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霞,鄭曉英,王紅梅,單雪峰,邱 峰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藥學部,重慶 400016)
甲巰咪唑是咪唑類抗甲狀腺藥物,化學名為2-巰基-1-甲基咪唑,可抑制甲狀腺內過氧化物酶的活性,阻礙甲狀腺內碘化物的氧化,從而阻礙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的合成,以及酪氨酸的偶聯(lián),臨床用于甲狀腺疾病的內科治療、甲狀腺危象的治療和術前準備。甲巰咪唑所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主要集中在血液系統(tǒng)、骨和關節(jié)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皮膚等,主要表現(xiàn)為粒細胞缺乏、肝功能受損、大泡性皮疹、關節(jié)痛、抽搐、罕見間質性肺炎[1]。此外,大型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庫和自發(fā)報告顯示,甲巰咪唑引起皮膚過敏較多,但其致藥物超敏反應綜合征(DIHS)的真實報告率或發(fā)病率極低。DIHS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皮疹、血液學異常、淋巴結腫大、器官受累等[2-3],其死亡率高,及時甄別并停用可疑藥物是治療的關鍵[4]。在此,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患者使用甲巰咪唑所致DIHS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方法,并復習相關文獻?,F(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女,17歲,體質量42 kg。4年前甲狀腺功能低下并確診為橋本氏甲狀腺炎,服用左甲狀腺素鈉片,每次37.5μg,每日1次,6~12個月后復查甲狀腺功能均恢復正常,遂停藥,以后每年2次查甲狀腺功能,結果均正常。半年前,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多汗、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未治療。1+個月前,患者發(fā)現(xiàn)體質量下降約6 kg,且上述癥狀無好轉,查甲功后提示甲亢,自行服用甲巰咪唑,每次30 mg,每日1次,服藥3 d后自覺背部瘙癢,皮膚發(fā)紅、紅疹未見改變,未行特殊處理,繼續(xù)服藥2周后自覺喉嚨疼痛。服甲巰咪唑1個月后,自覺頭昏、乏力伴發(fā)熱,自測體溫38.5℃。遂入院,體格檢查示:體溫38.5℃,脈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22/61mmHg(1mmHg=0.133kPa),體質量指數(shù)14kg/m2。神清,精神差,心、肺、腹部體格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有突眼征,眼球活動自如,無瞬目減少;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可見散在白色膿點;頸軟,無頸靜脈充盈,氣管位置居中,甲狀腺Ⅱ度腫大,呈彌漫性,表面光滑,質地中等,活動度好,無壓痛,未聞及血管雜音。輔助檢查示: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shù)0.93×109L-1,紅細胞計數(shù)(WBC)3.94×1012L-1,血紅蛋白(Hb)88.0 g/L,血小板(PLT)185×109L-1,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07×109L-1,淋巴細胞絕對值0.82×109L-1,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淋巴細胞百分比88%;甲狀腺功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2.34 ng/mL,甲狀腺素(T4)19.05μg/dL,游離FT38.77 pg/mL,游離甲狀腺素(FT4)4.20 ng/dL,高靈敏促甲狀腺激素(U-TSH)0.11μIU/mL;甲狀腺彩超示,甲狀腺彌漫性病變,雙側腮腺及雙側頜下腺彌漫性病變。肝腎功能、電解質、心肌酶譜、尿糞常規(guī)、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
初步診斷:1)藥物性粒細胞缺乏;2)甲狀腺功能亢進;3)上呼吸道感染,化膿性扁桃體炎。
入院立即停用甲巰咪唑,予頭孢唑肟抗感染,普萘洛爾保護臟器等對癥治療1 d后,患者出現(xiàn)低血壓、低體溫、反應差等表現(xiàn),遂轉入重癥監(jiān)護室(ICU)治療,改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每次0.5 g、每8 h 1次,聯(lián)合萬古霉素每次1 g,每12 h 1次抗感染,加用利巴韋林抗病毒。入院第5天,加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抗病毒和卡泊芬凈每次50 mg、每日1次抗真菌,加用碳酸鋰穩(wěn)定情緒。入院第9天,患者開始出現(xiàn)皮疹,紅色丘疹,高出皮面,不排除萬古霉素或碳酸鋰引起的藥疹可能,故停用萬古霉素和碳酸鋰,改用替考拉寧每次400 mg、每日1次,甲基強的松龍(甲強龍)每次80 mg、每12 h 1次沖擊治療3 d后,減量為每次40 mg、每12 h 1次,使用3 d后體溫由不規(guī)則波動于37~41℃范圍降至正常范圍,藥疹明顯消退,遂停用激素,抗菌藥物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降階為頭孢唑肟每次2 g、每12 h 1次。期間多次予以丙種球蛋白(共70 g)輸注支持治療,白蛋白(共90 g)和紅細胞懸液(共4 U)糾正貧血,新鮮血漿(200 mL)改善凝血狀態(tài),并予以護肝、保心、退黃、抗過敏等對癥治療。停用激素后第2天(入院第16天),患者全身紅色丘疹較前消退明顯,血常規(guī)示,WBC 43.17×109L-1,Hb 112.0 g/L,PLT 247×109L-1,中 性 粒 細 胞 百 分 比64.0%,淋巴細胞百分比11.0%。入院第17天,患者全身散在紅色斑疹,以四肢較軀干多見,雙上肢可見大量針尖樣大小紅色斑丘疹,壓之不褪色,雙側頸部可捫及數(shù)個黃豆大小的淋巴結。入院第18天,患者夜間發(fā)熱,體溫波動于39.2~39.8℃,全身皮膚潮濕、多汗,皮疹浸潤蔓延至全身,無明顯瘙癢。血常規(guī)示,WBC44.61×109L-1,嗜酸性粒細胞總數(shù)1.3×109L-1,Hb 107.0 g/L,紅細胞比容32.90%,PLT 247×109L-1,淋巴細胞百分比5.0%,中性粒細胞絕對值29.00×109L-1,單核細胞絕對值3.12×109L-1,C反應蛋白<5.0 mg/L。尿常規(guī):尿蛋白++,尿隱血++。肝功能:白蛋白35g/L,球蛋白44 g/L,白球蛋白比值0.8,總膽紅素35.5μmol/L,直接膽紅素27.8μ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143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117U/L,γ-谷氨酰轉移酶47 U/L,乳酸脫氫酶441 U/L,膽堿酯酶4 703 U/L。腎功能:尿素氮11.3 mmol/L,肌酐31μmol/L,尿酸360μmol/L,胱抑素C1.85 mg/L??诜悸宸揖忈屇z囊每次0.3 g、每日2次,體溫有所下降,注射還原型谷胱甘肽每次1 200 mg、每日1次,保肝。入院第19天,患者眼瞼及球結膜水腫,出現(xiàn)全身大片斑丘疹,面積超過體表面積的50%,形態(tài)為針尖樣大小紅色斑疹,較密集,壓之不褪色,不高出皮膚,無明顯瘙癢,觸及皮溫增高,體溫39.5℃,雙側頸部可捫及數(shù)個黃豆大小的淋巴結,質軟、可活動、無壓痛,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入院第21天,患者夜間體溫達41℃,反復物理降溫、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降溫效果不明顯,服用氯雷他定等抗過敏藥物對癥治療效果不佳??购丝贵w譜:抗核抗體+(1∶320顆粒型),抗SSA抗體陽性+;抗Ro-52抗體+。Coombs試驗結果示,直接Coombs試驗++,間接Coombs試驗-。胸部CT示:頸根部及雙側腋窩多發(fā)淋巴結影,部分稍增大。雙肺及縱隔CT掃描未見明顯異常。經(jīng)全院會診,認為甲巰咪唑引起的DIHS可能性大,建議停用替考拉寧和頭孢唑肟等抗菌藥物及相關藥物,調整甲強龍為每次80 mg、靜脈滴注、每12 h 1次。2 d后患者體溫逐漸恢復正常,紅斑消退?;颊叩挠盟幰姳?。
表1 患者治療過程中使用的藥物Tab.1 Drugs used for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確診依據(jù):甲巰咪唑可用于甲亢的長期治療。據(jù)報道,應用此藥可引起皮疹、粒細胞缺乏、肝功能損傷等藥品不良反應[4],但由甲巰咪唑引起的嚴重DIHS尚未見報道。對于DIHS的臨床診斷,該患者為持續(xù)高熱(≥38.5℃),全身紅色斑丘疹,壓之不褪色,超過體表面積的50%,且皮疹發(fā)生在用甲巰咪唑1個月后;血液系統(tǒng)中WBC升高,但PLT降低;多部位淋巴結腫大;存在多器官受累表現(xiàn);停用甲巰咪唑后,癥狀持續(xù)3周;專家會診排除了其他可疑原因。故本例患者符合甲巰咪唑致DIHS的臨床診斷。根據(jù)2007年歐洲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登記系統(tǒng)的藥物超敏反應綜合征的診斷評分表[5],對此患者進行綜合評分(見表2),結果得分為6分(>5分),可確診為DIHS。
表2 RegiSCAR診斷評分(分)Tab.2 The scoring system of RegiSCAR for diagnosing DRESS(point)
藥物關聯(lián)性評價:從時間順序來看,本例患者使用致敏藥物甲巰咪唑2周后,喉嚨疼痛,4周內相繼出現(xiàn)發(fā)熱及皮膚紅斑,比普通藥疹的發(fā)生時間間隔長[6],使用時間符合DIHS發(fā)生的規(guī)律。停用甲巰咪唑,經(jīng)糖皮質激素治療,藥物超敏反應相關的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皮疹、血液學異常、淋巴結腫大)消失。因此,可排除其他藥物和疾病引起的上述表現(xiàn),但目前無相關文獻報道甲巰咪唑可導致藥物超敏反應。根據(jù)諾氏(Naranjo′s)藥品不良反應評估量表評分[7],該不良反應是在使用可疑藥物后發(fā)生,計2分,停藥并使用糖皮質激素后不良反應緩解,計1分,全院會診排除了其他原因單獨引起的該不良反應,計2分,總分為5分,故甲巰咪唑與DIHS關聯(lián)性為“很可能”。
篩查:當發(fā)生DIHS時,篩查可能的致敏藥物為甲巰咪唑,及時停用是治療的首要環(huán)節(jié)[8-18](見表3)。使用糖皮質激素時需注意,因糖皮質激素有撤藥反應,停藥過快可能增加復發(fā)的風險,因此不可因臨床癥狀好轉立刻停用糖皮質激素,需進行緩慢停藥[19-21]。本患者篩查致敏藥物為甲巰咪唑后,立即停用此藥,患者入院時評估為藥物性粒細胞缺乏后,先靜脈給予甲強龍6 d遂停藥,期間聯(lián)用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但激素停藥過快患者再次發(fā)熱,經(jīng)臨床藥師參與的全院會診,評估為多器官受累的嚴重DIHS,單獨靜脈滴注甲強龍,然后減量,再序貫為口服潑尼松,每周減量,總激素使用時間6周,隨訪期間未復發(fā)。
表3 甲巰咪唑致皮膚不良反應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轉歸Tab.3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outcome of skin adverse reaction caused by methimazole
本例患者發(fā)熱可能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藥物性粒細胞缺乏或上呼吸道感染,醫(yī)師逐步排除感染因素,因用激素后效果明顯,體溫下降,皮疹消退,停用激素后患者病情復發(fā),發(fā)熱超過40℃,使用物理降溫加解熱鎮(zhèn)痛藥物無效;發(fā)熱伴隨進展性麻疹樣皮疹,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引起系統(tǒng)性損害,包括WBC,Hb,PLT下降及肝腎功能損害等,但C反應蛋白正常,G試驗、GM試驗、血培養(yǎng)無陽性發(fā)現(xiàn),且停用抗感染藥物后單用甲強龍患者迅速好轉,提示高熱是由非感染因素引起。因此,該患者的發(fā)熱被考慮為甲巰咪唑所致藥物超敏反應。此外,患者的紅斑,壓之不褪色,加之抗核抗體為陽性,很可能混淆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SLE可引起血液系統(tǒng)的損害及皮損,但患者沒有口腔潰瘍、光過敏、關節(jié)僵硬,無特異實驗室檢查證據(jù),且SLE一般為慢性,不會突然加重,該患者為橋本氏甲狀腺炎,本身屬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體1∶320實驗結果可解釋。
甲巰咪唑為治療甲亢的主要藥物,甲亢為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引起粒細胞缺乏,發(fā)熱、皮疹、器官功能受損等表現(xiàn),不易鑒別。筆者報道的此例甲巰咪唑誘發(fā)嚴重DIHS,尚未見相關報道,可為臨床醫(yī)師、藥師及護士在甲巰咪唑致DIHS的早期識別和治療提供一定的警示和借鑒。