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蓉,裴秀娥,王婧予
1.阿拉善盟中心醫(yī)院信息科,內蒙古阿拉善盟 750306;2.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人民醫(yī)院信息統(tǒng)計科,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000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導致的一類傳染病,目前病毒性肝炎有5種類型;乙型肝炎屬常見病毒性肝炎類型,簡稱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1-2]。HBV全球范圍內均有感染者,但不同區(qū)域感染率差異較大[3-4],因此,分區(qū)域了解乙肝流行現狀及流行感染因素對乙肝區(qū)域防控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在2016—2020年以自然年為單位,每年在市內隨機抽取樣本對人群進行乙肝流行現狀及趨勢分析,同時對市內乙肝流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旨在明確市內乙肝流行現狀、趨勢及影響因素,精準篩選乙肝流行的高危人群及危險因素,為市區(qū)乙肝防控方案的制訂提供更多依據?,F報道如下。
采用隨機抽樣法每年在市內東、西、南、北、中每個片區(qū)隨機抽取1個街道,每個街道隨機抽取10個小區(qū)或居委會,每個小區(qū)或居委會隨機抽取50戶家庭(如戶數不夠可在相鄰小區(qū)或居委會補齊),調查對象為家庭全部成員。本研究所有受試者家庭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排除認知、溝通、理解、心理障礙者及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本研究共納入7 443名受試者,男3 905名,女3 538名;年齡2個月~84歲,平均(41.21±23.39)歲;受教育年限0~23年,平均(16.18±19.44)歲;漢族6 597名,其他民族846名;乙肝疫苗接種6 086名,未接種乙肝疫苗1 357名。
1.2.1 采樣 所有受試者均采肘靜脈血5 mL,采用ELISA檢測乙肝病毒抗原及抗體,包括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抗Hbe、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抗HBs、抗HBc,操作及注意事項嚴格遵守試劑盒說明書。本研究乙肝定義為乙肝病毒HBsAg陽性,即感染了乙肝病毒。
1.2.2 調查方法 采用本院自制《受試者基本情況調查量表》從年齡、性別、疾病史、家族疾病、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進行調查。所有調查人員均經統(tǒng)一培訓上崗,以戶為單位進行一對一調查,問卷需當面完成;問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為100.00%。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經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從2016—2020年,隨時間推移受訪市區(qū)HBsAg、HBeAg陽性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說明區(qū)域內乙肝防控措施積極有效,但乙肝總體水平仍相對較高,需進一步控制;同時抗HBs、抗Hbe及抗HBc陽性率顯著升高,說明近年來區(qū)域內乙肝疫苗接種工作推廣較好,見表1。
表1 受試者乙肝血清標志物檢測結果[n(%)]
按照是否感染HBV將所有受試者分為乙肝組(497例)和非乙肝組(6 946例),經單因素分析發(fā)現,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職業(yè)、是否有乙肝家族史、是否有乙肝患者接觸史、是否接種乙肝疫苗、是否有侵入性治療史等均會影響乙肝的發(fā)生(P<0.05),見表2。
表2 影響乙肝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以各類因素作為自變量,以是否發(fā)生乙肝作為因變量,對乙肝發(fā)生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15~40歲、受教育程度低、職業(yè)為餐飲工作、有乙肝家族史、有乙肝患者接觸史為乙肝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0.05),接種乙肝疫苗為乙肝發(fā)生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乙肝發(fā)生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乙肝主要傳播途徑為母嬰、性接觸、血液等,臨床癥狀主要有乏力、食欲下降、腹部不適等,部分患者還會長期處于無癥狀染狀態(tài);隨著疾病進展可能發(fā)展為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甚至威脅生命[5-7]。因此,積極預防對降低群體乙肝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屬于乙肝發(fā)病率相對較高的國家之一[8],如何做好乙肝防控對提升整個國家人民健康水平及幸福指數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本市2016—2020年乙肝流行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本市2016—2020年乙肝防控效果明顯,感染率呈現下降趨勢,而抗體陽性率呈現上升趨勢;說明近年來在政府正確的方針、政策指導下乙肝防控工作已步入正軌,且正在發(fā)揮積極作用;后續(xù)工作中應積極推行之前乙肝防控政策并依據本次研究結果對政策進行補充。
本研究對乙肝發(fā)生的影響因素進行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年齡15~40歲、受教育程度低、職業(yè)為餐飲工作者/工人/無業(yè)/其他、有乙肝家族史、有乙肝患者接觸史為乙肝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0.05),接種乙肝疫苗為乙肝發(fā)生的保護因素(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①男性存在抽煙、喝酒等行為的概率大,對機體有傷害,因此,增加各類疾病的發(fā)生風險;②男性外出聚會、就餐的概率較大,也增加了HBV接觸風險[9-10]。15~40歲人群的社交活動相對較多,接觸人群、環(huán)境相對較為復雜,增加了HBV接觸風險[11-12]。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對疾病的危害、傳播途徑等了解較少,因此,疫苗接種及平時防護均不到位,更容易發(fā)生HBV感染;有乙肝家族史及和有乙肝患者接觸史的人群由于與HBV接觸的風險更大,因此更容易被感染[13-15];所以,平時生活中應推廣施行分餐制,相互夾菜也應用公勺公筷。接種乙肝疫苗是防止乙肝感染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保護因素[16]。因此,后續(xù)工作中應繼續(xù)積極推行計劃內疫苗的接種工作,做好宣傳,務必做到人人接種,同時應對人群進行宣傳,對于接種后無抗體或抗體呈現弱陽性的人群應積極督促其進行補種或接種加強針,提高人群整體免疫率[17-19]。
綜上所述,2016—2020年本市乙肝感染率及乙肝抗體陽性率均有下降,說明本市乙肝防控措施積極有效;但15~40歲人群乙肝感染率仍相對較高,不利于人群整體健康,因此后續(xù)應針對乙肝感染高危因素及保護因素采取必要的宣傳和干預措施,做好乙肝的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