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強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民族師范附屬小學,甘肅天祝 733299)
作為基礎教育的重點學科之一,語文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學生在參與語文課程活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習基礎文化知識,還要鍛煉自身運用語文的能力,語言表達便是其中之一。教師應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正視教學阻礙,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優(yōu)化、豐富語文教學,采取科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內容單一、指導方法落后、學習氛圍嚴肅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嚴重阻礙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從教學內容方面來說,大多數(shù)教師在設計、組織教學活動時都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了教材上,忽視了延伸和利用教材之外的內容。但教材能夠為師生提供的語言學習信息是有限的,因此學生語言表達鍛煉的空間有限,阻礙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從指導方法方面來說,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影響,部分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依舊采取“灌輸式教學”等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影響學生構建自主思考和表達的空間,阻礙了學生在課堂上自由表達,限制了他們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從學習氛圍方面來說,小學生心性不成熟,過于嚴肅的學習氛圍無形中會增加其心理壓力,讓他們在課堂上不敢說話、不敢表達。縱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環(huán)境,一些教師盲目追求自身課堂上的權威地位,向學生提出過于嚴格的要求,甚至以嚴苛的語言評價學生學情,導致學習氛圍十分嚴肅,不僅影響學生學習的心態(tài),還影響了其語言表達行為,給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造成了極大阻礙。
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就要開發(fā)多樣資源、營造積極氛圍、革新教學方法。此外,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持續(xù)、合理的訓練支持,教師要細化實踐活動、豐富實踐類型,主動帶領學生練習語言表達,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
學校是落實教育工作的主要場所,然而家庭與社會同樣影響小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影響他們的個人發(fā)展,因此當代教育更強調家庭與學校聯(lián)合、關注社會生活與學校教學相融合。學校教學基本以教材為參考,教師要以開發(fā)多樣資源為目標,立足學校、家庭與社會在培養(yǎng)學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嘗試從教材、家庭、社會三個渠道挖掘教學資源。
1.活用教材。豐富的語文詞語儲備是小學生靈活表達并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的前提條件,無論在簡單對話還是建構書面語句的過程中,學生都需要運用自身積累的語文詞語。那么如何豐富語文詞語儲備?通過閱讀教材積累就是不二之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篩選過的,蘊含著大量優(yōu)美、有學習和應用價值的詞語。教師可以優(yōu)化指導學生閱讀,一邊組織他們讀文章,一邊引導他們將文章中出現(xiàn)的新詞語摘抄在積累本上。還可以適當延伸教材詞語,給學生講解同義詞、近義詞或反義詞,鼓勵學生理解、記憶和積累。學生詞語儲備由此得以豐富,在面對相似語境時他們能夠迅速調動思維、在大腦信息庫中準確提取詞語進行表達,為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還要關注教材生字來指導學生組詞,要求他們積累所組詞語,無形中豐富詞語儲備,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供助力。
2.聯(lián)合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語文教師的工作和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也是家長的責任,家庭生活中的很多材料和信息都能為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供支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聯(lián)合學生家庭培養(yǎng)其語言表達能力,從學生家庭中提取教學資源。首先,教師應深化與學生家長的聯(lián)系,向其說明利用家庭教學資源對發(fā)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獲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其次,與學生、家長共同開發(fā)教學資源。例如,給學生和家長布置“我家廚房一日游”的任務,提醒家長給孩子介紹廚房物品及其使用方法,要求學生課上給教師和其他同學介紹自家廚房,說說自己與家長交流時獲取的信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表達語言,由此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隨之實現(xiàn)教學培養(yǎng)目標。最后,為了強化家庭資源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教師可以協(xié)調學生家長利用家庭讀物等資源,組織家長與學生一同閱讀語文書籍,并邀請學生課上分享閱讀感悟。家庭持續(xù)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供支持,拓寬學生語言表達練習的空間,逐漸增加學生的詞語儲備,對發(fā)展其語言表達能力大有裨益。
3.走進社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來說,社會資源同樣是不容忽視的教學資源,受好奇心影響,小學生對社會生活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這為他們基于社會生活運用語文知識表達語言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教師可以開發(fā)社會資源讓語文教學走進社會,將語文知識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但縱觀當前實際,在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為目標開發(fā)小學語文教學資源時,多數(shù)教師都很少關注社會資源,限制了學生深度思考語文和表達語言。教師可以重點關注民族文化發(fā)展等主題社會新聞并將其帶入課堂,學生立足語文學習經驗與收獲,在教師指導下分析和評價社會新聞,大膽、踴躍表達自己有關語文的文化地位、傳承價值等想法,自然能夠進一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標。將社會視為第二課堂、帶領學生走進社會也是不錯的選擇。教師以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為前提帶其走出教室,組織他們觀察描述所見之事、所觀之景。在直觀觀察、真實體驗的基礎上表達想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小學生語言表達的基本能力,還能豐富其語文學習情感。
由于小學生面對教師和表達語言時會有緊張的情緒,因此經常在語文課堂上消極學習,如不主動與教師對話、不敢獨立表達等,制約了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而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要準確認識營造積極氛圍的作用,構建輕松、和諧、民主、互動的課堂模式能起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積極性的作用,是放松小學生語文學習心情的關鍵,也是推進語文教學工作、落實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必經之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輕松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避免使用過于專業(yè)的教學語言。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尊重學生,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為其提供指導。由此,師生關系更和諧,學生真正處于“以生為本”的環(huán)境中,與教師處于平等地位,其語言表達的主動性必然提高,能進一步落實教學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介入學生互動中,與他們展開簡單對話和交流。如圍繞教材課文內容向學生提問,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表揚其富有特點的語言表達。在引導學生進行交流的基礎上與學生交換想法,讓他們說說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促進師生、生生互動,學生能在每一次互動過程中從他人的表達方式上得到啟發(fā),從而調整自己的語言表達結構和方式,發(fā)展口語表達能力,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整體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這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教學要求,教師要想讓課程活動滿足這一要求,革新教學方法勢在必行,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與多媒體的意義由此凸顯。基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的支持下轉化教學方法、調整指導學生的方式。隨著教師轉變教學方法,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更多新鮮感,從而更積極地參與課程活動、自由表達,有效落實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索教研材料,如以“口語表達教學設計”為關鍵詞在互聯(lián)網上搜索觀看其他教師的公開課視頻或微課,學習其他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組織教學的方式,進而結合班級環(huán)境和學生實際適當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研材料與發(fā)展班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需要之間的一致性。如仿照互聯(lián)網微課資源,基于教材文章主題結合學生感興趣的拓展話題設計微課并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對微課內容、微課學習感受、微課話題理解的想法。自由表達越多,學生語言表達練習就越深刻,長此以往必然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效落實教學任務。教師還可以嘗試選擇更簡單的手段革新教學方法,如在講解寫景類課文時,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或視頻還原文章景色構建語文情境,以更加直觀、生動的形態(tài)呈現(xiàn)語文信息,激發(fā)學生描述情境的欲望,促進落實教學工作。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理應遵循這一要求,追求細化、綜合的實踐活動。
1.課本劇。表演欲旺盛和想象力豐富是小學生的共性,而表演與表達密不可分,要想提高表演的有效性,靈活、準確的語言表達必不可少。教師可以將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課本劇表演聯(lián)系在一起,選擇故事情節(jié)富有吸引力的教材文章,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設計課本劇,讓他們演繹教材文章的故事。學生先與同學分工合作設計課本劇,確認自己在課本劇中的角色,再分析并說出自己扮演的故事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教材原文的啟發(fā)下根據自己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的理解設計臺詞,再演繹設計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持續(xù)得到鍛煉,更有望在“量變”中達成“質變”,教學有效性隨之提高。
2.辯論賽。為了保證課堂紀律可控,大多數(shù)教師在設計語言表達課程活動時都習慣選擇較溫和的方式,以此促進學生平和的表達,但適當構建“激烈”的活動環(huán)境同樣能起到促進學生語言表達的作用。甚至激烈的對話還能提高小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促進他們更快速地思考和表達,同步提高他們的反應速度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設計辯論賽,基于教材文章的爭議之處或單元主題設計辯論話題,組織學生展開辯論。學生自主選擇辯論立場,搜集能夠佐證自己觀點的辯論材料建構發(fā)言稿,最終參與辯論,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實現(xiàn)了應用語文、基于語言特性進行表達,為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供了幫助。學生在辯論環(huán)節(jié)反駁同學的觀點能提高組織語言、闡述想法的速度,這也是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必經之路。
3.寫作文。小學語文教學一直以來都強調讀寫結合,而寫作是學生書面化表達語言的主要方式,極其考驗學生建構、運用書面文字的能力,是全面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過程。教師應強化組織學生寫作,鼓勵他們寫作文、展示作文。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學生的作文明顯缺乏邏輯性,直接限制了他們有效運用書面語言,影響了他們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應用提綱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寫作、建構、運用書面語言可以先指導他們列提綱。根據寫作主題列提綱、簡單表達、形成作文框架,再補充提綱內容、運用更有美感的語言、重視分析作文語言邏輯關系和準確性、飽滿度,學生不斷調整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追求“寫出更完美的作文”,由此實現(xiàn)自主強化語言表達,更好地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目標。寫作包括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讀后感、故事續(xù)寫等。單一的寫作主題或形式容易使小學生厭倦,降低他們語言表達的熱情。為了規(guī)避這個問題,教師要細化指導學生寫作,創(chuàng)新寫作類型、指導學生更多元地進行表達。
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時也要重視自信心、反思與調整。越高度自信的學生越愿意在語文課堂上參與互動、進行表達,因此更有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而相較于其他學生,具有良好反思和調整習慣的學生更能準確認識自身的不足,明確語言表達練習和強化學習的方向,進而在自我調整的過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因此,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為目標,教師還應加強表揚和鼓勵學生,及時落實教學評價,準確指出學生問題,在培養(yǎng)其語言自信的前提下指導他們調整表達習慣與思維。同時還要完善評價標準,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
綜上所述,教學內容單一、覆蓋不全面,指導方法落后、缺乏科學性等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阻礙學生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因素。教師要想實現(xiàn)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首先應解決現(xiàn)存問題,深化研究指向學生語言表達的科學教學方法,如開發(fā)多樣資源、細化實踐活動等。靈活挖掘、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實現(xiàn)高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