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景范學校 楊 晶
體態(tài)律動教學主要強調學生在學習音樂時可以運用自己身體的律動來表現音樂的節(jié)奏,達爾克羅茲認為大眾在學習音樂時如果要想訓練自己的樂感,那么學習者就不能夠僅僅去解釋一些節(jié)奏,更重要的是將音樂融入人體運動之中。因此,如果音樂學習者能夠有機地協(xié)調身體和音樂,那么就能夠深入理解不同音樂,所以,這一教學模式更加強調了在當前的音樂教學階段,教師需要先讓學生聽音樂,然后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肢體進行表現。每個人在聽到音樂的時候身體狀態(tài)都是不一樣的,當我們聽到不同的音樂時,我們會下意識地進行動作,這就是音樂所帶來的感染力。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地運用體態(tài)律動這一教學模式,那么將能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掌握不同音樂所傳達的具體內容,提高當前的音樂教育效果。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對外界的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常常由教師示范演唱,然后學生跟唱學習音樂知識,這種模式極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而將體態(tài)律動教學引入音樂課堂,通過肢體動作進行互動及指導,不但有利于發(fā)揮小學生天性,還可改善傳統(tǒng)課堂氛圍,營造一種愉悅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其主動參與音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
情感表達是音樂最重要的目的,而節(jié)奏作為音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內容,同樣也是表現音樂情感的關鍵因素。因此,體態(tài)律動教學可以進一步強調情感對于音樂的重要作用,比如教師可以運用歡快或悲傷的音樂,讓學生通過肢體動作反饋音樂情緒。歡快的音樂往往節(jié)奏快,學生的動作表現也會更加快樂積極;悲傷的音樂則低沉緩慢,學生的動作也會相應舒緩。上述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肢體的動作之中逐漸發(fā)現并掌握音樂表達情緒的規(guī)律與形態(tài)。
小學生具有極強的求知欲,但極難理解音樂知識中的各種抽象概念;關注時間不太長,如果教師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極難掌握教學中的各種樂理知識,也就無法確保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適度應用體態(tài)律動教學,可以使樂理知識形象而生動,自然就能提高學生的接受程度。比如:開展節(jié)奏教學時,教師通過簡單肢體動作替代7個音調,以這種方式替代常用節(jié)拍,就能讓學生更易掌握基本樂理知識。
根據新課標對小學音樂課程的規(guī)定,小學音樂教育應按照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對音樂認知的能力,劃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則要根據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內容與策略。但在目前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的針對性教學設計能力不足,導致不同年級段學生的音樂課程形式基本一致,這不僅會降低學生的音樂興趣,還會給學生帶來較差的課程體驗。
在當前教育環(huán)境下,大多數小學都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音樂教學設備,但是多數教師卻并不能將其進行充分利用,除了多媒體之外,很多設備與音樂器材缺乏應用的活動與空間。而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理論教育也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導致學生缺乏將所學知識進行應用與融合的音樂活動,如音樂表演、歌唱活動、創(chuàng)編活動等,這就使得學生的音樂技能與文化認知出現了沖突與矛盾,審美體驗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對于音樂課程而言,教師應充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師生互動的積極作用,因此以體驗、模仿、探究以及合作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就成為教師應當掌握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多數教師在教學中仍然以講授為基本形式,以刻板的教學任務為引,讓學生完成固化的演唱、合唱、欣賞等課程,既不能有效活躍課堂氛圍,還缺乏拓展與互動性,影響了教學的實際效率。
小學生天生是喜歡運動的,可是在小學課程教學中很少有運動項目,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增加實踐活動等運動項目,可以很好地迎合學生喜歡運動的天性,將學生的教育與生活連接起來,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在音樂課上加入體態(tài)律動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使課本上的知識與生活相連接,加強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身體方面的鍛煉是很有必要的,避免了學生在學校只是一味地學習文化知識,缺少身體方面的鍛煉。小學階段的音樂教材往往覆蓋內容比較廣,學習內容多種多樣,傳統(tǒng)教育模式無法突出現代教材的新意,融合肢體運動,學生可以逐漸加強對音樂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音樂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模仿音樂中的角色行為,或者通過打節(jié)拍的形式加深學生對音樂情感的認知,最終提高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審美情趣。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節(jié)奏屬于靈魂部分,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節(jié)奏存在差異。在實際教學中,將音樂音調與節(jié)奏有機結合,才可以體現出音樂作品蘊含的情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采用體態(tài)律動可加深學生對音調的記憶與理解,還可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節(jié)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肌肉活動表現音樂節(jié)奏,遇到強拍時幅度大,弱拍時力度小。比如:在4/4節(jié)拍時,弱拍用一只手朝上拍,強拍采用兩只手朝下拍,次強拍采用一只手朝下拍。通過展現肢體動作,讓學生能夠多感官聯系,逐漸對曲調有所反應,以此加強學生對節(jié)奏的理解和記憶。又如:在開展三拍子教學時,教師強拍時通過蹲、踏及拍手等各種動作,弱拍時通過踮腳尖、叉腰等動作,引導學生進行體態(tài)律動,使他們快速強化節(jié)奏規(guī)律,有效強化學生的認知節(jié)奏。
體態(tài)律動教學具有典型的激趣作用。因此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借助體態(tài)律動的小活動,讓學生通過科學教學方式,一邊聆聽本課需要學習的音樂,一邊通過肢體動作感受本課內容表達的核心情感,從而對本課的課程內容擁有初步的認知,同時還可以有效活躍氛圍,讓學生進入準備學習的狀態(tài),積極地參與到課程與活動之中。教師還需要掌握達爾克羅茲提出的教學技巧,利用學生身體的位置高低,表現音樂音調的高低。例如:在講解“音準”高低的理論內容時,單純以音樂或樂器的聲音表現,很難讓學生留下直觀的印象與深刻的記憶,因此教師就可以將其轉化為學生身體的部位或肢體動作。首先,我就為學生制定了一個音準匹配表,以摸腳表示“do”,以摸小腿表示“re”,以摸膝蓋表示“mi”,以摸大腿表示“fa”,以叉腰表示“sol”,以抱胸表示“l(fā)a”,以摸頭表示“si”,以雙手舉高表示“do”。其次,我與學生展開聽音游戲,利用電子琴或其他樂器,在敲擊一個音的同時,讓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經過幾輪訓練,學生就會將動作與音準產生關聯記憶,進而就可以產生音準認知,達到強化音準訓練的效果。
最后,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必須要具備基本的音樂能力,因為教學并不僅僅強調讓學生學會唱歌,學生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必須要具備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才是音樂教學的實質目的。因此,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基礎音樂能力,教師可以有效利用體態(tài)律動的方式來完成這一教學目標。例如: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理解不同音樂并且針對音樂進行鑒賞,進一步感受到不同音樂所傳達的具體內涵。所以,為了保證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不同的音樂,教師在講解不同的歌曲時,可以為學生演示不同的體態(tài)動作,讓學生通過觀看自己的動作變化來感受音樂的具體狀態(tài)。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課程中,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是教師應當掌握的重要手段,可以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表現突出,起到激發(fā)興趣、拓展思維、豐富想象力的作用,這對于小學音樂教學工作開展有著重要意義,在日后教學工作中還需要做好體態(tài)律動的引入和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