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江毅敏,周小燕,雷 蓉,柳 彌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1,健康管理中心研究室2,四川 南充 637000)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2 型糖尿?。╰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正在逐年上升。雖然T2DM 的病理生理機制是多因素的,但持續(xù)高血糖狀態(tài)、慢性炎癥和胰島素抵抗是其關鍵促成因素[1,2]。近年來,因外周血標本的易獲取性,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計數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細胞/單核細胞計數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以及單核細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monocyte-to-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MHR)成為新的潛在炎癥反應標志物,它們與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密切相關[3,4],但與不同糖代謝狀態(tài)的研究報道較少?;诖耍狙芯恐饕接懡】刁w檢人群中不同空腹血糖狀態(tài)與外周血中NLR、LMR、PLR、MHR 的關系,以期為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防治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10 月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健康體檢的體檢人群5754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574 例,女2180 例;年齡19~90 歲,平均年齡(47.24±11.87)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6.10~40.03 kg/m2,平均BMI(24.70±5.55)kg/m2。納入標準:年齡≥18 歲,資料項目完整。排除標準:低血糖[非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xiàn)PG)<2.8 mmol/L,糖尿病患者FPG≤3.9 mmol/L 或同時出現(xiàn)低血糖癥狀]、認知功能障礙、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急性感染和創(chuàng)傷、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和甲狀腺相關疾病者;近3 個月服用過抗生素和類固醇激素等藥物者;惡性腫瘤者及妊娠婦女。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人口學資料收集 收集研究對象的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并計算BMI;采用歐姆龍臂式醫(yī)用電子血壓計測量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DBP);采用清華同方人體成分分析儀測量腰臀比(waist hip rate,WHR)。
1.2.2 臨床生化指標檢測 所有研究對象均過夜空腹8~12 h,于次日早晨8∶00 左右采集肘靜脈血送我院檢驗科,測定血細胞分析、FPG、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血脂譜[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VLDL-C)]、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aspartic acid amino transferase,AST)、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腎功能[尿素(urea,Ur)、肌酐(creatinine,Cr)、腎小球濾過率估算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尿酸(uric acid,UA)],計算NLR、LMR、PLR、MHR。參照《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5]將研究對象按FPG 水平分為正常空腹血糖組(NG 組,F(xiàn)PG<6.1 mmol/L)、空腹血糖受損組(IFG 組,6.1 mmol/L≤FPG<7.0 mmol/L)和高空腹血糖組(HFG 組,F(xiàn)PG≥7.0 mmol/L)。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空腹血糖受損的因素。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一般資料及臨床生化指標比較 5754 例研究對象中檢出正常空腹血糖5242 例,占91.10%;空腹血糖受損198 例,占3.44%;高空腹血糖314 例,占5.46%。三組間性別、年齡、BMI、WHR、SBP、DBP、HbA1c、AST、ALT、Ur、eGFR、UA、TG、TC、HDL-C、VLDL-C、NLR、LMR、PLR、MHR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間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Cr、LDL-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一般資料及臨床生化指標比較[,M(P25,P75)]
表1 三組一般資料及臨床生化指標比較[,M(P25,P75)]
注:與NG 組比較,aP<0.05;與IFG 組比較,bP<0.05
表1(續(xù))
2.2 影響空腹血糖受損的因素分析 以FPG 是否高于6.1 mmol/L 為因變量(FPG<6.1 mmol/L 為0,F(xiàn)PG≥6.1 mmol/L 為1),以性別、年齡、BMI、WHR、SBP、DBP、HbA1c、AST、ALT、Ur、eGFR、UA、TG、TC、HDL-C、VLDL-C、NLR、LMR、PLR、MHR 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SBP、HbA1c、LMR、PLR、MHR、TC、HDL-C 均為空腹血糖受損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空腹血糖受損的因素
糖尿病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主要的公共衛(wèi)生負擔[6]。2019 年,國際糖尿病聯(lián)合會估計,20~79 歲的人群中有4.63 億人患有糖尿病,預計到2045 年將增加到7.0 億,而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居于世界首位[7]。FPG、隨機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后2 h 血糖是糖尿病診斷的主要依據[5],而對于健康體檢人群來說,F(xiàn)PG 是目前糖尿病篩查最普及的指標[8]。本研究通過FPG 指標檢出空腹血糖受損198 例,占3.44%,與既往研究結果幾乎一致[9],但高空腹血糖的檢出率低于其他研究[5],約為5.46%,這可能與本研究只納入體檢人群有關,漏檢了門診及住院患者。
目前,國內外研究明確了炎癥是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而NLR、LMR、PLR 及MHR 因具有重復性好、簡單易得等優(yōu)勢,可通過白細胞亞組計數、血小板及HDL-C 水平間的關系來反映機體細胞和血管的炎性反應狀態(tài)[10-12],已成為近年來研究外周血新型炎癥反應指標的熱點。大量文獻報道[13-15],糖尿病性心臟疾病患者NLR、PLR 及MHR 較高,能夠作為預測糖尿病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指標。NLR 和LMR 也與糖尿病腎病的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可用于輔助評估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腎功能情況[3]。此外,NLR 水平與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和老年人群抑郁癥狀患病風險也存在關聯(lián)[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間NLR、LMR、PLR、MHR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LMR、PLR、MHR 均為空腹血糖受損的危險因素(P<0.05),提示炎癥在糖尿病發(fā)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體內持續(xù)高血糖狀態(tài)能夠激活白細胞亞組成分、血小板的活化和巨噬細胞的粘附作用,從而引起氧化應激、亞硝化應激、炎癥通路激活和內皮功能障礙等,誘發(fā)微血管并發(fā)癥和大血管疾病,是T2DM 發(fā)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8]。但本研究回歸分析結果顯示NLR 不是空腹血糖受損的獨立危險因素,考慮可能與研究對象已使用降糖、抗生素等藥物以及本研究樣本量不足有關,導致了研究對象的血糖對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影響有偏差。
高血壓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fā)癥或伴發(fā)病之一,T2DM 患者通常伴有血脂異常[19]。參照2017 年ACC/AHA 高血壓指南發(fā)現(xiàn)貴陽市城區(qū)40~79 歲不同糖代謝狀態(tài)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明顯增加,也與超重或肥胖和血脂紊亂有關[20]。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不同空 腹血糖狀態(tài)下年齡、BMI、WHR、SBP、DBP、HbA1c、TG、TC、HDL-C、VLDL-C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SBP、HbA1c、TC、HDL-C 均為空腹血糖受損的危險因素(P<0.05)。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三組間AST、ALT、Ur、eGFR 和UA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高血糖狀態(tài)下,機體存在潛在的多器官并發(fā)癥相互作用[21]。
綜上所述,不同空腹血糖狀態(tài)與外周血中LMR、PLR、MHR 相關,同時SBP、HbA1c、TC、HDL-C也是影響空腹血糖受損的危險因素。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因知識文化和經濟背景的差異,收集的體檢人群數據可能存在選擇偏倚;因體檢場地和時間的限制,本研究中只分析了FPG 水平,而餐后血糖未納入研究。故下一步需要開展大規(guī)模、多中心和病例對照的研究,以期通過高血糖狀態(tài)的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干預及治療,達到延緩和減少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