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法學教學實踐中,采用旁聽法庭審理案件和參觀律所并寫心得體會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體會法庭的莊嚴神圣,打開法眼,樹立法治觀念,從而達到終身學習法律知識、在工作實踐中鍛煉培養(yǎng)自己的法律應用能力的目的。文章對高校法學教學實踐中的參觀教學法進行探究,以提高高校法學教學質(zhì)量,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法律人才。
關鍵詞:法學實踐;參觀教學法;法治教育;終身學習;法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3-0114-03
法學實踐教學對法律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促進學生的法律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培養(yǎng)法律相關職業(yè)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法學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開展,能推動法學實踐教學改革,促進法律教學的高效開展。本文對高校法學教學實踐中的參觀教學法進行探究,以提高高校法學教學質(zhì)量,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法律人才。
一、打開“法眼”
開放教育的學生學習法律知識,不僅要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重要的是要打開“法眼”,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還要用法律武器幫助他人。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不僅受法律的約束,而且受法律的保護。學生學習法律知識,不僅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使自己受益終身,還能幫助別人解決法律問題,營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
開放教育法學教學的目的是加強法律知識的教學,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法律意識,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構(gòu)建而成。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的最高層次,是法學教育的核心。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zhì)是追求法律至上。人們只有信仰法律,才能守法和用法。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沒有經(jīng)過法律實踐是無法真正學好法律的。因此,教師要打破課上與課下的界限、書本與現(xiàn)實的分割,開辟第二課堂教學,即法學實踐教學。
法學實踐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參觀,目的是讓學生將書本知識與法律實踐聯(lián)系起來,將法律信仰根植于學生心中,做到運用法律衡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可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庭審,讓學生旁聽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等審判活動,了解法院的辦案程序,體會法庭的莊嚴神圣,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打開學生的法眼。要組織學生參觀律師事務所,讓學生感受律所的法律文化內(nèi)涵,包括服務理念、敬業(yè)精神、團隊合作意識等,考察律師是如何維護法律權威和服務群眾的,以激勵學生追求法治的堅定信念。
參觀教學法的運用,具體的實施方法是:先制定活動方案,組織好學生,聯(lián)系好法庭和律所。上午去法庭旁聽,下午去律所參觀學習,并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拍好實踐活動照片存檔。參觀活動過后,學生要寫一份參觀的心得體會。
二、樹立法治觀念
學生通過參觀活動和寫心得體會,能樹立敬畏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的法治觀念。參觀法庭和旁聽庭審活動,學生可以認識到法律的威嚴和神圣,從而產(chǎn)生一種敬畏心理;可以認識到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有法治觀念,法律既是對個人的約束,又是對個人的保護,要尊重法律;可以認識到法律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法律知識應轉(zhuǎn)化為自身的信念、信仰,做到信仰法律,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履行職責、開展工作。人們只有敬畏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才能時時處處用法律規(guī)范自己,約束自己,以法律為準繩,把信仰法律作為基本遵循。
學生參加法學實踐活動,能不斷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庭審,感受律所文化,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死讀書、讀死書”是沒有用的,只有把課本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jié)合,才能做到學以致用,才能讓學生對法律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才能讓學生將法治精神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
通過旁聽法庭庭審和了解律所文化,學生能切身體會到法律的正義和尊嚴,進而認識到法治社會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選擇,法治的優(yōu)勢是在與其他治理方式比較中體現(xiàn)的。中國社會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人治的影響比較深遠,因此,在法治的道路上會有諸多的阻力和困難,依法治國任重而道遠。學生由此能體會到奮斗在司法實踐第一線的法官和律師們的辛勞,認識到他們堅定不移地維護法律尊嚴的意志品質(zhì)。作為未來的法律工作者,學生目前雖然不能像他們一樣深入到司法實踐的第一線,但可以不斷地充實自己,豐富自己,樹立法治觀念,認真學習專業(yè)知識,提升法治素養(yǎng),為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樹立終身學習法律知識的意識
通過旁聽法庭庭審和了解律所文化,學生能認識到自己所學的法學知識還比較淺顯,從而樹立終身學習法律知識的意識。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法治化進程的加快,各種新的法律法規(guī)不斷制定和頒布,法律法規(guī)體系不斷更新和健全。根據(jù)“新法優(yōu)于舊法”的原則,每個法律人必須要與時俱進,適應新的法治化進程要求,加強對新法的學習,運用最新的法律法規(guī)處理案件。學生要充分認識到法律學習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增強法律知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終身學習就是每個人為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實現(xiàn)個體發(fā)展的需要,貫穿于一生的、持續(xù)的學習過程。“活到老,學到老”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痪湓?,對于學習法律知識也很適用。當前,社會正處在大變革、大發(fā)展時期,各種法律法規(guī)還不完善,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會不斷更新,因此,終身學習是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作為法律專業(yè)人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和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基本要求。
通過參觀律所,了解律所文化,學生能深深地認識到終身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性。終身學習不僅要學會求知,還要在工作生活中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終身學習法律知識對國家、社會、個人的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終身學習的首要目標就是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切忌產(chǎn)生以下錯誤的認知:學習的年齡已經(jīng)過去了,學習的好時光已經(jīng)過去,工作和家庭更加重要,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減退,精力越來越有限,想學新知識也學不進去了;學習的意義不大了,自己已有的知識夠用了,加上工作已經(jīng)定性,學不學習無所謂了,現(xiàn)在是網(wǎng)絡時代、數(shù)字時代,辦公設施現(xiàn)代,查閱資料相當方便,很多知識并非一定要裝進腦袋;學習的作用已經(jīng)弱化了,學得好與不好并不重要。這些錯誤的認知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在作怪,一定要予以摒棄。終身學習法律知識是法律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時代發(fā)展要求法律工作者終身學習法律知識,學習新的法律法規(guī),以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
四、培養(yǎng)良好的溝通能力
通過旁聽法庭庭審,學生不但能感受到法庭的莊嚴神圣,還能感受到法庭辯論的激烈,為律師和法官們的雄辯和思維的縝密所折服,從而認識到作為法律工作者要學習的知識還很多。參觀律所,了解律所文化,學生能感覺到法律知識的廣博,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通過聽取律師的講解介紹,學生能認識到作為法律工作者不僅要掌握法律知識,還要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溝通能力。學生在參觀活動后寫心得體會,能加深印象,回顧在參觀活動中學習的法律知識和技能,深刻認識到法律工作者樹立法治觀念及終身學習法律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認識到良好的溝通能力是法律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是運用法律知識的基本保障。
溝通能力是溝通者所具備的能勝任工作的主要條件,是人際交往的重要保障。對于法律工作者來說,關乎能否有效收集工作對象所提供的案件信息,通過自己的法律知識儲備,對案件進行分析和判斷,并貼切地表達出自己的法律思維過程和案件預測結(jié)果。溝通有兩個要素,即思維與表達;溝通有兩個層面,即思維的交流和語言的交流。一般來說,人們重視的都是語言的交流,如果不能了解工作對象此時此刻的想法,如果對方的法律思維沒有跟著你走,就算你想得再清楚,講得再清楚,也難以深入對方的心里。溝通能力強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能實時把握工作對象的思維,提前作出反應,使雙方的交流從語言層面,上升到思維層面。
人是社會的產(chǎn)物,社會需要人與人相互作用,需要人與人相互溝通交流。法律工作是一種社會活動,需要和工作對象溝通交流。其實,溝通交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向工作對象表達一個意思,始終說不清楚,要為他辦一件好事,也有可能弄巧成拙,本來想給他解決法律問題,也可能把事情弄得懸在空中,所以法律實踐活動需要有較好的溝通能力。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法律工作者能否順利工作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不僅可以增強法律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培養(yǎng)其自信、開放的心理素質(zhì),增強其對工作、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而且可以使其易于取得工作對象的信任,從而愉快地進行合作,順利完成工作。相反,溝通能力較差的法律工作者,雖然法學知識豐富,但在工作實踐中容易被邊緣化,并隨之產(chǎn)生心理問題、感情問題及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
良好的溝通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法律工作者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大力培養(yǎng)。首先,作為法律工作者要抱著虛心的態(tài)度,不要妄自尊大,在溝通中不要有居高臨下的心理,應該認真傾聽工作對象的觀點和意見,營造良好的溝通環(huán)境,不可藐視工作對象,溝通不僅包括語言交流,更要體現(xiàn)在心靈、形體上,尤其是面對不善于交流的工作對象更應該營造氛圍,主動、坦誠地與他們交流,讓他們敞開心扉,才能獲取案件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學會有效傾聽,就是要少講多聽,不要輕易打斷工作對象的講話;要使雙方的交談輕松、舒適,消除工作對象的不安情緒;應表示有交談興趣,不要表現(xiàn)出冷淡或不耐煩;盡可能排除外界干擾,同時站在工作對象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表現(xiàn)出對他的同情;要有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態(tài)度,不要經(jīng)常插話,打斷工作對象的談話;傾聽后要及時提出問題,以表達自己充分傾聽和了解案件的心境。最后,從法律角度出發(fā),用工作對象能聽懂的法律語言清晰地表達自己對案件的基本觀點,并且解釋原因,同時再次聽取工作對象的意見和看法,使雙方的交流達成一致。
總之,法學學科作為一門理論性、實踐性、時代性交織融合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法學教學特點,研究分析教學規(guī)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采取開放性、情景式的教學方式,把枯燥抽象的法學理論知識融入具體實踐中,使學生在簡單輕松積極參與的實踐活動中深化對專業(yè)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提高法學教學的實際效果,激發(fā)學生對法律法規(guī)知識學習的興趣,不斷提高法學學科內(nèi)在活力與時代性。通過法學實踐中的參觀教學和寫參觀心得體會,能開闊學生的法學眼界,增強學生法律實踐能力,使學生終身學習法律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提升自己的法學素養(yǎng),樹立終身信仰法律的目標,為把我國建設成一個法治國家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宗富,尹蘇丹.參觀教學法在檔案學專業(yè)本科教學中的應用探析——以鄭州大學檔案學專業(yè)為例[J].檔案學通訊,2019(03).
[2]于熠.“三段六步”法學實踐教學法的應用[J].法學教育研究,2020(02).
[3]王生智.實踐教學法在媒體法學課程的應用[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8(01).
[4]韓衛(wèi)平,陳曦.環(huán)境法學實踐型教學模式初探[J].大學教育,2019(05).
Exploration of the Visiting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Law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e Lizhi
(Yueyang Radio & TV University, Yueyang 414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law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listening to court cases, visiting law firms and writing experience can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olemnity of the court, open their eyes an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ifelong learning legal knowledge and training their legal application ability in work practi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isiting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ractice of law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w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legal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 legal practice; visiting teaching method; education in the rule of law; lifelong learning; legal talents
作者簡介:謝立志(1969-),男,湖南汨羅人,法學講師,從事法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