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雨
(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 110044)
斯霞老師,當代初等教育專家,被譽為“小學教育界的梅蘭芳”。曾評為小學特級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斯霞老師畢生從事小學教育,為教書育人傾盡心血,貢獻卓著,多年的工作經驗,斯霞形成了“童心”“母愛”思想和以語言教學為中心的教學主張。
李吉林老師,是當今教育界著名的兒童教育家,也是情境教育的提出者。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為教育事業(yè)奉獻一生,李吉林老師也曾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模與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斯霞以“童心”“母愛”的教育思想和以語言教學為中心的教學主張聞名。什么是“童心”“母愛”?斯霞認為每個學生心里都藏著十萬個為什么,教師就要去回答學生的各種問題,就要保持一種和孩子們一樣的童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師要在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自由轉換,確保自己的課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相適應。何為母愛呢?“工人愛機器,農民愛土地,老師自然就愛學生”。[1]有學生生病了,斯霞會給喂藥,天涼了,斯霞會給添衣服,但斯霞對學生的愛與普通母親不同的是,她還有另外的身份——教師,這也決定了她對學生的愛除了母親般的慈愛,還有理性和尺度。
斯霞的教學主張是以語言教學為中心,方法是識字、閱讀與寫話相結合,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是體現(xiàn)在識字閱讀與寫作教學中的。斯霞的“分散識字”教學法占據(jù)了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半壁江山。她非常重視學生識字的學習,這是學生進行閱讀寫話等教學的重要基礎,她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隨課文分散識字的主張,在識字之前,要求學生掌握漢語拼音和獨體字,通過舞臺法安排字詞的出場順序,通過語境講解字義,最后通過激活學生記憶進行鞏固。
李吉林在改革探索過程中,受到中國古代意境說的影響,由“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想到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帶入情境,突破教學難點。魯潔教授對情境教育的本質的見解是:我們的教育過程就是教育主體共同建構情境的過程。如果說這個命題成立的話,情境教育就不僅是認識論層次上的東西,還是進入到本體論層次上的東西[2]。李吉林老師充分利用各種形象,創(chuàng)設不同場景,進行情感驅動,通過教師暗示誘導,學生不知不覺就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在角色轉換和心理場整合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語言[3]。經過幾十年的經驗總結,她還提煉出了情景建構的路徑、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情境教學的操作定義[4]。
李吉林認為兒童正處于感性活躍的時期,是稚嫩而豐富的生命體,他們活潑好動,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有著窮根究底的好奇和探索欲望,總是用感覺來親近和把握世界,喜歡親眼看,親耳聽,親手摸,親自試。教師要努力滿足他們生命需求,挖掘他們的潛力,將他們的生命豐富性呈現(xiàn)出來,一切為了兒童的發(fā)展。斯霞對兒童的看法也有相同之處,她的童心母愛觀認為小學生對身邊的人和物保持著一種可貴的好奇心,充滿新鮮感和探索欲,每個小學生的腦袋里都藏著十萬個為什么,因此教師要廣泛地學習能給學生解答這十萬個為什么。
斯霞的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提到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yè),還要有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5]。她在很多場合談過備課的重要性,曾反復強調備課是課堂實戰(zhàn)的基礎,書中第一篇就是談備課工作。她的基本方法是反復閱讀教材,體會作者寫作意圖,領會中心思想和重難點,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從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出發(fā),考慮教學措施和準備好必要的教具。最后,參閱相關資料,寫出教案。她認為要備好課必須做到瞻前顧后,新舊聯(lián)系,還要從多方面充實自己,廣泛學習,了解各方面的知識。另外要從實際出發(fā)考慮教學措施,對學生能懂的絕不多講,作業(yè)量也要在備課時嚴肅考慮,精心安排。還要設計好板書,力求簡明扼要,提綱挈領。
李吉林老師認為教師應該是思想者,是豐富而開放的思想者,也可以是詩人,更是課程改革的主力軍[6]。李吉林老師主張先范讀課文,頓悟文章主旨,然后圈圈畫畫,劃出重點段落關鍵詞,明確哪一些是學生已經會的,哪些是需要教的,把教材看作一個劇本,力求在上課時把教材教“活”,把學生教“活”。李吉利老師指導青年教師抓住關鍵句來想象場景,讓課文的場景像放電影一樣浮現(xiàn)在腦海中,還要想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7]。
我們從兩位老師的備課過程中,就可以看到相同的是備課都需要見縫插針般的仔細與認真,斯霞老師連標點都不放過,李吉林老師讓教材所有內容在腦海中毫無遺漏地呈現(xiàn),經過這樣細致的備課,等到上課時,教師怎么能不心中有數(shù),面面俱到呢?
以《小小的船》為例,斯霞老師和李吉林老師都對這篇課文進行過教學,下面以這篇課文的教學實錄中流露出兩位老師的教學思想進行比較。
1.斯霞老師的導入環(huán)節(jié)
斯霞老師的導入干脆利落,開門見山提出本課的學習內容的類型是兒歌,并請同學們讀題目,在學生讀完題目后,強調“船”的讀音為chuán,學生再讀一遍,教師繼續(xù)解釋讀音,chuán這個音是翹舌音,然后板書“船”這個字,強調每一筆的寫法,詳細解釋“這一小撇寫短些,這一撇寫長一些,叫豎撇。再寫橫折鉤,當中一橫有點像一提,但右邊不要出頭,上下兩點,這叫舟字旁”[8]。帶領學生書空“舟”字旁,學生一邊寫一遍念出聲音,對學生提出表揚“這一遍大家寫得不錯”,教師提出問題“你們看到過船嗎?”,追問“有哪些船呢?”等到學生回答幾種船后,引入到本課課題,“今天我們學的兒歌里,講的是什么樣的船呢?”再讓學生打開課本,進行自學。
2.李吉林老師的導入環(huán)節(jié)
教師首先問有多少小朋友喜歡看月亮,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紛紛回答,教師趁機展示圓月,讓學生用詞語形容圓月,再展示彎月,并把彎月貼在星空圖片上,學生根據(jù)前一個例子,自己說出彎月的特征,教師繼續(xù)用兒童話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情境,“這么可愛的月亮掛在藍藍的天上,該多美呀!”,引出課題《小小的船》,告訴學生在學習過生字的基礎上來學習課文。
通過將兩位老師的教學實錄放在一起,發(fā)現(xiàn)導入環(huán)節(jié)就有很大不同。斯霞老師從剛開始的課文題目就進行識字教學,先讓學生讀課題,說明翹舌音,然后引領學生注意“舟”字旁的寫法和作為單獨的字的“舟”的寫法,最后聯(lián)系實際生活,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知道哪些船,先讀再寫,聯(lián)系生活。斯霞老師的指導有邏輯性,也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其中在幾分鐘的導入里,反復讀生字或偏旁,教師板書示范,帶領學生書空,做到了音、形、義三者兼顧,這樣學生對“船”這個字的掌握就會比較牢固。李吉林老師的導入顯示了情境教育的特點,第一句就聯(lián)系學生實際,問學生喜不喜歡看月亮,引起學生興趣,接下來按順序出示圖片,先出示圓月,并引導學生用疊詞,圓圓的月亮。接著出示彎月,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判斷是彎月,教師趁機引出課題《小小的船》。兩位老師的導入方式不同,斯霞老師在題目就開始識字教學,有利于學生加深對題目的印象,和對重點生字的理解與記憶。李吉林老師的情境設置讓學生非常感興趣,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好奇與想象。
1.斯霞老師課文講解過程
斯霞老師接連拋出問題“第三句講什么呢?”“這個‘我’指的是誰?”“他坐在船上看什么”“‘抬頭’這兩個字在哪兒學過了?”表揚回答出問題的學生,“這個小朋友抬頭看,看到了什么?看,課文里怎么寫?”師生問答解決完這一部分的學習。
2.李吉林老師課文講解過程
李吉林老師的課文講解依然在設置情境,教師提出假設,讓學生假設自己正處于一個夜晚,坐在院子里抬頭看著藍天,藍天上有星星又有月亮,教師邊描繪畫面邊彈奏曲子,給學生真實的感覺,然會把一個小朋友的剪影放在之前張貼的彎月上,問學生“現(xiàn)在你們已經飛上藍天,坐在小船里了。你們睜大眼睛看看,在月亮上看到什么?”。
在學習第三句和第四句之前,李吉林老師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學生夜晚賞月的美妙情境,為學生彈奏曲子,把學生帶到一個靜謐祥和的情境中。將一個孩子的剪影放在月亮的圖片旁邊,學生好像自己飛到月亮上面一樣,有趣又生動。而斯霞老師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我是誰”“在船上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回答出課文內容“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有問有答,中間還講了“抬頭”這個詞,學生回憶了前面學過的課文??梢钥闯觯瓜祭蠋煹恼n堂一直是將字詞的教學穿插在課文講解中,這就是她的隨文識字。對比兩位老師的教學,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李吉林老師更加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學生能如臨其境般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字詞學習的環(huán)節(jié)設置較弱一些,而斯霞老師的設計更加簡單實用,教學中有輕有重,學生的知識學得很扎實,但我們在向斯霞老師學習的同時也要注意增加一些豐富的手段,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使課堂達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