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帥
關鍵詞:小屏;新聞直播;語言問題;提升路徑
小屏新聞直播是指新聞機構專門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端,特別是手機端推送的新聞直播,從受眾的觀看方式上來說又分為橫屏和豎屏兩種。第49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wǎng)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分別達9.75億和9.34億,通過手機獲取新聞已經(jīng)成為我國網(wǎng)民最主要的新聞獲取方式。小屏新聞直播中的主持人語言既包含有聲語言,也包含表情、動作、服飾等副語言,是大屏新聞直播的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其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屬性和用戶的觀看習慣決定著小屏新聞直播中主持人的語言特點,而主持人的語言能力也影響著小屏新聞直播的傳播效果。
小屏新聞直播中主持人的語言特點
口語化
小屏新聞直播的口語化表現(xiàn)在主持人的語言多用短句子,氣息自然,音量、語氣、語態(tài)更貼近于日常交流。傳播載體和接收特點決定著小屏新聞直播口語化的特點。主持人要特別注重觀眾在收看小屏新聞直播時的收看距離,根據(jù)距離來進行相應的語言運用和投送。主持人的語言投送距離一主持人到采制設備的距離+播放設備到受眾的距離。在物質條件還不發(fā)達的時代,大家是通過村里、廠里或是單位的大喇叭來收聽新聞直播的,為了傳輸內容清楚,目的傳達明確,主持人的氣息需要非常足,音量偏大,音調偏高,音色偏硬。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視逐漸成為了家庭的標配,現(xiàn)如今一個家庭里有幾臺電視機早已經(jīng)不是什么稀奇事,主持人在進行新聞直播的音量、音色、語氣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更入耳也更走心。在小屏直播當中,觀眾一般是一個人盯著屏幕,精力比較集中,收聽音頻的距離比以往要縮短不少,如果用傳統(tǒng)大屏電視新聞直播的語言來進行投送顯然是不合適的。另一方面,在大屏新聞直播中,主持人往往需要把內容填充得滿一些,如果10秒鐘不說話那么就會給電視觀眾“冷場”的感覺。但是在小屏新聞直播當中,在保證導向的前提下主持人可以用到更多貼近于生活的語言交流,甚至是廣泛使用網(wǎng)絡語言,所有這些口語化的語言運用方法可以讓觀眾理解起來更加方便。
親切感
小屏新聞直播既是大眾傳播也是人際傳播,主持人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tài)更豐富一些,副語言表達也要更自然一些。在傳統(tǒng)大屏新聞直播當中,主持人的語言需要“兩頭打折”,比如再高興的時候也要收著一些,再痛苦的時候也要忍著一些,要把握好尺度。這是由其大眾傳播的屬性和播音主持語言莊重性特點共同決定的。但是在小屏新聞直播當中,主持人的情緒抒發(fā)可以更全面一些,例如在合適的情況下可以哈哈大笑,平等交流,大大方方融入觀眾的生活。
個性化
小屏新聞直播當中主持人語言的個性化是指在直播語言當中,主持人更加突出自己的個性特點、特長和專業(yè)背景。例如杭州著名汽車消費維權節(jié)目主持人于虎在移動客戶端的小屏直播當中,經(jīng)常對接聽電話的客服人員說:“你就和主管說,杭州交通廣播的那個光頭強又來電話了?!敝鞒秩私栌脛赢嬓蜗髞肀扔髯约?,很容易讓網(wǎng)友記住其外貌和語言特點,提升節(jié)目的影響力,更好地為聽眾、觀眾服務和維權。浙江之聲的著名主持人方雨也經(jīng)常在小屏直播中稱自己為“小廚方雨”,將綜合新聞評論比作是“烹飪”,娓娓道來、細致入微的語言風格深受聽眾和觀眾的喜愛。
趣味性
在某些小屏直播題材當中,主持人可以適當運用語言來讓整個直播變得有趣、有意思,從而調動觀眾觀看和互動的積極性。例如在2020年浙江衛(wèi)視融媒體新聞行動《大山里的浙江人》中,其中一個小屏新聞直播點位設在四川九寨溝一綿陽高速隧洞爆破掘進現(xiàn)場?,F(xiàn)場巖石材質以“絹云母千枚巖”為主,極其松軟,易風化,主持人將直播名稱定為《豆腐山上打隧洞》,既形象生動,也更好地展現(xiàn)了浙江工程師們敢為人先的精神。在浙江錢江頻道的一場助農小屏直播當中,主持人先是說“中國楊梅看浙江,浙江楊梅看仙居,仙居楊梅看西爐”,遞進的方法生動地和網(wǎng)友分享了直播點所在位置。隨后主持人在品嘗了一個楊梅之后又問采楊梅的大姐,“你這一筐都給我嘗嘗行嗎?”“行!”隨后兩個人都暢快地笑了起來。幽默的問話讓細雨中的采摘不那么單調,也讓網(wǎng)友們看到了采收大姐被汗水浸濕時的幸福笑容,讓直播更生動有趣。
互動性
在小屏新聞直播當中,主持人應該積極和受眾通過評論區(qū)文字留言、語音留言進行互動,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更多地讓觀眾參與到小屏直播當中,是小屏新聞直播社交屬性的展現(xiàn)。這讓受眾的聲音得到了放大,照顧到了個體情緒,分享了個體的心聲,有利于更好地解決個體遇到的問題。例如浙江交通之聲的多檔新聞節(jié)目的同步小屏直播當中,主持人將受眾的留言播讀給大家進行分享,讓有代表性或是個性化的受眾聲音得以展現(xiàn),讓普通觀眾、聽眾也能夠“上節(jié)目”,拓展了小屏直播與受眾的交流范圍,獲得了很好的互動效果。
就小屏新聞直播中主持人的語言的特點來說,其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有機統(tǒng)一的一種整體。比如說,主持人語言的口語化、個性化有助于趣味性的產(chǎn)生,而主持人口語化和趣味性語言的運用有助于親切感的表達,而個性化、親切感、趣味性的表達又共同使得直播中主持人語言口語化的特點更加明顯。
小屏直播中主持人語言存在的問題
大屏思維固化
眼下在媒體融合的進程當中,不少進行小屏新聞直播的主持人還沒有徹底擺脫大屏直播的固化思維。一方面,有些主持人從直播語言的結構設計上還沒有擺脫線性思維。以往大屏直播中很多觀眾已經(jīng)形成了收看習慣,熟悉“開頭、中間、末尾、結束”的單向推進。但是小屏直播不同,大部分的觀眾不是守在手機前面等待節(jié)目開始并且全程觀看的,不少觀眾是在中間某個時間點位點擊進來的,并不知道先前直播的內容,這就需要主持人在直播過程中每隔幾分鐘就要照顧下剛剛進來的觀眾,播報直播主題和目前進程,適當分享一下剛才直播的要點和下面的看點。
大屏思維固化的另一個表現(xiàn)就是主持人用語言駕馭畫面思維的固化。在大屏直播當中因為收看載體——電視或是電腦屏幕相對較大,主持人在語言運用的細節(jié)捕捉上不用離鏡頭太近,但是小屏直播完全不同,主持人應該盡可能地將直播中的細節(jié)展示給觀眾。例如大屏直播當中展現(xiàn)掰開來的杏肉,即使自己不動,主持人也可以請攝影師用長焦給一個杏肉的特寫鏡頭,但是在小屏新聞直播當中,手機拍攝往往需要主持人把杏肉盡可能貼近鏡頭,只有這樣做才能將杏肉的質感、細節(jié)呈現(xiàn)得更好。
語言狀態(tài)不佳
貼近性本來就是新聞語言的特點之一,而在小屏新聞直播當中,這種貼近性應該被進一步放大,傳統(tǒng)大屏播報語言狀態(tài)不適合在小屏直播當中運用。然而在現(xiàn)階段的小屏直播當中,有些主持人無法擺脫直播間、演播室的狀態(tài),過于追求字正腔圓,導致聲音效果不佳。例如在新聞現(xiàn)場,該下田不下田、該擼袖子不擼袖子、該伸手幫忙不伸手幫忙,“公主氣”“少爺氣”太重,這樣的副語言不僅會使參與新聞直播的采訪對象不舒服,也會使受眾感到距離感。
缺乏與觀眾的互動
互動性是小屏直播區(qū)別于傳統(tǒng)大屏直播的最主要的特點。在整個小屏新聞直播過程當中,主持人應該始終樹立“帶著一個觀眾在直播”,或者是“為一個觀眾直播”的意識。然而不少主持人卻在語言運用上忽略了這一點,有些主持人在直播當中忽視了觀眾留言。另一方面,有些主持人在新聞現(xiàn)場沒有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個方面將真實的感受傳遞給觀眾,沒有做到替觀眾感知,和觀眾一起發(fā)現(xiàn)。
節(jié)目把控力有待提高
在現(xiàn)階段的小屏直播當中,有些年輕主持人不能夠很好地把控節(jié)目,要么是嗯、啊、呢等語氣詞使用過多;要么是在提問采訪對象的時候詞窮,不能很好地在開放性問題和閉合性問題當中來回切換;要么是準備不充分,在語言運用的時候不能形成“掌控全場”的感覺,讓嘉賓和采訪對象反倒更像主持人;要么就是不注重總結學習,直播中該打斷不打斷,該提煉不提煉,該總結不總結,讓被采訪對象牽著鼻子走,不能全面展現(xiàn)計劃直播內容,這些都是缺乏駕馭感的體現(xiàn)。輕則會流失受眾,重則會喪失直播或者頻道、平臺的公信力。
導向意識有待提高
正確引導輿論,是現(xiàn)代報刊、廣播電視的最主要的任務。在融媒體時代,小屏新聞直播也是一樣,主持人也要堅持職業(yè)準則,不能有半點馬虎,一個細微的引導行為可能會引發(fā)網(wǎng)民情緒和網(wǎng)絡輿情指向的巨大反轉。眼下部分小屏直播當中部分主持人導向意識不高,片面追求點擊率和轉發(fā)率,傳播效果不好。有些主持人雖然具備一定的導向意識,但是在語言運用方面還不夠成熟,也容易出現(xiàn)導向問題。例如穿著服裝的顏色方面,在進行嚴肅新聞題材直播的時候穿著顏色過于艷麗、款式過于前衛(wèi)的服飾;在重大慶典活動、慶祝活動的直播當中穿著顏色過于肅穆的服飾;政策意識不強,穿著有爭議品牌圖案、文字的服飾進行新聞直播;在搶險救援的現(xiàn)場不注意自己的表情管理等等。
小屏新聞直播中主持人語言能力提升路徑
加強全媒體基本素養(yǎng)提升
同大屏新聞直播一樣,主持這個崗位上的人必須別具一格、技高一籌。雖然技術的發(fā)展讓新聞直播設備器材的門檻降低了,但是語言運用的專業(yè)比拼和競爭激烈程度卻加強了,專業(yè)主持人必須要有責任和擔當,努力成為業(yè)界的標準和典范。主持人在素養(yǎng)提升中可以借鑒點擊率和轉發(fā)量高的直播節(jié)目,但是不能被點擊率和轉發(fā)量牽著鼻子走。一方面要加強基本功的練習,積極主動進行崗位再學習,做好普通話的推廣者;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利用各種機會、渠道拓展知識面,發(fā)揮好黨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另一方面,小屏新聞直播的主持人必須融入直播團隊,不但能夠擔任主持人,而且能夠勝任策劃、撰稿、拍攝、剪輯、后期、制片等崗位。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做好團隊協(xié)作與配合,激發(fā)自身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
開設日常自媒體賬號
經(jīng)常進行小屏新聞直播的主持人應該勇于開設日常自媒體賬號,利用短視頻平臺找到觀眾,同時也可以讓觀眾更好地找到自己。用盡可能少的文字、以最容易理解的表達向讀者傳播自己的觀點。分享直播幕后故事,積極回復觀眾、網(wǎng)友留言信息,解答他們的疑問,適時發(fā)布直播預告,增強個人品牌、欄目品牌的知名度及與觀眾的黏合度。在自媒體語言運用的實踐中游刃有余地使用語言箭頭指向,引導受眾跟著主講人使用的箭頭去主動尋找信息點,由被動地聽信息轉為主動地去看信息。以日常自媒體的更新來提升語言駕馭能力,以小屏新聞直播來檢驗語言運用的提升。
扎根一線基層
小屏新聞直播的主持人要想在語言能力方面有提升,必須不怕吃苦、不怕受累,邁開步子沉到基層。在實踐中體察受眾疾苦,在采訪中學習典型人物,在生活中品味冷暖人生,在過程中學習他人優(yōu)秀作品,時刻不忘自己黨和人民宣傳員的職責。例如2022年,浙江助力共同富裕大型新聞行動,浙江廣電集團百名記者主播走進浙江山區(qū)26縣,開展100場農家小院話共富直播活動,更好展現(xiàn)“共同富?!钡木駥嵸|和時代內涵。在杭州臨平,主持人和龍蝦養(yǎng)殖帶頭人一起釣龍蝦,共話其從普通養(yǎng)殖戶到農創(chuàng)客的轉變。在麗水青田,主持人挽起褲腿踩進稻田插秧、捉魚,赴一場“千年稻魚之約”。在金華巖頭村,主持人和當?shù)卮迕褚黄鹱鲛r家手工藝產(chǎn)品,品味村里的宋韻,展傳統(tǒng)非遺,引八方游客。
眼下,媒體融合正在向更深層次發(fā)展,同媒體技術一樣,主持人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永遠在路上,沒有終點。無論技術怎樣升級,小屏新聞直播主持人在語言表達方面要做到準確、鮮明、生動展現(xiàn)時代風貌,充滿人文關懷,發(fā)揮好融媒體融入群眾之中、展現(xiàn)時代風采的作用,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助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時代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