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源自于生活,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景,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經(jīng)驗中萌芽新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這個驅(qū)動力,再巧妙設計體驗活動,讓學生結合已學的物理知識,逐漸自主建構新知.課堂教學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的情景,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漸對新知加深認識,變被動“告知”型學習為主動“探究”型學習,實現(xiàn)將課堂主陣地還給學生,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物理學習素養(yǎng).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體驗;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8-0333(2022)08-0104-03
收稿日期:2021-12-15
作者簡介:岳敏瑜(1984.9-),女,江蘇省蘇州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研究.
物理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設新情景,不僅能大大加深學生的體驗感,也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身體驗,逐漸引起認知沖突,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1 背景介紹
新課程改革中提出: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將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
蘇科版九上第11章第一節(jié)《杠桿》的教學內(nèi)容包含了:認識杠桿及杠桿五要素和杠桿的平衡條件及其應. “力臂”概念該如何引入?杠桿的平衡條件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這些都是本節(jié)內(nèi)容的教學重難點.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巧設情境,設疑激趣,引起認知沖突,讓學生從知識萌芽狀態(tài)開始慢慢地生長發(fā)芽.探究活動由初步體驗后再進一步深入探究,巧妙鋪設臺階,一步一步接近本質(zhì).努力營造師生互動、平等交流的氛圍,在一個個情景鋪設中,促進學生積極體驗,從認識杠桿到杠桿平衡的探究,自主建構知識,最終順利突破難點.
2 教學過程實錄
片段一:認識杠桿
師:通過圖1的體驗活動,請大家來找一找,這些工具在使用時有哪些共同點?
生:都繞著一個固定點轉動,受到一個促使轉動的力和一個阻礙轉動的力.
師:工具本身有些什么特點呢?
生:有直的有彎的,都是硬的.
師:物理學中,把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稱為杠桿.
片段二:感知杠桿平衡狀態(tài)
按如圖2的體驗活動將一鉤碼固定在杠桿上,然后將一根橡皮筋套在杠桿上,通過拉橡皮筋的方式,使杠桿達到靜止或勻速轉動.
師:通過以上體驗物理上把靜止或勻速轉動稱為杠桿平衡狀態(tài).
片段三:力臂概念的構建
師:通過圖3的體驗活動,大家發(fā)現(xiàn)“施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和“力的方向”會影響杠桿平衡,老師今天帶來一個自制的圓盤,我們來借助它再次深入探究一下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響平衡.
師出示自制教具,將重物A固定在杠桿一端作為阻力,并保持阻力、阻力作用點位置不變,將重物B掛在支點另一側,移動重物B使杠桿平衡,描下此時拉力作用線的痕跡,如圖4所示.
師:我們用同樣的重物B,嘗試改變懸掛點,也就是改變“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是否能找到讓杠桿繼續(xù)保持平衡的懸掛點呢?
生:(疑惑,質(zhì)疑……)
師演示:改變重物B的懸掛點,使杠桿再次達到平衡.
師:同樣的力,改變了施力點,也就是改變了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但依然可以使杠桿平衡,可見影響杠桿平衡的那個“距離”不是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
師:看來,這“點到線的距離”對杠桿平衡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再嘗試改變這個距離,看杠桿是否能平衡.
(師演示將重物B掛在虛用線以外的地方,杠桿不能保持平衡.)
師:請同學再討論:圖3中力④和③,相同的作用點,方向變了,拉力大小也會變,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斜著拉的時候“支點到力作用線的距離”變了.
師:看來“支點到力作用線的距離”確實影響著杠桿的平衡.這個重要的“距離”在物理上我們稱作為“力臂”.
設計意圖:“力臂”概念的教學設計,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力臂”是本節(jié)內(nèi)容的的重難點,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建構“力臂”這一抽象概念,引導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初步感知力作用點不同,改變了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似乎這個“距離”影響著杠桿的平衡;為了進一步深入探究,教學中借助高中物理“力矩盤”的知識,巧妙改造,自己制作了毛坯“力矩盤”,用相同的鉤碼拉力矩盤,改變不同的施力點尋找相同的平衡,最后描出不同的力作用線的痕跡,發(fā)現(xiàn)這些雖然作用點不在同一點,但力作用線在同一直線,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重要“距離”并不是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作用線的距離,從而認識“力臂”概念.此過程將這個抽象的概念,讓學生在一個個情境中不斷生疑、思考、體驗中,最終達到順利構建.
對學生而言,一個新的概念是陌生的,需要給他們搭建一個個的階梯,從表象的感知,到猜想,到最后實驗體驗,通過實踐一步步深入到本質(zhì),相比“告知型”的教學,學生只是機械的“知道”,這樣體驗式的教學對概念的理解一定能讓學生印象更加深刻.”
片段四:實驗探究
(學生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師演示如圖5所示的質(zhì)量均勻的杠桿,放手后杠桿掉下)
師:老師手中的這根杠桿,放手后為什么不能保持平衡?
生:受杠桿自重的影響
師:如何盡量減小杠桿自重對平衡的影響?
生:調(diào)節(jié)杠桿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
師:實驗中我們用的杠桿,跟天平類似,兩端有平衡螺母,我們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圖6所示.
師:實驗中如何測量動力和阻力?
生:用鉤碼或者彈簧測力計來施力
師:如圖7所示,兩個杠桿靜止在如圖位置,是否達到平衡?為什么?
生:平衡,因為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
師:實驗時,哪種位置更便于我們測力臂?
生:水平位置實驗探究,設計實驗表格(如圖8所示),歸納結論.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 F2l2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現(xiàn)象到猜想,再回歸到實驗設計,最終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實驗結論.
片段五:視頻素材情境再體驗
例題:視頻中的鼎重2500N,掛在杠桿A點,如圖9所示,人在B點用豎直向下的力拉,已知OA=3m,OB=9m,不計杠桿自重,人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桿保持平衡?
師:請同學利用今天所學知識,思考:一個質(zhì)量為80千克的人能成功將鼎拉起來嗎?如果不能,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改進
設計意圖:利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揭秘視頻中“四兩撥千斤”的奧秘,首尾呼應.
【教學反思】本節(jié)課通過大量的親身體驗讓學生先了解身邊簡單機械的工作方式,逐漸總結出其中的共同特點,從而經(jīng)過老師的整合,得到杠桿的基本結構和定義.
“力臂”概念的引入和構建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力臂”比較抽象,學生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學生能從實驗初探中很直觀的看到施力點不同,對杠桿平衡有影響;進而繼續(xù)實驗,相同大小的力改變不同施力點,同樣實現(xiàn)相同的平衡,由此再認識到真正影響杠桿平衡的“距離”是支點到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力臂.學生通過多次實驗,從而找出“力臂”,將很抽象的概念比較直觀的找出來,印象深刻,也能比較清晰地區(qū)分“支點到力作用點”這個錯誤概念.
最后通過實驗探究,找尋杠桿平衡條件.在理解杠桿平衡條件的基礎上,進而能用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參考文獻:
[1] 賁可敬.初中物理自主學習“五引導”[J].課程教育研究,2012(26):183.
[2] 余偉.基于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實驗教學策略初探——以“物體的浮與沉”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0(17):125-12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