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臣 劉思言
(1.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2.河南師范大學 河南新鄉(xiāng) 453002)
隨著信息化的到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青少年屏幕時間(手機、電腦、電視)持續(xù)增加,長時間的屏幕時間造成青少年體力活動不足。一項對中國上海53162名5~17歲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調查發(fā)現(xiàn),兒童青少年每天久坐行為時間高于2h的比例為89.2%。超長的屏幕時間、體力活動不足和久坐行為已經(jīng)成為危害我國青少年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為了引導青少年形成體育行為習慣改善青少年體質狀況,國家連續(xù)出臺諸多政策,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的指出,將體育科目納入中考計分科目,初、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范圍,將體育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讓青少年養(yǎng)成體育活動習慣,減少久坐時間和屏幕時間成為迫切需要,該文將運用文獻法探討家庭這一重要因素對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影響。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同樣,一個家庭的文化也是一個家庭的靈魂。如果一個家庭擁有良好的體育文化,無疑將會促進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一個人的體育行為,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無疑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通過家庭的早期社會化,青少年的體育行為和態(tài)度受到家庭影響[1]。一個人從誕生開始,就在家庭環(huán)境中接受家庭教育,受家庭文化的影響,青少年早期的體育行為一直受家庭體育文化的熏陶。家庭體育文化是家庭成員對體育共同的價值認同,父母對其起主導作用,父母所主導的家庭體育文化,對孩子體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深遠影響。如果一個家庭的家庭文化包含體育文化,即是這個家庭對體育行為的認可,其家庭體育文化的主導人員會鼓勵和支持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和形成體育鍛煉習慣。青少年體育參與習慣的養(yǎng)成,與少兒時期家庭體育文化的影響密切相關,家庭體育文化是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家庭中父母的體育行為對孩子的體育行為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可以習得父母的行為和對該行為的態(tài)度。對于經(jīng)常參加體育活動的父母來說,孩子也可能習得父母的體育行為和對體育的態(tài)度,并嘗試參加體育活動,父母經(jīng)常參加體育活動,有機會帶著其子女一起參加體育活動,這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形成體育行為習慣的重要條件。研究表明,父母經(jīng)常進行體育活動的子女,相較于父母從不進行體育活動的子女,其參與體育活動的可能性更高。與青少年父母是否進行體育活動相比,青少年父母的體育參與頻率顯得更加重要,其不僅影響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還會影響到青少年體育參與頻率和持續(xù)性[2]。胡月英等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的體育參與會影響青少年不同強度的運動,且影響程度與父母體育參與頻率成正相關[3]。家庭中父母的運動經(jīng)歷越豐富、運動水平越高、體育參與的頻率越高、強度越大,其子女體育參與的頻率和持續(xù)性也會越高。此外,有研究表明,父母和子女一起參加體育活動相較于父母僅在旁邊觀看子女進行體育活動,前者家庭中的子女在青少年時期養(yǎng)成體育行為習慣的比例遠高于后者,這并不難理解,父母和子女一起運動,通過體育活動的互動在增加親情的同時,更易體會到體育活動的樂趣,愛上體育活動,也有利于家庭體育文化的形成。上述研究表明,家庭的體育行為對青少年體育行為的影響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但最主要的還是體現(xiàn)在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體育參與頻率和持續(xù)性上。
1.2.1 情感支持
父母鼓勵孩子參加體育活動,會增加孩子參加體育活動的可能性。父母支持運動的孩子,通常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信心,也更容易產(chǎn)生較大的運動樂趣。對于低年級的兒童和青少年初期的孩子來說,他們還未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對自己各種行為作用沒有概念,比較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參加體育活動亦是如此,父母的運動支持是他們進行體育活動的主要動力[4]。父母的運動支持不僅會影響青少年的體育參與行為,還會影響子女體育參與頻率,父母支持程度高的子女,體育參與的頻率明顯高于父母支持程度低的子女。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對子女的運動支持隨著年級而不斷變化,變化趨勢為大約在初三時略有下降,在升入高中之后,支持力度稍有增加,高三時明顯下降,呈現(xiàn)每到升學階段父母會降低對子女運動支持的變化趨勢[5]。父母支持程度低或父母支持程度隨年級變化的家庭,會影響兒童青少年對體育活動的價值認同感,對于父母支持程度低和父母支持程度隨年級而變化的兒童青少年,不利于形成體育價值認同,進而影響青少年終身體育行為習慣的形成。
1.2.2 物質支持
良好的物質基礎,是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前提,青少年無論進行哪項體育活動,都需要場地、器材等。父母為子女提供物質支持,購買需要的體育器材、請專業(yè)教練指導子女,可以提高子女體育參與的積極性和促進子女體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但也有一些與之相反的研究結果,如父母的物質支持不會影響青少年的體育行為習慣;父母的物質支持不會影響青少年體育參與的價值期望??梢姼改傅奈镔|支持對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影響有待商榷。
青少年好勝心強,如果和同學或者同伴一起運動,他們將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青少年在和同伴一起運動的過程中建立友誼,更易體會體育活動的樂趣。有研究表明,同伴的體育行為可以提高其他同伴參與運動的可能性,如果一個同伴經(jīng)常參加體育活動,其他同伴會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增加參與體育活動的可能性。兄弟姐妹的體育行為產(chǎn)生的榜樣作用,會為其他的兄弟姐妹提供參考和模仿的條件,其也可以作為運動伙伴,提供幫助和支持。家庭中如果有兄弟姐妹參加體育活動,將會使其他兄弟姐妹產(chǎn)生運動興趣,進而參與到體育活動中。
家庭經(jīng)濟收入的高低可能會影響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父母的收入高,將有利于支持子女從事喜歡的運動項目,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子女從事喜歡的運動項目將有利于養(yǎng)成體育參與習慣。城市公共免費的體育設施有限,況且,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完成不了科學指導子女鍛煉的任務,大部分家庭選擇訓練更加科學的體育俱樂部實現(xiàn)體育鍛煉,這無形中會增加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此外,父母的經(jīng)濟收入對子女參加運動的項目也有影響,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的家庭其子女更多從事高層次的體育運動項目。
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是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影響因素之一,父母文化程度高,其子女進行體育活動的概率就高,因為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大多從事腦力勞動,由于對健康的重視又缺乏體力勞動會加強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當然也會重視其子女的體育參與。從事不同職業(yè)或者文化程度不同的父母,對其子女在運動項目選擇上的影響不同。文化程度高和從事腦力勞動的父母,大多支持子女體育運動,但不愿其從事職業(yè)體育。家庭文化層次不同的子女對體育鍛煉認知度不同,高文化層次的家庭,對體育鍛煉的認知度較高[6]。
不同的家庭結構,如單親、雙親或雙親祖輩的撫養(yǎng),對體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影響不同。非雙親撫養(yǎng)的青少年,其運動不足的比例更高或者更明顯[6]。有研究表明,雙親撫養(yǎng)是最有利于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方式。此外,家庭子女數(shù)量也會影響子女的體育參與,相比于多子女家庭父母,獨生子女的家庭,其父母不愿子女從事具有競技性或危險性的運動項目。
任何事物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均為其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環(huán)境與體育行為的相關研究表明,環(huán)境在兒童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影響。我國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良好的家庭生活壞境,良好的客觀環(huán)境有利于推動個體體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獨立性增強,家庭對青少年的影響逐漸減弱,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日益加大。誠然,家庭生活環(huán)境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也有著一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家庭周邊體育設施狀況會影響青少年體育參與比率和頻率。家庭距離周邊的體育設施越近,青少年參與運動的頻率越高。家庭所在區(qū)域體育設施越豐富,青少年參與運動的比例越高。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單位人均場地面積在不斷減小,如果家庭周邊體育設施豐富,且距離較近,則能促進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
良好的社區(qū)體育活動的宣傳與組織能與家庭形成互助,社區(qū)較多地宣傳體育活動和組織家庭體育比賽,家庭也能積極參與其中,對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起到一定促進作用。社區(qū)對確立兒童的生活方式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社區(qū)雖然沒有家庭的影響大,但也能夠影響他們世界觀的形成。
從研究中可以看出,家庭在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中影響最大的是家庭雙親的體育支持和家庭體育文化。但青少年參與體育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快樂,因此,父母應在其女子對某項運動感興趣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和支持,培養(yǎng)1~2個特長項目,使青少年養(yǎng)成自覺鍛煉的習慣,進而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其次,家庭基本情況(家庭收入、家庭結構、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生活環(huán)境(家庭周邊體育設施、社區(qū)體育活動宣傳與組織)也是青少年體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