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韓大江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四川 成都 610014)
牙齒殘冠是由于齲壞等原因?qū)е碌难拦诖蟛糠秩笔Ф纬傻?,牙冠基本缺失時,僅剩下牙根會形成殘根,當患者牙齒僅剩下殘根殘冠時,牙齒的髓腔、根管將完全暴露于外部環(huán)境中,細菌會通過根管到達根尖,在根尖周圍引發(fā)炎癥,使得牙齒成為病灶牙,損害口腔健康。牙齦切除術即牙齦成形術,多應用于治療口腔纖維性增生性疾病,通過切除增生肥大的牙齦組織,重建牙齦外形,恢復齦溝正常生理功能,但牙齦切除術對于殘根殘冠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改善效果不明顯,且美觀度欠佳[1]。牙冠延長術可降低齦緣位置,暴露健康牙齒結構,加長牙冠,利于牙齒的修復,且保障修復體的穩(wěn)定性,更有利于修復體牙周圍健康[2]。而術后進行護理干預更能促進患者口腔健康的恢復,綜合口腔護理由專業(yè)的護理人員實施,不僅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護理,同時采取個性化護理措施,可提高患者對修復效果的滿意度[3]?;诖?,本研究旨在探究牙冠延長術聯(lián)合綜合口腔護理對殘根殘冠患者恢復情況及齦溝出血指數(shù)(SBI)、牙周袋深度(PD)、菌斑指數(shù)(PLI)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0例殘根殘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39~66歲,平均(50.96±5.87)歲;疾病類型:牙周病20例,齲齒15例,其他10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36~67歲,平均(50.94±5.90)歲;疾病類型:牙周病19例,齲齒17例,其他9例。診斷標準:符合《臨床綜合牙科學》[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具備手術指征者;經(jīng)X線片檢查確診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口腔炎癥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手術不耐受者;精神障礙者等。本研究已經(jīng)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與護理方法
1.2.1 手術方法術前均予以兩組患者口腔潔治、刮治及完善根管治療,及時控制牙齦菌斑和炎癥。對照組患者進行牙齦切除術?;颊呔致椤⑾竞?,依據(jù)牙周探針測量定位,使用手術刀于牙齦緣內(nèi)作切口,清除覆蓋斷面的牙齦組織,待斷面完全暴露后,進行止血并上牙周塞制劑,術后1周去除。試驗組患者進行牙冠延長術?;颊呔致?、消毒后,探明牙斷端位置及范圍,依據(jù)鄰牙和同名牙齦緣,評估齦緣所需根向復位程度和手術去骨量,采用翻瓣術和骨切除術,結合需切除牙齦的多少設計切口,將多余牙槽骨去除后,需將牙體斷緣與牙槽嵴頂之間的距離保持在3~4 mm,并需保證牙根面的平整,對齦瓣進行復位縫合,保證斷端與齦緣平齊或在齦上1 mm,將牙體斷端充分暴露后進行止血。術后均給予兩組患者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觀察72 h,并于出院后隨訪6個月。
1.2.2 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均于圍術期間進行綜合口腔護理。①護理人員經(jīng)系統(tǒng)、專業(yè)的技術訓練和口腔知識培訓后方可進行護理。②依據(jù)每位患者自身具體情況,給予不同方法的口腔清潔,確保制定的方案符合每位患者。③術后叮囑患者或家屬注意感染、腫脹、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告知其術后若出現(xiàn)疼痛、瘀斑屬于正?,F(xiàn)象,及時消除患者消極心理。④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飲食,避免食用過硬食物。⑤常與患者溝通,排解其負面情緒,深入了解患者心理變化情況。⑥指導患者正確的咀嚼方法,用兩側去咀嚼,并督促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口腔衛(wèi)生習慣。
1.3 觀察指標①修復效果。參照《臨床綜合牙科學》[4]中的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修復效果,治愈:牙齦健康,與鄰牙齦緣無明顯區(qū)別,無牙周袋和無松動,修復體穩(wěn)固,冠緣位于齦下0.5 mm,且切口恢復良好;欠佳:牙齦顏色趨于正常,牙槽骨輕微吸收,X線片顯示牙尖無異常,修復體無松動,冠緣基本平齦;失?。貉例l紅腫或退縮,X線片顯示牙槽骨明顯吸收,修復體松動,冠緣暴露,且切口愈合不佳??傆行?(治愈+欠佳)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咀嚼功能。比較術前與術后6個月咬合力、咀嚼效率。通過咬合力測定儀測定咬合力,測量點選取下頜第一磨牙,連續(xù)檢測10次咬合力,取平均值;通過稱重法測量并計算咀嚼效率,患者咀嚼2 g的花生,左右邊均咀嚼20次,收集咀嚼物,使用蒸餾水混合后采用200目篩子進行過濾,對未過濾的殘渣物進行稱重測量,咀嚼效率=(咀嚼前質(zhì)量 - 殘渣質(zhì)量) /咀嚼前質(zhì)量×100%。③牙周指數(shù)。比較術前與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牙周指數(shù)(SBI、PD、PLI)水平。其中PD采用探針檢測,對頰、舌側的近中、中央及遠中6個位點進行精確測量,重復測量3次后取平均值,分值為1~3分,分數(shù)越低表明患者牙周指數(shù)恢復越好。PLI、SBI評分標準均為0~5分,PLI評分中,0分表示牙齒表面無菌斑的出現(xiàn);1分表示有斑點狀菌斑發(fā)于牙齒頸部的齦緣處;2分表示有寬度<1 mm的帶狀菌斑連續(xù)分布于牙齒頸部;3分表示有寬度>1 mm,有<1/3牙齒面積的菌斑分布于牙齒頸部;4分表示有覆蓋牙齒面積占牙面的1/3以上,但 < 牙面2/3的菌斑分布于牙齒頸部;5分表示有覆蓋牙齒面積占整個牙面的2/3及以上的菌斑分布于牙齒頸部。SBI評分中,0分表示患者牙齦外觀健康且經(jīng)輕探后未見出血;1分表示患者牙齦無顏色變化、無水腫且經(jīng)輕探后未見出血;2分表示牙齦有輕度炎癥出現(xiàn)且顏色改變,經(jīng)輕探后發(fā)生出血但無水腫;3分表示患者牙齦出現(xiàn)中度炎癥,牙齦顏色改變并且出現(xiàn)輕度水腫;4分表示患者牙齦出現(xiàn)重度炎癥且經(jīng)輕探后有出血的發(fā)生;5分表示患者牙齦顏色改變,出現(xiàn)明顯水腫且經(jīng)輕探后有出血,偶爾出現(xiàn)潰瘍。評分越低表示患者治療效果越好[5]。④修復效果滿意度。比較術前與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語言功能、固定功能、美觀功能評分,參照自擬恢復情況量表,每項總分均為1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對修復效果滿意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修復效果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修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比較[例(%)]
2.2 咀嚼功能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咬合力、咀嚼效率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咬合力(Ibs) 咀嚼效率(%)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45 83.33±8.06 116.16±12.04*55.78±6.02 76.73±5.29*試驗組 45 83.38±7.99 148.01±11.73*54.67±6.66 90.30±8.54*t值 0.030 12.711 0.829 9.06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牙周指數(shù)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SBI、PD、PLI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牙周指數(shù)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牙周指數(shù)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SBI:齦溝出血指數(shù);PD:牙周袋深度;PLI:菌斑指數(shù)。
SBI(分) PD(mm) PLI(分)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45 2.54±0.39 0.96±0.08* 2.66±0.24 1.53±0.24* 2.49±0.54 0.49±0.12*試驗組 45 2.56±0.33 0.70±0.04* 2.65±0.26 1.26±0.21* 2.51±0.50 0.30±0.11*t值 0.263 19.500 0.190 5.679 0.182 7.83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2.4 修復效果滿意度與術前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語言功能、固定功能、美觀功能評分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滿意度評分比較(?±s, 分)
表4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滿意度評分比較(?±s, 分)
注:與術前比,*P<0.05。
語言功能 固定功能 美觀功能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對照組 45 1.22±0.32 7.06±2.08* 1.43±0.11 7.15±1.79* 1.51±0.21 6.97±0.77*試驗組 45 1.31±0.26 9.01±0.57* 1.45±0.13 8.53±0.83* 1.49±0.18 8.55±1.36*t值 1.464 6.065 0.788 4.692 0.485 6.78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牙冠由于各種原因?qū)е麓蟛糠秩睋p形成殘冠,當殘冠繼續(xù)發(fā)展,牙冠全部缺失,僅剩牙根就成為殘根,若殘根、殘冠不能及時接受治療,會有感染的風險存在,長期在細菌的作用下,牙髓會逐漸發(fā)生壞死,發(fā)生液化變性。牙齦切除術通過切除病變牙齦軟組織,修整牙齦形態(tài),具有簡便、快速暴露殘根斷面的優(yōu)勢,但其未考慮牙周組織生物學寬度,術后牙齦組織會出現(xiàn)復發(fā)性增生和炎癥等問題[6]。
牙冠延長術再手術治療后,可降低齦緣位置,除去相應的牙槽骨,充分暴露牙齒健康狀況,在牙槽嵴頂和齦溝底間創(chuàng)造生物學寬度,提供充足的固有牙體組織,建立良好的骨與軟組織之間的關系,從而滿足修復需求;其還可確保上皮及結締組織附著,維持牙周組織穩(wěn)定,使牙冠能在牙頸部形成牙本質(zhì)肩領效應,降低根折程度,同時固位能力增強,加強全冠固位,進而改善患者咀嚼功能[7-8]。聯(lián)合綜合口腔護理,可由專業(yè)的護理人員提供更標準的護理措施,保證患者口腔衛(wèi)生,注重對患處進行清潔,提高滿意度,促進病情恢復[9]。本研究結果中,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修復總有效率、咬合力和咀嚼效率及語言功能、固定功能、美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牙冠延長術聯(lián)合綜合口腔護理能提高殘根殘冠患者咀嚼功能,改善恢復情況,且可提高患者對修復效果的滿意度。
SBI可分為5級,代表出血程度,級數(shù)越高提示出血越嚴重;PD代表牙周袋底到齒齦邊緣的距離,其水平越高,提示牙周袋殘留組織和腐敗產(chǎn)物越多,不利于病情恢復;PLI代表菌斑數(shù)量,其水平越高提示牙菌斑越多,病情惡化[10]。牙冠延長術是以牙周組織生物學寬度原理為基礎建立的手術方法,通過齦切除和骨整形,重建在齦溝底和牙槽嵴頂間的牙周組織生物學寬度距離;同時使修復后冠邊緣位置不侵犯生物學寬度,進而改善牙周指數(shù)[11]。術后需依據(jù)患者自身情況對其制定并實施護理措施,定時給予其不同頻率、力度的口腔清潔,并囑患者勿食用過硬的食物,指導其養(yǎng)成正確的咀嚼習慣[12]。本研究結果中,術后6個月試驗組患者SBI、PD、PLI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牙冠延長術聯(lián)合綜合口腔護理能改善殘根殘冠患者牙周指數(shù),促進病情恢復。
綜上,牙冠延長術聯(lián)合綜合口腔護理能改善殘根殘冠患者牙周指數(shù)和恢復情況,改善咀嚼功能,提高患者對修復效果的滿意度,促進病情恢復,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