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wèi)紅
上海市行知中學前身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循先生足跡、承先生之志,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學校歷屆黨政領導班子率全校教師執(zhí)著不舍,分四個模塊系統(tǒng)推進“重走行知路”這一切合學校實際的師德師能提升工程,在深入有效的“學陶師陶”項目化學習體驗實踐中,學校有效探尋建構了師德提升、優(yōu)秀教師團隊建設的四維空間。
學校通過查閱校史資料、陶行知年譜、地方史志等途徑收集資料,共確定了陶行知出生地安徽歙縣及江蘇南京、重慶、江蘇淮安、上海五地18 處有關陶行知學習、工作的歷史遺跡,并經(jīng)過多年實踐,設計了“學陶師陶——循步‘行知’ 足跡”(又稱“重走行知路”)6 條游歷考察、實地學習線路及20 處“學陶”觀訪點的“行走地圖”,同時,結合每一條游歷路線的專門考察,還配套設計了“學習目標”“考察重點”“陶文研讀”“旅中論壇”等專題,使之成為上海市行知中學師德教育的特色課程。以第1 條線路“安徽歙縣陶行知教育足跡”師德行走課程為例,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是線路設計。在陶行知的出生地和家鄉(xiāng),瞻仰安徽歙縣陶行知故居和安徽省陶行知紀念館,參觀陶行知少年時期就讀的啟蒙館——吳爾寬經(jīng)館、崇一學堂舊址,考察先生接受啟蒙教育、走上教育救國道路的出發(fā)地。
二是學習目標的設計。從陶行知“少年中國心”中升華行知中學教師愛黨報國情懷,增強教書育人、無私奉獻、振興中華之信念;從陶行知少年有志讀書的行動中,增強課改攻難克堅、百折不撓的勇氣和信心;從陶行知少年胸有大志和勤奮學習的事例獲取積極的課程資源,提高行知中學教師課程育德的能力,教育學生學習少年陶行知的理想抱負。
三是考察重點的設計。在安徽歙縣,行知中學教師現(xiàn)場感知:幼年陶行知每天翻山越嶺,執(zhí)著求學,勤奮刻苦,三年課程兩年學完的毅力和精神;觀摩欣賞陶行知在崇一學堂寢室墻壁上書寫的名句——“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駐足紀念館,教師們腦際回想著先生在留美歸來船上與同學暢談抱負的聲音——“我要使全體中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
四是“陶文深讀”課程設計。結合線路考察內容,學校要求教師深入研讀陶行知年譜,了解陶行知一生的關鍵節(jié)點;研讀陶行知教育論篇 《行知詩歌集》 《我的學歷及終身志愿》,以及陶行知教育小說 《古廟敲鐘錄》,體會陶行知少年時代的勤奮努力、報國宏愿與教育理念。
五是“旅中論壇”課程設計。學校組織教師圍繞相關研究選題,開展行知中學師德論壇反思交流,具體包括:陶行知生平與時代風云、少年立志與學校育人根基、少年陶行知成長之路與當代學生家國情懷,以及行知中學校本課程(我的“行知講堂”專題分享),等等。
利用每年暑假,上海市行知中學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開展“重走行知路”市外考察活動,通過走訪座談、陶行知經(jīng)典教育論篇研讀、撰寫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舉辦旅途中的論壇交流研討,深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實踐歷程,感受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教育情懷,體驗“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氛圍。
正是對陶行知教育足跡的追尋,以及通過循行,基于對陶行知師德風范真切情境的深刻認識,學校教師才深刻認識到“共享、共創(chuàng)、共贏”的思維和格局,認識到“辦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育,辦符合時代的教育,辦積極向上的教育”才是行知教育之魂。更難能可貴的是,本著“知行合一”的精神,廣大教師將游歷、學習心得應用于日常的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極大地迸發(fā)了行知中學銳意課改的生機和活力。
在學校師德提升、優(yōu)秀教師團隊建設的過程中,學校上下共同研究解讀陶行知師德和其“學做真人”的深刻內涵。
陶行知的崇高師德體現(xiàn)在他終身的偉大教育實踐之中,學校組織全校教師深入學習討論,并在日常教學中踐行陶行知的六大崇高師德:“愛滿天下”的大愛精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以教人者教己”的師表精神;“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求實精神;“失敗是成功之母,奮斗是成功之父”的百折不撓精神;“敢探未發(fā)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chuàng)造精神,以此激勵全校教師立足教學崗位,做陶行知教育實踐的傳人,做陶行知崇高師德精神風范的踐行者。
學校成立上海市行知中學“陶行知讀書會”,精讀陶行知教育理論專著,在歷史時間和地理空間上承續(xù)人文情懷與社會責任。在此基礎上,學校組織教師系統(tǒng)、深入地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使陶行知教育思想成為指導學校各方面工作的行動指南。
與此同時,學校每學年都精心組織開展旨在有效踐行陶行知師德風范的“十大活動”,具體包括:每學年組織一次新入職或新調入教師在校園陶行知雕像前的入職宣誓儀式;每學年設計一個重點方向的“學陶師陶”教育主題,并使之成為學校校本研修的年度重點與核心內容;每學年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學習陶行知教育專題重點實踐、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愛生月”活動;每學期開展一次全校教師“共讀陶行知先生一本書、一篇文”活動;每學期舉辦一次“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領我成長”主題征文;每年開展一次學校教師“學陶·師陶知識競賽活動”,在知識競賽中,促進師德境界的提升;每學期定期舉行專題緬懷儀式,具體為上半年舉行的清明祭掃(4 月)儀式、下半年舉行的紀念陶行知先生誕辰儀式(10 月),學校還組織專程赴江蘇南京的掃墓活動;每學年圍繞深化藝術教育指導,推出由藝術等學科教師有效指導學生社團排演的一部精品“陶劇”或一組“學陶頌陶”的文藝節(jié)目;每學年新增加一門以上的“學陶師陶”教師培訓專題課程,不斷豐富“學陶師陶”師德教育校本教師培訓課程的存量資源;利用假期或工會活動,每學年組織一次由相關教師參加的“循步行知足跡——重走行知路”的師德教育與體驗活動,在游歷體驗活動中升華精神境界,增強“學陶頌陶”的活力與動力。
結合“學陶師陶”的師德教育活動,學校分別完善了 《行知中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 《行知中學教師師德考核辦法》 《行知中學師德考核評分細則》 《行知中學班主任工作常規(guī)》 《行知中學教職工學習、工作制度的管理意見》 《關于教工年度考核量化細則》 《教職工評優(yōu)暫行規(guī)定》 等一系列制度規(guī)范,進一步明確了教師的職責、任務及教學行為規(guī)范,使師德、教風建設有章可循。
實踐證明,全校師德水平的有效提升,為學校課改深化實踐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將其概括為“一個理論”“三大原理”“五大主張”“六大解放”。
“一個理論”,即生活教育理論,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用最樸素而生動的語言闡明了“生活”與“教育”、“社會”與“學校”、“知”與“行”、“勞心”與“勞力”之間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三大原理”是指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其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于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社會即學?!笔巧罱逃碚摰膱鏊?,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適應社會的需要;“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不可分割,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于做法,統(tǒng)一于做法。
“五大主張”是指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學思想,認為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都是具體的教學方法。在勞力上勞心,即主張手腦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張教學相長;即知即傳,則是主張隨學隨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為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原則。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眼睛、時間和空間,還兒童以自由,從而解放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
學校將“學陶師陶”與四史教育、校史育人、生涯教育等有機結合,開展德育融合、立德樹人的課題研究,開展一月一主題的學校德育系列專題活動,扎實推進學校創(chuàng)建德育課程和德育工作的品牌建設。
1.建立全員導師制的行知中學育德機制
為促進全校教師將師德修養(yǎng)轉化為育德能力與育德行動,學校建立了全員導師制,規(guī)定了全校教師履行教書和育人的雙重職責,要求全校教師成為學生“思想上的引導師、學業(yè)上的輔導師、生活上的幫導師、心理上的疏導師、擇業(yè)上的指導師”,使每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充分的關愛。
2.攜手學生的“十選五”德育工程實踐
學校結合高中學生生涯教育實踐,有效開展了學校教師作為高中學生導師、攜手學生實施的“十選五”德育工程實踐。
“十選五”活動既是學生生涯成長的歷練,也是教師師德修養(yǎng)與育德能力提升的必修功課,具體是指成長導師可以在十個活動中,依據(jù)學生實際和具體情況選擇其中的五項內容開展工作,可以是導師與指導學生單獨進行,也可以是導師和自己帶領的小組成員一起進行?!笆x五”德育工程實踐,有效地促進了學校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為學生成長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指導。
教師的師德素養(yǎng)不是空洞的說教,師德修養(yǎng)體現(xiàn)在教師對學科知識傳遞的全過程中。
第一,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強化實踐,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育德資源,發(fā)揮學科育人的作用。一方面,在傳授學科文化知識的過程中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發(fā)掘學科多元育人價值。學校堅持智育與德育的有機統(tǒng)一,各學科教師充分挖掘學科教材及其教學活動中的“智育育人點”“德性育人點”“健康育人點”“審美育人點”“勞動育人點”,提煉學科育人元素,發(fā)掘學科多元教育價值。另一方面,各學科教師在育人的同時也育己,使自身的道德品質和育德能力得以提升。課堂是教師執(zhí)業(yè)的主要場所,更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展示平臺。為此,學校十分重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將課堂教學視為每位教師職業(yè)道德養(yǎng)成的主要途徑,將課堂教學效果作為教師德行修養(yǎng)水平及其教育效能集中顯現(xiàn)的主要考核依據(jù)。
第二,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實踐,將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落實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生命主體尊重上。理解、尊重、熱愛學生,這是教師必備的職業(yè)道德。學生有著獨立的人格,他們的自尊心有時表現(xiàn)得比成人更為強烈,因此,對學生作為獨立的生命主體的尊重既是一個態(tài)度因素,也是教師行為的決定因素,更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集中體現(xiàn)。學校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一方面,努力以愛心感染學生,愛心不僅是一種情感因素,更是一種為學生付出而倍感欣慰的幸福體驗,教師對學生的滿腔摯愛充分體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的寬容、尊重和理解當中;另一方面,努力以平等和建設的心態(tài),發(fā)自肺腑地尊重學生,虛心放下教師的身段與架子——不僅僅是彎下腰看學生,俯下身與學生說話,更重要的是,教師將學生看成是有人格、有尊嚴的人,看成是平等、建設性對話的學習主體。
第三,在學生學習評價中強化實踐,將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落實體現(xiàn)在指導學生主動發(fā)展追求上。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是開展積極的學生學習評價的基礎。學校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愛和責任是師德的核心內容,只有滿懷對學生真切的愛,真正地把學生看作是自己的伙伴、朋友甚至孩子,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對學生高度負責,才能以真實的、客觀的、公正的、激勵的方式去評價學生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這樣的評價才真正對學生的發(fā)展有積極的意義,并且易被學生所接受。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在學生學習評價中,既要避免教師缺乏真愛的表揚,造成學生的虛榮;也要力戒缺乏真愛的批評,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學校將“學陶師陶”與全校教師遵守 《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 有機結合,積極投身“學陶師陶”活動,在平凡的教育崗位上像陶行知先生那樣,把愛的教育發(fā)揚光大,以“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投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yè),讓“學陶師陶”成為在教師間薪火相傳的風尚,讓師德規(guī)范成為教師入職從教的基本素養(yǎng)要求。
近年來,學校結合優(yōu)秀教師梯次隊伍建設需求,積極探索制訂師德提升的層級性發(fā)展目標,“學陶”與師德境界納入專業(yè)發(fā)展體系,學校對領軍人才、首席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職初教師等不同層級的教師群體提出提升師德境界的規(guī)范要求,促進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道路上不斷提升,優(yōu)化職業(yè)境界。
學校積極探索將師德境界提升納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體系,努力用富有層階性的提升目標引領教師更好地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從而有效地改變了師德教育在實踐中的被動局面,避免了現(xiàn)有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體系重視專業(yè)內涵指標而師德境界要求含混籠統(tǒng)、評價難的管理尷尬,創(chuàng)生了全校教師不斷追求師德境界升華的良好生態(tài)。
由于有效構建了“學陶師陶”和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尤其是在步入21 世紀后的20 年課改實踐中,學校圍繞“學陶師陶”,促進師德向師能轉化,著力培養(yǎng)、打造優(yōu)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群體,逐步完善教師隊伍師德養(yǎng)成與境界升華的指導體系,不忘追思“行知”精神,不忘“行知”精神在學校課改新實踐中的指引作用,師德高尚、結構合理、業(yè)務精湛、富有生機和創(chuàng)新活力的專業(yè)化教師隊伍持續(xù)形成并發(fā)展著,為學校高質量發(fā)展筑牢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