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棋圻 SUN Qi-qi 石燕 SHI Yan 王燕飛 WANG Yan-fei 李強健 LI Qiang-jian 馬延鎮(zhèn) MA Yan-zhen
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慢性病患病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經濟負擔[1],加之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配置與利用失衡問題,使得慢性病患者占用大醫(yī)院醫(yī)療服務資源問題日益凸顯,不利于患者治療與管理[2]。合理有序的分級診療是緩解醫(yī)療資源不平衡、改善“看病難、看病貴”現象的重要途徑,雙向轉診是當前分級診療制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目的在于形成“小病在社區(qū)、大病進醫(yī)院、康復回社區(qū)”的診療秩序,但在實際執(zhí)行中,存在“上轉容易下轉難”的問題[3],合理解決這一問題是保障雙向轉診制度順利實施的關鍵。本研究以某三甲醫(yī)院老年慢性病康復期患者為調查對象,通過了解患者向下轉診意愿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旨在為完善醫(yī)院分級診療制度提供依據。
1.調查對象。采用便利抽樣法,以某三甲醫(yī)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年齡≥60歲;患有慢性非傳染性疾??;經住院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處于康復階段;意識清楚、認知良好;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明顯意識不清或認知障礙;合并視力、聽力障礙或溝通交流困難;患有精神疾??;依從性差;不愿意配合調查或研究。本次研究共400例患者納入調查,發(fā)放4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94份,有效回收率98.50%。394份病例來源:老年科89例,心血管內科75例,呼吸內科64例,內分泌內科60例,消化內科54例,神經內科52例。
2.調查方法。在參照相關文獻及征求專家意見基礎上,設計問卷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問卷2《患者就醫(yī)意愿與行為調查問卷》,問卷1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態(tài)、文化程度、戶籍、家庭年收入、醫(yī)保類型、慢性病數量等人口學資料。問卷2包括患者患病基層醫(yī)療單位就診情況、對分級診療制度政策知曉情況、處于康復期向下(基層醫(yī)療單位)轉診意愿、對各級醫(yī)療單位功能認知水平四大部分內容共11項問題。問卷經前期預調查提示信效度良好。另采用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4]評估患者心理彈性水平,該量表共25項內容,采用0~4分Likert 5級評分模式,得分范圍0~100分,總分越高,心理彈性越好;該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91。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for Chronic Disease 6-Item Scale,SECD6)[5]評估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該量表共6項問題,采用1~10分10級評分,1分為毫無自信,10分為非常自信,6項問題平均分即患者自我效能得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好;該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87。均采用面對面調查形式,調查者獲得患者同意后,發(fā)放并講解問卷填寫方式,指導患者正確填寫并回收。
3.統計學分析。采用Epidata3.1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7.0軟件行統計分析。計數數據用例數(百分比)列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探究影響因素;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 394例患者基本情況。394例患者中男162例,女232例,年齡60~85歲,平均70.28±9.07歲。詳見表1。
2.患者就醫(yī)意愿與行為調查結果。394例患者中僅35.03%表示“愿意”向下轉診,64.97%的患者表示“不愿意”。詳見表2。
表2 患者就醫(yī)意愿與行為調查結果
3.患者不愿意向下轉診的主觀原因。256例不愿意向下轉診患者主觀原因調查中,以不信任醫(yī)務人員技術、擔心病情反復為主,構成比分別為37.50%、30.86%。詳見表3。
表3 患者不愿意向下轉診的主觀原因
4.患者心理彈性及自我效能評分。394例患者CDRISC分值范圍19~83分,平均56.62±16.86分,中位數54分;SECD6分值范圍2.4~9.2分,平均6.04±1.89分,中位數5.9分。詳見表4。
表4 患者心理彈性及自我效能評分(分)
5.影響康復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向下轉診意愿的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顯示,慢性病數量≥3、無基層就診經歷、不知曉分級診療制度、不知曉差異性醫(yī)保報銷制度、對各級醫(yī)療單位功能認知差、CD-RISC得分<54分、SECD6分值<6.1分的患者“不愿意”向下轉診比例更高(p<0.05)。詳見表5。
表5 影響康復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向下轉診意愿的單因素分析[n(%)]
6.影響康復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向下轉診意愿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有影響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不知曉分級診療制度、對各級醫(yī)療單位功能認知差、CD-RISC得分<54分、SECD6分值<6.1分是患者不愿意向下轉診的獨立性影響因素(p<0.05)。詳見表6。
表6 影響康復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向下轉診意愿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6](下文簡稱《指導意見》)中強調“建立健全分級診療的保障機制”,要求“以基層為重點完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并提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分級診療模式。但由既往現狀調查研究可知[7-8],雖然分級診療制度推行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定問題,整體上并沒達到預期效果。本研究調查也發(fā)現,394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僅56.10%表示知曉國家正在推行分級診療制度,表明該類人群對分級診療制度知曉度仍不高,提示各級醫(yī)療單位或相關機構仍應加強分級診療制度宣傳。本研究中72.34%的患者有基層就診經歷,但主觀意愿上僅38.83%的患者愿意首選基層醫(yī)療單位就診,雖然本研究未就這一結果展開原因分析,但仍提示多數患者更傾向大醫(yī)院就診,群眾就醫(yī)意愿和行為仍有待科學引導。杜進林等[9]對深圳市居民調查發(fā)現,僅29.5%居民意愿首選社區(qū)康復服務中心或街道醫(yī)院就診,與本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
“雙向轉診”是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之一,但就現狀而言,仍存在“上轉容易下轉難”的傾向,如劉洋等[10]對大連市某三甲醫(yī)院300名老年患者調查顯示,55.0%的患者不愿意下轉到基層醫(yī)院治療。本研究調查顯示,64.97%的患者表示不愿意向下轉診,提示三甲醫(yī)院康復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向下轉診意愿偏低。進一步對不愿意向下轉診患者進行主觀原因調查,發(fā)現主要為患者不信任基層醫(yī)務人員技術、擔心病情反復。這一結果提示,一方面,基層醫(yī)院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及宣傳,提高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能力,以贏得患者信任,這有賴于政府加大基層醫(yī)療單位財政投入、基層通過相關制度改革(如薪酬制度、職稱評定等)留住人才、優(yōu)秀人才主動加入基層建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另一方面,綜合醫(yī)院應加強宣教,提高康復期慢性病患者對自身病情認知水平,讓患者通過規(guī)范用藥、改善自身生活習慣等方式控制病情,同時應保持良好心態(tài)、緩解焦慮情緒,避免盲目擔心病情進展或反復,而無實際行動。
本研究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不知曉分級診療制度、對各級醫(yī)療單位功能認知差、CD-RISC得分<54分、SECD6分值<6.1分是患者不愿意向下轉診的獨立性影響因素。逐條分析原因,患者熟悉分級診療制度的內涵及目的、了解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合理應用的意義是保障分級診療制度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患者在不知曉分級診療制度下,其就醫(yī)意愿和行為因缺乏科學引導,更容易受主觀因素影響,故更容易表現出不愿意向基層轉診的態(tài)度。這一現象提示,三甲醫(yī)院作為分級診療制度政策的參與者,應重視醫(yī)務人員及患者分級診療培訓或宣教,讓醫(yī)患雙方都能對分級診療制度有一定認知,結合相關政策和優(yōu)惠,鼓勵并引導患者接受向下轉診。早在《指導意見》中已明確各級醫(yī)療單位功能定位:如城市三級醫(yī)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癥、疑難雜癥的診療服務;二級醫(yī)院主要接收三級醫(yī)院轉診的危重癥穩(wěn)定期、急性病恢復期、術后恢復期病人;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負責為診斷明確、病情穩(wěn)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等提供診療服務?;颊咴诓恢獣愿骷夅t(yī)療單位功能定位情況下,可能誤認為大醫(yī)院優(yōu)質醫(yī)療資源更集中,自己只有在大醫(yī)院才能獲得更好診療,甚至存在“貴即是好”的思想誤區(qū),刻意追求高收費、高水平醫(yī)療服務,故不愿意向下轉診。這一結果提示,一方面應加強各級醫(yī)療單位服務功能定位的宣傳,糾正患者錯誤認知,改觀對基層醫(yī)院態(tài)度;另一方面,應重視基層醫(yī)院學科建設、醫(yī)療技術等綜合服務能力的提升,讓患者能感受到來自基層醫(yī)療單位的優(yōu)質服務,從內心接受向下轉診。心理彈性指個體面臨外界環(huán)境變化或應激源時的反應狀態(tài)或適應能力,既往報道指出,老年人心理彈性越高,意味著適應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越強,對患者良好的健康狀態(tài)有積極意義[11]。老年患者心理彈性越低,意味著出現環(huán)境改變或應激源時更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和心理壓力,適應能力下降,因此患者在面對向下轉診需要時,容易出現不配合情況。這一結果提示臨床,應重視康復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抗壓能力評估,必要時給予針對性干預,以提高患者轉診配合度。景翔等[12]報道指出,心理彈性是影響山東省農村老年住院患者向下轉診意愿的因素,支持本研究結果。慢性病自我效能指慢性病患者對自身健康及生活狀態(tài)的自信水平,其水平越高,往往意味著患者解決問題、疾病自我管理的信心及能力越強,對患者健康有積極意義[13]。相反,自我效能越差的慢性病患者,在面臨各種困難或問題時,自信心不足,缺乏主觀能動性,更容易出現負性情緒[14],因此向這類患者提出向下轉診時,其更容易持懷疑、不確定態(tài)度,既不相信自我管理能力,也不信賴基層醫(yī)療水平,故不愿配合轉診。這一結果提示臨床,應重視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認知及自我管理能力培養(yǎng),促進其養(yǎng)成健康行為習慣,從而提高患者自我效能,讓患者相信自己向下轉診后仍有信心和能力進行自我管理、并戰(zhàn)勝疾病。
綜上所述,某三甲醫(yī)院康復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向下轉診意愿偏低,其中患者對分級診療制度、各級醫(yī)療單位功能認知狀態(tài)以及自身心理彈性、自我效能水平是影響向下轉診的獨立性因素,臨床應重視相關因素評估,并及時進行相關指導或干預,以促進雙向轉診制度順利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