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藝,張春艷,2
(1.華中師范大學 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2.楚雄師范學院 語言文化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只是”作為漢語中一系列含有“是”的副詞、連詞或副連兼類詞之一,很容易引起人們理解和分析上的錯位?!爸弧笔歉痹~,“是”是動詞,很顯然“只+是”是副詞和動詞的聯(lián)合結構。“只是”和“只+是”外在形式相同,容易混淆,但它們的語法功能尤其是語義演變具有符合其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獨特路徑。陳偉琳從語法功能、變換方式及語音特征的角度,分析了作為副詞的“只是”與詞組“只+是”在句子中的區(qū)別性特征①參見陳偉琳:《“只是”與“只+是”的用法分野》,《湖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通過對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絡出版總庫“期刊”欄詞頻及關鍵詞為“只”“是”“只是”“只X”及“X 是”等相關資料搜集并統(tǒng)計可見,學者們不同程度地對“是”和“只是”的一些方面進行了探討。如,石毓智詳細研究了“是”從指代向判斷詞的語法化過程②參見石毓智:《語法的形式和理據(jù)》,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4頁。;董秀芳通過對“是”與連詞、副詞的組合分析后指出,連詞及副詞后的“是”正經(jīng)歷著由虛詞到詞內成分的逐步語法化過程③參見董秀芳:《“不”與所修飾的中心詞的粘合現(xiàn)象》,《當代語言學》2003年第1期。;席嘉針對與副詞“只”相關的一些連詞展開了歷時分析④參見席嘉:《與副詞“只”有關的幾個連詞的歷時考察》,《武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蔡甜對“可是”“但是”“只是”的詞匯化進行了研究⑤參見蔡甜:《“可是”“但是”“只是”的詞匯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王小穹分析了《朱子語類》中“只是”的主觀性和主觀化⑥參見王小穹:《<朱子語類>中“只是”的主觀化和主觀性》,《語言文字學術研究》2011年第3期。;何瀟以“但是”“不過”“只是”為例,系統(tǒng)探討了限定性范圍副詞兼轉折連詞的歷時變化①參見何瀟:《試論限定性范圍副詞兼轉折連詞的歷時演變——以“但是”“不過”“只是”為例》,《漢語學習》2016年第6期。;游峰華探討了副詞“只是”用法辨析②參見游峰華:《副詞“只是”用法辨析》,《漢語言文字研究》2016年第6期。。邵妍從當代小說語料庫搜索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 版)中8 個“只X”的收錄情況,通過對有關“只X”各語料的甄別、篩選、分析和統(tǒng)計表明,“只有”“只是”“只要”“只管”是相對高頻且典型的幾個③參見邵妍:《醒世姻緣傳轉折連詞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使用頻率與人類話語發(fā)展規(guī)律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因此,人類話語中大量詞匯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與語言的重復密不可分。美國學者Joan Bybee 和Paul Hopper 合編的論文集《頻率與語言結構的顯現(xiàn)》(F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④Bybee J,Hopper P. F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1.中收集的19 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角度觸及語言使用頻率這一要素對語言結構和認知表征的影響。通過文獻回顧可見,“只是”作為“只X”中使用高頻次且典型的結構,其歷時演變進程,尤其當“只是”在經(jīng)歷從單用的“只”和“是”發(fā)展到連用、凝用的跨層結構過程中的語法化現(xiàn)象仍需進一步探討。
本文語料取自北京大學漢語語料庫(CCL)、辭書及前人的研究。
在探討“只是”成詞的歷時發(fā)展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目前人們對該詞的普遍認識和當前用法。
1.(副)僅僅是;不過是
(1)我進城,只是去逛逛書店,沒有別的事兒。(《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
2.(副)表示強調限于某個情況或范圍
(2)大家問他是什么事,他只是笑,不回答。(《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
3.(連)但是(口氣較輕)
(3)本來預備今天拍攝外景,只是天還沒有晴,不能拍攝。(《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
1.副詞:用于限定范圍,“僅僅是”。前后常有說明情況或進一步解釋的詞語。
(4)我只是聽說,并沒有看見。(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5)我們只是想大概了解一下,用不了多少時間。(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6)以上只是一點不成熟的意見,僅供參考。(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句末可以用“罷了”或“而已”等配合,表語氣更為緩和之意。
(7)他不是不會寫,只是不肯寫罷了(而已)。(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2.副詞:強調在任何情況下情況不變,“就是”。用于否定句。
(8)隨便你怎么問,他只是不吭聲。(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3.連詞:表示輕微的轉折,意思重在前一小句,后一小句補充修正上文的意思。語氣委婉,跟“不過”相近。
(9)這東西好是好,只是貴了些。(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10)我也很想去看看,只是沒有時間了。(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
以上例子表明,“只是”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主要有副詞和連詞兩種用法,此時,它是一個虛詞?!爸皇恰弊鳛楦痹~,功能主要有:強調其局限于某一情況或范圍;強調事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改變,意思是“老是”“總是”或“就是”,也表示“僅僅是”和“不過是”。其中,“只是”用作連詞時表轉折的語氣較輕且委婉,后面一般不能停頓。
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系列《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①參見《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課題組主編:《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644頁。及《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等分別收錄了“只”“是”和“只是”這三個常用詞匯,“只”“是”和“只是”獨立成詞,各自有其特定的用法。但“只是”的用法是從單獨的“只”和“是”過渡到“只+是”,且經(jīng)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以《實用古漢語虛詞》一書為例,該辭書并未收錄單獨的“只是”及其用法闡釋。但可以明確的是,“只”可用作助詞、連詞及副詞。如:
(11)青春受謝;白日昭只。(《楚辭·大招》)
(12) 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列子.天瑞》)
(13)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使其櫻也,恃源而往者也。(《莊子·徐無鬼》)
(14)所請只然,請客為之。(《原化記·車中女子》)
“只”在先秦是一個語氣助詞,可用在句尾或句內,經(jīng)常表示停頓或終止,使句子帶上“詠嘆”的色彩,多見于《詩經(jīng)》《楚辭》等;也可作“軹”來用,一般我們可以用“啊”“呀”“喲”等去對譯,有的不必譯出,例(11)。例(12)和(13)中的“只”作連詞表讓步兼假設,相當于“即使”“縱使”,同“亦”“而”等相呼應,常作“只使”或“請只”。作為副詞的“只”有四種用法:用于限定事物、動作的范圍;表確認、強調的語氣,例(14);表轉折,此時可譯為“卻”“只使”等;還可以表示總括動作的主體②參見段德森:《實用古漢語虛詞》,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97-301頁。?!爸弧弊鞲痹~用在謂語或全句前表限于某個范圍時,還可譯為“僅僅”“只不過”“只有”等③參見何樂士等:《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813-814頁。。
“是”單用可作代詞、連詞、助詞。例子如下:
(15) 是謂亂軍引勝。(《孫子·謀攻》)
(16)紂以其大得人心而惡之,己又輕地以收人心,是重見疑也。(《韓非子·難二》)
(17)犀甲熊旗,威命是荷。(柳宗元《平淮夷雅二篇》)
作為代詞的“是”和“此”“斯”“茲”等都是同音系的指示代詞,可近指某人、某事、某物、某地、某時及數(shù)量多少等,可譯為“這”,例(15);作為連詞的“是”表承接、讓步等,例(16);作為助詞的“是”可用于幫助賓語前置,例(17)④參見段德森:《實用古漢語虛詞》,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92-796頁。。《古代漢語虛詞通釋》中的“是”也是充當代詞、助詞和連詞⑤參見何樂士等:《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505-507頁。,此書暫未收錄“只是”一詞。
通過查閱《現(xiàn)代漢語虛詞辨析500 例》⑥參見張福堳:《現(xiàn)代漢語虛詞辨析500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第148頁。、《現(xiàn)代漢語虛詞手冊》⑦參見李曉琪主編:《現(xiàn)代漢語虛詞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38、329頁。和《近代漢語虛詞詞典》①參見鐘兆華:《近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896頁。等工具書,我們發(fā)現(xiàn)“只是”一詞作為副詞和連詞的用法開始被收錄,也就是說,“只是”作為一個獨立的虛詞詞項直到近現(xiàn)代才被收錄。曠書文在對“副語素+是”考察后指出,除《虛詞歷時詞典》一書外,各類辭書很少收“C(程度副語素)+是”詞條②參見曠書文:《論“初度副語素+為/是”的語法化》,《暨南大學華文學報》2005年第3期。。該現(xiàn)象與“只”和“是”的單獨用法有關,也只有作為代詞的“是”逐步演化并虛化才會直接導致“只”+“是”的連用,但“是”的完全虛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王力(1937,1990)認為判斷詞“是”始見于公元一世紀,在兩漢時期得以穩(wěn)步發(fā)展。石毓智在其著作《語法的形式和理據(jù)》第十章“判斷詞是的產(chǎn)生”中探討了“是”從指代詞向判斷詞的語法過程③參見石毓智:《語法的形式和理據(jù)》,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0頁。。胡偉也指出,“是”做判斷動詞在戰(zhàn)國時期雖已有用例,但用例非常少且各學者爭議較大④參見胡偉:《上古至西漢判斷動詞“是”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太田辰夫認為,“只”成為像現(xiàn)代漢語那樣表示單獨的副詞,是在南北朝。⑤參見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61頁。其書中也舉了三個南北朝時期“只”的例子,但其鑒于在敦煌資料中“只”用得很多,最終得出“在唐五代時用‘只’也應該是沒有疑問的?!苯Y論。席嘉(2004)和蔡甜(2007)認為“只是”成詞于唐代。唐代開始,“只”表示轉折這一用法的出現(xiàn),使“只X”等系列詞匯的演變成為可能。由“只+是”組合而成的雙音結構“只是”,經(jīng)歷了由作為表示轉折關系的副詞“只”和表示判斷關系的動詞“是”在語用上的銜接、連用并逐漸凝固成詞的過程?!笆恰北砼袛嗟墓δ苋諠u突顯,促成諸如“只是”等一大批“副詞+是”結構的出現(xiàn)。“只+是”從連用到凝固的階段也被稱為跨層結構。
(18)每聞心字,將謂只是八識,不知八識但是真心上隨緣之義。(宗密《禪源詮序》卷上之一)
(19)誠意,只是表裏如一。(《朱子語類》)
(20)詰之:“且伯禽何人?”德師曰:“只是古之堂子也?!保ā短綇V記》卷第二百六十)
以上例子(18)(19)中的“只是”是一個以判斷動詞“是”為中心的詞組,此時“只”的原語義保持不變。“只是”此時處于“副詞+謂語”的階段,意為“不過是”“僅僅是”?!爸皇恰笨捎檬÷粤恕爸弧钡摹笆恰边M行替換,替換之后語句依然成立。例(20)中的“只是”和句末的“也”同時出現(xiàn)促使此時“只是”表肯定式判斷義的浮現(xiàn),這種典型的判斷句式也一直延續(xù)使用至今,此時的“是”已經(jīng)演化出新的功能:指明焦點語法標記。還有研究指出,判斷動詞“是”到了魏晉時期已徹底代替了舊有的判斷格式,而“F 是”限定謂詞性成分的現(xiàn)象,至遲到魏晉時期已廣泛出現(xiàn)⑥參見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副詞探索》,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第388頁。?!爸?是”的凝固為作為判斷動詞“是”能穩(wěn)定受副詞的修飾作好了充分的過渡準備,“只+是”連用且凝固階段重在強調“是”的判斷功能和作用,這時,“只是”是短語。
副詞“只是”出現(xiàn)在唐代,《全唐詩》中已常見。⑦參見席嘉:《與副詞“只”有關的幾個連詞的歷時考察》,《武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只是”作為副詞,由“只”修飾“是”、限制“是”的判斷范圍,進而發(fā)展為“只”和“是”的聯(lián)合結構“只+是”,限定修飾后面的句子成分。
(21)山中只是惜珍禽,語不分明識爾心。(司空圖《喜山鵲初歸三首》)
(22)眼前只是逢賢圣,里徒煩道是非。(《敦煌變文國學本》)
(23)徒經(jīng)一月,不出院內,只是彈琴長嘯,以暢其情。(《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
此時,“只是”作為副詞修飾的是其后面成分中的動詞,“只是”中的“是”可以省略且句意不變。從例子可以判斷,副詞“只是”在形成過程中“是”表示判斷的功能已經(jīng)弱化或者消失,該語義脫落的過程是語法化的體現(xiàn)。邵妍考察了《醒世姻緣傳》中“只是”作副詞在句中的使用情況,依據(jù)“只是”與后面成分的語義關系把副詞分類為表限定、表動作持續(xù)、表動作行為不變及表確定語氣的副詞,修飾VP①參見邵妍:《醒世姻緣傳轉折連詞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作為副詞的“只是”更多地傾向于副詞“只”的原義,而不是演化后的動詞“是”,“只”和“是”共現(xiàn)等語用誘因促使其詞義的融合,最終成為了復合雙音副詞結構。
“只是”從唐代作為副詞出現(xiàn)之后,用法逐漸越發(fā)成熟,之后“只是”的意義進一步虛化,連詞用法漸漸增多,“只”和“是”之間的界線消失。例如:
(24)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當“只是”作連詞時,它通常位于兩個分句之間,尤其是轉折分句的開頭,這時的“只是”用來表示分句之間的邏輯。史金生、孫慧妍從句法條件、語義權重及心理期待三方面區(qū)別了作為轉折連詞的“只是”“但是”和“不過”,也從歷時角度探討了“只是”等差別的機理,結果表明,“只是”所表達的轉折關系屬于限制性補充關系②參見史金生、孫慧妍:《“但(是)”類轉折連詞的內部差異及其形成機制》,《語文研究》2010年第4期。。如:
(25)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全唐詩》)
(26)對曰:“米熟久矣,只是未有人簸。”(《祖堂集》)
部分語法書或辭書等在闡釋“只是”時,都傾向于認為“只是”表輕微轉折。呂叔湘指出,“只是”的連詞用法和“反”“倒”“偏”等限制詞顯然屬于兩類:那些字的本義是溢出預期;“只是”和“不過”則意在修正。③參見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45頁。
從語義上講,“只是”從副詞到連詞的轉換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在“只是”作為副詞的階段,“是”的語法化為“只是”的重新分析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姚曉鵬認為,重新分析作為一種主觀行為,其作用是從認知的角度確定、澄清和形式化各種虛化過程④參見姚小鵬:《副詞“可是”的語法化及相關問題》,《漢語學習》2007年第3期。。在副詞“只是”演化的前一階段,“只”和“是”中的“是”演變成表判斷功能的“是”,“只+是”開始連用并凝固成短語“只是”?!爸皇恰苯?jīng)歷了語義重心從“是”到“只”的演變,此時,“只是”的強調義形成。例如:
(27)閑庭只是長莓苔,三徑曾無車馬來。(朱灣《逼寒節(jié)寄崔七》)
這里的“只是”,除了作為副詞修飾其后面的成分之外,已具備強調的含義,表“一直”“一味”之意,也可用于表程度。
“語法化”是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表語法功能成分的過程或現(xiàn)象,也就是“實詞虛化”⑤參見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4期。。在“只是”的演變歷程中,單用階段的代詞“是”逐漸轉變?yōu)榕袛鄤釉~“是”,這直接導致“只是”成詞進程中“只”和“是”界線的消失及“是”表判斷功用的減弱,這一步驟伴隨著語法化現(xiàn)象。
吳福祥認為,漢語中的連詞,如“但/但是”“只是”“可/可是”“不過”等都應看作話語標記①參見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的當前課題》,《語言科學》2005年第2期。。其中,“只是”的虛化過程進一步闡釋以及“只是”作為話語標記的理據(jù)分析,有利于揭示“只是”在自然會話中語用功能的真實表達。以“X 是”為例,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諸如“可是”②參見方梅:《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中國語文》2000年第5期?!安皇恰雹蹍⒁妱Ⅺ惼G:《作為話語標記語的“不是”》,《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6期?!澳鞘恰雹軈⒁娡踔緪穑骸丁澳鞘恰钡膶υ掋暯庸δ芗捌涔袒^程—兼論“是”的進一步語法化》,《漢語學習》2007年第3期。“真是”⑤參見董祥冬:《“真是”話語標記化及其衍生現(xiàn)象》,《蘭州學刊》2009年第4期?!熬褪恰雹迏⒁娨﹄p云,姚小鵬:《自然口語中“就是”話語標記功能的浮現(xiàn)》,《世界漢語教學》2012年第1期。等作為話語標記浮現(xiàn)出的新用法、新功能等展開了較為全面的論述。“正是、還是、倒是、怕是、也是、但是、只是、準是、想是”等⑦參見董秀芳:《詞匯化與話語標記的形成》,《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第1期。一系列“X是”的演變也表明,現(xiàn)代漢語里確實有不少話語標記都是來源于包含動詞性成分的結構??傊爸皇恰钡难莼瘹v程、語法化現(xiàn)象及動因,尤其是“只是”作為話語標記語的動態(tài)多功能表征,值得我們更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