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盤錦市教師進修學院 單柏烈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立足新時代歷史方位,堅持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2016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教育系統(tǒng)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指出在教育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要有機融入愛國主義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實施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主義精神要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各學科教育教學中。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對黨和國家關于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求的積極回應,也是增強新時代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的客觀要求。
愛國主義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愛國主義教育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體,在傳統(tǒng)特點的基礎上,根據(jù)時代發(fā)展需要,以特定的思想教育理論為指導,用豐富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受教育者實施思想影響,引導其開展愛國行動,最終達到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對維護國家穩(wěn)定和安全、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弘揚寶貴民族文化、增強國家凝聚力和綜合國力有著重要意義。中學生正處在自身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對其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才能使其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深厚的愛國情懷,積極自覺地發(fā)展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基礎教育自2001年改革至今,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均提出,歷史課程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從文件表述中,我們看到教育改革旨在培養(yǎng)中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靈活運用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形成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責任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和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立足課程改革的要求,中學歷史教學需要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及教學工作。
愛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本分與職責。當今世界和中國的局勢正在發(fā)生巨大變化,變局同時蘊含機遇與挑戰(zhàn)。面對時代新挑戰(zhàn),學校教育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始終,使學生接受積極、向上的正向信息引領,拒絕消極、墮落負向信息的誘惑,不斷增強對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通過寓教于文、寓教于樂等教學方法,在潛移默化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讓正確的愛國主義意識和觀念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冷靜而理智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中學生只有深植愛國情懷,深化對國情世情黨情的理性認識,認清自身歷史使命,堅定不移地“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做起”,將國家核心利益、民族長遠利益作為愛國言行的最高追求,才能真正將涵養(yǎng)愛國之情、鍛造強國之志、引領報國之行有機統(tǒng)一。
教師要從歷史學科的特點出發(fā),通過挖掘典型的愛國主義歷史人物和事件、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與熱點時事有機結合、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把愛國主義教育寓于歷史知識教學中,不斷提高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其典型歷史人物和事件十分豐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認真挖掘每個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中國奴隸制時期,統(tǒng)治者利用祖先、圖騰以及周禮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詩經》中記載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封建社會通過孔孟儒學思想愛國主義教育,如戚繼光抗倭、林則徐虎門銷煙英等民族英雄的忠心愛國事跡。內憂外患、救亡圖存是中國近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教師要通過抗擊外來侵略、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史實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三元人民反英斗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lián)軍、五四運動等都是表現(xiàn)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史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在建設上取得巨大成就,逐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化、全球化。教師要挖掘前后的不同及其原因,使學生認識到要立足民族看向世界,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yǎng),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自身品德、人格、素養(yǎng),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把個人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社會熱點時事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特點,把愛國主義歷史事件與當下發(fā)生的愛國熱點時事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思辨過程中運用分析、比較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對歷史人物進行判斷和推理,汲取歷史智慧,達到教育目的。當今國際形勢跌宕起伏、復雜多變,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和期待不斷上升,我國需要根據(jù)形勢的發(fā)展不斷調整定位,并積極應對各種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挑戰(zhàn)。在講授抗美援朝時,教師可結合近日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這一時事熱點,介紹20世紀50年代初,上百萬中國人民志愿軍滿懷報國激情踏上抗美援朝戰(zhàn)場,有些人從此魂斷異國,埋骨他鄉(xiāng)。在韓國政府和中國政府高層攜手努力推動下,從2014年開始,志愿軍烈士遺骸以一種特殊方式踏上回家的路,下葬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這既講清了抗美援朝的知識脈絡,還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鮮明的地域歷史文化特色,是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近代,遼寧歷史上發(fā)生了“九一八”事變、遼沈戰(zhàn)役、抗美援朝等重大歷史事件,同時修建了九一八事變歷史博物館、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等各種歷史博物館和紀念館。每個場館都保存有大量的歷史資料,揭露了列強侵略的歷史事實,有利于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熱情和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如在學習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歷史教師通過課堂上講授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qū)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的史實,結合帶領學生到九一八事變歷史博物館參觀大量翔實的史料、圖片、實物,講述遼寧愛國志士的愛國事跡,使學生開闊視野、倍感親切,提高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并將愛國主義情懷厚植于學生心中,為激發(fā)學生報國之志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的中學歷史課堂主要以講授為主,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科興趣培養(yǎng)。為使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教師須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歷史課堂,利用圖表、視頻等貫穿愛國主義歷史事件,通過靈活運用對比、設問、啟發(fā)等多種教學方法,提升歷史課堂的趣味性,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有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又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如講到一戰(zhàn)后巴黎和會時,為了使學生詳細地了解巴黎和會的史實,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可以先借助有關的文獻材料或圖表進行講解,再通過多媒體播放影片《我的1919》片段,針對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感興趣的問題、敏感問題和熱點問題,巧妙而科學地設計不同角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巴黎和會拒絕中國代表正義要求的史實,以及顧維鈞身上體現(xiàn)出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者形象,從而增強學生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凝聚了一個民族、國家的靈魂。人類屬于群居動物,對自己所在集體的熱愛已經深入骨子里、血液里,只是因為時代不同了,血液里面的這股熱情可能會降低或者是被人遺忘,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課題。向青少年傳授愛國主義的傳統(tǒng),要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大力宣揚歷史中杰出的人物和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勞動人民,鼓勵學生牢記他們的愛國情感,學習勇于犧牲、奮斗不息的精神,陶冶學生的品質和愛國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