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張啟未
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的基礎學科,在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當前語文教學中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從實際的課堂教學來看,聽、說、讀、寫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四個基礎環(huán)節(jié),它們共同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效,不過閱讀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中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閱讀是課堂的靈魂,是生活的精髓,更是培養(yǎng)學生美好心靈的一汪清泉。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自然會跟著提高。然而,閱讀不是簡單的讀懂即可,而是要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有益的精神力量。大部分閱讀材料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展現(xiàn)著獨特的人文精神,經過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學生更能深刻地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感受到他們美好的品質,從而由人及己得以改進。
從古至今,諸多具有偉大歷史成就的人物都重視閱讀,因為閱讀是一種推動人發(fā)展的強勁動力。在教學中,通過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思想眼界,提升學生的內在修養(yǎng),豐富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主體性綜合素養(yǎng)。因此,閱讀教學如果能以讀文為手段,以感悟為靈魂,以想象為載體,就能達到學生思維與文本內容、文本靈魂的有機整合。
第一部曲:讀文得法,建構語文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理解、運用、思維、審美”四個維度。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單方面地重視對基礎漢語言文化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主體、內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如未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與思維活動、未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等。這是典型的“教讀文”,并不利于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與之相比較,“教讀法”則重視的是學生對閱讀方法的掌握,著眼點不僅僅是某一篇課文,旨在讓學生通過對閱讀方法的掌握,更加正確地閱讀課文,獲得深刻的閱讀認識和學習體驗,從而實現(xiàn)主體層面的素質與能力的提升。
通過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教學,學生能打好閱讀基礎,培養(yǎng)自主意識,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如可以找出不會讀的字詞,加注拼音;可以讀通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把不明白的地方做標記,與人交流;可以在讀中體會文章標點符號及句子表達的作用;可以在讀中領悟修辭的妙處;可以在讀中發(fā)現(xiàn)文章重點段落的表達效果;可以在讀中厘清文章寫作順序;可以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文及批注;可以有感情地讀文,模仿人物形象,讀出不同的語氣。
在教學《將心比心》時,我讓學生發(fā)揮不同的感受朗讀人物語言:“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y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理解?!庇行┩瑢W讀得誠懇,有些讀得清淡,有些讀得傷心,有些讀得充滿希望……此刻,不管朗讀者是何種心境,都有自己的經歷在支持著這種感受。此刻,學生不僅學會用語言去理解語言,嘗試用已知去獲新知,得到審美的體驗,還能選擇學習方式,做學習的主人。
又如:教授《貓》這篇課文,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白,“古怪”并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實在有些”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簡單的四個字中,包含了作者對貓的深情,作為了解貓的主人,竟然對自家貓的性格都捉摸不透,實在讓人感到很古怪。讓學生繞開“古怪”的特點去研究“古怪”的寫法,分析、探究作者是如何進行“古怪”的描寫的。因為就學生來說,他們能夠直接找到“古怪”的表現(xiàn),但是卻并不一定立即就能理解怎么寫出“古怪”的。通過讀文思考,教師引導,提煉以下秘訣,如總述句覆蓋三個段落,各個段落都有相應的總結詞;通過轉折詞的應用,更能顯現(xiàn)出作者的深刻情感,這是語言特色;作者用了疊加法表達,也就是說作者將很多相互矛盾的特點,逐一地疊加描寫在了一個動物身上,從而使其變得“古怪”。還有作者對貓的愛,也不只在“溫柔可親、踩幾朵小梅花”上體現(xiàn),可從“實在”“吧”“乖”“誰”的語氣,體會通過語氣詞、標點、修辭等表達作者對貓的喜愛。這種關注詞、句、結構、方法的教學,也許比單純研究內容的教學,對學生的素質、能力發(fā)展,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部曲:感悟有道,提升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需要感悟的,尤其是閱讀教學?!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自身對閱讀內容產生認識和理解,獲得相應的感悟和知識積累、能力提升,教師不能將知識“塞”給學生,而是要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對重點語句的點撥、感悟與理解,讓學生受到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也可根據課文特點,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交流所感所悟。
例如:在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時,我先出示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詞語,帶領學生通過詞語回顧課文內容。在概括課文內容后,引導學生感悟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學生默讀課文,找到奇麗景色的相關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應接不暇?!睂W生找到了奇麗的景色,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不僅切身感受到了異國奇麗的風景,還感受到了季羨林先生的語言之美。此時,再讓學生入情入境讀文,不僅能讀出對德國的喜愛,課文的語言精華也就感悟在學生的腦海中。
閱讀不僅僅是讀字、詞、語句、段落,更需要讀者去理解其內涵。感悟的方法千千萬,只有全身心地去理解和感受情理、景物人事,從文本深入文字背后,更進一步地去思考和探究,才能讓“感悟”水到渠成,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收獲。
第三部曲:想象有翅,飛向創(chuàng)造無限
想象,是人們根據已有的知識在頭腦中展開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想象,可以跨越時空,讓思維任意馳騁,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都歸功于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所有的創(chuàng)造活動都需要以想象為前提,只有在想象的催發(fā)下,人才可能有所創(chuàng)新。對此,新課標也要求,應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引導學生思考,強化學生的想象能力,并根據已有的知識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發(fā)表獨特的感受,使學生通過閱讀學會合理地想象和運用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置一定的情境,利用單元例文,讓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去感受意境,體會文章情感,激發(fā)學生共鳴,促使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還可借助多媒體,在聲情并茂的視聽感受中讓學生展開想象,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
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單元五是以“大膽想象”為主題編排的單元,其中《宇宙的另一邊》是以“反著想象”進行描寫的文章,學生對作者豐富的想象充滿了好奇與興趣,課堂上不僅積極說出了作者奇特的想象,通過朗讀進入了奇妙的文字世界,還展開想象的翅膀,說出在宇宙另一邊的奇思妙想。有的孩子說:“在宇宙的這一邊,車子是向前開的;在宇宙的另一邊,車子會是向后開嗎?”還有的說:“在宇宙這一邊,課堂上是老師給學生上課;在宇宙的另一邊,會是學生給老師上課嗎?”……奇特的想象讓課堂興趣盎然!又如:《我變成了一棵樹》這一課,課文通過連接生活經驗,讓學生聯(lián)想到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啟發(fā)學生想象:像英英一樣想變就變,最想變成什么,做什么呢?學生饒有興致地寫下自己的想法,使讀寫有效融和。學生在趣味盎然中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說出了想說的奇特,難道還不會妙筆生花嗎?
想象是思維的過程,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也是語文素養(yǎng)的內容之一。教師應根據語文教學內容,靈活地讓學生發(fā)揮有聲的、有色的、有形的、無形的、靜態(tài)的、動態(tài)的想象,讓語文課堂因想象而生輝!
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責無旁貸。而課堂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更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我們要重視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及提高,讓讀文貫穿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想象,從而全面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