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栩鳳 劉毅青
摘要:章學誠的“六經(jīng)皆史”說,批評家歷來多有闡述,但章學誠以辭章學勾連文史,建構理論體系,卻未被學者充分注意。葛兆光“史皆文也”將章學誠的文史觀和西方后現(xiàn)代史學相聯(lián)系,窄化“文”之概念,并忽視了中西史觀的差異。張少康從表現(xiàn)形式的角度注意到“六經(jīng)皆史”與“六經(jīng)皆文”可以相通,此洞見已經(jīng)趨向于關注辭章,但未做出充分表述。在兩位學者的理論成果之上,本文從辭章學切入,將“六經(jīng)皆史”說放在以語言為本位的文學傳統(tǒng)中進行探討,揭橥辭章之學對章學誠史學觀的影響,進而闡發(fā)章學誠以辭章為橋梁,破除文史壁壘,通過“文—道”關系實現(xiàn)“以史明道”。
關鍵詞:辭章學 章學誠 六經(jīng)皆史 六經(jīng)皆文
章學誠《文史通義》首篇開宗明義:“六經(jīng)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jīng)皆先王之政典也?!盵1]“六經(jīng)皆史”是《文史通義》的一個核心命題,也是把握章學誠學術思想的關鍵。對該命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學界對“六經(jīng)皆史”說的詮釋,集中于探討“史”之概念和經(jīng)史關系。[2] 關于文史之匯通,則著眼于辨析范疇,認為文史相輔,史涵蓋文,“六經(jīng)皆史”是將經(jīng)、史之學視為一類而以“史”統(tǒng)之。[3] 這樣的做法重在《文史通義》細部的分析,忽視了文論家的思維脈絡。章學誠《文史通義》關涉的內(nèi)容超過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歷史”,他論史,更談文,本文認為章學誠匯通文史的文章寫作觀建立在辭章學傳統(tǒng)之上,辭章學思想是闡釋“六經(jīng)皆史”的核心要義。
一、“史皆文也”再思考
葛兆光以中西比較的視野提出“史皆文也”,他所謂的“文”是指純文學,歷史與文學是兩個并列的概念。他指出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說瓦解了經(jīng)學的至尊地位,可以與后現(xiàn)代史學的轉向一并歸于“史皆文也”,并以此討論歷史的真實與虛構的問題,認為歷史的權威性建立在“真實”之上。[4]“史皆文也”的洞見為解讀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說提供新的理論視角,但就章學誠的文史觀而言,葛兆光先生的見解并不恰當。筆者認為,以“史皆文也”把握“六經(jīng)皆史”說,需要先闡明兩個問題:一是“文”之內(nèi)涵,章學誠的文指向廣義的文章,史學是文章學的一部分;二是“史”之內(nèi)涵,章學誠所謂的史,并不是現(xiàn)代西方所謂的歷史。此外,中西史學關切之重心不同,中西對待歷史之真實性亦有差異,相較于史事的是否真實,中國史學更在意史法,即如何寫史的辭章之法。
(一)“文”之概念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jīng)、史、子、集的分類體系形成。經(jīng)學、文學、史學分立,《文史通義》論史也論文,章學誠的文學理論不是純文學理論,而是廣義的文章學理論,與語言藝術相關的寫作活動都被納入其中?!段氖吠x·易教下》言:“物相雜而為之文,事得比而有其類。知事物名義之雜出而比處也,非文不足以達之,非類不足以通之。六藝之文,可以一言盡也。夫象歟,興歟,例歟,官歟,風馬牛之不相及也,其辭可謂文矣,其理則不過曰通于類也。故學者之要,貴乎知類。”[5] 可以看到,章學誠的文學觀深受《周易》影響,且重視文章的源流和類分,史學屬于廣義的文,章學誠是從文章學的角度闡發(fā)有關史學的洞見。
傳統(tǒng)學問從義理、考據(jù)、辭章三方面下工夫,義理和考據(jù)屬于文章的內(nèi)容,辭章指文章的語言藝術形式。秦漢以后,“文”指文人著述的文字之美,因此文章、辭章可以統(tǒng)稱為文,辭章學與文章學密切聯(lián)系,中國文學的本質就是辭章之學。辭章之學伴隨著文學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是關于有效表達話語信息的語言藝術,從這方面講,辭章學就是文章藝術學。章學誠提出“子史衰而文集之體盛,著作衰而辭章之學興”[6] 的觀點,認為后世的文章體裁大多可溯源至以辭章之學為重的《詩經(jīng)》,除去解經(jīng)、傳記和論辯文章,其余都可屬于辭章文學,由此可知,章學誠的文學觀極重辭章,這是他論文論史的關竅?!皠幼饔形?,言語有章”,但凡言說、著述,都要有章法,對于史學家而言,在考據(jù)上,一字之增損會使記載有作偽的嫌疑,如果文字混淆,義理也會混淆,因此,考據(jù)和義理本質上與考究文辭密切相關,三者中,辭章最重要。
(二)中西方歷史觀差異
中西史學是在不同民族文化孕育下生成的兩個系統(tǒng)。西語中historiography(史學)一詞源于希臘文historia,意為探究和考察,指對過去事件的專門研究。由西方視角出發(fā)的史學把人類對過去發(fā)生興趣而記錄已發(fā)生的事稱為歷史觀念,認為人類史學起源于此,而東方文化缺少歷史的意識,他們以現(xiàn)代性的視角考察中國史學,指出“中國史學的發(fā)展,永遠沒有突破通往真歷史的最后障礙——希望窺探往事的真相,永遠沒有發(fā)展批評史學,永遠沒有意思視歷史為客觀的了解?!盵7] 而后現(xiàn)代歷史學則把歷史看作一種敘述,“歷史”降格為“敘述”,歷史等同于文本,歷史成為當代史的代名詞,思想成為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認為當歷史學家對“過去”發(fā)生興趣,“過去”才是歷史的,此時歷史的真實性被瓦解。西方世界后現(xiàn)代歷史學的轉向不能與“六經(jīng)皆史”混為一談。對中國史學家而言,記載歷史不僅關乎史實,更應考慮史義和史法,了解歷史的意義和寫史的方法。中國人希望從過去的生活史實中獲得經(jīng)世明道的經(jīng)驗,史學是關于如何生的學問,史家治史的最高理想便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歷史本身復雜,講清楚是非評判不是容易的事,“中國人理想中的寫史,不僅要說明歷史如何變,更要分析著年代、事跡、人物而客觀地苦心孤詣地來寫?!盵8] 一方面,史家的記錄不能無中生有,必然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另一方面,史家不嚴格追求記載之事的真實性,史家之文還包括史官對史事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它只提醒記錄者應該秉筆直書其所見,在書寫活動中‘直筆’。這種直筆,并非還原于歷史事件的‘真相’。”[9] 記錄者要考慮一事是否寫和如何寫的問題,此選擇和斟酌在書寫時體現(xiàn)為遣詞用字,因此中國史學的重點在于如何寫歷史。
綜上分析,以“史皆文也”闡釋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說,必須注意到中國文化中“文”之內(nèi)涵的豐富性,并且要厘清中西方史學系統(tǒng)的差異。在明確了這兩個前提后再進一步考察“史皆文也”,可知辭章之學是該觀點獲得闡釋合理性的關鍵。
二、回到辭章:“六經(jīng)皆史”即“六經(jīng)皆文”
從重辭章之學的文學傳統(tǒng)考察史學,文史間的壁壘便被打破,“六經(jīng)皆史”可以用“六經(jīng)皆文”闡釋。張少康早已指出思考路徑:“‘六經(jīng)皆史’是從內(nèi)容上說的,但從表現(xiàn)形式方面說,則‘六經(jīng)皆文也’?!盵10] 張少康并未過多論證此觀點,“六經(jīng)皆史”與“六經(jīng)皆文”的聯(lián)系也并不限于表現(xiàn)形式這一點。筆者以為,從“史皆文也”到“六經(jīng)皆史”即“六經(jīng)皆文”,對“六經(jīng)皆史”的闡釋已經(jīng)逐漸趨近于關注辭章之學,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從文史起源、文章類型、語言形式三個層面分析章學誠如何以辭章打通文史關系。
文與史的起源相通?!渡现齑笏抉R論文》言:“蓋六藝之教,通于后世有三:《春秋》流為史學,官禮諸記流為諸子論議,《詩教》流為辭章辭命;其他《樂》亡而入于《詩》《禮》,《書》亡而入于《春秋》,《易》學亦入官禮,而諸子家言,源委自可考也?!盵11] 對于此論述,一方面闡明經(jīng)學在后世的流變,另一方面也說明史學和文學同質。順著章學誠的思路,《詩》衍生出辭章之學,即后世的詩歌,《春秋》衍生出古文和史,章學誠又稱《春秋》為“比事屬詞之教”[12],也就是說《春秋》在本質上也是辭章之學,史家之文和文士之文在文類分化后區(qū)別開來,依然帶有辭章學的特質。
史本身就是文章寫作的類型之一。章學誠在討論文法時,把序論辭命之文、敘事之文都考慮在內(nèi),分析敘事之文多談及史家之文,由此可知,史是與詩文并列的文類之一。在所有文章體裁中,發(fā)端于史學的敘事之文最難,優(yōu)秀的史家之文就是文學的典范。章學誠在《論課蒙學文法》中闡述敘事之文法,也是寫史的方法。因為所寫的事件已定,不可更改,敘事者難以翻空出奇,這導致后人在閱讀這類文章時,鮮少在意為文者的匠心。但是對為文者而言,為文不可能不用心,因此,盡管歷史難寫,章學誠還是為撰寫史家之文指明了一條路,“敘事之文,題目即在文辭之內(nèi),題散而文以整之”,對史學家而言,他無法改變既定的人和事,此時文辭是史學家能夠有所作為的一切,文辭的重要性也就突顯出來。
論詩和論史雖有不同,但不超出內(nèi)容與語言形式的范圍,從這一層面考察各類文章,章學誠認為詩話與經(jīng)部、史部、子部相通。事實和文辭是書寫歷史的兩大因素,讀史者要從史書了解歷史,因此看重內(nèi)容,但對史學家而言,還需琢磨如何寫,這就關涉到文辭。辭有工拙之分,史家之文在記事記言上尤工文辭,這里的文辭和文士之文不同,它不講求語言的個體表現(xiàn),雖有雕琢,但不能喧賓奪主,所以章學誠講史學家的鍛造文辭,“既經(jīng)裁取,則貴陶熔變化,人第見誦其辭者之渾然一也,而不知化而裁者,中有調劑,而人不知也?!盵13] 具體記事記言時,要依據(jù)事與人斟酌用詞,“史文千變?nèi)f化,豈止如四書命題之數(shù),而記言記事,必欲適如其言其事而不可增損,恐左、馬復生,不能生憾也?!盵14] 章學誠闡述記事記言之法,核心要義是“得其意”,包括對事件的情感態(tài)度的流露和推論說話人的用詞。由此可見,章學誠是在思考如何寫歷史。鑒于《文史通義》對歷史寫作活動的思考,龔鵬程把章學誠的學術思想稱為文史學,他認為要想把握章學誠的思路,需要認識到他所欲建構的是文學的史學或歷史的文學理論體系,“在一個以文字文學為核心的文化中,史學終必以歷史書寫活動之討論為重點,而歷史書寫亦終不能脫離文學性?!盵15]
三、辭章學視域下的以史明道
章學誠提倡以史明道,不滿前人輕視史學,稱:“史家之書,非徒紀事,亦以明道也”[16],以辭章學把握以史明道,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尊崇六經(jīng),史書記載禮樂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六經(jīng)記錄著先王典章制度,起到明道的作用,為后世示范了寫史的修辭條例,所以史書通過學習經(jīng)典,可以向形而上的道靠攏。二是文史既已打通,史學家可以經(jīng)由文道關系獲得史通向道的經(jīng)驗。
以“六經(jīng)皆文”把握“六經(jīng)皆史”,可以發(fā)現(xiàn)“史”具有“文”之特性,寫文的經(jīng)驗來自寫史,文學中關于修辭條例的討論,大多來自經(jīng)學,這使經(jīng)和史在平行發(fā)展中互相影響?!白詣③囊越?,文學所說之體例、條例、凡例、格、法、式,皆由經(jīng)學中衍來;論章法句法、題旨字法,也由‘書法’的討論發(fā)展起來。”[17]《春秋》產(chǎn)生了許多史官記事的書法,如削刪史實的要義就集中體現(xiàn)在《春秋》,《答客問上》言:“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洞呵铩分x,昭乎比削。”[18]《春秋》以比事屬辭闡明史事,或詳或略,或輕或重,以此推求史義。經(jīng)學書法的實質就是借助一定的文辭方法傳達歷史事件的性質和意義。章學誠以經(jīng)學論史學,把史學視為先王政典,因此在文質關系上,史家之文的辭采不能傷質?!皞蝸y真而文勝質,史學不亡而亡矣?!盵19] 文本于質,一切文字的呈現(xiàn)都要以其蘊含的意義為根本。章學誠指出:“夫六藝為文字之權輿,《論語》為圣言之薈萃,創(chuàng)新述故,未嘗有所雍心;蓋取足以明道而立教,而圣作明述,未嘗分居立言之功也。故曰,古人之言,所以為公也,未嘗矜其文辭而私據(jù)為己有也?!盵20] 在他看來,歷史有公共之用,出于傳述歷史的職責,因襲傳統(tǒng),述而不作是史學家最好的選擇。但傳述和因襲不同于復制,史學家的文辭抹不去記錄者的影子,在言語表述上依然會有廓舊創(chuàng)新之處,而史學的性質又決定了歷史書寫并非私人寫作,史學家文辭的個體性不能脫離歷史。
由于辭章勾連文與史,章學誠的史學觀來自文學觀,史與道的關系可以從文與道的關系上得到闡明。史學家以“心裁別識”的主體意識統(tǒng)領語言文字從個體學識通向天道。章學誠在《文史通義·說林》雜述其治學主張,“道,公也。學,私也。君子學以致其道,將盡人以達于天也。人者何?聰明才力,分于形氣之私者也。天者何?中正平直,本于自然之公者也?!闭聦W誠所說的“道”要實現(xiàn)持世糾偏,經(jīng)世致用,“中正平直”既是天道的特質,也是史家需秉持的精神。如何以文辭實現(xiàn)道之公?章學誠提出要以承載文辭的宗旨見識為旨歸,他連用七處比喻來講文辭與志識的關系。所謂“志識”,章學誠解釋為能夠用來維持世道的東西,學問、文辭、考據(jù)等用來構成著述的因素都不具備“持世”的能力,因此“文辭,猶三軍也;志識,其將帥也”,必須由志識統(tǒng)帥文辭,使文章通達道。《孟子·離婁下》言:“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淞x則丘竊取之矣?!盵21] 孟子把《春秋》分為事、文、義三部分。道顯現(xiàn)在史家之文中就是史義。“事”則承認事實,“文”則恪守“書法”,史官根據(jù)“書法”所記的內(nèi)容與事實之所以有差異,根本原因是出于“義”,即史學對人的垂訓作用,這是經(jīng)學確立的傳統(tǒng),也是史學的傳統(tǒng)。章學誠認可事、文、義三分,“以夫子‘義則竊取’之旨觀之,固將綱紀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繩墨之所不可得而拘,類例之所不可得而泥,而后微茫杪忽之際,有以獨斷于一心。及其書之成也,自然可以參天地而質鬼神,契前修而俟后圣,此家學之所以可貴也?!笔芳彝ㄟ^削刪史實來顯示史義,最終實現(xiàn)闡明大道的宗旨,由《春秋》垂范的史學賦予文字“天地為爐,萬物為銅,陰陽為碳,造化為工”[22] 之意,以道為旨歸。
四、結語
中國文化以“文”為核心,作為最高級的藝術樣式,文學始終以文字為治,以語言為本位,文章的文類性質和作家的思維類型都呈現(xiàn)于文辭。從辭章學的角度闡釋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說,是向文字傳統(tǒng)的回歸。通過探索史學語言,章學誠打破了文與史之間的隔閡,歷史的傳述本質上由史學家基于史實的文辭活動來完成,文辭就是史學家的全部用心,以此理解重新審視《文史通義》,這是一部探討記史的辭章之法的鴻篇巨著。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南昌大學人文學院)
注釋:
[1] 章學誠:《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倉修良編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1頁。
[2] 劉?。骸墩聦W誠“六經(jīng)皆史”說的本源與意蘊》,《歷史研究》,2007年,第4期。
[3] 薛璞喆、俞鋼:《章學誠“文”“史”匯通明義學術觀念之新探》,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4] 葛兆光:《從“六經(jīng)皆史”到“史皆文也”:作為思想史研究資源的后現(xiàn)代歷史學》,《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136頁。
[5] 同[1],第16頁。
[6] 同[1],第46頁。
[7]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7頁。
[8] 錢穆:《中國史學發(fā)微》,長沙:岳麓書社,2020年版,第37頁。
[9]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中國社會的肌理與文化法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頁。
[10]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81—382頁。
[11] 同[1],第769頁。
[12] 同[1],第694頁。
[13] 同[1],第405頁。
[14] 同[1],第406頁。
[15] 同[9],第170頁。
[16] 同[1],第986頁
[17] 龔鵬程:《六經(jīng)皆文——經(jīng)學史/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版,第20頁。
[18] 同[1],第252頁。
[19] 同[1],第20頁。
[20] 同[1],第201頁。
[21] 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208頁。
[22] 同[1],第4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