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信榮
(揚州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 揚州 225000)
2018年5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在《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職業(yè)教育現(xiàn)代化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實施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組織教師教學競賽,提高教師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能力?!笨梢?,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學設計指的是根據(jù)教學標準和要求以及實際教學內容,選擇恰當?shù)姆椒▉韺φn堂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和計劃。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以追求學習效果最優(yōu)、學習效率最高為原則。主要設計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教學評價、時間分配等。[1]
教學設計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采取多樣化的方法來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具體計劃。教學設計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
相似之處:都是課堂教學藍圖的計劃設計過程。
主要區(qū)別:教學設計更強調著眼于學生的變化,采用系統(tǒng)方法,追求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教學效率的最大化,傳統(tǒng)的備課則多關注教學內容、時間分配、采用的教法,多依靠經驗,追求知識傳授的過程和教學進度。
教學背景分析包含三個方面,一是研讀課程標準,二是解讀處理教材,三是分析研究學生,這是教學設計的基礎。
1.研讀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指的是課程教學要求,是對教育結果的一種描述和界定,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具體指標以及基本規(guī)范,更是在編寫教材、考試題目等過程中的有力依據(jù)。課程標準的內涵具體如下:
其中要明確規(guī)定課程的目標性質以及基本框架,并提出具有指導性的教學評價要求以及教學原則,并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獲得的知識技能、表現(xiàn)的情感態(tài)度來進行細化要求。從本質上來講,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都是統(tǒng)一的、基本的共性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2]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研讀和分析,才能對本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要求做到心中有數(shù),為制定教學目標做準備。
2.解讀處理教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發(fā)揮著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教師的教學任務便是組織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在對照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教師解讀教材時,一是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來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價值取向,綜合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遇到的困難,然后結合教材編寫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根本需求來對教學資源進行補充和完善,并在此基礎上保證教學設計的針對性與合理性。二是要考慮到所學內容的知識起點、邏輯關系,對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比較,找準教學的切入口。三是對教學內容、途徑、策略、材料、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斟酌,多方面考慮如何更好地讓學生所接受,并樂意參與,從而獲得身心和諧愉悅的發(fā)展。[3]
針對學生的實際,聯(lián)系其他相關的教學因素,對教材進行“增、刪、換、合、立”的處理?!霸觥奔葱录尤缪a充材料、主題活動、實驗操作等內容;“刪”即刪除重復的、不必要的、過時的內容;“換”即更換陳舊的、不合適、不合理的內容;“合”即整合不同知識點的內容;“立”即打破原來教材內容的次序,創(chuàng)立新的框架結構。
3.分析研究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一切工作的指向都是學生。我們一是通過觀察、訪談、填寫學生情況調查表等方法分析學生的年齡、性別、年級、認知成熟度、學習動機、學習需要、生活經驗等一般特征。二是通過面談、提問、作業(yè)了解學生在學習新內容前已經具備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以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體驗,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情況。并通過相關的調查與觀察來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風格。
通過這樣教學前的學情分析,可以為后續(xù)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提供有力的依據(jù),從而真正意義上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在研讀課程標準、分析研究學生的基礎上科學制定教學目標,這也是教學設計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課程標準指的是一種教學規(guī)定,也是教學設計的基礎,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對話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從本質上來講,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二者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4]
首先,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必須要綜合考慮到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適合班級學生的差異,同時也能保證目標的層次性。
其次,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建立教學目標,整個過程要堅持生本教育理念,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困生的轉化與發(fā)展。
第三,明確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確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三維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是三維目標是一個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獨立的教學目標,它們是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教學重點的確定要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標準進行,指的是學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體現(xiàn)了其在整個學科知識中的地位。突出重點就是要注意分清主次,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予以切實保證,然后結合教學重點進行適當?shù)难a充,以此來實現(xiàn)更加深入、明確的內容講解。
教學難點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心理特征來確定,主要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和理解:首先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其次是在學習中容易出現(xiàn)錯誤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需要應用到很多不同的手段,具體還是要根據(jù)問題的實際情況選擇,但是殊途同歸,即便是方法和理念有所不同,最終目的也都是為了化難為易。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學的難點,既可以和教學的重點相同,也可以不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間,有時是包含的關系,有時是并列的關系,這就要根據(jù)教學的內容來確定。要把教學重點和難點作為在課堂上落實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來處理。全課的大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都應該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設計。
教學情境指的是在課堂中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來采用多種方法設定相應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可以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就是要讓學生處在一個自己想要去了解、去傾訴的境地,讓學生能積極地去做他們原本并不喜歡去做的東西,是一種引導性思維。學生能否很自然地接受知識,跟老師怎樣來引導學生對此感興趣是很重要的。同樣一個知識點,不同的老師講會有不同的韻味。有的聽起來像白開水,枯燥無味。有的卻生動,富有激情和感染力。這就是教師對與課堂賦予創(chuàng)造的情境不同。
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為了完成某個教學目標所采用的相應的手段,教學方法主要涉及了教師和學生雙方面選擇的方法。
在職業(yè)學校的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包括了: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模擬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學的方法主要有自主學習法、探究學習法、合作學習法等。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知道,每一種教學方法都發(fā)揮著不同的優(yōu)勢和作用,但是卻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十全十美、毫無缺點的。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或者對一些教學方法進行適當?shù)慕M合與改進,通過各種方法的相互啟發(fā)、相互配合來構建高效、有趣的課堂。[5]
教學資源是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種可被利用的條件,教學資源中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課本教材、圖文素材、教學錄像、信息技術、企業(yè)資料等等,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開展課堂教學的基礎所在。
教學資源還包括:(1)教師資源,是其他資源發(fā)揮作用的基礎,如教師的書法、歌唱等個人專長;(2)學生資源,是十分重要且有活性的教學資源,如學生生活經驗、個體知識、思維方式;(3)學校資源,是教學的主要場所,包括實驗實訓室、圖書館、實習工廠等;(4)網絡資源,是教師選擇資源的“賢內助”,不僅大量文字、音頻、視頻、動畫、文獻等都可以在網上“一鍵到位”,還催生了如翻轉課堂、微課、幕課、云課堂等新型教學手段;(5)動態(tài)資源,是最寶貴和最容易被忽視的資源,如學生在課上的發(fā)言、突然的“插嘴”、課上表現(xiàn)甚至犯錯等。
教學反思是教師一次完整的教學過程結束后,通過自我總結和反思,將自己所授的本節(jié)課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進行記錄,并與課前預設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對比,捕捉教學的閃光點,尋覓教學的失誤點,凸顯教學的發(fā)展點,記載教學的疑惑點,為今后的再次授課總結經驗,進一步改進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是教學設計的新起點。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同時也有助于教學設計效果的提高、效率的提升,但這一點往往被大家所忽視。一位教師如果想在教學上有所進步,有所建樹,一定離不開反思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