意味深長,不由得對醫(yī)者肅然起敬。口罩戴在醫(yī)者的臉上,是救死扶傷、反抗絕望的鎧甲。口罩擋住了他們的大半張臉卻擋不住那炙熱而無私無畏的眼神。摘下口罩后,他們疲憊的面龐上顯露出深深的勒痕,那是戰(zhàn)斗的勛章。
當黑死病席卷歐洲,當天花病毒侵襲古代中國,千百年間,人類一直試圖戰(zhàn)勝病毒,效果卻微乎其微,只能任由無數(shù)生命被奪去。當新冠病毒悄無聲息地獰笑著,潛伏在我們周圍,一再肆虐于世界的各個角落時,我們終于不再懷著絕望之心去等待緩緩降臨的悲苦宿命。對醫(yī)者來說,戴上口罩,這是現(xiàn)代醫(yī)學賦予他們的底氣;沖鋒在前,這是由守護生命的信念澆灌出的勇氣。他們拆下肋骨當作火把,照亮無數(shù)人的遠方。
而在校園里,抗疫的硝煙漸遠,春草又是一年新綠,經(jīng)過嚴格周密的防疫部署,瑯瑯書聲再一次回響于廊前檐下。老師望著講臺下一張張熟悉而又陌生的臉,不禁笑言:雖然你們返校了,可還是不能真正見“面”啊?;卮鹚氖且黄谡窒碌男σ?,從嘴角蔓延到眉梢,讓人不禁想起東坡所寫的“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是了,笑容的梅香味兒,氤氳在教室暖融融的空氣里。雪盡后,梅花終在叢中微笑,這份艱辛,我們都懂。
口罩的不可或缺成了同學們之間心照不宣的原則。不慎感冒的同學主動戴了兩層口罩來上學,雖不科學,但保護他人的責任心讓這怪異的行頭落在我們眼底皆成可愛的風景;被口罩捂了一天的“蒙面騎士”一下課便狂奔至無人處,大口呼吸新鮮空氣,猛一抬頭與遠處另一位“換氣者”素面相對,竟生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知己之感。凜冬將盡時,星河長明處,小小口罩,傳遞出人間的溫情與大愛,讓冬天不再寒冷。考驗當前,我們與保衛(wèi)人民生命者站在一起,并非局外人;戴上口罩,我們攜手共渡難關(guān),亦是守護人。
從更宏觀的視野來看,疫情之下暫時的封鎖不能攔阻我們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在疫情最洶涌的時候,一箱箱口罩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其中有一批日本民間機構(gòu)捐贈的物資,上面的標簽上寫著八個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全球醫(yī)用口罩十分緊缺的艱難時刻,這八個字彰顯的是世界人民攜手同心、共克時艱的國際友誼,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完美詮釋。
口罩的背后,是姥爺與外孫的濃濃親情,是醫(yī)護人員的無私無畏,是師生的攜手與共,是世界人民的互助友誼,更是“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的心系天下、博愛眾生。
一場疫情,照見眾生百態(tài);小小口罩,傳遞離合悲歡。愿口罩后的真情不滅,愿口罩外的災(zāi)難永不再來。
整篇文章從口罩這個小小的防疫必需品出發(fā),分別涉及親情、醫(yī)者精神、師生攜手、世界互助四個層面,分析全面深刻,非常精彩。這四個層面含而不露,最后提煉升華,境界陡升。第六段提到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幫助,也可以再補充關(guān)于中國此后對其他國家的幫助的例證,這樣雙向議論,更能突出“互助”這個觀點。
決賽評委、高級教師 張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