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偉
美國項目學習權威研究機構巴克教育研究所對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做出了如下界定:PBL 是一種系統(tǒng)的學習組織形式,學生通過完成事先精心設計的項目和一連串任務,在復雜、真實和充滿問題的學習情境中持續(xù)探索和學習,這也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guī)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美國語言學家斯托勒(Stoller)將項目學習與語言學習融合在一起,提出了一種語言項目學習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在語言項目學習的不同階段為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而必須發(fā)揮的主導作用。[1]
在當前英語教學中,不免存在情境化、教學內容碎片化、教學方式單一,以及學習目標更多聚焦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方面等問題,難以促進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同步提升與融合發(fā)展,在發(fā)揮外語學科全人教育功能上缺乏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以學習方式的變革和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為保障,把“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yōu)椤昂诵乃仞B(yǎng)為本”的教學。本文嘗試將項目學習引入中學英語教學中,期待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實效,落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確保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fā)展。
本文所涉及的項目學習以語言項目學習為主,是項目學習在語言教學領域的延伸與拓展,是將外語語言學習和內容學習相融合的一種學習方式,其特點在于學生需要使用目標語言去完成項目任務,形成的最終成果以目標語言呈現和展示,語言教師需要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明確的語言指導。
項目學習設計實施主要聚焦項目實施流程中如何通過學習方式的變化落實“整體外語教育”理念,在項目準備、設計、實施和評價展示的全過程中實現“整體輸入”“整體互動”和“整體輸出”,即“從語篇的主題出發(fā),從問題出發(fā),合作探究,關注生成,引發(fā)‘整體互動’,完成基于輸入的輸出(如聽說結合、視聽說結合、聽寫結合、讀說結合、讀寫結合、聽讀說結合、聽讀寫結合)?!盵2]在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同時拓展思維方式、樹立價值觀念和提升精神面貌,最終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研究運用設計思維的EDIPT 模型設計出項目實 施“4P 模 型”,即Planning-Preparing-Producing-Presenting(項目規(guī)劃—項目準備—項目實施—項目展示及評價),成為項目學習的實施流程(見圖1)。
圖1 項目學習的實施流程
項目規(guī)劃環(huán)節(jié)。在每單元學習之初,教師根據本單元主題與學生討論后確定項目主題,在入項活動中師生共同制定本項目的評價標準和實施要求、確定項目成果形式、進行小組建設(包括組內計劃表和項目完成進度路線圖)等。例如,學習英語人教版九年級教材“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這一關于“節(jié)日慶典”單元,筆者設計的項目就是“創(chuàng)意節(jié)日主播”:學生小組合作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節(jié)日的背景、意義、時間和慶祝活動等,項目成果可以是幻燈片、微視頻解說、英文海報制作、英語短劇創(chuàng)作、網頁制作等多種形式。采用“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基于理解的學習設計以終為始進行項目學習的規(guī)劃,即引導學生思考:為完成本項目成果,必須了解哪些內容信息、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基礎,掌握哪些方法策略等,由此引導學生聚焦于本單元語言、內容和能力等目標,同時更好地激發(fā)內驅和學習興趣。這樣,為了完成最后的項目成果,學生就會帶著明確的目標和任務去學習本單元的語言內容和結構,去建構項目所需的程序性知識以及方法技能,在此基礎上順利進入項目準備階段。
項目準備階段。學生要為項目完成做好語言準備和內容準備。語言準備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以本單元課程內容學習為載體,在之前語言積累的基礎上學習本項目所需語言內容、語言結構和表達方式的過程。例如,為完成前文中“創(chuàng)意節(jié)日主播”項目,學生在本單元整體學習中習得描寫節(jié)日的語篇結構、行文邏輯,以及節(jié)日慶典主題的相關語言表達形式、重點詞匯、句型結構等,從而為完成項目作品的實施奠定語言基礎?;陧椖康恼Z言學習是以語言輸出為驅動的語言輸入,而充分的語言輸入和內化是后續(xù)的項目實施和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中語言輸出的前提,因此,在本階段,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支持,即以課堂為主渠道幫助學生真正內化相關的語言知識和結構。內容準備指學生按照本小組的項目設計方案,分工合作從互聯網、書籍、報紙、雜志等媒介收集、整合與項目主題相關的內容信息,以及運用調查訪談等方法采集數據資料以及其他資源等,以完成項目成果的內容支持。
項目實施階段。學生要對所收集的信息、數據等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和編輯,完成項目作品。例如,為完成上述“創(chuàng)意節(jié)日主播”的項目制作,學生要將自己創(chuàng)造的節(jié)日相關信息,如節(jié)日背景、活動、意義等,用相應的詞匯和語言結構正確表達,并按照清晰的邏輯關系和合理的布局以自主選擇的演示文稿、視頻、海報、調查報告等形式制作成展示作品,必要時配以生動、豐富的支撐材料;其后,學生要為最終項目成果的匯報、展示進行演練。在這一階段,教師依然要根據學生需求提供相應的語言支持。語言支持主要在課外,對于學生在編輯信息和演練過程中遇到的語言表達障礙和語法錯誤等,教師借助QQ、微信等社交工具在網上與學生進行交流,或者在課間或放學后進行面對面指導和幫助。
項目展示評價與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以多種形式展示、匯報項目成果,進行交流分享。筆者將英語項目學習展示形式分為三大類約20余種不同成果,包括寫作類成果(影評、博客、英語短劇腳本、活動指南、主題小冊子、旅游手冊、剪貼簿、調查報告等)、展示型成果(新聞報道、演講、訪談、辯論、英語戲劇、英文圖書、PPT 演示文稿、網頁、圖表設計、DV、數碼故事、海報、布告欄等)和設計型成果(建議書、設計方案、創(chuàng)意作品、操作流程圖、歷史事件年表等)。在實施項目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興趣特長及能力水平,自主選擇項目成果形式和實施方法,根據自身優(yōu)勢承擔相應任務。[3]當學生自主選擇項目時,其學習積極性就會被調動,學習動機也會更加強烈。同時,不同的項目成果方式側重于不同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改善了以往促進學生單一方面能力發(fā)展的局面;多元化的項目成果方式以更多的方式和手段在不同領域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與活動的機會,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通過實施和研究項目學習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發(fā)現項目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尤其是提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思維品質,對英語學習態(tài)度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項目學習作為實施“整體外語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即以意義建構為核心并融合多種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為一體的學養(yǎng)發(fā)展過程,有助于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罢w外語教育”理論倡導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總目標下,立足學生全面發(fā)展,通過開展外語教育使學生在語言能力、心智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得到整合性發(fā)展與提升,培養(yǎng)新時代思考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外語課程應該整體設計,以人文通識內容為依托,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獲得知識的同時,其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也得以協(xié)同發(fā)展。在教學層面,提出“整進整出”原則,即“整體輸入、整體互動、整體輸出”。[4]
項目學習立足于整體輸入原則,以項目為載體,整合真實情境、學科內容、語言學習、學習方式、文化意識和學習資源;在項目設計、實施和展示過程中,實現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生活、學生與資源的全面互動;同時,在完成項目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多種語言技能的整合,學生為寫而讀,為說而寫,為聽而寫等,使項目成為充分整合語言與內容學習的工具,在迭代理解與反復運用中實現語言的整體輸入和輸出,在相對自然的語境中有意義地運用語言和技能,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得到加強。學生通過項目任務在語用實踐中達到語言、技能、知識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yǎng)和思維品質等多方位、多層次目標。
項目學習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融合發(fā)展。在語言項目學習中,學生通過每一個具有主題意義的項目設計、實施、交流與評價,建構促進自身成長的主題意義。而主題意義建構的過程,必然是一系列“用”外語的過程——“用”外語感知、“用”外語理解、“用”外語思考、“用”外語辨析、“用”外語探究、“用”外語表達、“用”外語溝通、“用”外語傳承、“用”外語 成長。[5]項目使語音、詞匯、語法、情景任務等與語言學習有關的要素彼此建立起聯系。學生結合所學話題,在項目實施和展示活動中學用一體,運用語言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轉換、交流和表達,在運用中深化對語言知識的理解,不斷積累并逐漸內化語言,將其經過整合運用于真實情境,在探究實踐中,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能力對英語材料進行思考、分析、推理、歸納,重構語言體系,在語言的使用中進行知識遷移,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拓展思維、提高認知水平、提升思維品質。
項目學習是一種基于探究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擁有解決問題或完成最終產品的驅動和內在動機,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在項目學習中,完成項目成果的途徑和過程比產品本身更有價值。因為完成項目的過程和途徑給學生提供了機會,吸引和鼓勵學生在真實和充滿問題的情境中主動探索,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讓他們?yōu)橥瓿身椖慷軇拥厮鸭畔?、篩選信息、加工和改造信息,最終能夠以“做中學、學中用、用中學”的方式將知識內化并吸收到自身的認知結構中。因此,項目學習本身作為一種“以學習為中心”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和一種系統(tǒng)的學習組織形式,讓學生在對項目的規(guī)劃、管理、實施和展示交流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思維品質、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能力。
項目學習是一種基于實踐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經歷中促成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轉換?!皩W習科學”告訴我們,人類的學習是通過種種經歷給周圍的事物賦予意義,形成概念。在項目學習中,項目的設計、實施和完成都是以實踐經歷為基礎和生長點,為了把間接來自書本的知識真正轉化為直接的可理解的知識,同時生成不但能夠掌握還可遷移應用的能力,學生就必須以相應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為基礎,將實踐活動當成知識轉換和能力生成的平臺。項目學習就是根植于實踐的學習活動,讓學習、生活和實踐融為一體,讓學生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生動的、鮮活的、真實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解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的過程中認識事物、獲取知識、鍛煉思維、培養(yǎng)技能、發(fā)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