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銀
2021 年3 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要求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有效銜接。自2011 年起,浙江省慈溪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幼小銜接實踐探究,本著“放緩節(jié)奏,減輕入學壓力”“加強整合,精簡學習內容”“貼近生活,關注興趣習慣”的原則,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使新生能夠愉快地融入群體、快樂地學習,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夯實基礎。學校經過持續(xù)探索,形成了新生入學適應期幼小銜接策略。
以兒童的視角審視教學。為充分適應適齡兒童年齡心理特征,學校主動將“幼小銜接”轉換為“小幼銜接”,以兒童的視角審視小學入學階段教學方法、方式和載體。實施零起點教學,引導、糾正社會上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不良傾向。
以情感培養(yǎng)為主線。以培養(yǎng)“學校是可愛的,教師是可親的,學習是有趣的,小伙伴是友愛的,我是最棒的”情感為基點,圍繞“激發(fā)興趣、養(yǎng)成習慣、培育情感”三大要素,實施幼小銜接策略。
根植于學?!皳P長教育”理念。遵循“在過渡中促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求適應”的原則,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行為表現中的閃光點、特長,增強學生對小學生活的期待、向往。
做有教材、有教法、有深度的融合課程。通過幼小銜接主題式課程的設計,促使新生教育教學從學科知識本位轉向真正關注完整的人、關注人的素養(yǎng),對自成一體的學科課程體系、分散的專題教育做必要的整合。
1.親子參觀,進行環(huán)境感知
幼兒進入小學后,接觸完全陌生的班級、教師和同學,會在心里形成負擔,內向的幼兒甚至會產生焦慮感。為此,開學前一周,學校開設“幼兒開放日”活動,每個幼兒由家長帶領來學校對各場館、教室、設施等進行認識、熟悉,邊看邊比較,讓幼兒感受小學和幼兒園的不同。開放日上半段由家長帶領參觀,下半段由高年級學生帶領體驗,幫助一年級新生了解小學的學習生活,激發(fā)其對小學生活的向往。
2.入學儀式,實施角色認同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關于自己的意識,包括自我知覺、自我評價、自我控制等。小學一年級新生應具備的自我意識包括: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是小學生,并為之自豪;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等。學校通過“開筆典禮”“貼新生名片”“開學留影”“社團體驗”等儀式感滿滿的活動,促進新生角色認同。
3.比賽式游戲,強化習慣養(yǎng)成
幼兒園教育的特點可以用“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來概括。幼兒園教師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向幼兒傳遞知識、養(yǎng)成習慣。學校根據低幼兒童的年齡特點開發(fā)游戲,編寫了“幼小銜接游戲案例”,設計了三大類幼小銜接游戲,旨在通過比賽式游戲的選擇和進行,幫助新生養(yǎng)成基本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親子關系,從而有效提高社會適應性,實現“好習慣伴成長”“好素養(yǎng)促進步”。
4.主題課程,促進學習適應
對于幼小銜接階段課程的實施,應將兒童的經驗與興趣融入課程實施過程中,采取活動教學的模式,突出主題化、生活化、游戲化的特點,引導兒童在活動教學所創(chuàng)設的趣味情境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學校基于國家課程目標和學校培養(yǎng)目標,延續(xù)模仿幼兒園階段的主題教學,嘗試對一年級基礎課程部分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優(yōu)化,逐步實現從學科內的局部整合到學科間的主題融合。根據主題,學校將新生入學階段各學科的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到各個主題項目中,落實到項目實施的每一節(jié)課中。學校編寫了幼小銜接“主題式學習”活動方案相關內容,建構了幼小銜接主題融合課程群,努力實現由“學科本位”向“兒童本位”的理性回歸。
1.俱樂部課程: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fā)
一年級新生性格各異,愛好不同。學校根據幼兒活潑、開朗、好動的身心特點,開發(fā)了創(chuàng)意手工、快樂足球、數字對對碰等18 門幼小銜接俱樂部課程,助力學生個性發(fā)展,體驗自我成長帶來的愉悅感。該課程均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實施時間為每周五下午第二、三節(jié)課,以走班形式進行,分為教師走班和學生走班,一年級在本年段里走班。學期初和期中進行兩次選課,每次選一門。并根據兒童學習的努力程度,通過“小小畫展”“揚長小舞臺”“親子運動會”等載體和平臺,給孩子們提供才藝展示的空間,培植學習的自信,激發(fā)其對小學生活的喜愛。
2.定期會診制:針對部分學生的不適應
由于個體遺傳素質、精神發(fā)育成熟延遲、前庭發(fā)育不良等生理、心理因素,部分兒童的適應期會比一般兒童更長,在每年的小學一年級新生中占一定的比例。他們在行為習慣、生活自理、學習效率、人際溝通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因此,我們通過篩選排查,實施個性特殊學生“特殊學生登記制度”和“特殊學生定期會診制”。
資源教師根據特殊兒童的生理、心理發(fā)展情況,制定“一生一案”有針對性的教育實施方案。學校在實施以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幼小銜接課程的基礎上,發(fā)揮學校資源教室和心理輔導教師的優(yōu)勢,通過感統(tǒng)訓練、社交形成訓練、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訓練等,幫助學生逐漸克服生理、心理障礙,度過新生入學不適期。
針對新生,學校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和幼兒園對學生的評價現狀,對新生的評價遵循過程性、多元性和發(fā)展性的原則,圍繞“興趣的激發(fā)、習慣的養(yǎng)成、情感的培育”三個要素進行設計,踐行適應性發(fā)展評價,使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親子評價三種方式交替進行。主要是各班根據具體的班情、學情,結合孩子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特長,實施個性化的賞識性評價,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過關爭星,完成期末考評。
總體而言,通過以上三方面策略的實施,小學新生在情感態(tài)度、行為習慣、學習品質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入學不適期幼小銜接教學策略,揚童心、葆童真、激童趣,充分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入學初期所表現出來的不適現象基本消失,讓新生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