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齊鶴
(西華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0)
《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一小時,并對青少年兒童走出教室參與體育鍛煉進行正常的引導。在目前這個飛速發(fā)展、挑戰(zhàn)愈來愈大的新時代,我國的青少年群體除了要面對繁重的學業(yè)壓力,還要面臨社會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復雜變化。但大多數青少年的心智水平和人格相比起大學生及成人來說,仍處在一個需要正確引導并進行系統(tǒng)培養(yǎng)和塑造的階段,所以遇到上述問題時難免會出現焦慮、沮喪、情緒失控、抵觸他人、自暴自棄等負面情緒,甚至產生更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做出不正確的社會行為。為了緩解和釋放青少年學生所背負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壓力,可以嘗試進行適量負荷的體育鍛煉,從而以科學的途徑讓壓力得到宣泄,在調整了心理狀態(tài)的同時,也讓身體得到了放松,最終達到快樂學習和生活的目的。身體活動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治療方法,具體的身體活動能夠對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產生不同的作用[1]。該文針對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以青少年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展開討論和分析。
動機是激發(fā)和維持有機體的行動,并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動機在心理現象中屬于心理狀態(tài)。青少年群體涉及人數巨大,每一個青少年的鍛煉動機不盡相同。比如有的青少年是為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有的青少年是為了把某一自己愛好的專項技能練得更好,還有一些青少年是綜合這些動機等。然而即使是擁有相同鍛煉動機的青少年在鍛煉行為上可能也存在差異。比如有的是為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有的青少年會順從自己的身體機能規(guī)律采取適宜負荷進行鍛煉,有的青少年則會采用超負荷訓練等,在鍛煉方法、鍛煉時長、鍛煉器材的選用、鍛煉場地的選擇等方面均能體現出差別[2]。即使青少年群體擁有如此多的個性特征,但培養(yǎng)體質健康信念,給予足夠的社會支持、認同、鼓勵,可能是一個促進所有青少年積極、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的有效途徑[3]。
全民健身視域下,青少年群體需要遵循的適宜負荷與適時恢復原則是指,根據青少年個體的現實可能和人體機能的訓練適應規(guī)律,以及提高青少年運動水平能力的需要,在鍛煉中給予相應量度的負荷,負荷后及時消除青少年在鍛煉中所產生的疲勞,通過機體適應過程.提高青少年運動水平和取得理想鍛煉效果的基本原則。
過于輕量的鍛煉負荷往往無法幫助青少年群體達到運動的最佳狀態(tài),從而影響鍛煉效果和技能的發(fā)揮,因此也就無法在心理上得到滿足或者收獲其他正能量。超量的負荷對于青少年群體來說是需要避免的。首先從身體的承受能力來說,很容易導致受傷,從而讓青少年對鍛煉活動產生抵觸情緒,在之后完成技術動作的時候往往會心有余悸,擔心自己是否會二次受傷,長期往復勢必會加重青少年群體在體育鍛煉或者對抗當中的心理負擔和焦慮情緒,反而產生負能量的效果。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鍛煉活動結束之后需要采取適當的放松活動緩解和消除運動疲勞。例如,在踢完一場足球對抗賽之后,建議青少年鍛煉者不要立即采取平躺或者屈膝坐這樣的動作,應該緩步行走一段距離,讓機體有一個自然平滑的放松過程。除此之外,準備活動準備不足和運動場地及運動裝備等條件設施不足等因素均可能導致受傷[4]。因此,可以考慮在青少年群體當中推廣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以預防傷病為首要目的,契合全民健身的根本要求,讓青少年群體的身心健康狀況更有保障[5]。
人格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征,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xù)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心身組織。整體性、穩(wěn)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體育鍛煉可以讓青少年在這樣一個所謂的社會適應過程中分析自身與他人之間的差異,從能力、氣質、性格、需要等方面向強者學習,并不斷完善自己的短板,讓自己的成長更為全面,同時也能保有自身的人格特點,最后形成所謂的人格魅力。在這個過程當中,總會產生人與人的交流,無論是友好的交流,還是帶有其他情緒的交流,在交流中可以豐富青少年的個人情感與自我認知水平,研究表明,在鍛煉中認知衰退被減緩,個體形成更積極釋放壓力的方法,期望的人格特質得以維持[6]。這樣才能稱之為對于一個人完整地培養(yǎng)。
意志力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jié)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品質。當青少年善于運用這一有益的力量時,就會產生決心。而人有決心就說明意志力在起作用。青少年群體在面對當今社會巨大的學習壓力和社會生活壓力時,需要練就強大的意志品質,這也是他們在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必備素質之一。在體育鍛煉中有很多情況都能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力,例如,比分落后時,應該及時進行戰(zhàn)術和技術上的變化,爭取扭轉局面改寫比分;在身體有輕微傷的情況下,合理適當調整技術動作和發(fā)力方式,得以完成整個體育鍛煉過程。
自信心,在心理學中被A.Bandura稱為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將自信定義為:個人對自己成功應對既定情境的能力的評估,即自信是在自我評價上的積極態(tài)度。自信是心理健康評價的重要指標,是生活美滿和事業(yè)成功的助力。青少年所承受的壓力不斷加大,在社會和家長的高期望值壓力下,青少年渴望獲得成功必然會付出一定的代價,即心理健康問題[7]。自信心的個體差異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青少年群體的學習、競賽、就業(yè)、成就等多方面的個體心理和行為。通過體育鍛煉在訓練中達成既定目標,在比賽活動中戰(zhàn)勝對手從而獲得的滿足感有助于青少年群體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建立并積累自信心。自信心的合理增長,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群體的良好精神風貌,給人以陽光積極的印象。
現如今,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即使個人能力再強,想成功達成某一目標往往需要集體協作,團隊配合。在體育鍛煉中就有許多團體項目,以籃球項目為例,在一場籃球比賽中,需要讓青少年明白如何同隊友一塊兒去迎接勝利,一同去接受失敗,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是對青少年群體之間凝聚力提升的重要助推劑?;@球運動作為一項注重團隊合作的群體運動,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青少年兒童的交往能力,處理陌生關系的能力,使彼此陌生且都含蓄的青少年兒童,打開心扉,結交更多的朋友,提高青少年兒童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為成長鋪平道路[8]。
首先,經過分析和討論,可以明確的是體育鍛煉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著正面及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地調節(jié)青少年學生群體的情緒,讓身體也盡可能地擺脫亞健康狀態(tài),在身心上得到提升,從而能更好地投入到高強度、高負荷的學習活動中。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可培養(yǎng)青少年在社交活動中的自信心,敢于主動與人交流,明白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因此,當代青少年群體每周應保證適量負荷的體育鍛煉,進而以培養(yǎng)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能反作用到身體的成長及精神風貌的良好塑造上,最終達到身心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其次,全民健身大背景下,青少年階段是培養(yǎng)體育意識的關鍵時期。因此,有必要通過各種宣傳教育途徑,使青少年群體真正認識體育、理解體育,培養(yǎng)其良好的體育意識,進而改善其體育鍛煉行為,這對青少年群體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及鍛煉習慣具有重要意義,真正實現全民素質的促進和提高。
最后,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貫穿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在推進全民健身事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全面提高國民的體質與健康水平,一切為了人民,既是黨和政府的目標定位,也是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求。少年強則國強,希望有更多的學者能夠投入到青少年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這類課題的研究中去,為祖國未來的發(fā)展和下一代的成長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