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光珉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優(yōu)美典雅,古樸流芳,總體上是陰柔之美。我們?nèi)∶v究“女詩經(jīng),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也說明了《詩經(jīng)》的陰柔之美?!秾O子兵法》講戰(zhàn)勝攻取,計謀策略,是陽剛之美。那是不是說,這兩者就相互矛盾?其實不然,在筆者看來,恰恰是陰陽相生、剛柔相濟、和諧共鳴。
《詩經(jīng)》中有很多篇章是描寫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士兵的厭戰(zhàn)及思念親人的,是從文學的角度來表現(xiàn)反對戰(zhàn)爭意向態(tài)度的。
首先,濃烈的反戰(zhàn)意識。這種意識在名篇《詩經(jīng)·擊鼓》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詩描寫士卒長期征戰(zhàn)、久戍不得回家的急切心情,表達了渴望與親人團聚的強烈愿望。本詩從出征南行寫起,再寫戰(zhàn)后未歸的痛苦,又回憶當初與親人執(zhí)手別離相約美好的場景,直到最后發(fā)出對戰(zhàn)爭強烈的控拆,次第寫來,脈絡分明,情感表達依次遞進。敘事中推進著情感的表達,抒情中又緊連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相得益彰,渾然天成。詩里面的素材選取了三個特寫畫面:一是別人筑城漕,自己去遠征,豈能無怨?(“土國城漕,我獨南行?!保┒菓?zhàn)爭結束,別人回家,我卻獨守,有家難回,豈能無憂?(“不我以歸,憂心有忡”)三是與愛妻失約,我曾發(fā)誓對你說,緊握你的手, 白頭到老,但現(xiàn)在是與你長久離別, 再難與你會面,不能實現(xiàn)曾經(jīng)的誓約,豈能無悔?所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一幅幅怨恨戰(zhàn)爭的畫面躍然紙上。
這種意識在《采薇》中表現(xiàn)得更加強烈,此詩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xiāng)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xiāng)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xiāng),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無數(shù)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xiàn)。通過這樣的描述,表現(xiàn)出了戰(zhàn)爭給普通百姓人家?guī)淼耐纯?。比如詩中寫道:“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保ㄗg: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還寫道:“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如焚,饑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點不能固定,無法使人帶信回家?!巴跏旅冶W,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譯:而征役沒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末章的高潮寫出了強烈的傷感、哀愁與悲思,進而抒發(fā)了向往和平的美好期盼。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闹谰洌骸跋彝樱瑮盍酪馈?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保ㄗg: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饑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p>
其次,祈盼和平的愿望。這一愿望在《詩經(jīng)·伯兮》中表現(xiàn)得非常顯著。詩中寫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入木三分,心理刻畫更是惟妙惟肖,思念之情直白、火辣、急切。妻子對丈夫的思念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說的是,雖然有琳瑯滿目的化妝品,但是花容月貌為誰艷?第二個層次,思念已引致頭疼,但仍然心甘情愿?!霸秆运疾?,甘心首疾”。第三個層次,因為思念已經(jīng)無精打采,懨懨成病?!霸秆运疾?,使我心痗”。《詩經(jīng)》就是通過這種柔情衷腸、哀婉低轉的情懷,表達了人民反對戰(zhàn)爭、希望和平的愿望。
孫子的慎戰(zhàn)反戰(zhàn)思想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模彩枪J的?!秾O子兵法·計篇》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不贅述。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孫子雖然寫了兵法,但仍然透出了他反對戰(zhàn)爭的思想?!秾O子兵法·火攻篇》所說的“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zhàn)”“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所說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都明確體現(xiàn)了不要動武的思想,也深刻蘊含反對戰(zhàn)爭的意識。以前人們往往只是認為他具有“慎戰(zhàn)”的意思,而對此有所忽視。孫子的本意是:戰(zhàn)爭要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要付出犧牲,因此最好是不要打,用孫子的話說:“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于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習近平主席2017年1月在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總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中,提到了《孫子兵法》中的慎戰(zhàn)思想,他明確強調(diào):“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不會改變。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中國《孫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書,但其第一句話就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義是慎戰(zhàn)、不戰(zhàn)。幾千年來,和平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里。數(shù)百年前,即使中國強盛到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占世界30% 的時候,也從未對外侵略擴張。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的100 多年里,中國頻遭侵略和蹂躪之害,飽受戰(zhàn)禍和動亂之苦。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人民深信,只有和平安寧才能繁榮發(fā)展?!薄?〕因此我們說,在對待戰(zhàn)爭的問題上,孫子從軍事觀點出發(fā),當然更明確表達“慎戰(zhàn)”思想;而從深層說,“反戰(zhàn)”也是應有之義。雖然《孫子兵法》與《詩經(jīng)》的表述方法不同,但還是有共鳴的。
《詩經(jīng)》里雖有反戰(zhàn)慎戰(zhàn)的情懷,但對于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爭,還是表現(xiàn)了慷慨赴義、同仇敵愾的大無畏的情懷和中華兒女的血性?!对娊?jīng)》中許多篇章詩句是描寫戰(zhàn)士英姿颯爽、英勇戰(zhàn)斗、保家衛(wèi)國的,有的也描寫為了戰(zhàn)爭勝利、打敗敵人而同仇敵愾、浴血奮戰(zhàn),表現(xiàn)了軍人戰(zhàn)士的血性之美。比如《詩經(jīng)·兔罝》表現(xiàn)了軍人戰(zhàn)士與王公貴族同心同德、同仇敵愾的決心與士氣。詩中寫道:“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薄棒耵裎浞?,公侯好仇?!薄棒耵裎浞颍罡剐??!边@里歌頌的戰(zhàn)士是國家的城墻、公侯的衛(wèi)士,是可與君主同生共患的心腹,充分體現(xiàn)了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共御外辱的感人場景。這種場景在《 秦風·無衣》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是一首著名的愛國詩篇,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軍歌。全詩共三章,反映了戰(zhàn)友間的團結友愛和飽滿的戰(zhàn)斗熱情,以及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至今讀起來仍能給人以熱血沸騰、激蕩人心、催人奮發(fā)的力量。秦國地處陜西、甘肅一帶,常受其他部族騷擾,秦人經(jīng)常被迫迎戰(zhàn)?!稛o衣》即寫秦人慷慨從軍、同甘共苦、保衛(wèi)祖國的愛國精神。盡管戰(zhàn)爭總是和災難、流血甚至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大敵當前,人們只有選擇抵抗,把個人與國家連在一起,積極地投入戰(zhàn)爭。
上下一致、上下一心、上下同欲是獲勝的基石,也是《孫子兵法》的一個核心思想?!秾O子兵法》在第一篇《計篇》中就分析了取勝的五個條件,即:道、天、地、將、法。那么,“道”是什么呢?孫子說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本褪钦f,戰(zhàn)爭取勝的第一法寶是“道”,而道就是上與下“同意”,即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意志、統(tǒng)一行動。孫子在其最經(jīng)典的《謀攻篇》中更是提出了“上下同欲者勝”的著名論斷,他說:“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欲共為,是制勝法寶?!秾O子兵法》中的“上下同欲”與《詩經(jīng)》中的“與子同仇”,其意相同,異曲同工,不言而喻。
先秦《詩經(jīng)》的最大特點就是“尚武”。 這種“尚武精神”首先表現(xiàn)在贊美先王的武功,通過贊美武功表現(xiàn)出崇勇尚武的精神。如《詩經(jīng)·大雅·常武》贊美周宣王率兵親征徐國,平定叛亂,取得重大的勝利。周宣王是西周時期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期間南征北戰(zhàn),東伐西討,穩(wěn)定了周朝的局面,史稱“宣王中興”。在詩里,作者描寫了宣王用兵的才能、穩(wěn)操勝券的信心,并著重渲染了軍隊的聲勢浩大、勢如天來,如泰山壓頂、黑云摧城。最后兩段則歌頌了王師勢如破竹、大獲全勝的功績。詩云:“王旅啴啴,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綿綿翼翼。不測不克,濯征徐國。王猶允塞,徐方既來。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來庭。徐方不回,王曰還歸?!保ㄗg:王師強大兵馬眾,迅捷如鳥掠長空,勢如江漢水洶涌。如山之基難動搖,如川之流滾滔滔。軍營綿綿排列齊,戰(zhàn)無不勝難知底,大力征討定淮夷。王的謀略無不中,徐國投降來歸從。徐國臣服成一統(tǒng),勝利應是天子功。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國入覲來王庭。徐國改邪已歸正,王命班師返京城。)
崇勇尚武精神的第二個表現(xiàn)是,歌頌戰(zhàn)士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選擇以《無衣》為例。流行《秦風》的秦地,即現(xiàn)在的陜西中部、甘肅東部,秦人在商周時代與戎狄雜處,以養(yǎng)馬聞名,以尚武稱著。當時的秦人部落實行的兵役制,有些像后來滿族的八旗制度,成年男子平時耕種放牧,戰(zhàn)斗時就是戰(zhàn)士,武器與軍裝由部落成員自己準備。詩中既有對秦人武器裝備的武力炫耀,也有對秦人精神風貌的武威張揚,還有對秦人軍事訓練的武藝激賞。而這種尚武精神為自強不屈的中華民族精神注入了鮮活的血性因子。從“豈曰無衣”三個設問中,字里行間流露出年齡尚小的少年極大的從軍熱情;同時又通過婦女對戰(zhàn)車、戰(zhàn)馬、鎧甲、裝備的喜愛,以及她們對戰(zhàn)士的思念、敬慕,從側面反映了婦女對武力的崇尚。朱熹評論此詩曰:“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于詩如此。然本其初而論之,岐豐之地,文王用之,以興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幾而一變其俗,至于如此。則已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氣矣?!薄?〕
尚武精神的第三個表現(xiàn)是,對車馬裝備的贊許。《詩經(jīng)》中充滿了對戰(zhàn)爭器具的贊許頌揚。在《詩經(jīng)·小雅·黍苗》中描寫了三種戰(zhàn)車,人挽車“我任我輦”,人御車“我徒我御”,牛拉車“我車我?!?。《詩經(jīng)·大雅·皇矣》則頌揚了戰(zhàn)車的巨大威力。詩曰:“臨沖閑閑,崇墉言言。執(zhí)訊連連,攸馘安安。是類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無侮。臨沖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絕是忽。四方以無拂。”(譯:臨車沖車轟隆出動,崇國城墻堅固高聳。抓來俘虜成群結隊,割取敵耳安詳從容。祭祀天神求得勝利,招降崇國安撫民眾,四方不敢侵我國中。臨車沖車多么強盛,哪怕崇國城墻高聳。堅決打擊堅決進攻,把那頑敵斬殺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風。)這里描寫的戰(zhàn)車“臨沖閑閑” “臨沖茀茀”,威力巨大,所向披靡,也是尚武精神的體現(xiàn)。
《孫子兵法》作為兵學圣典,在其《九地篇》中專門論述了士兵的剛烈與血性。此篇寫道:“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fā)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
《詩經(jīng)》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無不濫觴于此。她是“真、善、美”之人性光輝的體現(xiàn),是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大古代文學傳統(tǒng)的源泉?!对娊?jīng)》的語言之美是不言而喻的,她的美甚至不可用語言表達,所謂“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其名言絕句,歷經(jīng)幾千年而熠熠生輝,膾炙人口,流傳不絕。像我們熟悉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 宜其室家”,還有我們常說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等等。用今天的話說,簡直是美翻了。此不贅述。
對于《孫子兵法》的文辭之美,南北朝梁代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作了權威性的結語:“孫武兵經(jīng),辭如珠玉,豈以習武而不曉文邪?”宋代陳傅良曰:“世多謂書生不知兵,猶言孫武不善文耳。今觀武書十三篇,蓋與《老子》《榖梁傳》相上下?!彼未嵑裨凇端嚻哉壑浴分邪选秾O子兵法》視為古代散文之最而加以稱道:“孫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當盡心焉。其詞約而縟,易而深,暢而可用,《論語》《易》《大傳》之流,孟、荀、楊著書皆不及也。以正合,以奇勝,非善也;正變?yōu)槠妫孀優(yōu)檎?,非善之善也;即奇為正,即正為奇,善之善也?!彼未鷧伪局幸嗳缡怯^,并指出孫武《十三篇》具有軍事文采風格:“孫子十三篇,論戰(zhàn)守次第與山川險易、長短、大小之狀,皆曲盡其妙。摧高發(fā)隱,使物無遁情,此尤文章妙處?!睂O子的這種文采風格,對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著直接影響。宋代嚴羽曾明確指出:“少陵詩法如孫武,太白詩法如李廣,少陵如節(jié)制之師。”明清兩代,一些文人學者也對《孫子兵法》的文采備加贊賞。清代林紓在《春覺齋論文·“也”字用法》中指出:“《始古錄》謂歐陽修《醉翁亭記》用‘也’字,東坡《酒經(jīng)》用‘也’字,王荊公《度支郎中蕭公墓銘》皆用‘也’字,不知誰相師法,然皆出《孫武子》十三篇中?!?從上面援引的評價中不難悟出:《孫子兵法》之所以是中國古代軍事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之所以成為兵書中的佼佼者,固然主要是由于它的軍事思想、軍事哲理精湛深透,但同時也由于它的文采之美,辭如珠玉,是文道結合的典范,亦是思想內(nèi)容和表達形式高度統(tǒng)一的名著。
在《詩經(jīng)》中,通常有三種寫法,即賦、比、興?!百x”,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是:“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边@就是說,賦是直接鋪陳敘述,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xù)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都是《詩經(jīng)》中用“比”的佳例。
“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对娊?jīng)》中的“興”,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币簿褪墙柚渌挛餅樗佒畠?nèi)容做鋪墊。例《衛(wèi)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fā)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xiàn)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lián)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 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fā)現(xiàn)彼此間的意義聯(lián)系。雖然就這些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xiàn)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三種寫法,《孫子兵法》中都有采用。如“賦”的寫法,《孫子兵法》中就有“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明耳”這樣的名句。比喻在《孫子兵法》中有40 多次,如最著名的比喻是“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用常山之蛇喻首尾互助,多么生動形象!再如像“興”的寫法,《孫子兵法》中也時時體現(xiàn)。如在造勢時,用水、鷙鳥作為起襯:“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jié)也。是故善戰(zhàn)者,其勢險,其節(jié)短。勢如 弩,節(jié)如發(fā)機。”“興”的寫法更精彩?!秾O子兵法》云:“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p>
除寫法外,《孫子兵法》本身也具有詩一般的語言之美。如剛性之美的語言,像“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還有這樣的名句:“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p>
《孫子兵法》中的語言藝術專門有人研究,在此也不詳細論述??傊?,它的語言精到練達,言簡意賅,韻律和美,比喻生動,朗朗上口,可以說是《詩經(jīng)》的兵法篇章。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詩經(jīng)》與《孫子兵法》雖然是不同體裁的作品,表達形式有所不同,但中華民族的綿綿文脈、精神稟賦、傳承基因,在二者之間相連相通、交匯共鳴。
【注釋】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5 頁。
〔2〕朱熹:《詩集傳》卷六,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7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