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海
“怒”是人的“七情”之一,是一種普通、常見的情感,本無可厚非,然而作為一名稱職的將帥,必須能夠控制、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緒、言行舉止,不能任由情緒失控,即必須“智”——理智,不可任性。因為將帥不是普通的人,其思維和決策事關國家興亡,因而地位特殊、作用重要——如《作戰(zhàn)篇》所述:“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庇秩纭吨\攻篇》亦曰:“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p>
在《孫子兵法》里,“怒”字或者其相關意義的詞共出現(xiàn)了不到十次,而且有的地方用了同義詞或近義詞,如“忿”“懟”“慍”等。在散見于各篇不多的語句里,主要論及了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給我們掌控和運用情感、達成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目標提供深刻警示或有益啟示。
“怒”是一種不良情緒,可導致人暫時的思維失智、行為失常、決策失誤。人一旦情感勝過理智,就可能要敗事。如《地形篇》說:“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zhàn),將不知其能,曰崩。”如果偏裨將領不服從指揮,喪失大局觀念,僅憑個人的私憤而擅自帶兵出擊對敵作戰(zhàn),主將又不了解其能力大小的話,必然導致崩壞。再如《謀攻篇》說:“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此“忿”可理解為憤懣、惱怒,因將帥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做出不合現(xiàn)實情況、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決定,結果必然是損兵折將、得不償失,以此警醒將帥: 萬萬不可因一時之怒,讓士兵做無謂的犧牲。
俗話講“沖動是魔鬼”,劉備就曾因掙脫不了這個“魔鬼”的控制釀成過慘敗。公元221年,劉備不顧一切只想為關羽報仇:“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1〕趙云分析大局勸說,劉備不聽;“秦宓陳天時必無利,坐下獄幽閉”;“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2〕……但結局是被陸遜攻破大營,蜀軍連營七百里被火燒,“大破先主于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3〕“漢主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后,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尸骸塞江而下”〔4〕,慘不忍睹,代價相當沉重、教訓異常深刻。
《孫子兵法》要求優(yōu)秀的將帥必須能夠恰如其分地節(jié)制情緒、把控住“怒”,做到“哀樂不失,乃能協(xié)于天地之性,是以長久?!薄?〕如《火攻篇》強調:“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奔礇Q定是否興師、是否出戰(zhàn),不應該以個人的情緒為出發(fā)點而輕率行事,而應以國家利益為重,即“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币驗榍榫w本身轉變是很容易的:“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但如果一時情緒失控做出錯誤決定,造成了的惡果卻是無法挽回的:“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最后特別提醒告誡:“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边@一節(jié)段是整個《孫子兵法》里對情緒分析篇幅最長、也是論述最透徹、最到位的節(jié)段。
在管控個人情緒方面,曹操不愧是一代梟雄。如公元219年,“關中營帥許攸擁部曲不歸附,而有慢言,操大怒,欲先伐之。群臣多諫‘宜招懷攸,共討強敵’;操橫刀于膝,作色不聽”,但最后還是在杜襲勸解下息卻怒氣,“遂厚撫攸,攸即歸服”,〔6〕避免了發(fā)動戰(zhàn)爭帶來的軍資耗損、精力浪費和兵士無謂犧牲。
《虛實篇》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著名論斷,闡明了要能夠調動敵人、而不要被敵人調動。要從情緒角度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可分兩方面講。
一是對己,可以調動情緒,生成氣勢、威嚴。即“善用兵者畜其怒”“怒畜則威可立也”〔7〕?!芭迸c“勇”“嚴”并存,無“怒”則可能無威、失嚴、泄氣。李筌直接注曰:“怒者,軍威也?!薄?〕《作戰(zhàn)篇》即曰:“故殺敵者,怒也?!币馑季褪?要使士卒奮勇殺敵,必須激發(fā)起他們的仇恨心理,即通過有效的戰(zhàn)前動員發(fā)動,讓士卒生“怒”,從而達到“上下同欲”、同仇敵愾的局面,增加殺敵作戰(zhàn)的動力和勇氣。
秦末陳勝吳廣發(fā)動起義時,就很好運用了激將法,刺激將尉產生沖動,借機號令大眾?!皩⑽咀?,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挺劍,廣起,奪而殺之……”〔9〕這一番啟發(fā)發(fā)動,最終達成了徒屬皆受命的思想動員目的。
當然,這也是在告誡將帥們要管得住自己。如果遇到對方挑釁、侮辱、刺激,一定要仔細觀察、深刻辨析、反思,從而進一步讀出另外一層含義——務必保持清醒理智、辨明真相,切勿輕易動怒、上當中計、被對方利用。
赤壁之戰(zhàn)前,諸葛亮就狠狠戳了孫權一通:“‘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云云,結果導致“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10〕這番唇槍舌劍的說辭,激發(fā)了孫權的斗志、堅定了孫權的決心,對促成孫劉聯(lián)合抗曹起了重要作用。
二是對敵,可刺激誘發(fā)其產生不良情緒為我所用,即通俗所說的激將法,《計篇》所言之“詭道”中有“怒而撓之”一策,就是利用敵將急躁易怒的性格弱點,想方設法去激怒他,讓他在受侮弄后產生沖動、失去理智?!毒抛兤分幸仓赋觥皩⒂形逦!?,即將帥可能有五種性格上的缺陷,“忿速”“廉潔”是其中之二,《孫子兵法》給出的對策是:“忿速,可侮也”,即對性情急躁易怒、總想急于求成的敵將,可以通過侮辱激怒他而使他中計;“廉潔,可辱也”,即對潔身自好、過分珍惜名聲的敵將,可以通過侮辱使其愧忿交集,從而亂其心志,讓他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司馬懿便是一位能夠掌控自己情緒的高手。公元234年,諸葛亮伐魏屯兵五丈原,“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數(shù)挑戰(zhàn),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zhàn),帝使衛(wèi)尉辛毗杖節(jié)為軍師以制之”。表面看是司馬懿受到牽制,實際上司馬懿有高度的自主權,頭腦非常清醒、理智,對此諸葛亮看得非常清楚:“彼本無戰(zhàn)情,所以固請戰(zhàn)者,以示武于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zhàn)邪!”〔11〕
與此相成鮮明對比的是東晉十六國時的姚襄,因為沒有把控好情緒中計身亡。公元357年,姚襄將圖關中,引兵進據黃落,秦將黃眉、鄧羌等將領帥兵抵御,“襄堅壁不戰(zhàn)。羌謂黃眉曰:‘襄……為人強狠,若鼓噪揚旗,直壓其壘,彼必忿恚而出,可一戰(zhàn)擒也?!迮?,悉眾出戰(zhàn)。羌陽不勝而走,襄追之至于三原,羌回騎擊之,黃眉等以大眾繼至,襄兵大敗……秦兵擒而斬之”?!?2〕
《孫子兵法》十分重視“知”,認為“知”是作戰(zhàn)的前提和基礎,如《計篇》強調:“多算勝,少算不勝”;《作戰(zhàn)篇》論述:“知彼知己者,百戰(zhàn)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者,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等等,都強調了“知”的重要性。如何做到“知彼”?途徑很多,其中根據敵方情緒作出判斷是其中之一。如《行軍篇》曰:“吏怒者,倦也?!币饧慈绻^察到敵軍軍士存在憤怒情緒、亂發(fā)脾氣,就可以知道敵人已經倦怠?!缎熊娖愤€說:“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意思是:如果敵人盛怒之下、氣勢洶洶前來作戰(zhàn),卻遲遲不與我軍交鋒,也不撤退,遇到這種反常的情況時,一定要仔細觀察分析,不要被表象迷惑,力爭更全面、深入地“知彼”。
曹操是一位善于觀察的識時務者。公元213年春,“曹操進軍濡須口,號步騎四十萬,攻破孫權江西營,獲其都督公孫陽。權率眾七萬御之,相守月余。操見其舟船器杖軍伍整肅,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乃撤軍還?!薄?3〕雖然曹操兵馬是孫權的六七倍之多,占絕對優(yōu)勢,且自己先勝一局,但見吳軍“軍伍整肅”、士氣旺盛,知對手非等閑之輩,還是知趣地抽身退卻了。
北朝西魏宇文深也善于觀察分析。東魏高歡要進攻西魏,薛琡勸說、侯景獻策等等,高歡均不接受。公元537年十月,西魏宇文泰在沙苑迎敵,“諸將皆懼,宇文深獨賀”,宇文深認為: 高歡“今懸?guī)煻珊?,非眾所欲,獨歡恥失竇泰,愎諫自來,所謂忿兵,可一戰(zhàn)擒也。”宇文泰派達奚武夜入敵營,“具知敵之情狀而還”。交戰(zhàn)以后,高歡所部果然“眾心離散,不可復用”,“喪甲士八萬,棄鎧杖十有八萬”?!?4〕
【注釋】
〔1〕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663 頁。
〔2〕司馬光等編著:《資治通鑒(一)》,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07 頁。
〔3〕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663 頁。
〔4〕司馬光等編著:《資治通鑒(一)》,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13 頁。
〔5〕左丘明撰,杜預集解,李夢生整理:《春秋左傳集解(下)》,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31 頁。
〔6〕司馬光等編著:《資治通鑒(一)》,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96、797 頁。
〔7〕劉安等撰:《淮南子》,華齡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 頁。
〔8〕孫武撰,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4 頁。
〔9〕司馬遷撰,梁紹輝標點:《史記》,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431 頁。
〔10〕司馬光等編著:《資治通鑒(一)》,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67 頁。
〔11〕司馬光等編著:《資治通鑒(一)》,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848 頁。
〔12〕司馬光等編著:《資治通鑒(二)》,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191 頁。
〔13〕司馬光等編著:《資治通鑒(一)》,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778、779 頁。
〔14〕司馬光等編著:《資治通鑒(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88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