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軍
(甘肅省民勤縣教育局,甘肅民勤 733399)
勞動教育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中的核心內(nèi)容,通過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能夠改變學生對于勞動的根本態(tài)度、觀點、看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生活技能。在當前的中學勞動教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學校、教師設定的勞動教育目標與方案較為單一,無法取得理想化的勞動教育成效,只有把勞動教育和學科教育融合在一起,實現(xiàn)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才能夠為學生營造積極、融洽的勞動教育氛圍,展示出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激發(fā)學生參與勞動教育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全面拓展勞動教育空間,取得理想化的勞動教育成效。在中學教育工作中,語文課程、思政課程都是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課程,教師要善于在語文課程、思政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以此來實現(xiàn)勞動教育模式、內(nèi)容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賦予勞動教育新的使命,促使中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在中學語文、思政課中滲透新時代勞動教育,能夠幫助中學生樹立積極的勞動價值觀,促進中學生更好地發(fā)展、成長。勞動價值觀屬于勞動教育工作中的終極目標,中學生只有具備積極的勞動價值觀,才能夠形成正確的勞動行為、勞動態(tài)度,促使中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共同發(fā)展,將來成為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綜合型人才。然而如果只憑借勞動教育課程是無法使學生感知到勞動的光榮感和重要性的,只有在語文課程和思政課程中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才能夠實現(xiàn)勞動理論教育和勞動實踐教育的融合,鼓勵學生在集體勞動中成長、提升,增強中學生的勞模精神、奮斗精神,提升他們的勞動素質(zhì),使他們樹立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勞動最光榮的勞動價值觀。
在中學語文課程、思政課程中滲透新時代勞動教育,能夠培養(yǎng)中學生思政學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從中收獲更多的知識、技能,全面滲透、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基于新課改模式下,在中職語文、思政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公眾參與意識、法治意識、科學精神、政治認同意識等,改變以往知識灌輸?shù)慕逃J?,實現(xiàn)語文、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的融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勞動認同感,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人文精神,引導他們積極履行義務、行使權利,改變當前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對于中學生的消極影響,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思政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同時,在中學語文、思政課程中滲透新時代勞動教育,能夠對傳統(tǒng)教學形式、教學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實現(xiàn)三維教育目標的融合,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勞動潛力。
在中學語文課程、思政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能夠豐富語文課程、思政課程內(nèi)容,改變教師以往把教學視野局限在教材之中,而是要對現(xiàn)有語文課程內(nèi)容、思政課程內(nèi)容適當延伸,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和知識方向,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zhì)。同時,在語文課程、思政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理念,能夠給予學生更多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學生在實踐中匯總、歸納、復習知識,還能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挖掘更多的勞動教育素材、語文課程素材、思政課程素材,在“做中學”,從而樹立積極的勞動價值觀,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中學思政教育活動中,教師缺乏培育學生勞動價值觀的意識,認為語文課程、思政課程和勞動教育缺乏關聯(lián)性,雖然也會在語文課程、思政課程中滲透德育理念,但是沒有把勞動教育理念全面滲透在語文課程、思政課程之中,學生缺乏對于勞動行為的正確感悟、理解,無法激發(fā)中學生的勞動價值榮譽感、認同感。同時,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了在語文課程、思政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落實過程中,沒有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定融合教育方案,根本無法讓學生領會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的理念,學生不能受到勞動情感、思想的熏陶。
在中學語文、思政課程教材之中,涉及的有關勞動教育素材比較多,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教師缺乏挖掘勞動資源的意識,只是在語文實踐課、思政綜合實踐活動中來講解一些勞動教育理念、技能,根本無法實現(xiàn)語文課程、思政課程和勞動教育的融合。同時,在中學語文、思政課程中,包含了隱性勞動教育資源、顯性勞動教育資源,教師只是把關注點投放在顯性勞動教育資源之中,缺乏深入挖掘隱性勞動資源的意識,阻礙了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
在中學語文課程、思政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活動,依然局限于理論講解的教學形式之中,存在教學形式較為單一的問題,根本無法實現(xiàn)勞動教育和語文課程、思政課程的深度融合,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存在一定偏差。出現(xiàn)以上問題主要是因為教師依然把學生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只能夠機械記憶、學習知識,無法展示出勞動教育的目的性、針對性,不利于提升勞動教育效率、質(zhì)量。同時,通過實際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中學語文、思政課程中,有關勞動教育的素材知識較為分散,教師通常都是把這些勞動教育理論知識匯總在一起,讓學生去閱讀、思考,學生缺乏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的機會,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容易引發(fā)學生參與勞動教育活動的抵觸心理,根本無法展示出語文課程、思政課程的德育教育價值。
在中學語文、思政課程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感知勞動的價值、快樂,形成良好的勞動情感,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yǎng),展現(xiàn)出語文、思政課程中的德育價值、功能。中學語文、思政課程中的文字描述類的知識點比較多,教師要讓學生在賞析、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感知到勞動的珍貴、可貴,讓語言成為學生表情達意的工具,使學生在理解文章主題思想、主旨的情況下,從中感悟勞動情感,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勞動價值觀。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在案例分析中感悟勞動的意義、價值,在中學語文、思政教材中涉及的勞動案例比較多,這些都值得教師去挖掘,教師要給予每一位學生自主閱讀、剖析的機會,從中感知案例主人公的勞動情感,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意識到勞動的意義、價值,實現(xiàn)語文課程、思政課程和勞動教育的全面融合。同時,在中學語文、思政課活動中,教師要定期開展主題研討交流會,從中弘揚、感知勞動精神,把勞動理念、精神內(nèi)化為一種品格,促使學生積極弘揚、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使中學生的身心全面成長、發(fā)展。其次,在中學語文、思政課活動中,教師要在主題交流活動結束之后,組織學生開展寫作活動,學生在對比閱讀、自主寫作中樹立積極的勞動價值觀,真正走入勞動生活,實現(xiàn)勞動教育的知行合一,讓學生正確理解勞動理念、勞動精神,拓展語文課程、思政課程知識面。
在中學語文、思政課程活動中,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拓展勞動教育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激發(fā)中學生的夢想精神、團結精神、奮斗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勞動精神,教師要具備較強的責任意識,能夠把勞動教育和語文課程、思政課程內(nèi)容融合在一起,學會敏銳挖掘教材知識,實現(xiàn)勞動知識的串聯(lián)、歸納,基于哲學、文化、經(jīng)濟、政治層面構建完整的勞動教育知識體系,讓光榮勞動觀念融入學生的內(nèi)心之中。首先,教師要在語文、思政課程活動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通過網(wǎng)絡平臺搜集一些和課程知識相關的勞動案例、勞動素材,實現(xiàn)勞動教育和語文教育、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這樣既能夠豐富學生的課程知識面,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自主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能夠為開展語文、思政學習活動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在語文、思政課程活動中,教師要以教材作為基礎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把理論知識用社團活動和主題活動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既能夠增強語文、課程教育的趣味性,還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讓他們進一步感知到學習的快樂,培育自身良好的勞動情感。
在中學語文、思政課程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推進勞動教育的一體化發(fā)展,圍繞中學教育目標,積極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目標、勞動教育方案、勞動教育活動,把語文課程、思政課程、勞動教育全面融合在一起,讓勞動教育始終貫穿于中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活動中,實現(xiàn)教育內(nèi)容、教育目標的一體化發(fā)展。首先,教師要注重教育內(nèi)容的一體化發(fā)展,統(tǒng)籌中學勞動教育的一體化規(guī)劃、建設,完善勞動教育機制,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情感、勞動習慣,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檢驗、踐行勞動價值觀。其次,教師要注重教育目標的一體化發(fā)展,因為培育中學生勞動價值觀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教師要圍繞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學習水平,科學設定語文、思政、勞動教育目標,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文、思政知識和技能,還需要把勞動品質(zhì)、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心理、勞動態(tài)度、勞動觀念融入語文、思政教育目標之中,真正引導學生以勞動為尚、以勞動為美、以勞動為榮,全面拓展勞動教育、實踐空間,實現(xiàn)智育和勞動教育的融合。最后,教師要注重教育形式的一體化發(fā)展,在語文、思政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改變以往理論傳遞、灌輸?shù)慕逃问?,而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來理解、探究語文與思政知識,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積極聯(lián)想,培育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形成勤勞學習的習慣,這也是一種勞動教育情感的滲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除此之外,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教學中,學校、教師要優(yōu)化勞動教育的課程設計,圍繞勞動教育項目介紹、學情分析、目標設定、實施過程、后期評價來展開綜合設計,體現(xiàn)學校的辦學特色,把實踐作為導向,引導學生去學習、去實踐、去探究,實現(xiàn)理論教育和勞動教育的融合。
在中學語文、思政課程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優(yōu)化語文、思政課程教學評價內(nèi)容與形式,改變以往只評價學生課堂學習表現(xiàn)、學習成績的現(xiàn)狀,在語文、思政教學評價中融入勞動教育內(nèi)容與標準,展示出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潛移默化培育學生良好的勞動情感,促使學生綜合發(fā)展、成長。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說過:勞動屬于財富的源泉,同時也是幸福的源泉。首先,在中學語文、思政課程活動中,教師也要讓學生明白只有辛勤勞動才能夠真正收獲成果,教師要在課程教學評價中融入勞動價值觀、勞動情感、勞動技能等內(nèi)容,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夠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擁有熱愛勞動的情感。其次,在中學語文、思政課程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全面展示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語文、思政課程評價中,要圍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實際生活來展開評價,關注學生的社會參與度、言語表達能力、勞動觀念、勞動意識等,使學生對自己有全面、正確的認知,從而能夠不斷提高自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懂得勞動光榮成就信念、夢想,在未來的生活中可以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綜上所述,在中學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注重在語文課程和思政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理念,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勞動情感,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展現(xiàn)出語文課程和思政課程的德育功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能夠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促使德智體美勞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