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旺,鐘暉,何莉
深圳市兒童醫(yī)院眼科,廣東深圳 518035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智能電子產(chǎn)品的廣泛應用,兒童近距離用眼時間不斷延長,我國中小學生近視眼的發(fā)病率不斷增加,呈現(xiàn)出低齡化的趨勢,已經(jīng)成為兒童眼科門診最常見的眼病,近視儼然成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3]。 兒童近視不僅僅是單純的近視問題,研究表明,近視可導致脈絡膜損傷,可以產(chǎn)生脈絡膜萎縮和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這種影響可能會延續(xù)至成年階段甚至伴隨終生[4-6]。 OCT 作為一種新的光學成像診斷技術,與傳統(tǒng)的B 超相比,分辨率更高,可對活體眼組織顯微結(jié)構(gòu)進行實時、多次重復的非侵入式斷層成像,在定量檢查脈絡膜厚度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7-9]。為更深入了解兒童近視與脈絡膜厚度的關系,該文擬通過應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對2018年9 月—2020 年8 月在該院眼科就診的160例近視患兒黃斑區(qū)脈絡膜厚度進行測量,以分析不同程度近視患兒之間脈絡膜厚度的不同,同時闡明影響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的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該院經(jīng)睫狀肌麻痹檢影驗光確診的近視患兒;年齡不超過16 歲患兒;該研究已得到所有患兒及家屬的知情同意;該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排除標準:有智力或精神障礙而影響視力檢查和不配合OCT 檢查的患兒;外傷(尤其挫傷)所致的近視患兒;同時患有引起視力低下的其他眼病患兒。 共選取近視患兒160例,其中男84例(52.78%),女76例(47.22%);年齡7~16 歲,平均(11.3±3.5)歲;平均眼壓(15.45±1.76)mmHg;平均等效球鏡(-4.38±1.92)D。 同時選取年齡、性別相匹配的正常兒童60 名(男30 名,女30 名)作為對照組。 根據(jù)散瞳后的屈光度, 分為正常對照組(NC)、輕度近視組(<-3.00D)(LM)、中度近視組(-3.00~-6.00D)(MM)、高度近視組(≥6.00D)(HM)4 組。 其中,HM 組26例(男14例,女12例),MM 組76例(男40例,女36例),LM 組58例(男30例,女28例)。 各組之間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國產(chǎn)莫廷影像OCT 檢查設備,受檢者一般無需散瞳。 檢查者選擇EDI 模式進行黃斑部及其周邊3 000 μm 處環(huán)形掃描。 使用OCT 儀器中的軟件測量各部位脈絡膜厚度,包括黃斑中心凹處(F)及距黃斑中心凹鼻側(cè)1 000 μm(N1)和3 000 μm(N3)、顳側(cè)1 000 μm(T1)和3 000 μm(T3)、上方1 000 μm(S1)和3 000 μm(S3)、下方1 000 μm(I1)和3 000 μm(I3)的脈絡膜厚度。 所有脈絡膜厚度的測量均由一名有經(jīng)驗的眼科技師單獨完成,并且對每個部位的脈絡膜厚度測量3 次,取其平均值作為最終數(shù)據(jù)。
根據(jù)國際標準視力表及電腦驗光儀(TOPCON RM - 8000 型全自動電腦驗光儀)配合睫狀肌麻痹下檢影驗光對就診的青少年兒童進行檢查。所有研究對象均用托吡卡胺充分散瞳, 5 min/次,連續(xù)滴4 次,30 min后做屈光檢查。 眼壓測量采用日本拓普康(TOPCON)CT-80A 電腦非接觸眼壓計,連續(xù)測量3 次,取其平均值,記錄檢查結(jié)果。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脈絡膜厚度與屈光度、年齡和眼壓的關系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于正常對照組和輕度近視組: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最厚,其次是距黃斑中心凹顳側(cè)1 000 μm 處,最薄為距黃斑中心凹鼻側(cè)3 000 μm 處,黃斑中心凹處厚度與距黃斑中心凹鼻側(cè)3 000 μm 處厚度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于中度和高度近視組:距黃斑中心凹顳側(cè)1 000 μm 處脈絡膜最厚,其次是黃斑中心凹處,最薄處為距黃斑中心凹鼻側(cè)3 000 μm 處,距黃斑中心凹顳側(cè)1 000 μm 處厚度與距黃斑中心凹鼻側(cè)3 000 μm 處厚度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在不同方位脈絡膜厚度對比[(±s),μm]
表1 各組在不同方位脈絡膜厚度對比[(±s),μm]
組別 F T1 S1 I1 N1 T3 S3 I3 N3 NC(n=60)LM(n=58)MM(n=76)HM(n=26)347.7±12.3 316.2±10.8 234.5±19.2 183.7±25.1 310.3±18.8 300.3±9.8 280.3±14.6 228.5±18.2 277.4±13.1 273.7±13.9 217.7±18.2 163.7±22.3 284.3±11.2 269.8±17.6 211.4±20.8 180.5±21.6 267.5±16.9 262.6±15.4 182.9±26.6 160.7±22.3 285.1±18.5 290.9±17.8 180.3±29.1 178.1±21.8 265.4±14.8 270.1±18.4 176.4±26.7 160.4±17.3 264.3±14.4 267.6±18.7 174.8±23.5 159.6±25.7 181.2±24.6 164.3±29.5 145.6±21.9 105.8±16.1
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與屈光度絕對值呈負相關(r=-0.430,P<0.001),與性別、年齡和眼壓均無明顯相關關系(P>0.05)。 見表2。
表2 影響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的臨床因素
在我國,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近視眼已成為兒童發(fā)病率最高的眼病之一。 以往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近視的發(fā)生發(fā)展不僅受遺傳因素影響,而且與環(huán)境因素也密切相關,但具體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10-14]。隨著OCT 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脈絡膜在近視的形成和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該研究利用OCT 對兒童不同程度近視眼脈絡膜厚度進行了測量分析。該研究兒童近視眼的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比正常眼要薄,其中高度近視組(183.7±25.1)μm 與中度近視組(234.5±19.2)μm、輕度近視組(316.2±10.8)μm、正常組(347.7±12.3)μm 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度近視組與輕度近視組、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輕度近視組與正常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在近視發(fā)展初期,黃斑中心凹脈絡膜厚度改變并不明顯,近視度數(shù)越高,黃斑中心凹脈絡膜厚度變薄越顯著。 楊倩琪等[15]對45例近視兒童的89 只眼研究發(fā)現(xiàn),輕度近視組、中度近視組和高度近視組中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該研究結(jié)果一致。但其研究沒有測量正常兒童脈絡膜厚度數(shù)據(jù),因此無法確定其輕度近視組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是否比正常兒童顯著變薄。 江先明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 輕度近視組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無明顯改變,中度和高度近視組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明顯變薄,這與該研究結(jié)果類似。
該研究發(fā)現(xiàn), 兒童脈絡膜厚度在水平方向的不同區(qū)域是有差異的,大致規(guī)律為,對于中度近視組和高度近視組,脈絡膜以距黃斑中心凹顳側(cè)1 000 μm 處最厚分別為(280.3±14.6)μm 和(228.5±18.2)μm,其次是黃斑中心凹處分別為(234.5±19.2)μm 和(183.7±25.1)μm,距黃斑中心凹鼻側(cè)3 000 μm 處最薄分別為(145.6±21.9)μm 和(105.8±16.1)μm;對于正常對照組和輕度近視組,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最厚分別為(347.7±12.3)μm 和(316.2±10.8)μm,其次是距黃斑中心凹顳側(cè)1 000 μm 處 分 別為(310.3±18.8)μm 和(300.3±9.8)μm,距黃斑中心凹鼻側(cè)3 000 μm 處最薄分別為(181.2±24.6)μm 和(164.3±29.5)μm,黃斑中心凹處厚度與距黃斑中心凹鼻側(cè)3 000 μm 處厚度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這與田雨等[17]的研究結(jié)果類似。 這個趨勢說明,脈絡膜最厚點的變化與近視的嚴重程度有關。尤其是黃斑中心凹處的脈絡膜厚度變化更大,表明黃斑中心凹處的脈絡膜受近視程度的影響更大。各個方位脈絡膜均逐漸變薄,脈絡膜最厚點從黃斑中心凹處逐漸轉(zhuǎn)移至顳側(cè),該研究推測:這些變化規(guī)律可能與脈絡膜的血管分布、鞏膜厚度的分布不同、視神經(jīng)的解剖因素有關。 但在垂直方向脈絡膜厚度的差異,該研究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規(guī)律。
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兒童近視眼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與近視屈光度的絕對值呈負相關(r=-0.430,P<0.001),近視度數(shù)增加1D,脈絡膜厚度減少約18 μm。田雨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近視度數(shù)增加1 D,脈絡膜厚度減少約17 μm。 胡紅梅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近視度數(shù)增加1D,脈絡膜厚度減少約20 μm。 這些與該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這可能與脈絡膜自身具有調(diào)節(jié)功能有關,脈絡膜通過調(diào)節(jié)增加自身厚度,使視網(wǎng)膜向前移動。
該研究表明,兒童近視眼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與年齡、性別和眼壓均無明確相關性(P>0.05)。 既往研究表明,年齡和性別對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厚度的影響還存在爭議,可能與研究對象年齡階段不同、屈光度的構(gòu)成不同、種族不同及OCT 設備不同有關[18]。
該研究的不足在于:由于前期研究過程中,該院尚未引進眼軸生物測量設備,沒有把眼軸納入分析研究,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不斷完善;該研究的樣本量偏少,希望今后進一步開展大樣本的觀察研究。
綜上所述,兒童近視眼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較正常眼明顯變薄,兒童近視眼脈絡膜厚度的變化存在明顯的解剖位置差異。黃斑中心凹處脈絡膜的厚度與屈光度絕對值呈負相關,與年齡、性別、眼壓無明確相關性。 脈絡膜的厚度改變可能與兒童近視眼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