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苗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認真貫徹執(zhí)行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學習宣傳基本知識和國旗升掛、國徽使用、國歌奏唱禮儀。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同升國旗、同唱國歌”活動,讓人們充分表達愛國情感。(1)《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人民日報》2019年11月13日。這就高度確認了國旗、國徽、國歌等國家象征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對于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歷史與實踐也證明,國家象征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確實至關重要。但是,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卻不多。從學理上探討國家象征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不僅是理論與實踐不斷發(fā)展的結果,更是推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
國家象征是一個主權國家的代表和標志。它代表一個國家的主權、獨立和尊嚴,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承載一個群體的情感、精神和理想。國家象征兼具政治、文化、情感的意義與屬性,通常借助于特定的符號、事物、儀式等,在一定意義范疇內表達和體現(xiàn)國家,使得國家實體化或者具象化。它主要包括國旗、國歌、國徽、首都等,但又不限于此。事實上,除了上述這類憲法中規(guī)定的國家標志之外,還有一些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和特點的事物,也作為國家象征而存在。舉例來說,人們有時就會把長江黃河、長城、天安門、武術功夫等,作為中國的象征。
國家象征在歷史上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它的產(chǎn)生與國家的起源息息相關,是國家產(chǎn)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坝捎趪沂菑目刂齐A級對立的需要中產(chǎn)生的,由于它同時又是在這些階級的沖突中產(chǎn)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強大的、在經(jīng)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借助于國家而在政治上也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1頁。代表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國家對內需要傳達精神、鞏固統(tǒng)治,對外需要展示形象、宣告主權,國家象征應運而生。國家象征濃縮歷史、思想、文化,體現(xiàn)目標、方針、政策,既是身份識別與區(qū)分,也是自我表達與確證,既是“文化名片”,也是“政治宣言”,是國家性質的體現(xiàn),也是國家發(fā)展的要求,更是國家趨于成熟的標志。
國家象征具有以下基本特點:一是具體性和標志性。國家象征一般都是以具體事物表現(xiàn)抽象存在。它通常是形象化的,且是具有代表性和標志性的,這樣才便于識別和區(qū)分。二是意義性和表征性。黑格爾指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現(xiàn)于感性觀照的一種現(xiàn)成的外在事物,對這種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來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種較為廣泛較普遍的意義來看。因此,我們在象征里應該分出兩個因素,第一是意義,其次是這意義的表現(xiàn)。意義就是一種觀念或對象,不管它的內容是什么,表現(xiàn)是一種感性存在或一種形象?!?3)[德]黑格爾:《美學》,第2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10頁。國家象征蘊含特定的意義,這種意義集中表現(xiàn)為國家意志和核心價值,也正是這種意義,賦予其高度濃縮的情感。三是權威性和穩(wěn)定性。相對于其他象征符號而言,國家象征具有顯著的權威性,其共識度和信服度較高。許多國家的法律中都明確規(guī)定了國家象征的主要形式、使用規(guī)范及管理細則。相應地,國家象征一旦形成與確定,就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不易發(fā)生改變。四是普遍性和多樣性。國家象征是當代世界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在國際交往中,世界各國幾乎都擁有甚至明文規(guī)定自己的國家象征。但就其具體形式而言,國家象征又是多樣的??露髦赋?,象征可以是物體、行為、觀念或語言形式,(4)[英]亞伯納·柯恩:《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征》,宋光宇譯,臺灣金楓出版社,1987年,前言第2頁。國家象征亦是如此。即便就國旗這一種形式來說,不同國家的旗幟圖案、顏色構成、尺寸規(guī)格等也存在差異。
國家象征與愛國主義及其教育密切關聯(lián)。一方面,愛國主義的實踐推動國家象征的形成與完善。在一定意義上而言,如果沒有愛國主義的實踐,也就沒有國家及國家象征的演進與發(fā)展。國家象征中本就內含愛國主義的情感表達和價值訴求,其產(chǎn)生與發(fā)展,是愛國主義實踐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而且,愛國主義的精神和行動也推動著國家象征的法治化、儀式化、生活化,強化人們對于國家象征的傳播、理解與認同。另一方面,國家象征助力愛國主義實踐的展開與深入。在愛國主義的具體實踐中,總是能夠發(fā)現(xiàn)國家象征的蹤跡,每一次愛國主義的勝利也總是離不開國家象征的加持與運用。尤其是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家象征具有并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家象征之于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這在學界已取得了一定共識。但進一步來說,它具體有哪些作用呢?目前,對這一問題專門的研究與探討還相對薄弱。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也只是把國家象征作為活動載體和儀式禮儀來講的。但實際上,這只是國家象征的作用之一。依循知、情、意、行的轉化邏輯,國家象征具有標識、承載、激勵和約束四大作用,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媒介、載體、資源和抓手,以促進教育對象從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到報國之行的生發(fā)過程,助推愛國主義教育從理性認知到自覺踐履的飛躍。
1.國家象征具有標識作用,是建立國家認知的重要媒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一條就明確規(guī)定其制定目的,是為了維護國旗的尊嚴,增強公民的國家觀念,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而所謂國家觀念,即公民對于國家的基本認知?!拔业膰沂鞘裁礃拥模俊边@是建立國家認知無法回避的問題。這一問題表面上說的是國家形象,究其實質涉及的則是國家性質。
其一,國家象征標識國家特征,有助于人們建構國家形象。國家是神秘而抽象的,并不容易被人們所把握?!皣沂强床灰姷?;在它被看見之前必須對之人格化,在它能被愛戴之前必須對之象征化,在它能被認知之前必須對之形象化?!?5)[美]大衛(wèi)·科澤:《儀式、政治與權力》,王海洲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頁。國家象征通過特定的文字、圖案、事物、儀式等,以最為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xiàn)國家面貌、特征和屬性,可以有助于人們描繪國家輪廓、建構國家形象、明晰國家概念、確立國家身份,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最基本的國家認識。通過這些文字材料、圖片和禮儀儀式等,“每個社會和每個時代鞏固和傳達著自己的自我形象。它是一種集體使用的,主要(但不僅僅) 涉及過去的知識,一個群體的認同性和獨特性的意識就依靠這種知識。”(6)[德]哈拉爾德·韋爾策編: 《社會記憶: 歷史、回憶、傳承》,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第5-6頁。國家象征通過其本義、轉義與隱喻,發(fā)揮了建構形象、傳遞概念、形成意識的中介功能,進而使“無形”的國家轉化為“有形”,實現(xiàn)了對于這一抽象存在的解釋與重現(xiàn)。它還借助于一定的場域、情境、實體、影像等,滲透于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強化人們的國家意識。
其二,國家象征標識國家主權,有助于人們強化國家認同。國家權力的合法性不是從來就有、與生俱來的,更不是自然而然就能獲得的。國家本質上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chǎn)物,“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jīng)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chǎn)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頁。在現(xiàn)代社會,國家權力合法化的途徑和手段多樣,運用國家象征就是其中一種。一方面,國家象征用于表達國家意志、傳達國家權力;另一方面,權力借助各種具有政治含義的符號“客觀存在、自我發(fā)展、自我維護、自我表現(xiàn)、自我裝飾”。(8)[英]特德 C.盧埃林:《政治人類學導論》,朱倫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26頁。國家象征不僅出現(xiàn)于重大儀式和會議、重要活動和場合中,也悄無聲息地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許多地點或者建筑上,甚至在人們常見的證件、證書、貨幣上,都能找到國家象征的影子。涂爾干就曾指出:“社會生活在其所有方面,在其歷史的各個時期,都只有借助龐大的符號體系才會成為可能”。(9)[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敬東、汲喆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315頁。
2.國家象征具有承載作用,是培育愛國情感的重要載體。
“國家象征不僅代表著作為普遍概念的‘國家’,還是與國家相關的知識、價值、歷史和記憶的凝聚”。(10)David A.Butz,National Symbols as Agents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hange, Political Psychology, 2009, 30(5):779-804 .它承載歷史文化、民族精神、核心價值及集體記憶,并通過氣氛烘托、情境創(chuàng)設、場域設置等方式,以實現(xiàn)情感的投射、表達、傳遞、調動和凝聚,進而培育或喚醒人們對于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
一是承載歷史文化。國家象征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和濃縮了一個國家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比如,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的萬里長城,作為重要的國家象征,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民族歷史的見證,更是我國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一方面向人們傳達團結統(tǒng)一、抵御外敵、保家衛(wèi)國、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思想,喚醒人們的堅強意志和愛國熱情;另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國奇跡、中國力量、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由此,長城也成為表達愛國之心、抒發(fā)愛國之情、激勵報國之志的載體。這一點在許多歷史事件與文藝作品中都能找到確證?!笆呐c長城共存亡”是1933年長城抗戰(zhàn)中將士們的誓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愛國詩人王昌齡的家國情懷,“不到長城非好漢”是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英雄氣概,還有“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無疑,國家象征的運用與呈現(xiàn)、轉化與傳播,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有效地喚起情感共鳴,培育愛國之情。
二是承載民族精神。格爾茨認為,人類依賴象征和象征體系,通過儀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來,變成同一個世界,而它們構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意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就以振奮人心、鏗鏘有力的歌詞與旋律,表達了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奮勇反抗、團結一心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投身于愛國主義實踐之中,譜寫了氣壯山河、波瀾壯闊的愛國史詩和愛國贊歌??梢哉f,無論是國歌還是國歌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已轉化、滲透并融入人們的精神意識之中。可見,國家象征內在地蘊含民族的精神氣質、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同時,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民族的演進,國家象征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并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載體作用,傳遞、弘揚、豐富、賡續(xù)、創(chuàng)新民族精神,激勵與升華愛國情感。
三是承載核心價值。國家象征可以集中地反映出一個國家所奉行和秉承的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態(tài)等多個層次和領域中所堅持的立場、原則、方針與政策。R.弗思在《公共和私人、象征》中指出:“國旗、國歌和國徽是一個獨立國家用以宣布自己的認同和主權的三個象征,由此它們立刻贏得了尊敬和忠誠?!?11)[英]E.霍布斯鮑姆、T.蘭格: 《傳統(tǒng)的發(fā)明》,顧杭、龐冠群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第13頁。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谷穗和齒輪。谷穗、齒輪象征工農聯(lián)盟,五角星象征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既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于獨立富強的價值追求,也體現(xiàn)了我國的政權特點和國家性質。國家象征還可以直觀地呈現(xiàn)核心價值觀,使其從抽象轉為具象。維克多·特納指出,象征符號是能指與所指的組合,它對政治儀式的重要作用在于使不能直接被感覺到的信仰、觀念、價值、情感和精神氣質變得可見、可聽、可觸摸。(12)[英]維克多·特納:《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黃劍波、柳博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8頁。
四是承載集體記憶。國家象征借助于色彩、符號、圖案、聲音、旋律、儀式等,可以進行情景的還原與再現(xiàn),把共同的過去和經(jīng)歷在人們頭腦中重演,形成、提取、塑造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對于表現(xiàn)民族情感、強化國家認同具有特殊而顯著的作用。涂爾干認為,儀式“就是要喚醒某些觀念和情感,把現(xiàn)在歸為過去,把個體歸為群體?!?13)[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敬東、汲喆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521頁。以在國定假日所唱的國歌為例,“在唱國歌的行動當中卻蘊含了一種同時性的經(jīng)驗。恰好就在此時,彼此素不相識的人們伴隨相同的旋律唱出了相同的詩篇?!?1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9頁。國家象征通過喚醒或構建社會成員對于特定的人、事物、事件、行為的共同記憶,共享緬懷或是憧憬、雀躍或是沉思、慶祝或是默哀的情感體驗,營造一種悲歡相通、休戚與共的情感氛圍,以強化其國家觀和歸屬感。
3.國家象征具有激勵作用,是強化愛國信念的重要資源。
國家象征以其多元的呈現(xiàn)形式、特殊的國家敘事、獨特的情境體驗,可以讓“在場者”直接感受到國家的力量,確認個體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聯(lián)系,以激發(fā)愛國理想、堅定愛國信仰,激勵人們投身于報效國家、建設祖國的實踐。國家象征也由此成為強化愛國信念的重要資源。
首先,國家象征是符號與意義的統(tǒng)一,可借助于一定方式、方法、技術和手段,打破時空局限,讓身處于同一時空甚至不同時空的人們,通過政治文化符號的傳播,共享意義世界,以喚醒人們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激發(fā)其愛國理想。比如,奧運會頒獎典禮上,當運動員登上頒獎臺,尤其是當國旗升起、國歌奏響的那一刻,既構建了個體與國家榮辱與共、命運相連的真實場景,也傳達出為國爭光、報效祖國的榜樣力量。又如,國家榮譽證書和勛章上,國家象征不僅代表一種認證,也傳達一種力量,以激勵人們把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讓個人奮斗與國家發(fā)展同頻共振。
其次,國家象征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融合,可通過情境敘事和神圣敘事,有效地傳達群體信念、進行情感動員,使社會成員達成情愫相連、心意相通,以喚醒人們的激情和勇氣、熱愛與忠誠,堅定其愛國信仰。在戰(zhàn)爭年代,國家象征是沖鋒號,在許多戰(zhàn)斗中紅旗插上高地就是號令;在和平時期,國家象征是強心劑,在建設征途上國旗飄揚上空就是力量。它不僅使國家權力得以具象,也使國家保持“在場”,畢竟,有時“用幻想的力量比用純粹的物質理論更易于鼓動起大批的群眾”。(15)[德]恩斯特·卡西爾:《國家的神話》,范進等譯,華夏出版社,1990年,第339頁。國家象征不僅傳遞信念,也寄托信仰。比如,重慶白公館有一面特殊的五星紅旗,是由當時被關押于此的羅廣斌、陳然等同志,在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時憑想象親手繪制的。它凝結了這些革命者的必勝信念和革命信仰,也體現(xiàn)了國家象征的意義和重量。而今,這面紅旗與這段往事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在歲月更迭中閃耀著信仰的光芒。
4.國家象征具有約束作用,是規(guī)范愛國行為的重要抓手。
首先,國家象征與立法相關。為維護國家尊嚴,規(guī)范國家象征使用,許多國家都有專門立法。我國憲法就明文規(guī)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國歌、國徽等國家標志,并通過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等,對國家象征的使用和管理進行規(guī)范。其中不僅具體說明了國家象征的樣式、規(guī)格、尺度,明確規(guī)定了國家象征使用的機構和單位、場所和場合,還提倡尊重和愛護國家象征,并嚴禁有損國家尊嚴、侮辱國家象征的行為發(fā)生。其中涉及許多關于愛國主義及其教育活動的要求與規(guī)定,不僅是愛國主義實踐的法律依據(jù)和行為規(guī)范,更是愛國主義行為的重要指導和參照指南。
其次,國家象征總是與儀式相連。維克多·特納認為象征符號是儀式中保留著儀式行為屬性的最小單元。儀式禮儀有很強的規(guī)范性和莊嚴感,通常情況下都須遵守一定的流程、慣例、規(guī)矩,對于人們的言行和舉止、甚至是儀容儀表及儀態(tài),都有嚴格要求及注意事項。國家象征的權威性與儀式的嚴肅性相契合,在特定的場合和情境中,有利于約束人們的行為,強化集體紀律和個人禮儀。正如霍布斯鮑姆所指出的那樣,“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意味著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開或私下接受的規(guī)則所控制的實踐活動,具有一種儀式或象征特性,試圖通過重復來灌輸一定的價值和行為規(guī)范。(16)[英] E.霍布斯鮑姆、T.蘭杰: 《傳統(tǒng)的發(fā)明》,顧杭、龐冠群譯,譯林出版社,2008年,第2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處于關鍵期,推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極端重要性。前路漫漫其修遠兮,其中既包含契機與資源,又暗藏風險與挑戰(zhàn)。充分發(fā)揮國家象征的作用,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化、儀式化、生活化,不僅是規(guī)范和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解決實際問題和回應時代訴求的必然選擇。
1.以國家象征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化。
一方面,高度重視國家象征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指導性和規(guī)范性作用,依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把法治教育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全過程。認真貫徹執(zhí)行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并以此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依據(jù)與準繩。比如,在一些大型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出現(xiàn)國旗被隨意丟棄或是未被活動主辦方妥善處置的現(xiàn)象,就不僅違背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初衷,也觸犯了我國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以法律為指導,既要彰顯實踐活動的規(guī)范性,杜絕教育過程中一切不合法、不合規(guī)的現(xiàn)象,也要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創(chuàng)新性,依照指示和要求積極挖掘資源與素材,不斷豐富內容和形式。此外,還要從愛國主義的角度深化法治教育,從政治和法律的高度,確認愛國主義及其教育的合法性和權威性,使人們對我國各項制度和法規(guī)有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包括國家象征的相關法律和基本常識在內。國旗法至今已執(zhí)行30余年,但仍有許多人不清楚國旗的歷史和精神內涵,甚至對于國旗升掛使用規(guī)范也是一知半解。要積極宣傳普及這些知識,培育人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引導其自覺履行愛國義務、約束愛國行為,追求理性愛國。
另一方面,要及時查缺補漏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經(jīng)驗教訓,完善相關立法,做到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促進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化過程中的糾錯糾偏。之前社會上存在一些對國旗國徽等國家象征的破壞、污損和濫用等惡劣行為,也存在國家象征規(guī)格單一無法滿足實踐不同需要等現(xiàn)實問題。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國旗法、國徽法的決定,決定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法對于損害國家象征尊嚴的行為作出進一步禁止性規(guī)定,同時,對國家象征的規(guī)格尺度及適用場合等進行修訂與增補。國家象征相關立法的修正,體現(xiàn)和確證了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化發(fā)展的要求和趨勢,也為教育過程中的糾偏糾錯提供了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從這一角度來說,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化不僅僅要求其成果可以反映到法律層面,以立法形式得以確認與呈現(xiàn);同時也要求進一步完善立法和嚴格執(zhí)法,一些現(xiàn)實問題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得以處理和解決。
2.以國家象征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
一是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儀式的內涵式發(fā)展。愛國主義教育儀式離不開國家象征的融入與運用,很多儀式也是直接圍繞特定的國家象征而展開。國家象征無論是以實物、聲音、影像、儀式哪種形態(tài)存在,都具有深刻的價值與功能。如果只是把其簡單地當作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形式,就會大大折損國家象征的意義,也會使得儀式的內涵消解而最終流于形式。推進儀式的內涵式發(fā)展,就要克服形式化傾向以及千篇一律、機械教條,注意挖掘國家象征的豐富內涵、歷史資源、價值意蘊,重視經(jīng)典教育、主題教育、專題教育,尤其是要與國家歷史聯(lián)系起來,去深化內涵、開拓資源、凸顯價值,彰顯愛國主義教育儀式的精神和品格,提升其內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是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儀式的體驗式發(fā)展。首先,建立特色鮮明、布局合理、設施齊全的教育基地及儀式平臺,借助于國家象征明確政治導向、加強內容建設、豐富歷史素材、開展儀式教育。也可將愛國主義教育儀式融入紅色景區(qū)景點之中,拓展儀式教育資源,讓參與者或參觀者身處實地、身臨其境,體驗真情實感。其次,打造科學性與藝術性兼具、真實感和畫面感并存的教育場景,做到場景布置妥當、情景還原逼真、儀式細節(jié)準確。也可就地取材,依托自然人文景觀和重大工程構建儀式場景,進行實景展示與演練,增強儀式及儀式教育的觀賞性與體驗性。再次,運用集技術性、互動性、沉浸性于一體的教育手段,借助于增強現(xiàn)實(AR)、虛擬現(xiàn)實(VR)、混合現(xiàn)實(MR)技術,實現(xiàn)體感互動,營造“在場效應”,帶給參與者以浸入式體驗。也可利用這些技術手段,開發(fā)與愛國主義相關或者含有國家象征元素的影視、動漫、游戲等文化產(chǎn)品,用于優(yōu)化、豐富、發(fā)展愛國主義教育儀式的體驗。
三是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儀式的融合式發(fā)展。在運用國家象征開展儀式教育的過程中,一是要注意傳統(tǒng)與當代的融合。既要找到傳統(tǒng)根基發(fā)掘其背后所承載的文化資源,又要立足當代根據(jù)時代的要求和特點,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如果不尊重傳統(tǒng),儀式就會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根基;如果不面向當代,儀式就會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沒有未來。二是要注意歷史與現(xiàn)實的融合。既要體現(xiàn)中國歷史,尤其是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又要表達中國現(xiàn)實,包括世情、國情、黨情。要堅持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重要內容,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鮮明主題,立足新時代,從歷史中汲取營養(yǎng),從現(xiàn)實中獲得力量。三是要注意民族與世界的融合。愛國主義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國家象征及其儀式禮儀作為一種特殊的國家標志,不僅有識別國家身份、彰顯民族特點的功能,還有政治文化交流展示的作用。愛國主義教育儀式的發(fā)展既需要保持民族特色,對世界文明作出貢獻,也需要保持開放心態(tài),積極學習和借鑒他國經(jīng)驗,提升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與影響力。
3.以國家象征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生活化。
一是國家象征融入生活環(huán)境,進行熏陶教育。在物質環(huán)境方面,包括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圖書館、科技館、文化館、美術館、體育館等建筑、景觀、設施甚至是生活文化產(chǎn)品、用品,都可以適當?shù)厝谌搿皣以亍?,使國家變得可親可近可感可知,使愛國主義教育通過隱性方式滲透于人們的生活。在美國,國旗不僅出現(xiàn)于建筑與會場,許多居民也喜歡把其懸掛于家門,還有許多街道直接以民族英雄命名,甚至在迪士尼主題樂園打造了“總統(tǒng)大廳”并收納了歷屆總統(tǒng)的人形機器人,這些做法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在精神環(huán)境方面,要強化媒體責任,用好國家象征,聚焦愛國主義,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報紙、雜志、電臺、電視、廣播、影視、網(wǎng)絡等大眾傳媒進行廣泛宣傳,完整國家象征的意義世界,使愛國主義教育更接地氣、更有人氣。同時,也要發(fā)展街巷文化,利用街頭戶外的生活空間,以展示屏、宣傳畫、黑板報、標語牌等,傳遞核心價值觀,使國家象征和愛國主義教育走進日常、浸潤人心。此外,還要發(fā)揮榜樣力量,樹立先進典型、發(fā)現(xiàn)時代楷模,尤其是那些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象征國家的圣人先賢、仁人志士、英雄模范,使國家象征更加形象、立體、生動,使愛國主義教育更有說服力和號召力。
二是國家象征融入節(jié)假日紀念日,深化儀式教育。利用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習得禮儀規(guī)范,弘揚民風民俗,構建家國情懷;把握“五四”青年節(jié)、“七一”建黨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十一”國慶節(jié)等時間節(jié)點,開展宣誓儀式、入黨儀式、升旗儀式,激發(fā)愛國情感,強化國家意識;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組織公祭、緬懷烈士,培育人們對于英雄的崇尚和歷史的敬畏。此外,也要開發(fā)國家象征的歷史性資源,在相關歷史事件紀念日或歷史人物紀念日,開展儀式教育。在這方面,我國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長期的實踐,并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尤其是在重大節(jié)日,重視運用國家象征開展儀式教育。比如,每一次的國慶大典,無論是場景布置,還是節(jié)日活動,都充分融入了國家象征。此外,我國還有許多愛國節(jié)日及紀念日。例如,“九·一八”紀念日、辛亥革命紀念日、西安事變紀念日,等等。而對于此類紀念日活動而言,國家象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尋找國家象征與其他節(jié)假日紀念日的契合點,拓寬視野、創(chuàng)造時機,深耕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生動、細致。
三是國家象征融入日?;顒?,開展實踐教育。在家庭中,要從小抓起,重視行為養(yǎng)成,積極運用國家象征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把相關知識和故事融入親子游戲、家庭活動之中,幫助孩子了解常識與規(guī)范、建立最基本的國家認知,培養(yǎng)其愛國心和儀式感。在學校里,尤其是中小學,要認真開展教學活動,專門傳授國旗國徽國歌等國家象征的歷史和精神內涵、使用規(guī)范和儀式禮儀,同時通過主題班會、團日活動、文明創(chuàng)建等多元校園文化活動,以及參觀調研、學習觀摩、素質拓展、軍事訓練、志愿服務等多樣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意識和責任弘揚并發(fā)展愛國主義。此外,還應在全社會范圍內,借助國家象征,廣泛開展主題活動,加強與學校企業(yè)之間的聯(lián)系與合作,著力打造品牌項目,真正使愛國主義教育面向時代、貼近大眾、關照生活、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